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为何杀人?5篇(杀人的动机:《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矛盾与挣扎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本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为何罗斯科尔尼科夫会走上杀人的道路,以期对小说中的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罪与罚》读后感:为何杀人?5篇(

《罪与罚》读后感:为何杀人?篇1

从来没读过这么厚的书,其实全篇就是讲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承认自己所犯罪恶的历程。第一次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读得酣畅淋漓,但是暂停之后再看就有点啃不下去了,读得相当煎熬,这文字功力心理描写真的是太牛了,仿佛跟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经历这罪与罚的过程。

比较有意思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为了他抽象的理论而杀人的,他早已形成他的“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理论,凡人必须遵守世间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也就是英雄,则可以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顾手段的卑劣,这是清除障碍的必要步骤,他用行动来检验自己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像拿破仑一样不受法律的约束。但是一杀完人他就害怕了,然后就是漫长的“罚”,一次次和法律的交锋和自己的交锋,慢慢显露出拉氏的价值观,好在他最后被持有完全相反价值观的索菲亚救赎自首。

对我来讲比较难啃得下来,但是我想如果等我能啃得下这种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值得好好再仔细读一读这本书,分析下拉氏每一次和自己交锋,和警局交锋,每一次转折,每一次的价值观暴露,这还是很有意思的。

《罪与罚》读后感:为何杀人?篇2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

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罪与罚》读后感:为何杀人?篇3

第二本陀陀的书,和我印象中的他很像。有些阴郁的暗沉,有些疯狂的浓烈,也有复杂深刻的内核。必定需要二刷的书!

罪?拉斯柯尔尼科夫当然有罪,他杀死了2个人。无论死者是怎样的人,无论她如何压榨和啃食百姓,都没有人可以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更不提还有位无辜的.妹妹。如果这条评判方法是普适的,那没任何可说,这个世界在公平的运转。但现实是,有权利的人在肆意杀戮,用生命堆砌起自己的王座。他的罪是确凿的,却又充满着命运的捉弄。

罚?拉斯柯尔尼科夫被流放西伯利亚,他付出了自己的自由与未来。但他又不仅仅付出了这些,他还付出了自己。他无法与母亲和妹妹拥抱,他自觉自己是不配的。他虚幻的想要成为伟人的理想和自己的罪恶感混杂着,几乎要折磨疯了他。这次孤注一掷的理论(杀掉一个虱子一样吸血的人,拯救成百上千个人)实践,不仅失败了,还掏空了他的理想和目标,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但让人慰藉的是,即使如此,陀陀还是为他留下了救赎之路。索菲亚的出现,不仅在宗教上,更在人生上拯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他还是重燃了活下去的愿望。

《罪与罚》读后感:为何杀人?篇4

拉思科里涅科夫开始似乎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不佩戴十字架,因此他相信如果自己有了3000卢布的起始资金,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让自己和母亲以及妹妹生活得更好——这是一个多美美好而幸福的幻想啊,也是一个大学生在正常不过的梦想了。虽然在书中没有赤裸裸地说过“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话,但罗提亚的母亲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可见他们也对读书有极高的评价;而在文中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对于读书人的尊重,可见知识分子已然是正在通向上流社会的路上。因此,他有这样的梦想,有这样的坚持,也是客观条件使然——这正是唯物主义的思路。

可是物质并没有让他得到解脱。在他杀人之后,既没有受到刑讯逼供,也没有遭受人身攻击,相反在得到司维特里喀罗夫的帮助之后,他在物质上虽算不上富足,却足以正常生活;再加上他朋友拉如密亨的友好相助,相信他是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但是他却饱受折磨——精神的折磨,一直恍恍惚惚,甚至给人疯癫的感觉。我在读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他在杀人后并没有什么精神异常,而是被警察刑讯逼供,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如簧巧舌,一定可以为自己开脱,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真正变成他所向往的英雄——拿破仑。因为事实上,他已经销毁了所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更何况有人站出来主动为他背黑锅。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最终的自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自首呢?

有人认为是索尼亚的感化,是索尼亚让他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这个理由,十分有说服力,也比较罗曼蒂克。但就我看来,就算是没有索尼亚,他最终也会自首——从他开始计划“谋财害命”就注定他要自首。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呀——他是一个可以把自己最后一分钱都送给好不相关的可怜人的人。他自己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依靠母亲和妹妹接济,而他的母亲却是依靠抵押自己的抚恤金来资助他,而她的妹妹也在家庭教师的岗位上饱受折磨。然而当他看到素未谋面的无辜少女时,依然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钱送给警察,让警察送其回家;当他看到玛尔美拉陀夫几个可怜的还是,和身患肺痨的妻子时,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后剩下的钱留给了他们。这种仁慈,从何而来?不是从客观的环境中学来的,要知道他所生活的环境,已经没有那么仁慈——已经有卢辛那样的人在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难道会是一个仁慈高于一切的世界吗?他身处一个物质的世界之中,怎么会对这些现实充耳不闻呢?他是知道的,所以在理智上他是可以说服自己杀人无罪,甚至是有功的。但这并不能真正动摇他的信仰——他本来是有信仰的。

