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篇(宇宙奇观:果壳中的无限魅力)
本文主题为“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篇”,将介绍8篇关于宇宙的精彩读后感。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宇宙的奥秘,引发了读者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感受到宇宙的无限魅力。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1
这本书先不说其内容,光说其作者就足以让人们震撼和敬佩的了。这位作者就是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职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学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他就是用这三根手指用鼠标写出了一本本的书,《时间简史》是他的代表作。
《果壳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是如何以它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时还说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
第二章讲了一种假设。作者假设时间是有形状的,并通过量子公式验证了这种假设与相对论的理论是相符的;
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说宇宙。
他认为宇宙有许多重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第四章讲了一个预言,霍金先生预言在超引力的状态下(如黑洞)时间弯曲,我们如何降低我们自身来适应未来;最后两章用宇宙中的各种条件来拟出我们作为生物在时空中旅行的种种可能性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虚无等假设。
这本书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读了它,让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问题时不会再迷惑。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2
“宁宙具有多重历史,每一个历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确定的。”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它简单却也隐藏着深厚的道理。现代量子宇宙学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个果壳状的瞬子所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量子皱纹包含宇宙中所有结构的密码。”
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个人一史蒂芬.霍金,他是剑桥大学一位著名的教授。为什么我要提到他?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17岁的霍金就入读牛津大学,但是上天不愿眷顾如此优秀的他,霍金21岁时患上户如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只能动三根手指,而这位名人却只用三根手根打出一本本书,值得佩服!
按照霍金先生的想法,黑洞将会和它携带的秘密一起蒸发,在人们眼前化一为乌有。变化多端的宇宙创生的种子不过是一个微笑的硕果,宇宙是一个不停在膨胀的泡泡,或许它会一直膨胀下去,直到完全破裂,同时,在膨胀的过本程中也会有新的事物在不断产生,但是,如果宇宙真的破裂了那么时间、生命空间等等都将不复存在。
读完这本书,才会发现人类的渺小,如果真是如此,那在宇宙破裂的那一天,我们又都在干什么,或是,已纪经逝去?《果壳中的宇宙》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话戏戏剧《哈姆雷特》。其中一句台词是这样的:“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可把此句比作霍金,它崇尚的追求和智慧的大脑都是最好的证明。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3
寂夜,凌冽而冰艳。然而她娇艳的背后是无垠的宇极。而他,是神秘,是孤傲的天使。——题记
深夜,天空呈墨蓝色,宛似某只调皮的手打翻了墨瓶子,洇散开的,千丝万缕的蓝,假设轻轻地嗅鼻,仿佛淡淡而幽幽的墨香成丝状体钻入心头,幻变成一缕宁静安详的梦色。苍穹,是无力展望,绝伦美幻的水墨画。皎月,是作画人无意坠落的一零青白,抑或时有些冷凝,却又无懈可击地与背后稳重乖巧的底墨融为一体,毫无挑剔。零碎的星星,像地面上撒下的玻璃残片,在对户人家暖色灯光的散射下,熠熠生辉。遂然,天际是梦中的一片靛蓝。
后知与后觉中,我发现,有些连科学都无法诠释的科学,渐次在我脑壳的神经表层筑成膜状,并在我的梦境中根深蒂固了。我愿作长着自由翅膀的幻想家,永不苏醒在梦景中幻想着科学的真谛,这个世界,谁都说不定的事是,一切皆有可能。
《果壳中的宇宙》,美好和永恒,大脑中,爱因斯坦,霍金先生的理论不厌其烦地混搅,让我们将幻想慢慢溶解。
梦里,是一片无边际的胶片底色。一涉足,便跌入一个接连一个的奇幻境遇,冲撞在极限变式的空间里,何其迷茫,何其自失。顿觉,那是幻想与科学产生的化学效应。曾昔,爱因斯坦先生假设了虫洞理论,透过虫洞可以体验时空旅行或者说成空间转移,人们瞠目结舌似了。超时空转换,这样虚幻飘渺的言语也只够格浮现在某科幻电影的某诱人片段罢。我的脑海里充斥着许多围绕虫洞的疑问,每每挂上问号,毅又每每在心中划开一圈一环的涟漪花,真像是轻柔挥动的魔术棒上飘散下零重量的金漆和银粉,如痴如醉,这样无声且轰动地挠搔着血管,阵阵的骚动。谁想过么,虫洞是一个精致而可怕的沙漏,我来到粉蓝色沙粒自如穿梭的细管,以超越光速的负力量从沙漏底部喷薄而出,睁开刚刚经受白光刺激的眼,来到了爱因斯坦的年代,他是否看得见我的身影,是否察觉到未来的降临,这些都无从发现,我只现到他那张专注却又苍老的脸,那双眼皮耷坠的眼,眼神汇聚在一个焦点,那是科学的聚点。如剧幕般的后吸引力将我从时空拉扯回去,发现原来,喜剧般得还停留在一道不得其解的数题上,是什么让我偷偷瞌睡呵。科学引申给人类很多幻想,正是这些想象把不可能牵引向可能,因而我钟于想象。你相信这世界存在平行时空么?我会说,我信呀,因为如果被时间流速的枷锁嵌套,那么又何来的回忆,何来的守望。不论虫洞是否可以造就时间旅行的神话,还是空间瞬移的传说,科学都是无止境的,我们把不是变为是的可能性永恒性地乘以它的N次方,然后以骄傲的姿态摆在面前。所以我爱科学,因为科学给了我很多值得思考又美妙的。
