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读后感优质5篇(《迟子建散文》:五篇优质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是一部集迟子建先生多年来的散文作品于一身的精选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本文将为大家推荐5篇优质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启发和思考。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1
美丽的小山村——北极村养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迟子建。她温婉朴实的文字打动了千万读者。迟子建的散文,虽然写的是她从小到大的种种小故事,却处处有美有爱。
迟子建以深情的笔触向读者娓娓道来与亲人们相处的一幕幕——风雪中为”我“送伞却遭拒的母亲;和母亲一起看的两个人的电影;在世时过年总不忘为”我“做灯的父亲……
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在她许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了解她的生活状况——丈夫在几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时他们的感情很深,失去爱人后迟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怀念他。我也曾看过她专门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怀念》,她用文字表达出内心的疼痛与历险。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伤心、悲哀,以及她对丈夫世君的怀念。迟子建在丈夫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那日子尽管悲痛,但她是坚强的。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辑中的第五篇——《伤怀之美》。作者对家乡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对美丽的北海道露天温泉的描写让我感觉似乎从未见过真正的雪。作者不畏严寒去泡露天温泉的勇气让我佩服。她虽然经历了寒风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远处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的柏树,三股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三个季节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犹如人间仙境一般美丽。那雪花更是灿烂而华美。
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惟有经历了风雨的考验,严寒的鞭打,才能够到达唯美的仙境,停下来欣赏”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也许这一步挺过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压力下,种种坎坷前”挺过去“谈何容易?就好像现在,步入初三年级的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堆积成山的的作业,繁多的学科……一定有许多同学因为这种种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导致在最关键时放弃。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制订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告诉自己”我能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见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谛也许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伤怀之美中,好像那夜空中的星,光点虽小却一直坚持且明白无误地指示幸福所在。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2
很多年来,迟子建作为一名小说家颇受文坛重视和关注,但当我读完《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后,我认为迟子建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
《假如鱼也生有翅膀》全书分六辑,共73篇散文。自序是一首《致爱人》的诗。“你离去了/从此环绕我的河流/就是两条了……”这凄伤优美的歌,仿佛以里尔克式痛苦召唤人性复归神性的语言,青铜般地唱起了序曲。我把她写在第一辑《春天最深切的怀念》里的篇章,视为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一种很内在的心灵历险和疼痛。的确如此,迟子建在爱人出车祸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那日子尽管悲痛,但迟子建是坚强的。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更深切的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当然除写爱人的篇章之外,迟子建在此书所涉及的题材颇广。其中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出访国外的随想,对小动物的遐思,以及阅读札记和写给同行的印象记。通读全书,你会呼吸到一种大自然与作者和谐之美的气息。比如:《中国北极的天象》、《女人与花朵》、《鲁镇的黑夜与白天》等,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又道出了人在大自然中沧海一粟的哲理。
迟子建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在写小说之余所写的散文,是真情的流露。读者很容易用心灵去感觉、触摸、沟通和接近一个真实的她。她是孤独的,又是安静的。她唯一的嗜好是创建精神之塔。她说:“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消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消蚀。”迟子建写作就是渴望一种生命的超越,一种整个人生境界的升华,一种寒冷中的燃烧。她的长篇小说《满洲国》是这样,这部《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也是这样。该书第二辑《时间怎样地行走》等22个短文,便是她写得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所谓:“辞达而已矣”也。
《会唱歌的火炉》是一篇描述作者少年时代,在大兴安岭度过的时光。它让读者跟随着他们姐弟三人,推着空车上山拉柴火。“那里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只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这篇散文以大兴安岭寒冷的冬天为背景,写出了在艰难生活中亲情的温暖。
文中说:“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的火焰,那画面格外地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有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迟子建的笔底便有了东北风景的苍茫与壮美。
《木匠与画匠》是作者爱人去世后,装修新居时的随感。迟子建的散文大多与童年生活有关,这篇也不例外。她说:“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们那时用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倘若你纵观迟子建的这本散文集,你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风光的融融暖意,可以体会到一个艺术家、文学家或思想家的成就最终都是孤独所取得的成就。孤独的坚守,才能创造精神之塔。拿《庄子》的话形容,则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迟子建正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坚守者。因此在热闹的群体中,她特别醒目地拥有了她自己。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3
大脑一片空白。读她的散文,我总是被一股淡淡的哀愁笼罩着,大凡我所见过,我所喜的文章、文藻华美。但她笔下的事物却多了几分真实。这亦是我所遗失的。在她的世界中,也许在美的虚幻也抵不到真实吧!
