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活动教案7篇
教案不仅是课程的结构,还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教案的书写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灵感,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自然活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教案不仅是课程的结构,还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教案的书写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灵感,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自然活动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按颜色标记帮花朵分类,根据点数和花朵匹配。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能够完整的表述一句话。
活动准备
1、花园场景,并贴上颜色标记以及画上各种形状并在形状中间画上点数。
2、幼儿已认识各种颜色的花以及各种标记。
3、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花若干,装花的礼盒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讨论活动
1、师:今天吴老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我们任找一张小椅子,把礼盒打开来看一看?
2、师:哇!我有了好多漂亮的花!有红的、黄的。
你们也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有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幼a:我有红颜色的花,有三朵!还有绿颜色的花,有两朵!
幼b:我有一朵黄颜色的花,还有三朵蓝颜色的花
二、认识花园
1、我们收到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可真开心!
2、如果这样放着它们就会枯萎的,那就太可惜了,这里有个大花园,我们把鲜花种到花园里去好不好?
三、幼儿尝试种花
1、认识标记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花园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些什么?
我们要怎么种花才最好呢?
师:这些标记有什么用呢?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那绿颜色的花,我们要种在那里呢?
小结:对了,我们要看一下花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把花种到和它一样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在花园里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对了,这些图形里面都有圆点点,这些圆点点是用来种花的标记,那你们猜,这花怎么种?
2、请幼儿示范,把老师的花种到花园里去。
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要找一找你的花是什么颜色,然后到这个颜色标记的地方,再数数这个颜色的花有几朵,和哪个图形里的圆点点一样多,最后把花种上去就可以了。
3、幼儿操作
四、赏花
和小朋友一起检查鲜花有没有种对。
师:我们小朋友种的花可真漂亮,有红的、绿的、黄的、兰的。
自然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小小民间工艺展”,使幼儿初步萌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培养自信心。
3、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民间工艺品的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其独特的美,激发创作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民间工艺品的实物、图片、音像等有关资料。
2、师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布置“小小民间工艺展”。
3、活动区摆放各种幼儿操作材料(如剪纸用的剪刀、彩纸、橡皮泥等)。
活动建议:
1、组织参观、交流
(1)组织幼儿参观同伴的作品及各自带来的实物、图片等。
(2)鼓励幼儿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作品,并相互交流。
2、观看录像如杂技、捏面人、剪纸等民间绝技表演。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继续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民间工艺作品。
附介绍
民间工艺
?扎染〕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染工艺,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蜡染〕古称“蜡频”。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之一,历史悠久。蜡染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图案或花、鸟、虫、鱼、几何图案等,青底白花,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草编〕草编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区有山东、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广大农民和艺人利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茅草等丰富的地方资源,编成帽、花篮、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品种花色繁多,质量优良,富有朴素雅致的风格,在国内外畅销不衰。四川的棕编,浙江的麻编,也以它们坚实耐磨,轻松舒适的传统特色著称于世。
?布玩具〕布玩具是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很早以前,潍坊广大乡村妇女就常常缝制一些活泼的禽兽花卉和生活用品,来美化生活和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潍坊布玩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是一个受各国喜爱的民间传统艺术。潍坊布玩具种类繁多,工艺精巧。它将形、色、情、意融为一体,构思新奇,夸张合理,具有对比鲜明、造型生动逼真等特点。用彩色丝绸、绢缎、绒布、皮毛、彩线、金银线、空心珠等,经过细致的手工劳动,精心缝制而成。有缝绣虎头鞋、帽、猫头鞋,把胖娃娃扮得威武漂亮,寓意消灾避难,健康成长。后来这种民间工艺,逐渐变成商品,出现了专门的手工艺人,并且常年制作,祖辈留传。现在潍坊的布玩具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远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自然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
掌握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
探索用自然物测量树干、树枝、树叶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
难点:会用不同的“量具”进行正确的测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教具:示范纸一张,笔1支。学具:每人一张记录纸,各种测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绳子、纸条、布条、毛线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组织幼儿来到小花园,向小树问好,亲亲小树。
二、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尝试活动)
1.目测:小树的树干有多高呢?(幼儿讨论)
2.引出测量:我们用筷子来量一量好吗?
3.幼儿尝试测量,老师指导,提醒幼儿在测量时对小树要有礼貌,小心测量。
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来测量树干的?教师简单小结。
5.幼儿再次用筷子以正确的方法测量,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并记录幼儿测量的结果。
三、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第二次尝试活动)
1.幼儿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同一棵树干的高。
2.讨论:测量同一棵树,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多?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少?
