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6篇(西厢记:爱与自由的追寻)

本文主要围绕着《西厢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展开,通过读后感的方式,探讨读者对于该剧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六篇300字的读后感,我们将深入剖析该剧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6篇(西厢记:爱与自由的追寻)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篇1

看过《西厢记》,很想去永济市旅游,去看一看,回忆普救古寺里那一段属于《西厢记》的记忆与往事。追寻古人的足迹。一座梨花深院,一幕惊艳、借厢、闹斋、请寓、赖婚、听琴、逾垣、拷红的戏剧场面。一处被张生跳过墙的地方,一棵被张踩踏过的杏树,对映着的是前世情缘中的一份无奈。

时代变迁,古往今来人都一样,谁也征服不了世界,在困难面前,爱情也是那么脆弱。我恨故事主人公的不执著、恨他对爱情不够真诚,恨他在功名利禄前的浮华与虚荣。十多年的青梅竹马就此告别。既然双方都有付出,为何不终生厮守?难道被她爸爸妈妈看不起了从而便杳无音信吗?可为何结婚之后再苦苦寻找,可始终也没能找到……

小女子认为,与男人同患难终不可靠,青梅竹马的'爱情也逃不过现实的生活。何况人心难测,与故事主人公一样,结了婚再找原点的那个人,只可惜那人已不在灯火阑珊处。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篇2

西厢记说的是唐朝时期的故事,作者是王实甫,属于元朝。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篇3

关于爱情方面的著作,我读的少之又少,我所熟知的只有《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贾宝玉,以及最后化蝶双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除了这些,我再没有涉猎其他。可能是自己现在没有爱情的向往,没有那种强烈的感知渴望;又或者是因为看了他们爱情的悲惨结局:想爱却又不能,因此,失去了兴趣。

接触《西厢记》,“丽质仙娥生月殿,谪向人间,未免凡情乱。宋玉墙东流美盼,乱花深处曾相见。蜜意浓欢方有便,不奈浮云,旋遣轻分散。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写张生初见莺莺的'情景。我是被张珙(字君瑞)所感动的,莺莺的深情一瞥,张珙的为爱痴狂。正是被张珙对莺莺那深深的爱意所感动,便看了下去,我曾还猜测张珙与莺莺之间的爱情是否会像梁山泊与祝英台一样,最终有缘无分,便没有想继续看下去的兴致了,打算放弃。可当我看到莺莺为了跟张珙在一起,不惜抛弃一切,牺牲女人名节,夜半幽会张郎西厢。这一刻,我又被莺莺所折服,试想,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名节是何等重要,她却放下三从四德,此等为爱的勇气,不是一般女子所能及的,也正是因为莺莺的勇气,才有后面的双宿双归。

在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中,最重要的一位牵线搭桥之人就是红娘,聪明伶俐、嫉恶如仇,虽为丫环,实则姐妹,为了帮助张珙与莺莺,不惜与老夫人闹翻。有了好角色,那么一定会有几个坏角色,老夫人的不守信用让我实则不爽,佛前许婚,却妄想用兄妹之情赖掉,莺莺献身张珙,还以相府世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企图赖婚,我想,有崔老夫人这一顽固不化的母亲也是莺莺一悲哀,她对老夫人应该也是憎恨的。如果不是老夫人从中阻拦,张珙与莺莺之间又何来那么多的分离痛苦,何必遭受如此之多磨难。所幸,张珙不辜众负,拔得头筹,官翰林学士。再说莺莺表兄郑恒,长相出奇,才华不及张生的二分之一,风流成性,怎能娶得莺莺,最后落个自尽的下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西厢记》最后圆满结局确实让我一惊,打破了我从心底认定的一个死理。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考验的,不管经历多少磨难,那一丝牵动的心,从不改变。遇到了生命中的真爱,便要勇于追求,那真爱或许是一见钟情,亦或许是日久生情,遇见了,就不要错过。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篇4

《 西厢记》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故事曲折,情趣动人,描写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何谓爱情的美学宣言呢?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篇5

