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拍到的太阳特写!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心得体会5篇(1. 中国卫星镜头下的太阳之美 2.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壮丽巨作 3. 太空之眼:中国卫星捕捉太阳 4.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五篇体验分享 5. 卫星探秘:北斗三号心得汇总)
在此次精彩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卫星技术的最新成就。通过令人惊叹的卫星特写,我们将近距离感受太阳的神秘面貌。同时,将重点关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享五篇心得体会,让读者对其功能和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卫星领域的突破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让我们一同探索。
中国卫星拍到的太阳特写!值得收藏
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自2021年发射以来,已产生超400TB的高质量科学数据和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心得体会篇1北斗问苍穹 助力复兴梦
北京时间6月23日9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此次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全部到位,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古人对天空充满好奇,聪慧的华夏民族以北斗七星作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现在,我们继续以“北斗”命名,带着这份期待与思考,再次奔向神秘莫测、浩如烟海的宇宙,去继续发现宇宙的奥妙,助力我们探索全球的梦想。
“北斗”彰显的是中国智慧。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无数文明成果。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我们探索太空的旅程,2003年神舟载人飞船让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2011年天宫空间站让我们在太空有了自己的家,2020年确定了我们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一颗颗北斗卫星从点到面再组建成网,为人类文明贡献出中国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即便被其他国家重重封锁下,我们依然用中国智慧解决了前进路上的难题,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也将利用“中国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出“中国方案”。
“北斗”传递的是中国信心。北斗的成功无疑为我们带来新的喜悦,让我们再次升腾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骄傲,我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让世界为之喝彩。现阶段,面对疫情的影响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同样充满信心,我们坚信我们一定可以取得疫情阻击战的最后胜利,我们也一定可以克服种种困难,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一定行,中国一定能”,我们并不是盲目的自信与自大,我们的信心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这种优势将指引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北斗”展现的是中国力量。航天技术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非大国、强国不能为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不要说飞向太空、探索宇宙,即便最基本的衣食温饱都成了问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和国防体系,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这份力量对于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企业依托北斗导航开发导航软件不必受制于人,老百姓也可享受导航带来的诸多便利。民用之外,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密定位功能,同样有利于国防安全。只有确保国家安全,我们才能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心得体会篇2
问技圆梦“中国星” 北斗敢与“日月行”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重磅会议,一个核心主题,科技强国。源自中国的北斗系统在这一刻掀起了全球定位、导航的新篇章,昔有指南针,今有北斗星,中国之智在遥望时空相隔中上演“接力赛”,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北斗人秉持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理念,让“中国之星”登临科技巅峰,开启了璀璨的强国之路。
突破“0”的桎梏,以中国力量创造新的奇迹。我们从清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在服务着我们,北斗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时间,参与着天气的预测。我们的食物依靠着北斗获得产量,运输到我们的餐桌上,物流运输、城市交通、金融交易、国家电网能量涌动等,“衣、食、住、行”无论哪一方面的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国本。意识到北斗重要性的中国也开启了对北斗密码的解读。2000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开启中国北斗之路,20年砥砺前行,44次发射,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突破到冲刺,再到引领发展。关键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遥想昔日核心技术原子钟研发的缺失,“7年之限”迫在眉睫,北斗人背水一战,从“0”突破,与时间赛跑,与他国争先,克服重重苦难,成功完成导航卫星的发射、接收相应频率信号这一系列过程,正是这种航天力量让现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以高精度导航定位,混合星座布局、通信导航一体化模式的独特优势,在信号、技术、服务等独领世界先进水平,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在见证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成长,中国用最短的时间以自主创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以中国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北斗奇迹。
跨越“1”的格局,以中国智慧诞生新的记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摒弃了国际一直以来一步建成全球组网系统的部署,采取“三步走”战略,打破“1”的常规,“先区域,后全球”,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照搬盲从,从2012年突破重重技术瓶颈,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起,到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仅仅用了8年时间,用中国之智完美收官“星座网络”运维,将中国的北斗推向国际,服务全球,以开放融合,自主创新向世界展现大国气度,彰显大国风采。时间的车轮从未止步,北斗的成就也远非如此,北斗人在如今的基础上探索“北斗+”新模式,以“一流的北斗”提供更创新的服务,“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单架单次可喷洒消毒覆盖面积5000平方米,深入防疫死角,而全国,数十万台北斗终端精准定位进入物流行业,“北斗+”信息产品更是能够将感染患者的行动轨迹精准定位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基层社区提供最有利的数据支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以高精度定点点位,快速准确测量,快速实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为医院后续迅速施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新时代下科技的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走向全球的北斗,将在国际擘画出新的蓝图。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圆梦的“中国星”圆的是人民的梦,圆的是中华民族的梦,作为青年党员的我们更应该将“北斗精神”最初的艰难险阻,北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永远铭记在心中,刻在我们的中国魂中。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心得体会篇3“北斗天团” 夜空中最亮的星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古有北斗七星,识方向、定季节、辨时辰,今有北斗卫星,覆盖广、定位精、导航准。中国北斗服务世界、造福人类,这是“北斗天团”为我们照亮的浩瀚星空。