我时常想,星际是一个可爱帅气而不失童真的天使,他总是笑着眼,弯月形眼弧中嵌着一对大雾弥漫,失去双焦却又明亮如星辰的眸,眉宇间是天使的秘密心愿,他守口如瓶,而我不曾知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4
《果壳中的宇宙》是史蒂芬·霍金为其成名著作《时间简史》在2001年写的续篇。
你或许很难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读过《果壳中的宇宙》的前两章后,你便可了解它所基于的哲学原理。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了解了建立一个统一“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学家为之所进行的探索。
在众多的理论中,弦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理论,因而霍金的这本书中投入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什么是弦理论。弦论假设不存在粒子,而只有弦在空间中运动,一条弦就是一个画在空间中的圈,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当一条弦随时间运动时,它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根管子。两条弦还可以结合形成一条新弦,一条弦也可以分裂成两条。自然界中的一切相互作用,包括电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从某种程度来说,弦论已经统一了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因而弦论也被称为大一统理论(Theory ofEverything)。
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五个不同种类的自洽弦理论,这与弦论追求一种单一理论的初衷相左。经过数年努力,物理学家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尽管目前这一理论还未得到一个大家一致赞同的形式,但至少已为它起了一个名字:M理论。
在M理论中,时空是10维或者是11维的,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时空是4维的呢?霍金认为,存在着两种可能的解释:一可能是所有额外维的尺度非常小,甚至如普朗克尺度那样小,实在难以观察到;二可能是额外维的尺度相当大,甚至可达无穷大,只是在目前的观察条件下尚未观测到。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是新理论探索中的激动人心的进展,它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与此相反,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
考虑到大的额外维度,起初的弦理论(认为时空包含4个展开的时空维度和6到10个卷曲维度)中弦的概念可以被可以进一步推广到p胚,即高维空间的p维客体。霍金认为,时空就是一张推广了的“膜”,不过这张膜不是2维的,而是4维的(不同于起初一维的弦)。
霍金认为,在4维“膜”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一个胚中,邻近还有另一个“影子”胚。因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传播到另一个胚,所以人类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类会感觉到影子胚中的物质的引力影响。这种引力在人类所在的胚世界中会显示成一种“暗”源(暗物质)。检测“影子”胚的仅有办法是通过引力的途径。
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不妨想像成是一个多了两维的核桃壳)。只是果壳是空的,在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而余下的5维或6维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以上是对霍金的最新科普书籍《果壳里的宇宙》的简述,其中每一段的内容都是很多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因而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老实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也只能理解这本书的前两章。虽然我也读过有关弦理论的其它科普读物(如《宇宙的琴弦》),我仍不能理解弦理论当前发展的状况。据我所知,弦理论发展的初衷是解决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之间的矛盾,之后由于标准模型的成功(统一了强力、弱力、电磁力并与狭义相对相容,但不能包括引力,即与广义相对论不相容)以及其弦理论给出的预言在实验中不能被验证,弦理论受到冷落。之后弦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小的卷曲维度(小于普朗克长度,对其探测超出当前实验条件,或许永远不能被探测)来弥补之前理论的缺陷以及预言,后来为囊括多种版本的弦理论,M理论被提出。考虑弦理论的这个发展历程,我有中云里雾里的感觉,并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到极大地担忧。由于它的发展脱离了实验验证,因而我很怀疑发展这种理论的意义所在。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5
夜深了,城市静了下来,只有时间飞逝,只有空间变转。
时间和空间相依相存,捉摸不定,在霍金看来他要把时间和空间完美结合。
很喜欢他的那本震惊物理学界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和第六章。章节描绘了未来时间穿梭的蓝图。也许因为星际航行是去往未来的安全而舒适的幻影,所以广受欢迎,我也是一名爱好者,为之着迷。时间为何物,我们能否像古老的赞歌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梦想是否会如一卷而空的东流逝波?
