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6篇(《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6篇》)

本文主题为“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6篇”,旨在分享对《朝花夕拾》这本经典散文集的读后感。通过六篇文章的阐述,我们将深入探讨作者鲁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性、命运和生活的思考。这些读后感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思考人生意义的深度阅读之旅。

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6篇(《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6篇》)

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篇1

读完《无常》之后,我对于“无常”的形象有了重新的定义。文中描述的“无常”“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道,深受民众的爱慕,是因为人间没有公道,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道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屡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拟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则悲哀,确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顾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挖苦,虚幻的无常赋予当初鲁迅孤独悲凉的心些许的劝慰。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拟喜爱白无常,而普遍厌烦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拟喜爱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跃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洁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初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活无常的钦佩及赞叹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胆怯,和如今对他的钦佩作对照,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照,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照,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挖苦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学问分子,入木三分。

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篇2

鲁迅的《无常》,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不,其实能够说是一种批判。当时,等级分的很明确,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说,如果是下等人,就会永远被被人压着,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经常受人欺辱。而上等人更是可怜,务必把自己伪装起来,生活在欺骗中,生活在痛苦中,所以说是“他们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

但是的人都很迷信,认为到阴间就能解脱,所以大家都十分喜欢无常。想想,这就是可怕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唉,真是恐怖。

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篇3

《朝花夕拾》中最爱的章节便是《无常》,为什么呢?我也道不清,不过我一直都很喜欢搜寻一些关于不同国家的神话。早在读《朝花夕拾》前我就知道黑白无常两个人的名字,白无常叫做谢必安,黑无常叫做范无咎。

在无常中人们显而易见的是白无常,觉得他活泼可爱,有人情味,光是那一身白褂就令人眼前一新,而不比那黑无常,阴森森的不苟言笑,就是站在那吧,也让气氛冷了不少。但是对我来说,他们两个都差不多,那是兢兢业业的鬼差,并且都是相仿的衣裳,仿佛是一个人,但是不管他们异同点,他们还是和其他的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阴森森的'鬼府里活无常和死有分还真是比其他的鬼差有趣多了。

后记中鲁迅老先生又查了玉历发现,书上白无常是花袍纱帽背后插刀,而拿算盘戴高帽子的,却是死有分。在鲁迅老先生翻了无数资料后,我依旧没看出个所以然,活无常,死有分,阴无常,阳无常,黑无常,白无常,多少个无常也不清楚了,依稀记得,虽然面貌有凶恶和善之分,脚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也不过画工偶然的结果,而最关紧要的是题字,则全体一致,约“死有分”,这明明是在和我为难啊。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死有分手里握着一个算盘,因为那个算盘是用来挂命的,算人还有多少时辰。

人们都喜爱白无常,是因为他是生人走阴,人们为什么不去喜欢这个社会,或者说这个社会的白无常呢?大约当时社会太过残酷,以至于人们都不去怀念人间的美好,还反而去怀念阴间的事物。

无常中有一个浅显的、不起眼的事情,告诉我,生而为人,活在阳间,就应该选择正确的路,人要有做人的模样,做好自己,跟随初心向未来展翅飞翔。

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篇4

《无常》这篇文章与《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一样,都是借回忆童年趣事来接机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与其余九篇文章中的人物相比,我也与当时的人们一样,喜爱无常。

从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白无常中可以看出他活泼,有人情味,这样的一个鬼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去勾魂时,看到母亲在在死去的儿子旁哭泣的那么伤心,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却被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这就体现了白无常的活泼与诙谐,也与阎罗王的昏庸形成了对比。

文中还描写了一个与白无常相对的人物——黑无常,本是叫做死有分,却在后来改为了黑无常,他的黑脸,黑衣与白无常形成了对比,让人们更加喜爱白无常了。

“无常”若要我来理解,便是毫无规侓与规章。在当时那个每天都在改革的世界中,做的事一样,而“下等人”与他人的结果却不一样,恶人得不到恶果,而真正有规章制度的地方是在阴间,使人们都向往阴间。当时的'那个社会中的政府是人们多么寒心与失望?那些“下等人”指责着“绍兴师爷”“跳到半空中”还有“放冷箭”,但他们从没反思过自己也是否这样做过。并且这些“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所之欲施之于人。就连鬼也不放过,使得一个仅是像无常的小男孩被那些爱说闲话之人所议论,让无常因旁人的议论实行了“节育”。

最能使我触动的是:人大抵是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句话充分说明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同时也说明一般的“愚人”比“正人君子”直率、不虚伪。

阴间有公正无私、有人情味儿和通情达理的鬼;反观人间呢?这对军阀统治下的“阳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篇5

众所周知,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并存的。在他的.作品《无常》中,我再次看到了这一点。

从整体来看,作者对活无常持一种喜爱的态度。“人民之于鬼物,唯独与他最稔熟,也最为亲密”。相比“鬼卒、鬼王”人们更喜欢他。他们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活无常更仁慈。他因为同情,放了一个小孩半日,却也因此遭到惩罚。

但是伴随着对看活无常的回忆,批判也随之而来。即使是鬼,也有仁慈的心,也有同情的心。但当时的人们呢?在以前的课文中,我们了解到,那时的人,麻木不仁、对社会毫不关心。况且,如果真有活无常这样的人物,估计也会被其他人像鬼王一样排挤。这是鲁迅的回忆中隐含的批判。

回忆与批判,交织在鲁迅的作品之中,这每一篇作品,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朝花夕拾之无常读后感篇6

挺有人情味的无常,是鲁迅小时候看大戏时感兴趣的角色,无常为了让自己的堂房的阿侄再见亲人一面,放他回阳间半刻,结果被阎王爷认为是收了钱放人回去,被捆住打了四十下,这个无常也挺被人喜欢的,懂得人间的亲情与家人的.悲伤,怪不得有人说他是人,只因为在梦中入冥去当差的。

真想亲眼目睹作者口中的大戏,它虽不像电视节目那么隆重,那么精彩,但它是中国文化的表现,虽其中的阎王爷、无常等在如今看来挺有迷信色彩,但他们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口口相传的神话,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

虽然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吸引人的动画节目,但作者当年所看到的由人们自发组织的大戏和当时那喜庆气氛,却一去不返,我们再也无法看到,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我们身边的,由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却在一天天的消失,这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正逐渐被新的东西所替代,是的,社会正在进步,我们有权力享受高科技的服务,但那些曾经的传统,我们却不能忘却,它们经过历史几千年的打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中的耀眼的珍珠,它们是民族的代表呀!古老的深巷,被铲车摧毁,这里将耸起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人们是否还能想起那曾经存在过的,古老的深巷呢?

但愿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不要被我们浪费。

★其他类似内容

1朝花夕拾读后感50字推荐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50字推荐5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回忆和观察。这些散文以鲁迅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

查看剩余 81% 朝花夕拾读后感50字推荐5篇

2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个人观察和独特的文风,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

查看剩余 83%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3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8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8篇

本文主题为“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8篇”,是一篇关于读后感的文章集合。在这八篇读后感中,我们将探讨《朝花夕拾》这本经典文学作...

查看剩余 71%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8篇

4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5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个人观察和独特的文风,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

查看剩余 77%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5篇

5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5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个人观察和独特的文风,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

查看剩余 88%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