26年、9495天、8.2亿秒,“北斗天团”坚持不懈、奉献青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斗一号系统,1994年立项、2000年建立、2003年完善;北斗二号系统,2004年启动、2012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系统2020年建成。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弱到强,在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默默付出。迄今为止,“北斗天团”共计30万余人,带领团队完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建设任务的孙家栋院士,反对参考GPS、力主“另起炉灶”的许其凤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主持完成中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的杨元喜,研究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北斗女神”徐颖……他们数年如一日、青丝变“暮雪”,持之以恒、以身许国,满腔热血、忘我工作,勇攀高峰、圆梦星辰。
服务可用性优于99%,“北斗天团”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北斗三号卫星,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0到12年;实际测评全球定点导航精度2~3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每天时钟误差小于0.5纳秒,累计600万年误差1秒。各项指标都比最初公布的目标数据更优化,与其他国家的导航系统相比也排在前列。作为世界上第四个建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在导航精度、授时精度、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堪称世界一流,更多“北斗+”正加速向我们走来。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航天人员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成为“专、精、尖”的行家里手,越是遇到阻力,越是发挥本领,越是面对挑战,越是认真钻研,实现“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逐步转变。
“北斗天团”就犹如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他们“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心得体会篇4
“北斗导航”前路星耀不迷茫
脚踏实地、躬身实践,用好基层实践“助推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基层是人生剧目的原始舞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多读无字之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深入基层磨砺,常在一线成长,围绕“学懂”下功夫,围绕“弄通”多思考,围绕“做实”见行动,突出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获取活知识、学到真功夫、掌握硬本领,实现光荣与梦想,成就不一样的未来。
寻梦漫漫,行稳方致远。深处两个百年目标进程中,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回响,在奋斗的年代,严守初心,勇担使命,明确人生方向,坚定前行,前路定将闪耀光芒!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心得体会篇5
北斗问苍穹 科技强国梦
近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引得全国人民关注,卫星发射成功进入轨道标志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建成。从明初万户自制火箭想要踏足太空,到今日组建完备的北斗系统,我们用600余年的时光,完成的不仅是探索太空的心愿,还有我们科技强国的梦想。
北斗问天,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劳汗水的结晶,是近年来我国在高精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成果体现,也是迈向科技强国伟大征程的缩影。
北斗问天,需要正确的“风向标”。“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此次北斗卫星发射引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正是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创新良好环境营造的成果体现。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科技强国梦不仅靠着无数科学家的辛苦研究,也需要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力。从政策上,力戒学术不正不端的浮躁之风,提供正向的研究环境,在人才选拔上不拘一格、在考评方式上不断创新、在科技投入上扩大范围、在科研机制上让科学家敢于试错。从社会环境上,要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科技新发明、新创造走入平常百姓生活,发挥科技成果普惠性功能;让科学家的优秀事迹编入教材,使科学的精神火种得以传递。
北斗问天,需要坚实的“发射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次北斗卫星发射中的一些高精尖科技与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分割不开,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基础科学作为国家科学体系建设和高端技术的源头活水,在高端军事科技、外太空科技等关键领域发挥着坚实支柱作用。在当前的阶段,我们需要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下实现“破局”,加强基础科学的体系建设,对一些立足长远但短期见效慢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要敢于拍板上马,对一些关系国家长足发展的科学研究项目要加大资金投入,才能让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走向无人探索的“深空”。
北斗问天,需要强劲的“推进器”。“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无论是氢弹中的“于敏构型”,还是北斗解决通信定位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在高端技术中不断创造新的思路。当前,我国许多高端技术已经走入没有其他国家参与研究的“深空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无法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经验,只能靠着我们自己重新从“0”开始摸索。在高端技术中要继续取得突破,就需要我们打破现有研究成果、研究经验带给我们的桎梏,不能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科研工作者在无人探索的“蓝海”,大胆打开思路,发扬大国“工匠精神”,耐心雕琢一个个“中国制造”,才能找寻契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趟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的新路子,让科技强国的梦想早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