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模板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历史的烽火,英雄的传世)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模板5篇》是一篇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的文章集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五篇不同角度的读后感模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这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迷来说,这些读后感模板都将是一次有趣而深入的阅读体验。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1
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读《三国》,可载道,可明智。
明朝虽驱逐胡元,把中国恢复过来。然而元末明初之际,用兵颇甚,不免有人感叹民生之凋蔽,于是平地一声炮响,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这之间战争极多,场面也是极磅礴的。英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要写感悟的话,怕是一辈子也写不完。故趁此舞象之年,权且寄下一篇感悟,及弱冠,可供咨嗟。
《三国》全书大可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其高潮部分,即“群雄逐鹿”“三国鼎立”最为精彩。”群雄逐鹿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最初基础:董卓死后,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之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征讨,势力再次扩大。并趁李傕、郭汜内讧,劫献帝至武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也借来袁术之兵,奠定吴国基业。刘备本占了徐州,但吕布却趁刘备与袁术相争之际,袭了徐州,刘备暂居小沛,不久又和曹操合兵,攻杀吕布。可谓“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这一段,是要你知道用人,善用人,方可成事。下一段就更精彩了:关羽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一生是极重情义的。当初与曹操在土山三约,第三约最使曹操头疼。果然,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听刘备在彼,便“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关云长自幼熟读《春秋》,只是性格上有些自负。这为他后来败走麦城,痛失荆州埋下伏笔。
再说刘备,《三国演义》将刘备描绘成忠义仁德之士,观其正史,实则不然。不过通俗小说,本就七分实、三分虚。鲁肃本非老实懦弱之人,周瑜也非忌贤妒才之辈。刘备前半生漂泊孤苦,谋士中竟无一人可指望者,实在是到跃马檀溪之后,得水镜先生之言,闻卧龙凤雏之说,才明白自己实无一智人。明日便得单福,即徐庶徐元直,颇为得力,但不久被曹操赚取。不过,刘备确实礼贤下士,如若不信,且看他对徐庶临别言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又要尽伐阻其望元直之树木。其礼贤下士,可见一斑。所以才有后来“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诸葛既出,《三国》的气象为之一新。孔明不愧为治世之全才,先在博望坡初用兵,后又火烧新野。自赤壁战后,辅佐刘备,竟成大业。司马徽言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斯是矣。可惜先主不听孔明之言,执意进寇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败退回白帝城,郁郁而终。诸葛亮镇守西川,内修政治,把个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乱,次出师北伐,和中国相抗衡。当初诸葛亮将出草庐之时,便有归隐之心。但“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乃千秋万代之典范。
诸葛亮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我看倒冤枉了他。曹操本就怀着匡汉兴刘的愿望进仕,历经四朝,可时汉帝多柔弱,乃后汉之“阿斗”也。汉末军事家,首推孟德,于是荡平北方,纵横天下三十余年,平黄巾、战官渡、灭袁绍、诛吕布、征乌桓、定凉州。位极人臣却不思篡汉,只道:“若天命在孤,孤可为周文王也。”。曹氏多才,自不必说,似“建安风骨”何如?其《观沧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脍炙人口。《三国志》中也称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死后,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然而汉朝人也有汉朝人的好处。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时代之士,一种慷慨之风。和后世的人,唯利是视,全都化成汉人所谓商贾者不同。汉代之士,让爵让产的极多,这便是封建时代,轻财仗义的美德。至于武士,尤有慷慨殉国之风,当时不论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习气。我们观于三国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2
看了《三国演义》后,有不少感触。《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其一:"奸绝"曹操,其二:"智绝"诸葛亮,其三:"义绝"关羽。尤其是这三人让我颇为震撼。
曹操,他被人称为"奸雄",似乎略带贬义,的确,他是诡计多了点。而他南征失败,作者罗贯中为了体现正面人物刘备就刻意的将其完全丑化,而忽视了他的诸多优点。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就当我第一次读此书时这个观念也先入为主了。当然,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在刘备还未请诸葛出山时,曹操单凭个人的谋略就将刘备身陷于小城徐州,与吕奉先明争暗斗,让刘备在此弹丸之地耽误自己的复兴大业。