时间和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有缝隙。即使是难以想象的四维空间也充满了裂隙、褶皱和空洞,尽管那很小很小。人们能否从中找到时间的捷径?时间旅行一度被认为是科学狂想。因为人们难以想象怎会如神话般任意穿越,似乎有些荒缪,毫无科学依据。霍金即阐述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科学性。
很喜欢霍金说过的一句话,同样这句话也证明了人们不能回到过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不可能颠倒过来的。客观事物一旦颠倒过来,世界就会陷入混乱。之所以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这同样适用于生活当中,万物必先有因后有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必找一些客观或主观的理由。
虽然回到过去被否定了,但飞去未来却并非不可能。
时间尺度被称为量子泡沫——虫洞存在的地方,连接着两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太空中建立虫洞。因为循环效应所以虫洞不会长时间的成为时间机器,因为集聚循环的能量会摧毁虫洞,所以我们不会回到过去,否则悖论会成真。
但我依旧对时间旅行充满幻想。
如果我有一架时光机器的话,我想飞去爱因斯坦的日子里,看看他童话般的物理世界。如果我有一架时光机器的话,我想飞向玛丽莲梦露,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在霍金的思维里还有一种理论。时间并不是不变的,时间会在一些地方放缓,太空中每天都会有十亿分之一秒的偏差所以每天都要矫正时间,否则就是这一天也会扰乱整个卫星导航系统,使球上的导航仪出现十公里的偏差。
除了在太空中,还有就是在极其重的东西附近时间也会出现偏差。也许金字塔足够重了吧,但4千万吨的金字塔的效果还是很弱的。时间旅行需要的是比金字塔更重的物质。二万六千光年之外有最重的物质——一个黑洞,它包含了4个太阳的质量。距离它越近引力就会越大,甚至连光都脱离不了它的引力,这儿的时间很慢,这是个自然的时间机器。飞船将进入一个直径5000万公里的轨道。宇航局的人看到的是飞船16分钟1圈,但航天员看到的时间却为8分钟一圈。
也许这种实践太耗时, 也许人们并没有足够长的寿命去等待。霍金在不断思考着另一种旅行方式。
每秒30万公里的光是极限速度,这种速度能将人们带到未来。当1秒绕地7圈时,车内的时间开始变慢,就算车内的人在奔跑,也不会超过光速的,因为自然法则会放慢,这种速度永远不会打破极限速度的。当行驶100年时,车上的乘客只是度过了1星期而已。这种方法也许是人类进入未来世界最好的方法了吧,可人们依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人们只能保证少部分人进入了未来,而剩余的人呢?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未来。这也许是自然法则给予我们的宿命吧!也许这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穿越吧!