得出结论:测量同一棵树,工具越长量的次数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数越多。
四、自由选择工具进行测量(第三次尝试活动)
幼儿自由选择“量具”为小树测量,并互相交流测量情况。
教师作个别指导。
延伸活动
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回活动室测量室内物品。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用不同工具测量树干、树枝等,激发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突破了以往同类教学重认知结果轻认知过程的划一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确定本次活动目标时,以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为重点。活动以让孩子们亲亲小树开始,充分调动幼儿的环境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三次活动尝试和活动小结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及测量中简单的数关系。第一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类似但长度不一的测量工具,让幼儿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三次尝试提供给幼儿较为复杂的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自主地去深入测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结合尝试教育,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环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层次感较强,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孩子们为自己在每一次尝试中有所发现而欢欣鼓舞,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对园内的小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孩子们在活动中是那么的专注,测量中小心翼翼,生怕伤到小树,不难看出孩子们对树木的关爱,也勾画出了一幅人与植物亲密无间的画面。
自然活动教案篇4
设计思路
小班的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看到每一株花花草草都会很兴奋,喜欢摆弄、操作。我园正处农村,“狗尾巴草”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比较熟悉的一种秋冬季植物。结合我园课题《乡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研究》,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综合活动《狗尾巴草》。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贯穿始终。
教材简解
在农村随处可见狗尾巴草的踪影,对孩子们来说:狗尾巴草是他们熟悉的陌生人,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因此,选择“狗尾巴草”为教学内容既符合现实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狗尾巴草,探索其多种玩法,体验活动的快乐。
2、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染色、作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狗尾巴草多种玩法。
难点:把狗尾巴草当作画工具,愿意和同伴一起在“大舞台”上选择颜色作画。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狗尾巴草(插在花泥上)、颜料水、作画的“舞台”(在塑料板上贴上宣纸)、抹布、课件。
经验准备:幼儿散步时见过狗尾巴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狗尾巴草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草,快来摸一摸、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幼儿观察、讲述)
2、谁来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操作课件,引出名称——狗尾巴草。)
3、狗尾巴草长在哪里呢?(待幼儿讲述后,观看课件)
4、师小结:原来大树下、小河边、墙角边都长着狗尾巴草,它呀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那你们有没有和狗尾巴草玩过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我就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为引出下一个环节“玩狗尾巴草”作了铺垫。)
(二)玩一玩狗尾巴草
1、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狗尾巴草,你可把它变成什么?怎么玩?快来试一试!(幼儿手拿狗尾巴草自由玩耍。在这过程中发现有特别的玩法时,就引导全体幼儿一起做一做。)
2、(师手拿狗尾巴草作跳舞状)看,现在狗尾巴草在干什么?我们也一起来跳一跳。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能有效的吸引孩子,引发孩子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了他们探索狗尾巴草多种玩法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游戏活动能够面向全体,能力差的、胆子小的幼儿也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同时又为下一个环节“染色、作画”作了铺垫。)
(三)幼儿作画
1、演示
师:狗尾巴草呀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跳舞了!看,它要穿衣服了(示范染色),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衣服穿好了,跳舞开始了(师边念儿歌边作画)狗尾巴草跳累了,休息一下,看!舞台上留下了一幅美丽的……(画)。
(教师将角色适当转换,以狗尾巴草的角色穿插活动,并提出活动的要求、规则。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演示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染色、作画方法,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幼儿情绪十分高涨,为下一环节“幼儿作画”打好基础。)
2、幼儿操作
师:看,后面有个大舞台,快让你们的狗尾巴草也穿上漂亮的衣服跳舞吧!
(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重点,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我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自由宽松的活动气氛中,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
(四)欣赏作品,结束活动
师:快和好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狗尾巴草跳完舞后,留下的画像什么?