所以,我想说,曹操并非如书中所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雄,而是一位英雄,许劭就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然许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但他的评价也充分说明了曹操的才华及其谋略是数一数二的。这个世界是不会存在绝对的善恶和对错,所以"奸雄"的评价也只是个人的观点被以讹传讹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说过: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多么伟大的气概,这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千载而下,封建统治用愚民的把戏给他以奸雄的侮辱,但当他毅然背负起汉贼之名而匡扶社稷之时就注定了他的伟岸:勇讨黄巾见忠勇,十二色杖见忠信,愤接七星见忠君,爱民如子见仁义。赤壁的大火也许能烧掉他的8万大军,但绝对烧不掉长江畔他舞戟而歌时的豪情壮志。
我由衷地佩服曹孟德突破了区区七尺身躯的渺小和无力,而屹立于天地之间。
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夜观天象,知天下大事。有这么一幅对联我觉得形容他非常的贴切: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虽说他在冥冥之中是主导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也是非常理性和聪明的人:能非常好的处理和东吴及北魏的关系。但即使小说已经把诸葛亮神化到能"死诸葛吓走活司马",却任然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后人有诗赞:
远略高瞻属武侯,奈何寿尽命天收。 烦将三顾茅庐义,便起独灭汉室忧。赤壁败操引明策,成都扶备献良谋。 至今提念仍心泣,云雨翩翩空自流。将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纷纷蹈乱狂。 生不逢时难享受,命徒随古怎忧伤。池鱼驳跃搅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两朝人赞誉,英雄从此姓名彰。
所以《三国演义》在某种意义上也称得上是《诸葛亮传》。
关羽,字云长。因杀了家乡的恶霸逃出来又遇上黄巾贼作乱才毅然投军,从而遇上了刘皇叔,开始了戎马生涯。关羽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忠义的代表,被称为武圣,纵观三国,很容易发现蜀国之中都是忠义之士,刘备作为首领,也是一直以此为立身之本,也正因如此才得以使那么多将领追随,显然,关羽是最突出的典型,是作者罗贯中树立的代表,所以作者也将其神化了,被吕蒙设计抓住被杀后居然还借其身还魂大骂孙权一通,最后还带走了吕蒙,可怜吴下阿蒙仅在一场战役中显了威风就随关公去了。
但对于关羽败走麦城一事,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本身并非效忠是蜀汉,而是他的兄长刘备本身,所以军师诸葛亮的话虽是良计,他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还是会有所抗拒,若不是顾及兄长的复兴大业,也不会如此听话的按孔明的话去做。所以当初孔明离开时的四个字"东和北拒"他几乎是一点都没听进去,加上他本身就因为颇丰的战绩而生出了一股傲气,所以东吴来和亲时他才会说:我的虎女怎么能嫁给犬子呢?就是这番话引得孙权起了杀心,最终落得个败北的下场。
读罢《三国》我发现这些人物都非常的鲜明,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3
《三国演义》对成年人来说,并不是那麽陌生,有古言文版本的三国演义,也有白话文版的三国演义,多少都读了几遍,还有广播里的长篇连播,特别是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和电影之后,更加深入人心,在读书的同时,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在和儿子读书的同时,也启发教育孩子要仔细读书,细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特别是关于人物的描写,更要通读全书细心品味。
作者罗贯中准确的把握住了每个人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在品味读书的乐趣中,对其中的人物描写颇有感受:
《三国演义》一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几十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而又从善入流;刘备仁厚爱民,虚伪做作;关羽神武神勇,讲究忠义却刚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却心胸狭窄;鲁肃拘谨忠厚,黄盖勇敢沉着,司马懿老奸巨滑等等。连三个“舌辩之士”也各具特色,他们都恨曹操,但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弥衡是“骂”“至死骂不绝口。”至今戏曲舞台上还有一出戏叫“击鼓骂曹”;张松是“顶”,顶得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杨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的老底,揭曹操灵魂深处的秘密,特别是梦中杀人的诡计。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通过战争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加以反复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去写。不同的军事典型环境,写法也不一样。如曹操攻打濮阳陷入重围,大火之中正碰到吕郁挺戢跃马而来,曹操用手遮住脸,加鞭纵马从对面闯过去,吕布从后面拍马而柴,以方天画戢在曹操头盔上点了一下,问道“曹操何在?”用手指着相反方向“前面骑黄马的就是”,多么狡猾。吕布听了就纵马向前追赶,放过了眼前这个真曹操。曹操轻轻一句便骗过了吕布。在潼关则是另一种情况。马超认出了曹操后,紧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须弃袍”,没命逃奔。这时,背后马超赶来,厉声大叫:“曹操休走!”吓得曹操马鞭掉落在地。看看即将赶上,马超从后挺枪而剌,曹操绕着一棵大树躲藏,马超一枪刺在树上,用力过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枪拔出来,曹操已经跑远了。在这里,从濮阳之战,使我们看出吕布有勇而无谋;从潼关之战,使我们看出马超精明强悍。再如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忠,同是“义释”但也有不同。