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300字篇6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聚焦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太太形象,围绕“愿天下众生成家”展开故事,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最近重读《西厢记》,发现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是关于戏剧所揭示的佛教观。整部剧发生在普救寺及其周边。张生和盈盈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普救寺是寺庙,是佛教场所。佛陀讲究清心寡欲,但作者把这段爱情故事设定在普救寺,真的很有意义。此外,这座寺庙的名字也很有趣。普遍救赎是拯救一切众生,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然而,当孙飞虎以职业选手的身份包围圣殿时,我不知道是谁在救谁。为什么在王实甫的作品中,僧俗成了“僧不僧,俗不可耐,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据考证,元朝统治者为了麻痹民众的斗志,大力宣扬佛教,僧人和风俗习惯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因此,僧侣和习俗成了统治者的'工具。通过这些,王实甫讽刺了当时的“佛教”,间接嘲讽了当时的统治者。可见王实甫的写作动力是讲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老太太的形象。很多评论者认为老太太是小人,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食言,食言,是张翠爱情的绊脚石。这些都是反封建伦理的视角。真的有人试着去想那个老太太吗?我觉得老太太很爱她孤独的女儿,是个很慈母的女人。当初老太太说老公先死了,只剩下一个女儿。她一定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盈盈。来到庙里,怕盈盈无聊。我特意请媒人陪小姐去庙里走走,放松一下,很照顾女儿。对张生的态度也是基于他对女儿盈盈的爱。盈盈是郭襄的女儿。她一直过着张着嘴,伸着衣服的生活。虽然张生的父亲曾是一名官员,但他在50多岁时就英年早逝,他家里的积蓄肯定快用完了。盈盈结婚时还能像以前一样住在家里吗?老太太肯定会客观物质地想起盈盈。逼张生去北京也是为了盈盈。当时,张生作为一名学者没有去北京参加考试。那时候的他,可以说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你想想,哪个妈妈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什么都不对”的人?说到底,老太太做的都是为了盈盈。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为什么要这么担心?也许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太太最后没有拒绝结婚。她把盈盈嫁给了她的侄子郑恒。这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吗?其实这不能怪老太太。为了迎娶莺莺,郑恒谎称张生在特定时间地点娶了尚书之女,并自称是证人。老太太一方面生气,另一方面也没指望外甥说她什么。所以不能算在老太太身上。

第三,是关于这部剧的喜剧因素。很多人觉得这部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个大团圆的结局。但这部喜剧不同于其他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之外,都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报怨。《西厢记》的冲突主要是张翠和老太太之间的冲突,老太太是邪恶的一方。故事的结尾,张翠向老太太屈服,张生去北京参加考试,高中毕业回来和盈盈结婚。老太太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满足了她“三代不招白女婿”的意愿。也就是说,在这部剧里,善与恶都得到了满足,这与普通喜剧的结局不同。

★其他类似内容

1关于岳飞传600字读后感参考6篇

关于岳飞传600字读后感参考6篇

《关于岳飞传600字读后感参考6篇》是一篇关于岳飞传读后感的文章集合。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的传记作品一直备受关...

查看剩余 70% 关于岳飞传600字读后感参考6篇

2有关于简爱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6篇

有关于简爱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6篇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一位普通女子简爱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揭示了社会阶...

查看剩余 82% 有关于简爱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6篇

3关于《金银岛》500字读后感6篇

关于《金银岛》500字读后感6篇

《金银岛》是由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所著的冒险小说,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以宝藏岛为背景,讲述...

查看剩余 83% 关于《金银岛》500字读后感6篇

4五年级读书心得:阿拉丁和神灯读后感300字6篇

五年级读书心得:阿拉丁和神灯读后感300字6篇

本文主题为“五年级读书心得:阿拉丁和神灯读后感300字6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六位五年级学生对于经典童话故事《阿拉丁...

查看剩余 80% 五年级读书心得:阿拉丁和神灯读后感300字6篇

5有关于简爱读后感1000字左右6篇

有关于简爱读后感1000字左右6篇

本文主要围绕《简爱》这本经典文学作品展开,为读者提供了六篇关于《简爱》的读后感,每篇约1000字。通过这些读后感,读者可以深...

查看剩余 84% 有关于简爱读后感1000字左右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