但,我所遗失的远不止这些。我作一个城市人,看见每夜的华灯初上,在落地窗中看见川流不息的车流,拔地而起的各式高楼大厦。我似乎会对城市有莫名的好感。可事实不全然如此,我无法看见清晰见底的小溪,所谓的百年的参天大树,我听不见鸟儿的鸣叫,清晨更不会有松鼠在公署的树间跳动。不见了,全都不见了,它们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牺牲品。《上个世纪的飞雪与溪流》中同样感叹了那些离我们远去了的风华。但她依然满怀希望的幻想着”有一天,它们还会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带着重回人间的喜悦,妖娆地起舞与歌唱。“人们明明每个人都有这样遗憾,但为什么不找回它们呢?因为他们在自然与科技中,选择了科技。
那么,我又不免质疑。难道,日后我们只能在影片,科教书中去寻找彩虹、蓝天、松鼠的芳踪了吗?那书中偶然提及的榆钱儿似乎是个好代表,存在于父辈唇齿之间的清甜味大约我是没口福了。我只是个孩子,在我的角度里,中国是进步的观点似乎难以立足。我找不到了太多东西了。
我所遗失的难道只有这些吗?不止吧!更多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因为有了网络,我们失去了《看不见的邮差》中的好师傅。更是拾不回了那寄信时的期盼,收信时的喜悦。太多的事物经不过时间的磨洗,在日子里日益消瘦了。
我又想到了曾经的热点,那”扶不扶“的问题,我去在古装片里看见了正面教材,有一个姑娘被雨淋湿了,她去村庄里敲门,开门的大娘也不问她身份,就立即心疼地说:”可怜的闺女,冷吧,快进来躲躲雨,喝姜汤吧!“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古代人可以毫无心机,他们品质为什么已在消失?我想我会扶,我的朋友们也会扶。至少我希望善良不要遗失。
我还遗失了很多,坐下来写毛笔的耐心,在睡眠中如同一滩春水的梦,夜空下的数星星,用蒲扇扇出的凉风……
但,我依旧等待,它们会慢慢苏醒。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迟子建散文》这本书时,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文章是《哑巴与春天》,里面讲了一位老人,他是一个哑巴,他最爱在春天种花,对每一朵花都呵护有加,当作亲人一般的爱护,故事中这样写道:
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老哑巴是勤恳且默默承受的,当他被所在的生产队队长和队员硬生生的按倒在男人与女人之间,充当帘子时,他也反抗过,但最后迫于他人的威胁,他只能在夜里无声的哭泣。
读到这儿,我开始深思:上天没有给可怜的哑巴说话、声诉的能力,却把向往春天、向往希望的种子深深埋在了他的心里,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春天、有了希望,那他就能所向披靡,闪闪发亮,无论命运对你怎样,请不要灰心丧气;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苦,请坚信风雨之后就是彩虹;无论前方的路多么坎坷,请怀抱必胜的信心克服一切。
自强不息,是做人的必备;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就会和胜利相会。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心中充满希望和春天的人吧。加油。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5
我也是小时候生长在北方一个平原上的小村庄,作者写得那种雪的洁美及雪融后的泥泞以及由此生出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我一直也是感受颇深,只是没有象作家这样精辟地用文字表述出来。
“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这段描述让我读后会不由自主地生出笑意,这种情景也是我儿时经常会遇到的场景。做为70年代出生,而又生长在贫瘠农村的孩子们来说,一块小小糖果有着无限的甜蜜和幸福愉快的记忆。而象上文所描述的那样,从口中滑落到泥泞中的糖块会让欢愉的心情沮丧到极点。不仅如此,泥泞也限制孩子奔跑,追逐,做各种儿时游戏的范围,使好动的孩子们减兴致。否则就是浑身泥污,象个泥猴似的回家,轻则是母亲的唠叨责备,重则是父亲的大手在屁股上留下的红红的印迹。
再大些,是离开小村子去外面的镇上读中学,那时的柏油路只有一条主线是黄河防汛用的,更多的村子还是窄小的土路,记得是放寒假的时候,大雪过后,厚厚的积雪融化,将土路浸泡得泥有5CM厚,自行车不能骑只能手推着,但是走不几步,车轮和轮瓦间便被厚厚的粘粘的黄泥塞得紧紧地,车轮一点也不能转,只能用小木棍把黄泥抠掉,车才能前行,走不出几百米,人被车和泥弄得精疲力竭,棉衣也被急出的汗浸湿,遥望前行的漫漫泥泞路,人的心也绝望到极点。
那时人的心中只有对这泥泞的痛恨。
后来工作生活在城市里,天下雨雪不仅彻底没有泥泞之苦,而且平时满眼的钢筋混凝土,孩子的衣服上根本不用担心沾上一点泥土,在家养花还要去很远处找来泥土做花土。每每这时,心中便有些不太安然。
儿子二三岁的样子带他回我农村的老家,因为小村离黄河很近,妈妈便盛一盆细细的黄河沙给儿子玩儿,他用小铁铲铲来铲去,高兴得不亦乐乎,不知为什么一些细细的泥沙会给小小男孩带给如此的乐趣,让他乐此不疲。那盆黄河泥沙一直玩到他五六岁的样子。
还有一次,也是我和儿子回老家,快到回来时,适逢一场大雨后。家离长途车站还有三四里的土路,妈妈让我换上胶底平跟运动鞋,儿子还是穿他的小凉鞋,我们俩个一路走来,脚底沾上厚厚的黄泥,儿子兴奋得小脸通红,看着自己越走越高的鞋底呵呵地笑,说:“看!妈妈,我也穿上高跟鞋!”走到一条小沟的时候,儿子想跳过去,是他太小的缘故吧,一只脚完全陷入淤泥中,急急忙忙只拔出一只光脚,鞋子空留在淤泥中,儿子由起初的紧张不安转而变为哈哈大笑,笑他自己的窘相,笑他自己的光脚和那只陷在泥中的空空的鞋子......我不禁颔首浅笑,儿子的眼中没有泥泞之苦,心中只有对这黄泥的新鲜的体验。
好在现在农村村村通公路,小汽车也能在大雨天开回自己家院子。
我没有人家女作家由泥泞而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只有最简单的生活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