时间的缝隙太过于渺小,也许真正的的未来是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的吧,也许这才是霍金要要告诉我们的真谛吧!宇宙创造了我们,我们注定要去完美宇宙。时光机器告诉了我们,过去是回不去的,而未来,这看似梦幻的梦也需要我们去创造!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不可能颠倒过来的。客观事物一旦颠倒过来,世界就会陷入混乱。这是霍金告诉我最真的真理。同样不要再去后悔过去,因为过去永远过不去了,不要想着穿越到未来,因为未来是靠我们去创造的!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6
以前我只知道有史蒂芬.霍金这个人,是一个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的残疾人,一个整天不得不待在轮椅上的人,一个只能靠机器说话的天才科学家,还有与他个人一样有名的著作——《时间简史》。我个人对他的了解当时也就这么多,现在知道他还有一点不一样——他出生于1942年,而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一职位曾由艾萨克?牛顿所任)。他广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被称为“轮椅上的爱因斯坦”。他的主要著作是《时间简史》、《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和《果壳中的宇宙》。我不久前读过的《果壳中的宇宙》正好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书名的来源:在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有这么一句吟唱:即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
对于《果壳中的宇宙》,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果壳中的宇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主题是宇宙学,涉及广义相对论、量子论、黑洞、暴胀、时间旅行、弦论、超引力等诸多前沿概念。当然,这些概念我到现在也没能完全明白。
这本书先第一章说的是相对论简史,相对论有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在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创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原理出发,建立了新的时空观。进一步,闵科夫斯基为了狭义相对论提供了严格的数学基础,从而将该理论纳入到带有闵科夫斯基度量的四维空间之几何结构中。狭义相对论中最简单的例子是在加速度和引力场之间存在一个紧密的关系。待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譬如升降机中的某人不能将盒子静止地处于地球引力场中和盒子在自由空间中被火箭加速这两种情形区别开来。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是质量和能量的关系。爱因斯坦关于光速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应该显得相同的假设,意味着没有任何运动的比光还快。当人们应能量加速任何物体,无论是粒子或者空间飞船,实际上发生的是,它的质量增加,使得对她进一步加速更困难。要把一个粒子加速到光速要消耗无限大能量,因而是不可能的,正如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总结的:E=mc^2,质量和能量是等效的。我对于相对论了解的与此差不多,我记得中学时有一本物理书上说人们可以回到过去,前提是他得以超过光速前进,当时我就迷惘了,因为书上一边说我们可以回到过去,但要以超光速,另一边又说光速无法达到,更不用说超越了,那不就是说我们还是无法回到过去。
第二章说的是时间的形态,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大量的实验相符合,它提出时间和空间是非常复杂地相互纠缠在一起。人们不能单独使空间弯曲而不涉及时间。这样,时间就有了形态。在对时间的形态的研究与探讨中,霍金引出了超对称、超引力、P—膜、弦理论、M—理论、膜、全息原理等概念。P—膜是指在P—维延展的物体。很难想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维(四维、八维、十维、更多维)的空间里。唉!时间为何物?!它是否像古老的赞歌说的那样,把我们所有的梦想一卷而空的东流逝波?抑或像一直前进,却又回到线上的早先过站。19世纪作家查里斯?朗母写到:“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像时间和空间那么使我困惑。然而没有任何东西比时间和空间更少使我烦恼,因为我从不想起它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本部分时间不去考虑时间和空间,不管他们为何物;但是我们所有人有时极想知道时间是什么,它如何开始,并且把我们知道何方。关于时间或者任何别的概念的任何可靠性的科学理论,依照我的意见,都必须基于最可操作的科学哲学之上:这就是卡尔?波普和其他人提出的实证主义的方法。按照这种思维方式,科学理论是一种数学模型,它能描述和整理我们所进行的观测。一种好的理论可在一些最简单假设的基础上描述大范围的现象,并且做出被验证的预言。如果预言和观测相一致,则该理论在这个检验下存活,尽管它永远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如果观测和预言先抵触,人们必须将该理论抛弃或者修正。如果人们如同我们那样采用实证主义立场,他就不能说时间究竟为何物。人们说能做的一切,是将所发现的描述成时间的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模型并且说明它能预言什么。
第三部分说的是果壳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历史,每一个历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确定的。霍金认为空间的最明显之处是它无限地向外延伸,通过现代仪器,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尺度的数以亿万计的星系。尽管宇宙似乎在空间的每一位置上都很相同,它肯定是随时间变化的。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而量子引力论正是这些书的大部分的主题。哎,这部分真的很难懂,就少说点了。