他这种信仰就究竟从何而来?只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一,是他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我们可以猜测甚至是断定,是他的母亲启蒙了他和他的妹妹,而他的母亲是一个坚定的宗教信仰者,她仁慈、博爱,这些品质都被灌注在他幼小的心灵之中,虽然后来他接受了唯物主义,却不能摆脱这种仁慈博爱的影响,他和他的妹妹都丽亚一样,可以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可以为别人放弃生命,所以他不能容忍自己为了自己而剥夺他人的生命。其二,这种仁慈来源于人性本身,如果不是因为教育,那么这种信仰就是人性本身了,用中国古语说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罗提亚不过是经历了一次“人——非人——人”的蜕变过程,他的自首不过是回归人的本性而已。因此,那个时代虽然很多人很穷,却是仍然是一个有希望的时代。

他自首究竟是害了自己,还是救了自己?有人说,他只不过是在宗教中找到了力量和解脱,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说,他仍然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取向——这话说得是多么残忍,难道坚持唯物主义不也意味着他坚持自己“杀人无罪”的理论吗?难道这不是也意味着,人要抛弃仁爱之心吗?那么,如果人抛弃了这一切,人还是人吗?

《罪与罚》读后感:为何杀人?篇5

谈到罪与罚,就不得不提起这本书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出版于1866年,陀思妥耶夫四十五岁,此时的陀翁正处于人生中最艰难的境地,两年前妻子和哥哥相继离世,为了照顾哥哥的亲人,本就生活不富裕的他经济状况更加恶化,还债希望寄托于赌博,自然是陷入了更深的债务之中,他的精神和身体都频出状况,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连载《罪与罚》尽管是这么艰难的条件,他仍是完成了这部四十二万字的杰作。

在我看来,《罪与罚》之所以伟大,不同于其他的小说,不仅在于这是一本“犯罪心理学”题材的小说,更在于他许多看似狂热实则冷硬的正面描写,我很难忘记他那样详细的描写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杀人过程,在杀人之余甚至还注意到了老太太没包头巾的头发,“她那稀疏、斑白、和往常一样搽了厚厚的一层油的头发,编成一条老鼠尾巴似的细辫子,盘在头上……”许多作家在写作后期手法越来越熟练,越是老练沉着,越是沉着的描写和刻画人物,简化甚至剔除了心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但是从另个方向想,这实际上也是藏拙,在犯罪小说中,心里描写很容易扰乱读者的思路,但是陀翁却毫不避讳的在这本书中加以大量的心理描写,给每个人物的心理描写也都不尽相同,有了这样走向强大的心理描写,越是恐怖慌乱的场景越是能被冷静沉着的描写出来,然而越是冷静的描写越是让人心生怖意。

主人公成功杀死了他认为吸人血的罪大恶极的老太婆,整个过程唯一的意外是,除了杀死他认为毫无存在价值的老太婆,他还失手杀死了原本不该在那个时候出现的一个人,老太婆的妹妹丽莎维塔,而他本人的原罪,在我看来是贫穷,他很清楚他的妹妹杜尼娅为什么接受那个人的求婚,他因读书而负债,所以更加厌恶不用怎样劳动就可以吸人血的老太婆,主人公杀人的行为本身就是犯罪,而这种罪,也包括周围一切有此类行为的人,而“罚”指的是主人公在杀人犯罪后,内心可怕的病态变化和心里所遭受的折磨。他犯罪时以为自己什么都想明白了,甚至有一套看似有逻辑性的说法,他认为自己是“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有权利杀掉平凡的人吗?杀掉老太婆阿廖娜是必要行为吗?起码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开始是这样笃定的,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即使在他看来低贱的生命也会给他带来不可承受的道德负担,他不仅杀死了两个女人,更是杀死自己的凶手,他从精神上杀死了自己,他陷入了精神崩溃,巨大的罪恶感混乱了他的生活,所谓最后理性退场,宗教接管了他的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来被视为描写人类罪恶的大师,他从不相信美拯救世界,而在我看来,让我感动的是他在写给朋友的新中写到:“但我们可以希望,美能在慰藉和补偿我们心灵的同时,发挥一己之力。我们还可以希望,它所具有的美的愿景,对真相的诘问,对善的重新定义,以及它不可预知的有趣终将难以抛弃,即使在无常与危险的时代。

★其他类似内容

1《小鹿班比》读后感美篇5篇

《小鹿班比》读后感美篇5篇

《小鹿班比》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以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精彩的...

查看剩余 86% 《小鹿班比》读后感美篇5篇

2小学生暑假读后感200字:小狐狸阿权读后感模板5篇

小学生暑假读后感200字:小狐狸阿权读后感模板5篇

暑假是小学生们最期待的假期,而读书是他们丰富暑假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个暑假里,小狐狸阿权成为了许多小学生们的好朋友。...

查看剩余 88% 小学生暑假读后感200字:小狐狸阿权读后感模板5篇

3《野蛮生长》读后感最新5篇

《野蛮生长》读后感最新5篇

《野蛮生长》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以揭示社会黑暗面为主题。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

查看剩余 77% 《野蛮生长》读后感最新5篇

4《学记》读后感优质5篇

《学记》读后感优质5篇

《学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感受...

查看剩余 89% 《学记》读后感优质5篇

5《希腊神话》读后感美篇5篇

《希腊神话》读后感美篇5篇

《希腊神话》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它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本...

查看剩余 88% 《希腊神话》读后感美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