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6篇(《栏杆下的感悟:600字读后感6篇》)

本文主题为“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6篇”,是一篇关于读后感的文章集合。在这六篇读后感中,我们将探讨《把栏杆拍遍》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作者的文字描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性、情感和生活的真谛。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感动。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6篇(《栏杆下的感悟:600字读后感6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篇1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题记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篇2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许多疑惑:把栏杆拍遍?拍什么栏杆?怎么拍?带着这一头雾水,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捧卷读来,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贪婪地读着。《把栏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虽然我以前也知道辛弃疾,但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了。但在梁衡老师的作品中,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作品,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可现实将这一切无情地打破。辛弃疾南归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钢刀绿色利剑,只剩下了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浴血奋战。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终于明白了把栏杆拍遍的含义。“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把栏杆拍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弃疾的一腔澎湃的热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篇3

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点悲壮的意味。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辛弃疾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一名爱国诗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气。无奈不被朝廷赏识,“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无沙场报国的机会,只得“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梁衡在文章的最后也发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自诩才华横溢,苦于不被赏识,就拿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来顾影自怜。他们在颓废中浪费了青春和激情,最终一事无成。

我有一个同学,曾经非常喜欢写小说,投过好几次稿,都没有被采用。如此遭受了几次挫折后就来向我倾诉:“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没有人欣赏我的文章?为什么我的才华总是被埋没?”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眉宇间透露着一丝丝悲愤,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我哑然失笑,尝试着开导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并没有继续自己的“事业”,一旦有人对他提到文学写作的事情,他就摇摇头自怨自艾,却再也没有动过笔。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总是把责任推脱给别人,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地努力过。这和满腔热血的辛弃疾有很大的差别:辛弃疾从小就明确了一生的目标,期间遭遇过挫折,但从没有放弃,纵然怀才不遇,仍然成为一代著名词人。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好的机会等待我们争取。早早的放弃自己,大好青春仅仅用来把“栏杆拍遍”,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篇4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篇5

刚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近来读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提到书,一定要提到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让人比较欣赏的人。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后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之后《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多读读有思想的人作品,可以将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提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篇6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所著的中学生读本,在读这本书期间,我学习到了许多我未曾了解的知识。

这本书第一单元是阅读伟人,讲述了范仲淹,柳永,韩愈,周恩来,彭德怀……伟人的事迹,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伟人的力量,伟人的奉献。

第二单元是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的奥秘。

第三单元是享受自然,带给我从未见过的美景。

第四单元是行走人生,讲述了一个个人生的小故事。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

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

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晚风吹拂。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嘴角看,舌在牙先堕。

前者伟人以心脏最柔弱的地方却铸就坚强的信念城墙,击垮命运的坎坷,铸留恢宏画卷,世代临摹。

★其他类似内容

1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参考5篇

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参考5篇

《灵犬莱西》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只忠诚无比的狗莱西与主人之间的深情故事。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特殊的...

查看剩余 86% 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参考5篇

2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通用7篇

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通用7篇

《灵犬莱西》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只忠诚无比的犬只莱西与主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这部小说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莱西的...

查看剩余 71% 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通用7篇

3昆虫记读后感600字优秀5篇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优秀5篇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文学作品。小说以昆虫的视角展开,描绘了一个...

查看剩余 76%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优秀5篇

4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推荐5篇

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推荐5篇

《灵犬莱西》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只忠诚勇敢的狗狗莱西与主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这本书不仅展现了动物与人类之间深厚的...

查看剩余 76% 灵犬莱西读后感600字推荐5篇

5围城读后感600字5篇

围城读后感600字5篇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

查看剩余 81% 围城读后感6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