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读后感5篇()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5篇》是一篇关于文学作品《第九个寡妇》的读后感合集。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九位寡妇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她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坚韧与勇敢。这篇读后感集结了五篇不同读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思考和感悟。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篇1
读一本书,体会一次别人的人生,在无什波澜的日子,精神经历了一翻沧桑。
从鬼子的枪把荡秋千的魏老婆儿打翻的时候开始,或者更早,老八做掉两个鬼子却未注意到顶上还有一个藏着的鬼子时,甚至更早,侵略者进入国土,保卫者与之开战之时,再追溯追溯,可能就要找到人类自我意识萌芽之时了……怎么这么多想法呢,怎么这么多欲望呢,怎么会想要爱呢,为什么会去恨呢?
葡萄真实,有欲望就是有欲望,想要生存就努力生存,想做的事情就去做,怕什么呢?怕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她爱了就爱了,一对眼珠从来不变色;想要老爹活着,就去救,看着似活不下来了,仍尽力去让他活。日子熬着熬着就过去了,老爹看见了过去村民朋友对他反叛也熬过了,看见了儿子的背叛也熬过了,看见了孙子被送走也熬过了,看见弹尽粮绝吃树皮的日子也熬过了,看见打来打去的日子也熬过了,熬着看到孙子长大生子了,熬着看见自己原谅了儿子,熬着看着两袋白面换来的葡萄一心一意的对他好,看着葡萄的爱与痛,看着人与人性。
怎么这么多想法呢,怎么这么多欲望呢,怎么还想要爱呢,为什么会去恨呢,为什么恨后会原谅呢,为什么背叛之后会想要弥补挽救呢,为什么幸灾乐祸之后会去同情帮助呢?人在过着必死的殊途,既然来了,就好好活下去,带着人性的善与恶,恶与善,活下去。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篇2
一个村庄女人的一生就是大半部中国近代史。王葡萄从小到老隔着门缝看到的那些来来回回站满街的腿,就是世道变迁的最好物证。王葡萄不是个例,她是生活在风起云涌中许许多多底层小人物的化身:善良、愚昧、知恩图报、不问世事、关注于自身、赤裸欲望……不能说她有多伟大,也不能判定她有多优秀,她就是一个最符合现实生活状态的一个人,一辈子就活在鸡毛蒜皮中,用平生最质朴的行为去践行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当然葡萄是不懂“践行”的,她就是在做她认为对的事情,别的她也一概不管。多少人也像葡萄一样,从来不会走到台上去,但从来也不会被打倒。她就是那样普普通通的,想着填饱肚子、照顾二大、喂肥猪仔、满足欲望,谁升迁了、谁革职了、谁来了、谁走了,她也不关心,“反正谁也耽不长”,葡萄最明白这世道。葡萄这一辈子都没什么理想,相对于蔡琥珀,她实在是太渺小太普通。变革中的社会,小人物最悲惨,但小人物也最懂得活下去。王葡萄,一个没有觉悟的“愚钝”女人在这一场场“上台下台”的纷繁变革中活的最好。
这本书让我想起王朔的一段话:“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撑着人类,或者用阿谀人民的人爱说的话——是人类的脊梁。”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篇3
读严歌苓的小说,感触颇深,特殊的历史背景了然清晰,笔下的人物形象棱角分明,个性十足,呈现的整个画面立体感强,且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让人在领略其娴熟、流畅、俏皮的文笔外,还能让人重温被现代人渐已淡忘的历史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小说的主人公——王葡萄,作者将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既真实又丰满:中国农村妇女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沿袭,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热心助人,是个持家顾家的好手。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她的死心眼与一根筋,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执着,她认准的事儿肯定会闷头儿干下去,不管别人的说辞,别人也休想左右,尤其是她从死人堆里将地霸公公救出并藏于自家地窖后,任凭外界世道如何变迁,形势多么严峻难捱,她都坚信”只要人活着,没有过不去的事“,对公公不抛弃不放弃,且一藏就是20、30年。对于这样一个从小没有爹娘呵护、没有受过教育、大字不识几个、觉悟不高、思想落后的农村女性,能做出此等惊人之举着实出人意料,因为这是常人绝对不敢想更不敢为的事。我被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也为她的壮举所震撼……
