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篇(1. 千里长安,一览无余 2. 长安印记:观《长安三万里》 3. 古都之美:《长安三万里》观感 4. 穿越千年,留连长安 5. 梦回长安:观《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篇,聚焦这部史诗巨制的魅力。从历史叙事到情感表达,每篇感想将深入剖析影片的情节、角色与文化内涵,带您走进千年前的长安,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1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很短,短得连杜甫都只是个配角,王维、王昌龄、贺知章、岑参等著名诗人都只能匆匆一瞥;但这部电影又很长,近三个小时,绘就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盛世长安画卷,让我在其中看到了霓裳飞舞、诗情画意、饮酒对歌、金戈铁马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大唐浪漫。三万里长安,文明灿烂;三百年盛唐,卷轶浩繁。
起了个大早看了近三小时电影的我,竟毫无疲惫之感,完全沉浸在情节里了。在电影中,我感觉自己已穿越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盛唐时代,不敢奢望与大唐诗人们一同策马迎风,吟诗作对,但也幻想着自己是他们身旁一位端茶倒水的小厮,听他们高歌咏情怀,看他们执笔写诗篇。
影片用倒叙的方式,从暮年高适对于过往的一次次回忆的视角出发,以高适、李白的友情作为主线讲述了高适、李白等人各自的人生经历,并在合适的时间节点穿插唐诗,带领着观众们领略了这些诗篇的创作背景。据有心人士统计,影片中共出现了48首唐诗,其中重点呈现的是《黄鹤楼》《将进酒》《燕歌行》三首,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将进酒》。电影中的李白喝得酩酊大醉,乘鹤飞去,恣意翱翔于苍穹之上,冲向灿烂的星河,直抵如梦如幻的天宫,一路大气豪迈地吟着《将进酒》,整体画面与情节令人震撼,展现了酣畅淋漓的唐诗意境之美。
说回《长安三万里》的故事,这个故事,从两位少年的偶遇开始。李白遇到高适,两位少年都是天涯失意人,遭遇有些相似,但性格迥异。李白是入仕无门的富商之子,性格豪放不羁,肆意洒脱;高适是家庭没落的名门之后,循规蹈矩,不善言辞。李白才华横溢,充满自信;高适武艺高强,目标坚定。
二人相识后,结伴前往长安追逐梦想。李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诗;高适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恢复祖辈荣光。于是,他们俩的命运就这么被千丝万缕的际遇之线缠绕在了一起。
光阴流转,岁月飞逝。这些年,李白在长安求取功名,入长安待诏翰林,却因遭人诽谤,不为所用,又做了赘婿,逃避安史之乱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虽然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后人无尽景仰的“诗仙”。影片也借李白纵酒作诗、以文会友的情景引出了张旭、王维、王昌龄、贺知章、李邕等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让观众们不但能够重温一首首出色的诗作,还能一睹大唐名流的风采。
这些年,高适坚韧执着,苦练武功,苦读诗书。他朋友少,开心地赴李白扬州、长安两次之约,却又因与李白性格迥异、观念不同而失落地匆匆离去。他的人生,看似没有李白精彩,但他确是唐朝官职最高的诗人。
李白、高适二人成为挚友,许是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契机,他俩似乎有些惺惺相惜,又相互欣赏。“你心中的一团锦绣,总有脱口而出的一日”、“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同样的`才高八斗,同样的理想远大,却因性格差距导致二者奔往不同的方向,几次相遇后的不欢而散,也为结尾埋下了伏笔,虽然据说若干版本的历史记载与该影片剧情有所差距,但都没有否定李白、高适二人曾经的友情。
这部影片的不少情节令我湿了眼眶:在李白对高适说“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时;在每一次高适因发现李白由于性情过于洒脱,忘了与自己的约定,且不认同李白的一些行为而失落离去的时候;在我以为李白忘了高适时,李白却喊出“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我是照着你的样子写的”以及高适快速转身离去但我觉得他是在默默地欣喜感动的背影;在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牢狱之灾、戴罪流放后撑舟而行的一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高适与幼童的对话——“杜甫的诗,为什么没有收在这本集子里?”“将来别的集子里会收的。”……我从未想过会因一部动画电影而哭,或许只因太过入戏,以至于心绪万千。
当然,《长安三万里》给我最大的感受,还是那份浓烈的爱国情怀。即便李白和高适性格迥异,所走的道路不同,但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为了家国天下,为了黎民百姓而努力。
