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7篇(《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的智慧启迪》)

本文主要介绍了知名历史学家易中天的著作《中华史读后感》系列,共有七篇。易中天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发了读者对中华文明的思考和理解。这七篇读后感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7篇(《中华史读后感:易中天的智慧启迪》)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1

在这一节中,易中天教授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上帝创世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娓娓道来。令读者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开篇讲述了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一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用泥土完成造人。上帝用泥土捏了一个取名“亚当”的男人,又用他的肋骨捏一个取名“夏娃”的女人。上帝造人就这样结束了。而女娲造人是她唯一的作为,不顾一切的企图造就全人类。后人说,女娲亲自捏的泥人是富贵之人,而甩在地上的泥浆成了贫贱之人。女娲造就了贫富人群,远古时代就有贫富差距了。

在这里,又讲了“女娲补天”起因。交战双方都是女娲的子孙:共工(水神)与祝融(火神)。结果共工战败。恼怒的共工撞倒了原本是擎天柱的“不周”山。天崩地裂,水深火热。已经闲下来的女娲再次出山。用五色石补天上的漏洞,又砍断大鳖的四条腿作为柱子,把即将塌下来的天穹重新支撑起来,让世界恢复正常。

在本节即将结束时,易中天教授提到“盘古”和“混沌”。

“世界是谁创造的?谁才是终极创造者?抱歉,无可奉告,我们没有创世神。盘古,只是分开了原本就有的天地;混沌,则连自己都是被开窍的。他们都不是创造者。按照中国哲学,创造者是《老子》的道,或者《周易》的易。道,倒是跟上帝一样无象无形,但可惜没有动手,也不是神。易,就更没有神性和神格。”

“没有终极创造者,或终极创造者没有神性和神格,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成败得失,无疑是只能从长计议的话题。”

总之,上帝创造了一切是西方人的观点。西方人信奉上帝。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中国人不信上帝、不信神。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2

几乎所有被后世关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会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历史形象是正史记载或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文学形象是小说或戏剧创造的,民间形象则是一般民众心目中的。

历史的读法、理解和评判也有三种: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站在古人立场的是历史意见,站在今人立场的是时代意见,站在自己立场的是个人意见。

三国,便是三种形象和三种意见集中的地方。

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这就是“三国纪”。

也许这就是历史。历史并非总是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也总是不如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影响深远,而庸众们的偶像则是不容批评和讨论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对于帝国制度来说,最合适的统治阶级是庶族地主,最合适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释三教合流。三国这段历史的本性是什么?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蜀汉和孙吴的权力斗争。后来三分归一统,不过是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指出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才是历史学的任务。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3

中华历史洋洋洒洒已五千年,从治水的禹建立夏朝,到如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也因此而奠基下深厚的历史底蕴。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是唐宋时期优美典雅的诗词文化,抑或是元、清朝代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异域风情,中华儿女始终屹立于华夏大地,不断的创造、丰富、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人们不再推崇皇家至理:儒学,反而视“玄学”为至高学派。这个时期的男人个个以柔为美,肤如凝脂,手如柔荑,涂脂抹粉。然而,在这看似病态的风气里却蕴含着他们对真实而自由生活的追求。这个时期便是继汉以后的魏晋时期。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他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他家财万贯,位及三公,本可以像他的朋友嵇康一样放荡不羁,超凡脱俗,然而他却吝啬不已,俗不可耐。史书记载,王戎在女儿出嫁后,还要像女儿讨回随嫁的嫁妆;侄儿结婚所送婚礼,事后也要讨要回来。而正是这样俗不可耐的凡人却写下了“琼林玉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这种雅量非凡的话;也正是这样以为吝啬不已的小人,在儿子去世后哭得天崩地塌。正如他自己所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吝啬不已的小人竟是重情重义的名士,俗不可耐的凡人却有非凡的雅量,虚伪与真实共存一身,真假难辨。再比如,王坦之的父亲王述接到尚书令的任命时,丝毫不推辞,立马上任。儿子王坦之说:“父亲,您应该推辞”作为礼仪,而王述却毫不在乎的说:“我竟然有能力担任,又何必要谦虚”,说完便头也不回的去走马上任了。