然而,人性是多面的,在美丽灵魂的背后,也有着难以掩饰的丑陋一面。作者对人性的揭露是毫不吝啬,也不避讳的。主人公纵有千好万好,也难逃男女之间苟且之事,更何况是个寡妇呢?原本寡妇门前事非多,不做这方面的点缀似乎有背事实。初看王葡萄的滥用感情,与多人乱来让我费解,直到读完,才有些许明白:作者如此不惜笔墨是对‘人无完人’的多角度诠释,王葡萄也是普通人,她的年龄决定了她对生理需要有着正常人的极度渴求,此外有的行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无论真心还是假意,王葡萄的各种要求几乎都得到了满足。也许,这样描写出的人性才算更完整吧。
特殊历史时期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所遭受的非人经历,都让人在作者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艰难生活的无奈,同时为自己能够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和平年代而庆幸:铁脑在半夜三更被日军报销,少勇为了提干而要求政府枪毙自己的亲爹,葡萄为了掩人耳目,忍痛将自己的儿子丢弃给一群侏儒,史会计不忍因偷窃被扭送回史屯而上吊自杀,老虎也因偷玉米被抓感到颜面尽失而跳进坡水自尽,李秀梅的小儿子因饥饿难耐吞下滚烫的粉条而被生生烫死……诸如此类,令人瞠目的事情一件件发生,读到这些地方时心情会不由得随剧情的起伏颤动。作者虽没流露出高涨的情绪,但可以相信作者很想通过文字传达这样一种愿望:大家不要忘记历史,更要珍惜现有美好生活。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篇4
大概大作家和小作家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大智慧一个是小聪明。读完此书,觉得应该献上膝盖,严歌苓真心是个高手高手高高手。最早反而是读她新作《妈阁是座城》,读完只觉写人性有点厉害的,非要说有印象,就是觉得题材很新颖而已。后来看电影《陆犯焉识》,小震撼,但电影终究没有文字那样的力量。前几个月读了《芳华》,大家都在那唏嘘感慨,我倒觉得感受到的还是美好,同时也是真正见识到她驾驭文字的超强功力,还有那充满了灵性的幽默感。直到现在看了《寡妇》,才知道她有多少智慧多少深沉的思考。我是个对历史很蒙昧无知的文科生,我从来并未正眼看过历史教科书,对很多基础性的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都属于只知道有那么个词的状态。
所以这本书对于无知的本人来说,就像把我丢进了那个年代,我终于知道了那些事件的真相和细节。所以才觉得如此稀奇和震撼。农村,农民,战争,政治,人性,生死。从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一样让我觉得每一页每一句都精彩无比,一个字也不能漏下,被故事死死地抓住融进了书里一样。看完之后,太多的感触,最后还是变成一声叹息,竟有那样的一段岁月!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篇5
50~70年代的文学影视作品,我不大愿意看,太压抑,太阴暗,太沉重,太扭曲,看完一部作品,有时需要许多时间去消化和遗忘。老实说,看第九个寡妇之前我并不知道它写的就是这段历史,但等到明白已经入了坑,却又已是欲罢不能了。幸好,这部作品并不是特别特别的沉重,王葡萄惊世骇俗的举动无所畏惧的眼神,二大的豁达敞亮睿智,是冲破历史乌云的光,是温暖冰冷人心的火,是我们情感的蕴藉,是支撑我们读完小说的动力。
作者着力塑造的是王葡萄这一形象的“生”和“愣”,写她惊世骇俗,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可是,王葡萄所作所为,有哪条是真正的惊世骇俗离经叛道呢?从小日本眼皮底下领走自己的丈夫,而不是为了老八而牺牲自己的丈夫?将自己的公爹从刑场救回藏在地窖几十年而不是见死不救置之不理?与琴师冬喜少勇的真挚感情而非只是一具石化僵冷的躯壳?同情老虎帮助秀梅关心老朴而非如他人般墙倒更推墙做一株墙头草?
王葡萄,她只是在做她自己,做一个真真正正、堂堂正正的人而已。周围的人觉得她惊世骇俗,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背离人道太久了?!二大就不觉得葡萄惊世骇俗,二大懂葡萄,因为他们是一样的,真正的人。
如何在浊世乱世中坚持自我,保持善良?我想是勇气吧,如王葡萄那双无所畏惧的`双眼。太多的人,要么败给了利益,要么屈从了强权。我要给葡萄的勇气高唱赞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般,永葆善良,无愧于心。
书的结尾,全村的人一同守护这个秘密,看得我热泪盈眶,这是人性的回归,是迷途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