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推荐5篇(《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推荐5篇:文学经典,心灵启迪》)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阿Q这个普通农民为主角,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阿Q正传读后感是对这部作品的思考和感悟,下面将推荐5篇精彩的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吧!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1
前几天语文阅读课上,我们了解了鲁迅,并看了其作品,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狂人日记》。今天爸爸又给我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两个优秀作品,分别是《孔乙已》和《阿Q正传》,如果让我挑,我还是略微喜欢《阿Q正传》,因为阿Q这个名字很吸引我,而且这个人物塑造的非常逼真。
文中主人公阿Q,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他通过给别人打短工赚钱,有什么他就干什么。他最致命的缺点就是陕隘,所以他经常受人欺负,其实也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受人打不多长时间,他就又回到了平常的模样,好像若无其事,那是因为他有一套精神胜利法。其大概其内容是这样: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竟然打起老子来了。就这样,他一次一次的转败为胜,但是当他遇见比自己弱的人的.时候,则会死战到底,这是一个典型的欺软怕硬的人物;在革命爆发的消息传遍城里时,他又想投靠革命党,希望改他的命运,但最终被赵家的主人当挡箭牌,坐入大牢,一天被革命党在一座庙前所杀害。
文中阿Q的优点就是能干,缺点是主观、保守、侠隘、愚蠢,这篇作品在鲁迅所有作品中可算是数一数二的,《阿Q正传》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中国人的真面貌。这篇文章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恶的中国人。
可想而知,当时的旧中国中上层人的剥削和压迫。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毫无希望,不仅自己没有生活的希望,连自己的子孙也没有希望,旧中国的本质就是剥削和压迫,也只有鲁迅先生才敢用如此惊人的笔触,将旧中国令人心酸的一幕,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时隔百年,我们国家愈发强盛,不能再做那些麻木的国人了。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2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腐败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 在经历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我们读书如果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生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
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藉。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通过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打倒困难。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3
鲁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阿Q正传》我读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为代表,去描写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我觉得阿Q他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与赵太爷,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总是受尽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便说自己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可以姓赵,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不过是个姓氏而已。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赵太爷是有钱人家,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己骗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还有胜利感呢!
不久,阿Q进了城,还赚了钱回来,结果,别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我认为这里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富人受人尊重,而穷人只能受人欺凌。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单止是他一个人,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也是一样,受尽富人的欺凌,压迫与剥削,真是悲哀!
《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4
《阿q正传》看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我的脑中——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
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也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篇5
也许对于《阿Q正传》我们并不陌生,也常常听到所谓的阿Q精神,说实话,读了这本《阿Q》我就觉得阿Q不是指个人,是指一个现象,病态的现象。
全文读下,觉得阿Q是个可怜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社会中有许多人很阿Q,他们说的好听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样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过,就在嘴上赢过他人,可是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谓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软怕硬,以获取心里的满足。阿Q胜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觉得自己好光荣。
在作者笔下,看的人们闲人们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态,病态有下面4钟——自私,虚荣,不管他人,势力。阿Q以为革命是为了自己谋利益的手段,等于造反。像现在,多少人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寻求更过的个人利益。这不就是自私心的体现吗?在人际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嘘,朋友互相攀比,这便是虚荣新的体现。
生活中真的动起手来,打架时,阿Q那样讨饶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公共场合起哄、爱看热闹的恐怕不少,这便是不管他人。
社会大流中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人群当中,我们将如何将这种阿Q病态改正呢?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