张飞“义释”严颜,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关羽“义释”黄忠,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负。同是写一代英雄之“勇”,吕布是勇中带贱,周瑜是以勇显骄,赵云有勇有谋,可见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样的。曹操的“割须代首”“梦中杀人”;刘备和单福(徐庶)关于的芦马的对话,这些描写显示了曹操、刘备的奸诈和仁厚的不同性格。诸葛亮“带病巡营”的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后主刘禅的“乐不思蜀”的描写,简直把他的昏庸写活了。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赤壁之战”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准备阶段重点写了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是起过一定作用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他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典型人物,成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当然小说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曹操奸诈的性格特征,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仓慌逃窜险些丧命,但他竟能够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无智谋,他以笑来稳定军心。但当他逃回到据点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危险,他又仰面大哭,哭谋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说其他军士无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掉了。“三笑一哭”这一情节把曹操的奸诈和权术刻画得淋漓尽致。
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却能在惶惶逃命中连连大笑,这“笑”写出了他虽大败却不气馁,不认输,还要发表议论笑话对手,“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是用环境描写来反衬曹操之“顽强”“狡谲”的一面,说明他仍然雄心勃勃。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4
在暑假里,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这本书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诸葛亮通天文知地理,别人的狡猾和阴招都瞒不了他,他七次庄擒孟获,但是孟获因为不服,诸葛亮一次次地放他走,直到第七次他才心服口服地归顺诸葛
作者笔下的张飞是粗鲁的,我觉得他人不错他虽然粗鲁,是个屠夫,没有文化,但是他做的很多事都是为刘备做的,刘备长得和善,如果让他去和敌国谈判,安敌国不就得寸进尺了,本国的气场就没了。可张飞在就不一样了。敌国就知道刘备有后盾,虽然刘备没什么本事,但他有兄弟,张飞可以让别人敬畏三分,别人就不会欺人太甚。
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举世无双,司马懿就用兵如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各有各的弱点和优点。
我最佩服的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人也好,和曹操打仗时,他带着二嫂,所以假装投降,他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二嫂的。在山下遇到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他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过五关斩六将,又在华容道义释放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已知道故主消息,就千里万里赶过去,他不但忠而且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忠。青梅煮酒论英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曹操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天下英雄是你和我丫,这一话语展现了他的踌躇满志和骄横的霸气,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得变了脸色,东西掉在地上,急忙借惊雷之声掩饰过去,体现了曹操小心谨慎,机智从容。曹操在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查查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从后面拍马赶过来,向曹操头盔上一击,曹操最终得以脱险,这件事反映了曹操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性格。
<<三国演义>>创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其中奸绝是曹操,曹操被奸臣追捕和陈宫逃到吕家,吕伯奢是曹操世伯收留他们,半夜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要害他,就吧吕家人全都杀光,后来才知道错杀,半路遇到给他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把他也杀了。义绝是关羽,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干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径东岭关,洛阳城。因为未得到曹操手中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将皆不放行。智绝是指诸葛亮,诸葛亮三气周瑜,一气是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先夺,二七是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是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这本名著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动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赤壁之战。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憨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板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不舍人情,连作者也说其天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几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有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吧一个个英雄刻画的十分英勇,每个人都有其性格特点,我每个人都特别喜欢,不同的人物性格发生了很多故事。
