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人物的事迹美篇6篇(翱翔苍穹:中国航天英雄光辉事迹六章)
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中,涌现出一批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本文将深入挖掘六位杰出的航空航天英雄,呈现他们在太空探索、航空工程等领域的卓越事迹。这些英雄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才华,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书写了永恒的篇章。
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人物的事迹篇1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人物的事迹篇2
她被网友称为真正的“火箭少女”,又被一起工作的同事称为“大姐”。不论是“火箭少女”还是“大姐”的称号,似乎都非常符合她。其实“大姐”年龄并不大,是位95后,个头也不高,只有一米五八,但她在工作中的能力与毅力却大得出奇。这让她足以胜任嫦娥五号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并成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大姐”叫周承钰,来自贵州土家族。虽为女孩,却没有女孩的娇气,年龄小,却没有丝毫的稚气,身高矮,却没有半点弱气。在工作中,“大姐”能吃苦,肯吃苦,是有名的硬角色。
“大姐”的称号不是空话,而是用实际行动获得的。在一次3公里测试中,看似娇小的周承钰却凭借自己的毅力与体力、耐力、速度征服了一半的男同胞。“大姐”的这一举动刷新了单位对女娃娃的刻板印象。在工作中,“大姐”表现出的异常坚韧、不怕吃苦,大胆尝试,勇于突破的形象,更是令同事们刮目相看。
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测试任务中,“大姐”周承钰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而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的180多级钢铁台阶。因此,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要想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似“天梯”一般。正常人跑一趟将冒一身汗,而周承钰有时候却要一天来回四趟。
不要以为爬上去就可舒舒服服工作了,在15层的工作环境中,足以让所有人心惊胆战。测试间里设置了两个配气台、4个转接盒以及上百根电缆和供气管路,而空间还不到八平米。虽然只有3个人在里面工作,但连坐的地方也没有,并且时刻忍受着里面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更让人受不了的是,里面还没有空调。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不要说女性,就是男性也不敢轻易尝试,而“大姐”周承钰一直坚持干了60天,没有迟到过一天,没有抱怨过一天。长征五号火箭的复飞之战留下了周承钰的艰苦不屈的人生足迹。
同时,她还是文昌发射场动力系统队伍中换岗最为频繁的一个人。每一次换岗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挑战。由于不同岗位对人员知识能力的要求差别巨大,这需要周承钰始终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她凭借自己的聪明与努力尽可能快地适应了不同的岗位,并且在每个岗位上都做得非常出色。
她第一次出手就承担了国字号的嫦娥五号任务,并成为整个发射场的首位女指挥。她指挥的连接系统,负责动力系统和加注系统的“纽带”和“命门”两大系统。在整个连接系统中,一共有三十多个操作手,周承钰是唯一一位女性。作为指挥员,在每次在测试过程中,周承钰都会用熟练的口令调度这30多位男同志开展工作。
在外人看来,这位95后女孩着实威风,但在背后却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因为,连接器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复杂,并且设备分布广、协调接口多,稍微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雷”。这对作为指挥员的周承钰来说,必须时刻紧绷着那根神经,坚决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
年龄小,却被称为“大姐”,身材小,却能撑起航天梦,不怕苦,敢攀登,勇创新,这才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周承钰为同龄人,为后来者做出了榜样。
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人物的事迹篇3
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2021年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10月,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10月15日21时40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举行。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人物的事迹篇4
2011年,20岁的于新辰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与航天工程专业毕业。当很多同学选择读研继续深造时,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读研的机会,一头扎进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一待就是十年。有人问他为何不留在北京,这可是多少学子挤破头要进的地方。面对这个疑问,于新辰平淡地说道:“国家和学校培养了你四年的航天航空专业,是希望你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相应领域。”
毕业后,于新辰遵从自己的内心来到西昌发射场。他也将开启新的人生历程。2012年,他成为火箭常规动力系统中一名普通岗位的操作手。仅用一年的时间,他完全胜任了此岗位,并开始担任该系统火箭上专业负责人。他的学习能力有目共睹,因此当火箭低温动力系统需要操作手时,年轻的于新辰成为合适的人选。那是一个需要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岗位。因为,低温动力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并且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测试流程复杂繁琐。这就需要操作人高度集中,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尤其在发射前,更是要维持八个多小时的高度集中。
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高度集中的精神,极强的学习能力,让于新辰渐渐练就了一项本领——“听声检漏”。这项本领曾让他多次成功排除了故障。同时,他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这让他可以闭着眼睛就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由此,他被同事称为“活图纸”。于新辰虽年纪轻轻,但因经验丰富,有人称呼其为“老司机”。就是这位“老司机”自从工作以来,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包括航天发射任务八十多次,成功发射一百一十多颗卫星,多次排除影响发射成败的重大故障,对每次任务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因为工作太忙,再加上交通不便,于新辰一般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他的目标是成为发射场的“01指挥”,此指挥相当于发射场的指挥中枢,是指挥中心的大管家角色。如果能担任这一岗位,一方面是对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一份荣誉。
除了工作,在闲暇时间,于新辰也会选择看书与锻炼身体。他知道,只有坚持锻炼身体,才能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那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对这份工作,他始终引以为傲,因为每一颗卫星都为国家发展、老百姓生活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毕业十年,一头扎进深山,无怨无悔,用青春托起自己的航天梦,为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新一代中国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人物的事迹篇5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少将军衔。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出舱。8月20日,航天员刘伯明第二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空航天英雄人物的事迹篇6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 一气呵成,追赶 并跑 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 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毕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