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通用5篇(《建军大业》:红色铸魂 看后心潮澎湃)
在当今社会,红色影片《建军大业》仍然散发着激情和历史的光芒。本文旨在通过撷取观众的观后感,探讨这部影片对人们思考历史、珍视和平的影响。五篇通用观后感将为读者呈现《建军大业》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寓意。
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篇1
《建军大业》是一部革命历史影片,影片也怀有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
是带着一些被左右了的外在因素看完这部影片的,从影院出来,非但没有被左右,反而收获了观影体验中最可贵的直觉性和对革命电影气质的思考。
这部继《建国大业》和《建党大业》之后的又一部大型革命史诗电影,整个电影化制作过程,看似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没有循规蹈矩按常理出牌。所以,在它正式公映前,即引来四面八方质疑一片,非议连连,声讨阵阵。
如此严肃和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红色战争史诗,如此众多的革命伟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建的丰功伟绩,还从没有像《建军大业》这部影片中,这般写实和果敢的表现方式,也从没有这样多角度,多语境的刻画过革命伟人的高大形象。
这无疑是一场看不见的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革命性的探索和实践,这无异又是一次对红色电影和革命电影气质型的反叛和重塑。
有专家将这部影片定为新战争影片的标杆,有评论家预测,这部契合国内广泛年轻观众电影气质电影,会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他们的高度期待和向往。
这又是一部,站在前两部革命史诗电影巨人肩膀上的中国电影的战争巨片。这一系列沉重的负载,都加重和聚焦了对这部影片的审美和评判尺度,也无形中拔高了对这部影片的强烈期待值。
是凡这类革命历史题材,鸿篇巨制的影片,人们往往不去吹毛求疵它的细枝末节,那些都会留给史学家们去辩来辩去,留给学者们去往纵深考证。拉开这部影片序幕的是从192-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所做的一些广为人知的重大革命性斗争。
所有在影片中展现的革命领袖形象和他们的革命斗争史,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会在以往的各类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接触过,了解过,感受过。而这部将这段历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伟人,放在他们各自只有20——30多岁,最“意气风发”的年龄段去表现,又大胆启用了现实生活和演艺圈里当红的一批,同样处于青春年华的“小鲜肉”和“小鲜花”来塑造伟人的形象,诠释革命先辈当年青春激荡的风采,这种在伟人年龄和明星年龄上的“重心下移”,分明带有一种极端的“冒险性”,更带有“颠覆性”的诠释和创造。
看完影片,你首先会打消一些先前对用“小鲜肉”和“小鲜花”炒作和作秀这部影片的偏见,他们在影片中的表现起码是基本称职和到位的。然后,你会明显感觉到,《建军大业》这部影片,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已经努力做到了“去碎片化”,基本保全了电影的完整的时态和叙事结构,而且也广角诠释了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叙事主线。用一种创新的电影手法,引领各个时期,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从另一个侧面,近距离,多方位的了解了伟人的青涩,伟人的迷茫,伟人的热血,伟人的智慧和伟人的刚强,
这是一部集中表现伟人群像的史诗电影,这是一部有着明显标签化,聚集80,90后明星加盟主演,潜在着不容置疑的商业动机的主旋律电影。这也是蕴藏在电影制作和电影市场内部机制里的重重矛盾组合。
如何在建军节前夕,唱响主旋律电影在广大受众中的影响力,同时又能唤醒新一代电影观众对电影的最大关注度,赢得市场的先机。这也是电影发行者们苦心经营的一项营销学问。试想,如果只考虑到中老年观众群体,而忽略培养和拉动广泛的年轻观众群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兴趣和喜爱。如果不充分调动起他们对自己心中“青春偶像”的狂热追捧和追随,他们能这么蜂拥去向影院,去参与这部革命历史史诗电影的观影体验?