(此环节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面体验交流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听、看、想,积累更多知识经验。在这个环节中,他们不受干扰,说自己想说的,看自己喜欢看的。师幼互动交流评价,可让幼儿在自我表达中,在听同伴,听老师的建议中,在思考中提高语言能力、扩展思路、提高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能力。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评价是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自己的画,有的说同伴的画,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感到十分的有趣,得到许多不同的启发。活动在自我展示,体验乐趣与成功中落幕。)
自然活动教案篇5
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尝试用语言、动作表达。
2、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依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况,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观察,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语言、动作方式表达出来;难点是: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以及萌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记住一些小乌龟的特征。
2、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张(一只乌龟躲在草丛中却露出头和尾巴)、
乌龟实物若干(分别摆放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下:有在水里的、有在沙子里的、有在地上的)。
设计理念
以观察方法来层层加深对乌龟的了解,重在思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发展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乌龟养在我们的自然角中,可以经常去看看,还是比较熟悉的。于是,我挑选了这一节课,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活动生动、有趣味性。科学活动一定要体现出它的探究性质来,尤其在活动中要帮助孩子从一些表面化的深入到内在的了解,从了解乌龟的外形到它的习性,本次活动可借助:观察、讨论、提问、再次观察、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觉得此活动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观察探究乌龟上。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通过寻找、观察乌龟的局部,引导幼儿猜猜是谁?
1、出示背景图片。
(1)师:有只小动物在草地上,要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它已经藏好了,我们去把它找出来吧!
(2)师:仔细找找,它藏在哪里?猜猜它可能是谁?(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边将草拿开边揭晓答案: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哇,原来是只小乌龟哎。
(二)请出乌龟,初步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
1、请出乌龟们。
师:小乌龟带着它的好伙伴来啦,我们去和它们一起玩吧!注意玩的时候不要弄疼痛它们哦。
2、幼儿观察。
(三)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对乌龟观察结果。
师:小乌龟们玩累了,让它们休息会吧!谁来告诉我们,你刚刚看到的乌龟是什么样的?(幼儿自由、补充回答)以下顺序可根据幼儿的实际回答调整,幼儿讲到什么就点什么,将知识点一个个突破。
1、对乌龟的头的观察结果。
(它有一个头)什么样的呀?(很小,尖尖的)如果你摸到了它的头会怎么样?(缩进去了)我们一起来学学它缩头的样子。(幼儿做动作)
教师对乌龟的头小结:原来乌龟有一个很小又尖尖的头,如果碰到了还会这样缩起来呢!
2、对乌龟的壳的观察结果。
(有一个壳)上面有些什么呀?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对乌龟的.壳小结:原来乌龟有一个壳,上面一块一块的,摸上去很硬的,可以保护我们的乌龟不受伤害。
3、对乌龟的腿的观察结果。
(还有腿)数数看有几条腿?摸上去怎么样?
教师对乌龟的腿小结:乌龟还有四条腿,腿上有像鱼鳞一样的东西,所以摸起来是毛毛的,碰到了也会缩进壳里面。
4、对乌龟的尾巴的观察结果。
(有条尾巴)长的短的?粗的细的?
教师对乌龟的尾巴小结:它还有一条又短又细的尾巴。
(四)再次观察,重点引导观察乌龟所在的三种环境。
师:你们再去看看我们的小乌龟都待在哪里的了?(以下顺序也是根据幼儿的回答抽取)
1、在水中的乌龟。
(水里)在干吗?(游泳)一起来学学乌龟在水里游泳的样子。
2、在地上的乌龟。
(地上)在干吗?(爬)一起来学学乌龟在地上爬的样子。
3、在沙子里的乌龟。
(沙子里)它在干吗?(睡觉)
4、教师小结:我们的乌龟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在陆地上,而它待在沙子里是因为在冬眠。
(五)了解乌龟的饮食。
1、师:你们知道乌龟吃什么吗?
2、师小结:乌龟喜欢吃肉、小鱼、香肠和乌龟饲料。
(六)师幼一起游戏。(套用《网小鱼》歌曲)
附歌曲:河里乌龟游游游,摇摇尾巴,缩缩头,一块游,一会爬,好像快乐的小朋友。(游)——(吃)——(缩进壳中)——(游回家)
反思
本节活动课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游戏的情境中,以捉迷藏的游戏引出小乌龟,后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观察乌龟的环节,情节也是环环相扣。作为一堂科学课更是以两次观察将乌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了解个透彻。第一次观察时幼儿只注意到乌龟的外形,是一些比较外在的东西,然而经过教师引导性语言的第二次观察,有目的地将幼儿带往了解乌龟生活习性的方面。活动的最后,以游戏的形式将乌龟的主要特征和习性呈现以及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小百科:乌龟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有时特指乌龟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
自然活动教案篇6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多通道的参与,激发幼儿感谢自然的情感。
2.乐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然风光图片;雨伞3把;颜料、画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看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1.听音乐入场:让我们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吧。
2.看图片,提问:你看到了大自然中的哪些美景?(温暖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鲜花、绿油油柔软的草地、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广阔的大海、可爱勤劳的动物们……学一学小朋友好听的词语)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大自然,感谢阳光给予我们温暖,感谢雨露滋养生命,感谢森林给予我们清新的空气;感谢河流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感谢小鸟给我们带来动听的歌声;感谢花朵为我们装扮生活……生活在这么和谐的自然中,你觉得幸福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来感谢、保护大自然呢?
