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6篇(《红楼梦:千年情韵,六篇读后感》)
本文主题为“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6篇”,将探讨读者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深刻感悟和思考。通过六篇2000字的读后感,我们将一同探索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学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篇1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篇2
黛玉,青黑色的玉,人若如玉,必是人间罕物。——题记
《红楼》夺目,皆美,有情,最悲。读红楼也是读史,读文,读美,读诗,更是读爱。作为一个读红楼真爱好假读书的我来说,就先从小说的情节来戏谈一番,话说男主贾宝玉颜值爆表性格美好,桃花满天飞却独钟情于前世结缘的女主林黛玉,接着两个人上演了一出感天动地的爱情大戏,而后和众多偶像苦情剧不谋而合,因奸人“调包计”女二薛宝钗上位成正妻,女主惨被虐终香消玉碎,故事结尾贾宝玉为情出家。就从这情节来看简直是俗套透了,但没办法就这样个情节,我们雪芹大大却把他写得清新脱俗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得不说这文笔功底确实无可比拟。
“十年辛苦不寻常”,重不在于情节而在于用心,一字一句皆自成雕梁,一花一草皆自生长情。红楼中每个人的名字便是一部大戏。林黛玉之“黛”与薛宝钗之“钗”,皆为妇女化妆之物,不同的是“钗”为头饰,“黛”为眉饰,古人讲究头饰显荣华富贵,是愈贵愈好,追求的是外在装饰的美,而眉饰显天然之美韵,追求的是自然的美化,是愈自然愈显真实的最好,这与二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十分的吻合。且“黛”为青黑色,属于冷色,暗隐黛玉不幸的身世,忧郁的性格,还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除了名字还有作者着墨颇多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也是借景达意。就拿黛玉的'住所来说,其一,潇湘馆,光听名字便有一股子仙气,院中遍植竹子,地上阴暗处是苔藓,后院还有梨树和芭蕉,梨树春天开的是白花,所以纵观整个环境的色调是终年绿,春天则杂点白的冷色调,没有丁点温暖的色彩,真真是一花一草皆表现出黛玉孤洁恬静、清新脱俗。其二,潇湘馆内部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处小小两三间房舍,床几椅案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紧凑严谨,配合了黛玉内心的压抑和内敛。就这样雪芹细致笔墨,一字一句,一花一草,黛玉的形象跃然纸上。
林黛玉自幼丧母,豆蔻没到便又丧父,本应天真烂漫的她却不得不谨慎小心,把自己严严地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安全感,十一岁进贾府那年是她人生的开始也是悲剧的开始。初入贾府,看似人人追捧不过是镜花水月,唯一的知己便是贾宝玉了。试想一下,漫漫时光中,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最常做的事无非就是独自坐在月洞窗内,或读书写诗,或沉吟深思,在冷清的潇湘馆中,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孤独寂寥,若没有宝玉对她的温暖与懂得,这样寒凉的环境,估计再热的心也是冷了的吧。所以,对贾宝玉的爱情,便是生命之源。从故事的开端便是为他下凡,为情还泪,如果说爱情需要理由,那么这样的前缘和宿命,便是雪芹给黛玉的爱找的最无法改变的理由,不过爱成这般模样,是蜜糖,亦是砒霜——一旦失去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爱情是个致命的东西,杜丽娘死于爱情,向死而生,林黛玉死于爱情,却没有活过来。最伤感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一节,也最不喜这一节。一边洞房花烛夜,一边灯尽油枯时,黛玉的性格那样刚烈,挣扎着也要焚稿,她知道那焚掉的是自己的生命,也是断了宝玉的念想,她深知自己的离开会给宝玉怎样致命的打击,死者已去,斯人莫挂。这是悲的部分。不喜欢的是黛玉临死前的那一声高呼,对此我还对高鹗极有芥蒂,那明明是司棋才会有的做法,黛玉根本就不会那样做,她肯定会咬紧牙关,再多的情再多的伤,她也不会肯在这人间留上只言片语。也许,真的会有恨吧,你以为的生命里的光却一转身收回了所有,可是记忆的最初,小哥哥一句“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怕是再多的恨也一并化为寸寸相思,惟愿彼之安好。
闫红说:一个男人的爱可以有许多层次,对林妹妹是深爱;对宝姐姐是恋慕;对湘云是怜爱;对妙玉是珍惜;对可卿是情动;对晴雯是感怀;对袭人是依赖。我不明白爱为什么可以分那么多种,我想黛玉也不明白。竹子依然苍翠,命运不过是跟爱情开了个前缘与宿命的玩笑罢了。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篇3