要学习高适坚韧不拔地追逐理想,学习李白豁达洒脱地面对人生,这是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最大的收获。影片主创人员说,“长安三万里”中的“三万里”指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我的理解中,“长安”亦是一个关于理想的代名词。愿你我都能不负自己,不负长安,不负韶华!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2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3
7月2日看完《长安三万里》的点映时,心里还沉浸在电影中呈现的故事氛围,对唐代诗人们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走到影院门口的时候,门外下起了大雨,当时的我心生感慨,大概老天也为诗人们的故事感到动容吧。
从那天开始,心中就郁积了一种难以说清的悲凉情绪,反复找有关《长安三万里》的预告片和零碎的.影评来看,找诗人们的诗作以及相关的史料来看,脑海中也一直有一些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话语想要表达出来,但还是没有说出来。
7月10日,在《长安三万里》上映两天后,我之前一直在想,再去二刷,会不会丧失掉初见这部影片时候的惊艳和感动,一直在纠结,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票去看,没成想,落泪的次数比之前多了,可能也是之前查了资料的结果,心中被触动的点又多了不少。
当影片结束,行车走过跨越京杭大运河的大桥,我看见天际的云彩如同大鹏飞向西沉的夕阳,江上之风催促航船前进,风声吹在我两鬓,我依然带着影片所给予的触动,耳边回响着“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的吟诵声,回响着“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的吟诵声。
这时候我瞬间理解到,当诗人回归到“人”的位置,诗句记载了人的情感瞬间,放大了人的情感瞬间,诗句才会如此动容。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4
看完《长安三万里》后,我久久不能从里面的故事内容和精美的画面中回神。电影由高适舍弃云端城为开始,从高适的口中讲述李白和高适的一生。
高适与李白的相遇,在两人的少年时代。那一天高适在去往长安,圆自己的报国之梦。在路上,李白的行囊与钱财被山贼抢走,追赶过程中,看到了高适戴着同样的草帽。就误以为高适是山贼与他进行打斗。后来经过高适的解释才解除了误会。在帮李白抢回行囊之后,李白非常佩服高适的武艺,让他教自己武术,自己教高适相扑。
随后李白邀请高适与自己一同前往黄鹤楼安葬好友的尸体。在安葬时,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原先的李白,清新脱俗, 洒脱浪漫,这时却极度悲伤。他与高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李白天真烂漫,高适笨拙真诚。但他们却在以后的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支持。
李白, 天真浪漫, 政治上单纯,思想上活跃,生活上不拘小节。他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有时挥金如土,落魄了自我开解,再得势便忘了伤疤,人间的跌宕起伏仿佛不会给他留下很深的裂痕。他大大咧咧,洒脱浪漫,人生的道路上东奔西走,不改赤子之心。到了晚年,他独立船头,吟诗如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生活充满了遗憾,轻舟已过,青山依旧,路在前方。他将一生失意揉碎进岁月的江河,浮漾开流光溢彩的浪漫诗篇,治愈一代又一代人。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华,但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高适。你也许不怎么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这样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继承了高家的霸气武艺。但直到晚年才被重用。
高适与李白的友情是相伴一生的,他们一个是写下千古绝唱的大诗人,一个是精明能干的老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但他们却是感情深厚的朋友。他们那真挚的友谊告诉我,朋友是那个无论贫穷与富贵一直陪伴你身边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5
今天妈妈陪我去看了我一直期待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真的特别好看,适合小朋友观看。
这个电影讲述了老年时期的高适,回忆他和李白相遇相知一生的友谊。整部电影画面壮观,唯美,让我也感觉自己到了唐代,到了诗里面的画面,驾乘着仙鹤穿梭在天空,印象最深的是在黄鹤楼,李白,高适,杜甫,贺知章,王维……等好多唐代诗人饮酒作诗的场景,看到李白仰天大笑,快意人生的样子,让我想到为什么称李白是诗仙了。
从高适的回忆也让我对唐代诗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知道了大唐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我看电影第一次这么认真,电影里出现很多诗,我会小声的跟着背,发现自己会的太少了。唐代的人都有文化都会写诗,我心里想,我要让自己也有文化,多背诵古诗,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