这个暑假最让我感到有收获的就是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让我品味了名著,还让我知道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5
在我懵懂的孩提年代,每当我嚎啕大哭时,父母总会递上一本书——《三国演义》,而每当这时,我总会停下呜咽的哭声,安安静静地躲在某个小角落,细细的咀嚼起来。从小它便是我的良师益友,时至今日,它仍像一杯龙井,历久弥香。
它将我带到诸葛孔明面前,使我熟识了这位忠肝义胆、足智多谋的“卧龙先生”,也让我深深的我喜欢上了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精彩的故事情节彻底将我陶醉了,使我整天整夜的茶饭不思、寝不安席,直到看完最后一行字,才舒了一口气——总算把故事全部看完了。
今年暑假,当我第二次翻开《三国演义》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阔别重逢,精彩的故事情节更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是诸葛孔明的精神。他雄才大略,神机妙算,精忠而耿直,谦虚而谨慎,认真而尽职。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也表现得镇定自诺、处变不惊。面对曹操南下的百万雄兵,他并没有慌张,更没有绝望,而是主张联合东吴,凭借自己的过人才智,在青写下了火烧赤壁的篇章。七擒孟获的千古绝唱,更将他的过人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逆境中,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风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他逐梦的脚步也从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凭借着一颗造福众生、矢志不移的心,经历了多少失败,多少风雨,他终至目标,促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中国青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纪路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他的重任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却注定是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依旧没有气馁,总是怀着那份试图力挽狂澜的希望,那份一统山河的决心,不骄不躁、坚韧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终点出征。
合起书本,回望窗外:睡朦朦的气息依旧塞满了仄仄的过道,房顶的灯仍独自地开着,空荡无人的空场上,也只偶尔传来一两声狗的淒沥涰泣。攀满了半壁的树藤上忽而立着一只湿透的乌鸦,我一眼惘然的盯着它,心中是千丝万缕的哀愁。折起书本,无力地支起不听使唤的身躯,长叹一声,踱出家门——
当同学传给我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我将代表全班同学出战八百米赛跑时,我惊呆了,我茫然了,我木讷了。这对我来说,仿佛是不可能的,班中高手如云,难道老师想让我出丑?一个身影仿佛就在我的身后不停地痴笑。我独自一人呆坐在椅子上,心乱如麻——那是深秋,校园里的大树下正零乱地飘着一片又一片金黄的枯叶。我满怀自信地踱步在赛道上,心中绽放着必胜的微笑。一声枪响,我飞一般地翔驰在赛道上,遥遥。最后一圈了,最后一圈了,我强忍住胜利的喜悦,用尽全身力气冲了过去,可是就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因为热身不足,我的脚突然扭了一下,重重的倒在了地上,只能看见胜利者站在领奖台上甜蜜的微笑……
我扼腕长叹,无奈的摇头。脑中忽而闪出诸葛孔明北征失败却锲而不舍,试与天公再比高的画面,忽然恍然大悟——是啊,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伴随着多多少少的风风雨雨,但关键要看你如何对待,或沉溺于失败的阴影里,不思悔改;或吸取教训,积极正确的去面对失败,为将来的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前者则一事无成,只会背对着梦想的大门一味的叹息,而后者便劈波斩浪,在梦想的征途上纵横驰骋。而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勇敢地抬起头,积极的去面对,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才能打开梦想的大门!
我释然了,抬起头,一步并作两步,冲入家门。突然,一声长啼,那乌鸦展翅突飞,直上青云。
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失败是必要的,挫折是必要的,逆境是必要的,这些并不能成为你放弃理想的理由。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要更加勇敢,因为怯懦只会助长敌人的气焰;我们要更加顽强,因为成功必须经过一次次的锤炼与鞭打。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必悲伤,不必失落,不必埋怨,燃烧起心中希望的火苗,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卑;多一分勇敢,少一分懦弱;多一份谨慎,少一份轻率,积极乐观、不卑不亢地驰骋在梦想的征途上吧!我的钦佩感顿时油然而生,诸葛孔明的身影仿佛高大起来,我又仿佛看到了他出兵北伐的身影,只漫起铺天盖地的黄沙。这时,我也仿佛踏上了理想的征途,只漫起铺天盖地的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