当这些隐含在电影制作和创作中的探险,追求和重重矛盾组合,随着影片结尾字幕滚动,军歌唱响,年轻观众们心底由衷发出阵阵感叹时,你会从他们的神情中发现,他们被这部影片净化,洗礼过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影片的包容和认可,感化和敬意。
尽管大多数年轻观众也许是出于好奇和追星而来,当他们狂热崇拜和喜欢的明星一个个在影片中轮番出场,亮相,他们会发出阵阵惊呼和嬉笑,甚至让其他观众不断的“跳戏”。但随着影片的故事进程,人物深入,他们“入戏”也很快,很快将他和她追捧的“明星”,与影片中的那个“伟人”,融合在一起。
当然,也不是所有年轻明星都能准确把握影片中“伟人”和“历史人物”的基准。值得圈点的,我非常看好有几分“形似”,又演出其“神似”来,饰演“周恩来”的朱亚文,看好“神似”有加,又不雷同,饰演“毛泽东”的刘烨。同时看好“形似”加上“神似”,演活了年轻“贺龙”的王景春。还不得不说道,那位算不上“小鲜肉”,也不能算“形似”,却能凭借自己深厚的演技功底,忽略“朱德”那个人物本身,又扮演“朱德”的,不老的老戏骨;黄志忠。
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普遍本都怀有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像这样一部革命历史影片中,如果能聚集电影的质感,人物的热血,主题的敬重,政治的信念和对电影气质的诚意,这部影片的品质和市场价值也已经是高分贝的了。
回想我们的年轻时代,我们的“青春偶像”不也是那个年代的革命电影,带给我们的“电影气质”和青春追求吗?
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篇2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军阀纷争,神州大地上狼烟四起,血流成河。有一帮人站了出来,他们梦想建造一个共产主义的国家并不断奋斗,他们就是共产党。
影片讲述在国民党夺权叛变革命,疯狂发动清共行为时,毛一泽一东、周恩来等人挺身而出,指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懂得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道理。他们带领共产党发动起义,誓要组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
令我感动的一幕是三千人死守三河坝,抵抗有三万士兵的钱大钧,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经过两天的鏖战,共产党军队损失惨重。在最后一天,为了更多人的安全撤离,二百人留下来死守阵地,最终,他们用生命拖延了宝贵的时间。在生死存亡前,有多少人能像那些战士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利益,不惜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这是共产主义军的口号,也是他们的信仰,因为信仰,把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那些农民、书生、兵头,因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而被拧成一股绳,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信仰是无比重要的,你自己有信仰,就会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想到自己的信仰,就会在困难面前站起来,勇敢地去迎接每一个挑战,最终将会战胜挑战。共产党就是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奋斗,不断追求信仰,许多铮铮骨为他人,为起义,为国家不惜自我,勇敢顽强,靠的也是信仰,只有有了信仰,生活才不会迷茫,不会彷徨,生活才会有动力,才有勇气战胜挫折。
看看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被杀害,不仅让我心酸,更让我学会珍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可是,在前人血和泪的付出后,我们——幸福的享有者却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我有时在想,如果没有前人的付出,我们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吗?所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幸福生活如果不珍惜,就像流星,只能捕捉一时的美丽,消失却是永远的。也许,只有缅怀过去,才能更好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影片中的一声声怒吼,一声声炮响,依旧在我耳边萦绕。我的脑海里只有八个字:铮铮铁骨,铸就辉煌!