在魏晋这段浊流中,文人名士们试图摆脱汉朝腐败的文化,转而去追求真性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相处。他们逃离儒家文化的束缚,用自身的真实去追求新的文化。无奈,这种情感、心理上的真实却被政权的虚伪所病态了,也就产生了男子以柔为美,玄学兴起的结果,这一切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王朝,到兼容并包,风气开放的唐宋时期,所不可缺少的即是魏晋南北朝。尽管这个时代风气混乱,并不为人称道,但也只有经历了这段不断探索转换的过程才能迎来文化与制度的巅峰:唐宋。

易中天先生曾说:“实际上,在一个不真实的时代追求真实,这本身就是悖论”。历史就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人类的生存命题,又有谁能确定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没有一个民族会反对真实,崇尚虚伪,但对他们的时代而言又孰是真实,何谓虚伪。人类的存在对于历史只是一个推动者,历史的发展趋势是时代决定的,虚伪与真实也不一定必须对立,他们也可以共存,而真正的真实也便蕴含其中。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4

坦白说,刚开始读这卷的时候,心里是懵的。

尤其是在看到易中天先生说,“女娲之前第一个女人是夏娃”的时候,心里还纳闷了一下:夏娃是谁啊?

心念一转之下,才惊觉想到:那不是西方圣经的故事嘛?

我们不是在看中国人的起源吗?易先生写串了吗?

而且,越往下看,这些西方的元素还越来越多了,伊甸园,那条狡猾的蛇,甚至是阿波罗,酒神逐一登场,不断穿插在文本中,担负着或重或轻的角色。简直要让人搞不清这到底是不是关于中华的历史了?

嗯?等等,好像这里就是关键。易先生在这里好像想向我们展示的,还真就不只是中华的历史,而是更想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人”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即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具有共性,又有自己的选择和作用。

而易先生的这套历史的独到之处,也就在于对这个共性的建构的视角,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发展的视角。他关心的,是神话背后的隐喻。

神话,用他的说法,是先人有了自我意识后,为了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而创造的一套故事。在这样的叙述里,蕴含着先人的经验和思考。重新去审视他们的叙事架构,就是为了要把握其中人类演变的历程,同时去除其中精心编制的谎言。

所以,这本书总是绕不开對神话中的种种符号的解构,要么通过对字义的回溯,要么配合考古的文物,一点点厘清那些符号背后真正的指代和含义。比如对女娲的崇拜的背后,蕴含着原始人对女性掌握了生死的崇拜。并通过符号的产生和流变,去判断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变化。

虽然,我们可能都以为我们已经知道远古的大概历程,从氏族到部落到国家,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但是,这本书,它像是在传统的文物视角以外,确切地说,是从对符号和文化的挖掘的角度中,重新发现了人类的这一历程。

而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历史,从来也不是只有一套叙述的方式。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5

自弈见史,便甚喜于读史乎。正如古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弈虽不才,于史,却也略知一二矣。呜呼哀哉,至今愚未见甚史不以枯燥,皆似八股文言般,毫无史之意哉。小子愚见,史乃予众矣,怎可板乎?当如悦之文。

原深爱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书社,竟圆愚梦乎!终见中天先生之作。仅阅只字,便狂叹见其过晚矣!实乃好书乎:作者易中天叙史,尽添其世界观,于史事作分析,异于今之众史乎。

作者将中国神话与欧洲信仰得出吾等皆为“蛙”之传人,中华文明、伊斯兰、现代西欧社会是为文明发展三要素;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国反封建建立郡县制度,近代反帝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书轻描淡写的夏商周时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笔墨叙述,而杂乱无章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选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会。

