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篇(《革命的静默》)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以五篇读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些读后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书中所述的革命的本质和影响。通过这些感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革命的力量和变革的意义。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篇(《革命的静默》)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

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感触很深,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在书中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可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事实上,在我国,“静悄悄的革命”也在进行之中。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音乐教师,该如何理性地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或许我们能从本书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营造倾听的教室。

要“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作为教师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那么首先老师就得学会倾听,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其实,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仔细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远比前者重要。就像佐藤先生说的,“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只有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语言才会表现得丰富起来”。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也会经常责怪我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有所欠缺,当学生不听讲时,也会责怪学生不认真,而对于自己的反思却很少。

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作情感共振,只有在这种教室氛围中学习的学生才会是幸福的。佐藤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比喻,他把倾听学生的发言就比作和学生玩棒球投球游戏,如果能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得不好,你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他以后就会兴奋得投出更好的球来。

而我们平时为了教学进度等原因,不去想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他们当让会沮丧,甚至不愿投球。所以,我们只有认真的面对学生,接好每一球,重视每一个球,倾听他们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对他们的发言产生敏感的反应,用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才会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才能和老师产生很好的互动,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

读了这本书后,充分体会到了要学会倾听,培养倾听能力的重要性,让我们也开始在学校里开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2

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3

利用闲暇之余,我静心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我想同样是亚洲国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处的吧。本书作者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出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同样是我现阶段需要去不断思考与实践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举手,乐于发言,相比于安静的课堂我更加倾心于热闹的课堂。我总是觉得热闹的课堂代表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课。如果一节课中孩子们静如潭水,我会努力引导孩子们回答发言,但佐藤学却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来得重要,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学习。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而很少注意学生是否在在用心倾听。在一个学生表面热闹但没有好的倾听习惯的班级,首先就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

真正的倾听,就是认真去倾听品味学生的.发言,体会学生传递出的复杂心情。作为教师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来讲解,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互相交换意见。

佐藤学老师的精辟之言发人深省。他还提到了应以学为中心,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所以“以学为中心”应该是围绕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的课堂,将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性放在第一位,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因此,需要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有矢放地选择学习的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说,不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在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我经常困惑,那么我应该说些什么呢?第一,我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我应该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调控。真正以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轻松自在。

我想,教学的过程正如静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做到与他们共进步共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4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 2003 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很朴实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实际问题并进行认真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书中又深入浅出地阐述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读罢此书,完全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精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我读的是前言部分。有这么一个故事:当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学校时,怎么也不肯进教室。他说:“学校里不快乐”。当小林老师问其他同学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第二天小林老师把自己的诗写在黑板上时又引起了孩子们说:“小林老师太温和”的声音。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在我身上也有着这样的问题。方法严厉了孩子就太“死”,稍微松一点孩子就太“活”。因此我往往把握不好这一点,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课堂上,老师倾听的不仅是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仅听他们的有声语言,还认真倾听那些可能更有价值的无声的`语言。在这样的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老师即使在对教室中的全体学生讲话,他也从心底里意识到,是在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交流。“润泽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而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体现。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就多了。对于后进生,虽然自己没有从人格上歧视过他们,但除了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外,很少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在行动上的缺失。以前,比较注重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喜欢自己的淡定与从容,但我想没有方向感的淡定与从容终究会演变成颓唐与平庸。我扪心自问,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做到了吗?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还很远很远很远,我没有对学生付出像母亲般的关爱,我在教学上依旧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没有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幸福感…… 作为教师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

积极完善,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快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5

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倘若出现一时的沉默或者学生无法说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完不成教案,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觉得那是教学工作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提示甚至答案,偶尔有几次,还会因此对学生发脾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在学生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再想,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呢。看似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波动。

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让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说,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只有倾听是一种理解,在努力听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其他类似内容

1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精选400字5篇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精选400字5篇

本文精选了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共计400字,包括了五篇文章。通过这些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于勒叔叔的思想和作品...

查看剩余 88%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精选400字5篇

2银顶针的夏天读后感作文:一枚普通的银顶针5篇

银顶针的夏天读后感作文:一枚普通的银顶针5篇

《银顶针的夏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了一枚普通的银顶针在夏天的经历。这篇作文共有五篇,每篇都以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银顶...

查看剩余 71% 银顶针的夏天读后感作文:一枚普通的银顶针5篇

3银顶针的夏天读后感作文:一枚普通的银顶针推荐5篇

银顶针的夏天读后感作文:一枚普通的银顶针推荐5篇

《银顶针的夏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银顶针的故事。这枚银顶针在夏天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命运,却始终保持着坚...

查看剩余 72% 银顶针的夏天读后感作文:一枚普通的银顶针推荐5篇

4《狼道》的读后感5篇

《狼道》的读后感5篇

《狼道》的读后感5篇,是一篇关于读者对于小说《狼道》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集合。这本小说以狼为主题,通过描绘狼的生活和行为,探...

查看剩余 74% 《狼道》的读后感5篇

5《狼蝙蝠》的读后感5篇

《狼蝙蝠》的读后感5篇

《狼蝙蝠》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作者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冒险的世界。本文将为您带来五篇读后感...

查看剩余 82% 《狼蝙蝠》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