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篇3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我是怀着期待和崇敬的心情看完的。
这部影片,讲述了1945年开始到1949年伟大祖国解放之前的几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段内战的历史不可能不了解,但是当那些情景再次出现在眼前时,自己还是不由得不心潮澎湃,不由得不激动。当看到革命党人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蒋介石残酷杀害时,我既痛恨蒋介石的残忍和没有人性,又为革命党人惋惜,美好的新生活就在他们的眼前,他们却被无情的夺去了生命,他们没能享受到,自己用不折不挠的、舍生忘死的斗争换来的胜利。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在当时那个年代,执着的坚持真理、坚持追求自己向往的共产主义、坚持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才打败了蒋家王朝,才建立了新中国,才为中国人民换来了自在的幸福生活。
革命前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即实现自己的信仰——为中国人民求得解放。在与敌人斗争时,表现出的大智大勇、表现出的坚定和坚韧、表现出的无畏的牺牲精神,无时不刻不在感染着我。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模。建国以来,我们在共产党的一代代英明领袖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地发展、强大自己的祖国,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学习、休闲娱乐环境。祖国在发展,人民在进步,社会在和谐,精神、物质双丰收。我是时代的宠儿,生长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享受着烈士们用献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学习、运用着现代社会的知识、技术,为现在中国的小学教育做着自己的贡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饮水思源,《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再一次为我敲响警钟,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要珍惜今天,志在明天。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在工作中灵活的运用教育教学手段,力求做到全心全意的为祖国的下一代服务。
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篇4
这部电影自拍成上映之后,广受好评。几篇后辈电影《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都不如它,其比较有特色的大规模请明星来串演电影中有台词的角色的做法也被后面沿用,但总体来讲都不如这一部好。其中许多经典的镜头经典的台词都被广为传唱,任何几幕截下来看都能感受到选景选角选事件的用心,有看过中国近代史的观众看来这些场景都会觉得经典至极,整片下来毫无违和之感,多位历史人物的轮番出现更是让大家觉得倍感亲切,领导人物的口音动作也是很经典,还原的非常用心,可以说,《建国大业》实乃主旋律电影佳作!引用一位评论者陈震的话说:“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段刚强的历史,这部献礼不献媚的电影,讲述了中国这个名字,在二十世纪中页,破土而出,直冲云霄的声音,那震彻整片中华大地,飘扬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信念与信仰,让人肃然起敬,感动温暖。”
我首先想从几个场景谈起,一个是闻一多在台上高喊要民主反内战,紧接着被在晚上反动分子杀害了,从小学教育时便有写闻一多先生的文章,现在读来还是感慨万千,“别人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先生代表的是民间支持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力量,那个年代,不仅是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我们的文人也是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再一个场景是陈凯歌亲自扮演的冯玉祥提着灯笼到蒋介石办公室算账的场景,“这里太黑暗”说明了国民党内部已发生分歧,有志之士已然看不惯老蒋作风,毅然联共!还有一个场景是在南京中山陵取景拍摄的纷雨时刻蒋介石与夫人和一群身着黑衣手下打着黑伞走在青石道路上边说者“共产党,就要一面哄一面打咯”的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话,伴随着背景音乐,其实已然暗示国民党在走下坡路了!再就是对延安剿共失败后,手下对老蒋说“延安丢了”时蒋介石边为大选拍手鼓掌边露出了僵硬的脸色,这时说明了国民党在中国已经迈向了失败的第一步!后来我们几位领导人在战役胜利后,大家彻夜未眠,一醉方休,高唱国际歌,一曲“英特纳雄耐尔”道出了这么多年领导人们为了革命所付出的艰辛!最后一个也是我本人觉得很有意思的一幕,就是阅兵仪式上由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在车上听刘烨扮演的军队代表发言,两个新老毛泽东扮演者相视而望,有一点小小的违和感,但是,宏大的场面才更是道出了中国共产党这么多年以来的完全胜利!在开国大典上蒋介石想要派飞机袭击天安门,但发现别国拒绝加油时,那个落寞的背影在风雨中飘摇不定,一种大势已去之感潆绕其中!与共产党的喜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大大小小的场景组成了整部电影,镜头也非常有层次感,配乐既有经典之感却又不失新的感情投入,再加上演员们全程演技在线,各个老戏骨各显神通,把一幕幕场景演的栩栩如生,过了这么久这些场景依然在脑海中历历在目!
