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读后感6篇(白杨之美:6篇读后感)
本文主题为“白杨礼赞读后感6篇”,将为读者带来6篇关于白杨的读后感文章。白杨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白杨的作品,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1
我爱魁梧、挺拔的白杨树,倒不是看了茅盾的《白杨礼赞》才对它们滋生爱慕之情的,也不只是因为它们是北方的象征才格外喜欢它们。我爱白杨树,是从它的眼睛开始的……
一次,我信步走到一片白杨树林中。站在一棵高大粗壮的白杨树下……呀!我不禁为之深深惊叹。那高高的树干上竞有几只很大的'眼睛,多像我们的眼睛呀:深深的眼圈,滚圆的眼珠,还带着不同的表情哪!严厉的、冷峻的、真诚的、意味深长的……啊,那么多的白杨树,那么多的大眼睛!
奇怪,以前我怎么从没发现这一点呢?我带着迷惑望着高大的白杨树。那些眼睛,也都带着不同的表情,静静地注视着我……我不敢正视这些眼睛了。它们使我胆怯,使我想起许多许多。
这些眼睛,有的像老师的,带着希望、严肃地望着我,它使我想起那次上课偷看小说的情景,那眼睛,也是这样望着我;有的像妈妈的,慈爱中带着几分责备,默默地看着我,这眼神,就像上次我拿着不及格的考卷,满脸羞愧站在妈妈而前,接受她眼光的责备;有的像爷爷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言不发地注视着我。
慢慢地,我不再害怕了,我似乎明白了许多,沉默之中,它们给了我鼓舞、希望、力量。我充满敬意地和它们意味深长的眼睛对视了一会儿,然后,毫不犹豫地转身疾步朝前走去……
无论我走到哪里,身后那片白杨树林,永远严肃地挺直身板,用一双双眼睛望着我走过的路,直到永远永远……
哦,美丽的白杨树。哦,那深情的眼睛。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2
金秋十月,虽然秋风带来些许的凉意,但丝毫掩盖不了收获季节的喜悦。我们在喜悦中盼望着,盼望着……最后盼来了第一届读书节。一时间,同学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掀起的读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看课间的台阶上,操场旁,走廊边,或站,或蹲,或坐,两两成双,三五成群,书声琅琅,讨论激烈。
经一位学长举荐,我有幸读到《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总会让人有种昂扬向上的激情。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透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贯穿全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让你流连于字里行间,无意往返。读完全文,不由你不由衷的赞叹。
三月的白杨,娇柔可爱,白青色的树干滑滑的,枝头新绽的嫩叶,绿中透着紫红,似襁褓中的婴儿,撩人一缕温柔。
嫩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金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枝叶摇出的笑声“唰唰……”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哦,嫩杨。你头顶有喷火的红日,根部植扎在肥沃的土壤,雨露为你洒下乳汁,大地为你更换时装。你怎能不无忧无虑的成长呢?
可你毕竟太脆弱。我想大自然就应赋予你怒吼的狂飙,滂沱的大雨,划破长空的电闪,震耳欲聋的'雷鸣。你就应向枣树那样坚硬,松柏那样耐寒,柳树那样婀娜。脆中有硬,硬中有情。这就应是你全部的性格。
正如老先生在《茅盾后记》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能够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坛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由此可见,老先生不仅仅是在赞叹,而且在我们身上看到祖国的未来。并寄予无限的期望。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3
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
望着窗外的景色,不由得感到有些单调。这时,看到远处有几棵白杨树。望着这挺拔的白杨树,想到了那些在边境的军人。
是的,在我们眼里,那仅仅只是几棵白杨树,几棵普普通通的白杨树。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那紧凑的叶,那挺拔的杆,在仔细品味一下,你会发现,白杨树身上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它那紧挨的叶,如同我们团结一心的精神;它那挺拔而笔直的杆,如同我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团结,坚强,这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品格。
读着这篇文章,想着白杨树身上的精神,让我想到了保卫我们祖国的一个个军人。是的,军人和白杨树一样普通,也和白杨树一样有团结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军人们默默奉献,却不要一点回报。如同白杨树一样。
望着窗外的白杨树,我思绪万千。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茅盾的《白杨礼赞》,矛盾先生描写的“白杨礼赞”,会使你懂得应该对什么样的人献上你的`敬意,让你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从“白杨礼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样精神和意志”。从文章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是虽在北方飞雪的压迫下都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扣,对抗着西北风“这显然是在赞美杨树的内在品质。这种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我最喜欢的几句是:她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曲曲的盘族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完全和毫不掩饰的赞美了“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
难道它不值得我们歌颂?不值得我们骄傲吗?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5
读完白杨礼赞,觉得第二段写得异常好!描述高原景象,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与高原相照应。在写景的同时又注意写感觉,先突出“雄壮”“伟大”这两种感觉,而后写“另一种的味儿”——“单调”。在那里,情与景融合在一齐,体现抒情散文的特点。其间感觉有转折,即由亢奋转向倦怠、冷漠、低沉、单调,造成了文章的波澜。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初读白杨礼赞,少了一丝散文的唯美之感,却令人无端(的)地感到一股活力,一种在散文中难得的粗旷豪放之感。大师与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此,吾辈写树必写其如何如何婀娜,如何如何秀美,而茅盾老先生却另辟蹊径,转而写其精神,即使未能得见,白杨的姿态,特征,跃然纸上,真有“伟丈夫”之姿。如果说,平常的散文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那《白杨礼赞》就是黄土高原上的西北放歌。然而,白杨礼赞看似粗枝大叶,实际上,粗中有细,并且是十倍于他文的细腻,这不得不令我佩服。
本文的另一大亮点是对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以白杨作为寄托,向远在西北的抗日军民致敬,并且就在国·民·党的“陪都”里。可是的确很难想象,在国·民·党统治的“地盘”上敢如此大胆的赞美抗日军民,需要怎样的勇气与胆识。这就是信仰的作用,在那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茅盾的勇气。
茅老的文章是我们所有学生的榜样。
白杨礼赞读后感篇6
茅盾作为我国著名作家,在他手下的美文不计其数,就像《白杨礼赞》、《风景谈》等,让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白杨树,在西北最常见的树,他很普通,但绝不平凡。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紧靠拢成一束。这是伟岸的树,它坚强不屈与挺拔,更别提它的正直、朴质与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在平坦的路上见到一排白杨树,它象征着北方朴素的农民,象征着北方严肃的战士,保护着这片土地。
在我的认知中,树枝是树,但对于矛盾来说,这白杨树虽然是棵普通的树,但它绝不平凡。它倔强,力争上游;干、枝紧紧靠拢成一束直直向上生长,一直长成参天大树,对抗着强烈的西北风。
它可能没有婆娑的姿态,不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也不缺乏温和,更别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白杨树象征着北方朴实无华的农民,也象征着北方严肃勇敢的战士,更象征着今天华北地区用血写下中国历史的精神与意志,
茅盾的《白杨礼赞》让我重新认识了白杨树,让我对白杨树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