4.幼儿相互讨论,个别回答。
5.教师启发幼儿用宣传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想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好的想法画下来并展示给大家看,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乐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感谢大自然。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风景图片,让幼儿通过视觉的`美的享受来激发了幼儿内心对美的向往,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赋予了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存根本,从细微处入手,激发幼儿内心对自然的感恩的情感。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合作完成伞面宣传画。
1.出示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伞)今天我们用请小朋友相互合作在伞面上画出我们感谢大自然的行动。
(1)数一数每把伞都有几个伞面,可以邀请几位小朋友来合作绘画。
(2)邀请同伴并围成圆圈坐下。
(3)和同伴讨论决定你们小组绘画的主题。
(4)需要和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作品要完整,每个小朋友分配任务完成画的一部分。
2.幼儿邀请同伴并相互商量合作内容,确定合作主题,合理分工。
评析:幼儿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总是从与同伴的相互启发、讨论、学习中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与特点出发,以合作在伞面画宣传画的集中绘画方式,通过商量绘画主题、确定分工,来达到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目标,同时,邀请同伴并与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又从隐性的层面,让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
3.幼儿合作完成宣传画,教师指导个别幼儿合理布局。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兼顾了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做,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展示幼儿成果,并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内容。
1.将幼儿完成的作品集中展示。
2.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介绍你们画的主题是什么?想要宣传什么?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民主推荐的方法决定了介绍的代表,让幼儿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了合作、交往的技能。
四、向周围的同伴宣传感谢自然的行动,愉快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撑起这把特殊的感谢自然宣传伞,把我们的行动宣传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吧,让我们一起出发!
评析: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表达是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表达。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促使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感恩自然,告知同伴这些都是与自然、同伴交往的方法,体现出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幼儿的画面与讲述可以看出,幼儿都有着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真切自然的表达方式,童真美好的心灵愿望。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从小事做起,珍惜自然资源,关爱自然生物,努力用行动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自然活动教案篇7
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
1.活动前了解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 挂图。
3.纸,大树、叶子、小鸟(成形的)剪纸、胶水等。
过程
一、挂图一:
情景:天空一片乌云,一颗光秃秃的大树,有机只哭叫着的小鸟在树的上方盘旋。边飞边说:“我没有家了,我没有家了”。
1.看后自由讨论。
2.教师启发引导。
①你们看到了什么?
②小鸟哭了,为什么?
③大树为什么没有树叶?
幼儿讨论:大树死了,大树被人砍了,树枝被人折了,等等。
3、教师进行环保教育。
①师幼共同探讨树的用途:从根—茎,从茎—叶,从净化大气—防治沙尘暴。
②师幼共同探讨保护数木、花草的方法。
4.再看挂图??
启发幼儿想一想,小鸟现在没有家了,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办?
小结:教育幼儿要有爱心、同情心,来帮助小鸟建一个新家。
二、观看挂图二:
情景: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上,落满了叽叽喳喳的小鸟,他们在说:“我有新家了!谢谢小朋友们”。树的上方有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太阳公公说:“小朋友们,你们做得好!” 树的下方有美丽的鲜花和绿绿的青草,蜜蜂、蝴蝶在上面飞来飞去的跳着舞。
三、操作:
1.通过观看挂图二,大大激发了幼儿帮助小鸟建新家的兴趣。
2.粘贴大树、小鸟,添画花草、太阳、蝴蝶等。
3.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创作。
教师说明用胶水的方法并巡回指导。
活动延伸:
两个小朋友一组,把自己的作品创编成故事讲给对方听(受挂图二情节的启示)。然后交换作品欣赏。
分析:
本教育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拟人手法,创造的环境,如尊重他们的意愿,允许他们自由讨论,自由选择喜欢的颜色进行绘画、粘贴,自幼创编故事等。找到了幼儿的兴趣需要与社会教育要求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幼儿的兴趣,“多目的”地发展下去,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