领导者们唱起《国际歌》的那一时刻,似乎整部电影就在那一刻起进入了高潮,国际歌是众多革命家们的共鸣,在世界各国都被翻译成了不同版本,最近有幸在B站上听到了150种语言的国际歌,各国各族人民虽然用不同的语言,却唱出了共同的歌声,表达出了全世界无产者们共同的心声,唱出了从巴黎公社到苏联再到中国共产党的一幕幕伟大传奇!英特纳雄耐尔,我们一定要实现!现在的生活是我们前辈用生命换过来的,是前人用脚一步一步实践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容易的,何况革命伟业!谈下题外话,最近抽空看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整整48集讲述了从1976到1985年_结束到香港回归的历史故事,同样很振奋人心,现在想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走尽艰险之路,创立了新中国,而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冲破阻隔,使中国走向了新时代,到了现在,以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正带领着中国砥砺前行,复兴辉煌!不觉振奋人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应该感到幸福和荣幸!
从《建国大业》引申开来,我想谈一谈对当今中国革命精神学习上的一些看法!中国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一极,人民大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许多人在这样幸福的日子下心思日渐腐朽,开始反人民,反马列主义,反党反国,并以自己毫不起眼的困难为由辱骂共产党,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很多人甚至以提起爱党爱国为耻,学生中间便有很多人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露出一脸不屑,面对毛邓三发二十四字时露出令人恶心的表情,说出让人不舒服的话!如果先辈们看见这些事情,肯定会大动肝火,作为后辈,我们里应该尊重前辈,尊重理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大国,而特殊的大国就应该用特殊的治国方式,特殊的理论去支持他。每个国家每个政党都有处理不好的事情和不够顾全大局的决策,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每个人都只是死死地揪住过去,抓着大跃进_这些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不放,抓着所谓的“中国黑暗面”不放,那么谁来建设祖国呢?谁来给子孙后代甚至是给全人类带来更好的福音呢?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状态下,每个人都应该多去关注祖国的发展,比如央视最近推出了许多纪录片来表现祖国的风采,来给全国人民提升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我们理应去了解,从而回过头来反思先辈们的伟大壮举,中国的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共产党的事,而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永无止尽的伟大事业!让我们,在光荣的革命道路上走得更远,去更多的学习马列毛邓三发的精髓!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创立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篇5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知道,不可不察也。_年风雨兼程,_载不屈不挠,_个岁月如歌。当日历退下七月的外衣,时光带领我们奔向欢腾的八月,在这欢腾的时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建军纪念日。公司组织在哈全体员工,观看了电影《建军大业》,该片讲述了我党为挽救中国革命而建立人民军队的峥嵘历史。年轻的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人临危不乱、不惧强权,正值青春的叶挺、粟裕、卢德铭等人在炮火纷飞的战场英勇杀敌、不畏生死,激昂的喊杀声、紧张的战斗戏、震撼的爆破场面交替出现,令人热血沸腾。让我们为伟大的军人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和敬意。祝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在世的老红军身体健康,祝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健在的人民解放军万事如意。
兵事以民为本,强国必须强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民军队是祖国统一的保护神。“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声枪响,震惊寰宇,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迫下挺身而出,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压力下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中国,用基石般的身躯和磐石般的毅力谱写了中国漫长而艰难的抗争史。
三河坝战役这个环节是我感觉最震撼的地方。三天的战事,三千人对三万人,绵绵战火,死的死,伤的伤,血染红了江河,脚下的土地早已变了颜色。他们的每一个军礼,都让人为之动容。最后两百人留下的时候,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军,弟去兄留。二百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朱德对蔡晴川说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现在想起,依旧感到无比震撼。最后三河坝的炮火声声,蔡晴川按下引爆器,朱德带领着撤离的队伍,驻足敬礼,让人为之动容。二百人的断后,希望与牺牲,更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军队由少变大,由弱变强。到建国后,人民军队为祖国统一,领土的完整,政治与经济及民生的繁荣富强,蒸蒸日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那个时代虽已远去,但谁也不会忘记,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看到叙利亚难民,那个偷渡遇难被冲上海岸俯卧在海边的小男孩刺痛了多少人的心,我们感激当年浴血奋战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先烈,致敬为后代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战士们,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忆苦思甜,牢记历史,珍惜现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