第四部分说的是预言未来:黑洞中的信息丧失如何降低我们预言未来的能力。如果信息在黑洞中丧失,情况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经发生过。预言将来的能力也被削减了。我们能够确定地预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个粒子落进黑洞,就不能对余下的粒子作确定的预言,这意味着在黑洞外不能确定预言任何测量,作出确定预言的能力被减低至半。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使得经典意义上的决定性被减半。第三,不平凡的时空拓扑,使波函数被密度矩阵所取代,就在这里引进了热力学意义上的随机性。
第五章说的是护卫过去:时间旅行可能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们中学书上也说不可能,至少来说最近的很多年里都不可能,因为我们还没有把原理完全弄清楚,而且最近的很多年里我们还造不出那种可以快过光速的时间机器,所以嘛,回到过去我们是不用想了,这辈子别想,下辈子也别想回到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在现在,一种先进的文明能回返以前并改变过去吗?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所有现代有关时间旅行讨论的基础。爱因斯坦方程描述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如何将空间和时间弯曲和变形,从而使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有了时空可能弯曲得这么厉害,在乘空间飞船出发之前即已返回的可能性。
第六部分是我们的未来《星际航行》可行吗?我觉得不可行,至少最近的N年内是不可行的,就象我认为时间旅行是不可行一样,生物和电子产品毕竟是不一样的,生物和电子生命将如何不断加速发展其复杂性。宇宙的未来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去解决吧!如果我们承认科学定律的普适性和无穷威力,则不管人类的雄心有多大,毕竟要受环境和人口问题的限制,我们不能和这些限制作无望和愚昧的搏斗。人类只能采用一种明智和节制欲望的生活方式。
第七部分是膜的新奇世界:我们生活在一张膜上,或者我们只不过是张全息图?霍金说我们的宇宙可能是高维空间中的一个四维膜,我们的宇宙果壳更加新奇了。根据全息术理念,关于发生在时空的一个区域内的一切的信息可以被编码在边界上。这样,也许是因为我们是发生在泡泡内部的东西在膜上的投影,所以我们自以为是生活在四维的世界中。
读过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对天体物理、对宇宙与生命理解的是这么少,但我们这为学生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自己的东西,为以后的学习或研究找好基础,这些高深的理论啊什么的就让霍金教授和许多理论物理学家一道,去努力寻求科学的最神圣的精华,然后让我们学去吧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7
我们的宇宙其实是一张膜,一切物体在上面运动,而膜的表面只是穿过万物的时间。
在广义相对论中,大质量物体以不同的程度弯曲着时空,这说明物体的自重压弯了膜的表面。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传播路径直线最近,时间在通过被压弯的膜的时候,走的路径被质量压弯,所以,大质量物体会弯曲时空,而狭义相对论不允许这一切。
起初,在无中,有很多(或无限)个膜(宇宙),因为无不是空间,它无限大,我们的膜很幸运,不知怎么开始扩大,于是出现了万物,但是,无限的空间就代表着无限的几率,那么,一定有另一个膜在扩大,早晚它们会碰在一起的!
这是一个我们目前的定律无法解释的现象,看来,一定有一种更高级的物理定律在等待人类的发现,在目前的理论还无法解释一些现象时,实在不能宣称已经找到了万物理论,例如膜的本身——时间。
时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迷,很多科学家很讨厌这个问题,但这恰好是他们的责任,但他们选择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法——逃避。目前,我们的膜还有一些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了解他,这就是万物基础——膜的新奇世界。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篇8
几个银白色的大字,黑色的封面,中间有一个若隐若现的果壳,它敞开着,里面是一个宇宙,在混沌虚空中的宇宙,在果壳中的宇宙。
它看似那么平凡,却又吸引着我,我犹豫着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看到史蒂芬·霍金著后,它仿佛得到了肯定。和其它书一样,它有前言,有目录,不过我基本不会看,不太好的习惯。
相对论”,它好似在讲一个故事,在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但它绝不止这么简单。书中很快就对他的简史作了介绍,丰富的插图和幽默的语言,让我愉快地读完了七章。读的过程中,它好似有种魔力,让我沉醉在它奇妙的世界里,带着我在宇宙中翱翔。虽然我不懂多少物理知识,但在它风趣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中,让我看见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如:黑洞、超弦、10维膜、维超引力等我从未见过的元素和物质,它们让我领略了这宇宙的奇妙无比。
这看似一本普通的物理学书,但它所涵盖的是超过空间,超过维度,超过时间的一种力量!人类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们只有有限的身体,有限的时间,但我们的思维却可以像宇宙那样无边无际!我们现在知晓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人类的潜力是远远大于这座冰山的。
看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作者史蒂芬·霍金,他软弱的瘫倒在轮椅上,头歪向一边。他被一种叫户伽雷氏症的病魔永远地禁锢在了轮椅上,他全身瘫痪,只有两根手指勉强可以动弹。但是!他的思维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他一样可以思考,可以想象。他的身体已经被深渊般的病魔约束,可他的灵魂,他的思想,同样可以和我们一起飞翔,甚至更高。他已经50年没有走过路了,50年没有自己吃过饭了,但靠他两根手指操控的电脑,已经达到了普通人无法达到的辉煌!
我们拥有着健康的身体,我们依然过着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生活,我们同样在果壳中的宇宙生存,我们何时才能像他一样走向人类的巅峰,何时又能超越那巅峰,去与茫茫宇宙抗衡!
读完全书,我想到了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米兰达的唱段:
呵,膜的新奇世界,里面有这样美妙的生灵,那就是果壳中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