作者看来,秦汉为第一帝国,汉唐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而其中的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便是社会制度碰撞的探索时期;汉朝赶匈奴,匈奴胜日耳曼,日耳曼灭了西罗马帝国,唐朝将突厥赶到中亚,突厥改名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灭了东罗马帝国,中国的汉唐间接地灭了罗马帝国,日耳曼民族定居在西欧,衍生出今天的英法德俄等国,英国移民美洲,诞生了美国,中国人还曾移民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么说世界一大半是中国人;作者在叙述唐宋史时,还为我们讲解了唐诗宋词的意义、平仄格律……

呜呼哀哉!欲作三十有六册,至今仅二十有一,方微过半。一则有八万字,二十有一,已近二百万字矣。甚书?此独奇书乎!暑期不阅,更待何时?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6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

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7

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准确说,易大师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因为不是翻译古史书,再根据每一段历史自己发挥。易大师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述说历史的变化,理清历史和制度、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关键点。所以如果没有明朝历史基础的人读起来不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津津有味。同样,由于是通俗读物,面对一般民众,又不能如学术论文一样深入论述,枚举符合自身的观点的论据。造成给人匆忙、零碎的印象。有很多转折和变化是默认读者能自行推导出来的,而没有深入论述。因此综上所述,本书就变得很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不过易大师写这书的目的,嗯我还记得几年前他开始写这书时的序言所说,为的是寻根,而不是给读者讲历史。所以以政治、文化变迁为主线,去芜存菁地摘录关键历史事件,似乎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不过易大师其实对国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就如一些评论所说,为什么不像两汉两罗马一样引入国际观来看看中西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对比呢?其实这一阶段西方正值启蒙运动,也是开始出现思考者那样的,从神到人的转变。是否世俗化对于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必定关键点,也是一个必经阶段呢?我感觉易大师也是这样想的,不然不会在最后李贽死时会说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光亮暗下去,但皇帝和大臣们却不觉得痛…

好吧,言归正传,跟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本书前半段其实详细论述了明清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来源和原因。明清承金元,而且由于朱元璋和朱棣,造成政治制度更趋集权,且思想本质上已经与唐宋不一样,不再是共治,而是独夫独裁。伴随独裁而来的,就是由于统治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由于不安而形成的特务制度。同时,又得益于太祖出身贫困,成祖曾为藩王接触人间烟火。所以太、成二祖奠基的明朝政治对于民间仍然是开明的。这就造成大明王朝在官方政治和思想形态乏善可陈,但民间经济和文化均有所长的情况。虽然不如唐诗宋词,但实际明的小说一直影响后世甚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说明文化不如唐宋,其实单小说就足以给予肯定,更别说一系列戏曲的出现。

不过易大师的书里虽有王守仁出场的戏份,但没评论心学。从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变化是民间人心的潜意识自主选择还是在文化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嬗变,还是异类只能作为个案单独谈。这些都没有说。本书对于朱明王朝这种快到近代,而且史学、野志也还没散逸的朝代的评论似乎不是一两本书可以说完的。看到下一部是想专门写严嵩和张居正。那是不是应该也把哲学方面的也过一下,再出部跟西方同时代的对比书呢?易大师本书中诸多没有展开的观点是否还另外著书细论?

★其他类似内容

1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最新5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最新5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最新5篇》教案系列,旨在为四年级学生提供精彩的阅读材料,激发他们对中华崛起的浓厚兴趣。本...

查看剩余 81%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最新5篇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文章集合。通过对该法律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分享,我...

查看剩余 8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

3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通用6篇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通用6篇

这是一篇关于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的演讲稿集合,旨在回顾历史中的国家屈辱,并呼吁我们珍惜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华的使命。这六篇演...

查看剩余 86%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通用6篇

4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6篇》教案集锦。在这六篇教案中,我们将为您呈现一系列旨在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

查看剩余 76%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6篇

5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优质5篇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优质5篇

尊敬的读者们,国耻是历史的烙印,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伤痛。今天,我们特别为您精选了五篇关于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优质演讲稿。这...

查看剩余 89%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优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