在读《红楼梦》之前,就从课本上知道了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所以下意识里感觉书里描述的应该都是写大气恢宏的场面,后来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作者对那些华丽的场面服饰描写纵然不少,但大多描写的都是些家常小事和人们之间的往来和摩擦,人们往往会因为些琐事而争吵、勾心斗角,一开始我确实有些失望与不解,细想恍然,古今中外那些称得上名著的书籍,大都是宏观上以大的背景作为框架,而其中的内容则以人物的具体言行和环境等描写作为内容填充,通过对他们的行动和思想的细细揣摩,我们能够借此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想对后世的我们传达的东西,名著通常会有些响亮的称号,却不会有很高的姿态,它是贴近人民的',描写、表现人民的,或许正是因此,才会被称作名著,而《红楼梦》无疑是其中翘楚。
阅读《红楼梦》的时候,随着其中的人物出场,一张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开始编织逐渐成型,偌大贾府,其中种。种建筑也一一出现。曹雪芹先生笔下的贾府,其中的主子家仆,人数众多,建筑也是众多华丽,可是后来随着贾府的不断衰败,那张人物关系网上的人物逐渐减少,建筑也是只留下外表的华丽内部被逐渐掏空,最终,贾府中人物只剩下寥寥几人,那座华丽的建筑更是摇摇欲下最终轰然倒塌。红楼梦中的“梦”字,说的或许就是一场浮华富贵梦吧,梦的最终结果,是要醒的。
最终结局虽是一场梦醒,但留给我的,确实无穷的精神宝藏。
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知己难遇,所以分外值得珍惜,正如当初的俞伯牙因为钟子期的离世,破琴绝弦谢知音,而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最牵动我心绪的,贾宝玉原是赤暇宫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受他浇灌之恩的绛珠仙草,当神瑛侍者要下凡渡劫的时候,绛珠仙子决定同他一起下凡,想把自己一辈子的眼泪都还给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是个悲剧,但是我真的对此感到深深触动,“把我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一个女子该痴情到何种地步,才能说出这句话呢?因为封建的种。种束缚,导致了林黛玉注定的黯然神伤最终为贾宝玉流干了自己的眼泪。虽然他们之间是悲剧结尾,但是个中过程的确是打动人心的,林黛玉因为自己的境遇,难免内心敏感多疑,爱耍些小性儿,对贾宝玉更是如此,贾宝玉面对林黛玉的冷言冷语,种。种讽刺的言辞总是笑脸相迎,安抚讨好,一开始我对此也是不明白的,贾宝玉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少爷,就算是喜欢女子,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难道就因为这些就能如此百般容忍林黛玉的小性子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贾宝玉和许多女子玩的都很好,但湘云、袭人和宝钗等人,她们终究是不懂贾宝玉的,不懂他到底内心想要什么、不懂甚至不赞同他的离经叛道,但是黛玉明白,他们心灵相通,由此互相吸引,振奋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的更加深厚,因为种。种封建束缚,他们不敢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在贾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会因为他哭红了眼睛,宝玉更是因为一句黛玉要走了的戏言,眼前发黑吐出血来,曹雪芹先生内心的那种追求,赋予了宝玉和黛玉,但是他们之间的悲剧,也饱含了处于那种时代的无奈。
清末,那个时代,封建男权无疑是达到顶峰的,当王熙凤发现自己的丈夫与他人,甚至在咒骂自己早日去死,可是当王熙凤闯进去的时候,她也只敢去和那妇人厮打却不敢多指责自己的丈夫一句,封建男权,即使泼辣如凤姐,也不敢有所冒犯。而贾母无疑是很疼爱凤姐的,这也是凤姐能够在贾府站稳脚的最大靠山,但贾母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明里暗里地偏袒自己的孙子,她根本上并不认为贾琏有错,封建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由此可见一斑。
从书中的点点细节中,我们对那个时代就有了大概的认识了。曹雪芹先生用笔的深厚功力和辛苦努力该是最大功臣了,在自己贫困的晚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那是需要何等的执着与毅力才能做到的事。“十年辛苦不寻常”至今红学会仍在对这部作品进行不断的琢磨研究,还有哪部作品,能做到这种地步?
读一本好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更是值得人细细琢磨,《红楼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例子。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篇4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我从教科书中知道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所以我潜意识里觉得书中描述的应该是宏伟的场景。后来,通过我自己的阅读,我发现作者对那些华丽的场景和服装有很多描述,但大多描述了一些家常小事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摩擦,人们经常因为一些琐事而争吵和勾心斗角。一开始,我真的很失望和困惑,突然间,古今中外著名的书籍大多以宏观背景为框架,内容以人物的具体言行和环境描述为内容。通过仔细揣摩他们的行动和思想,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什么,想向后世传达什么。名字通常有一些响亮的称号,但不会有很高的姿态。它贴近人民,描述和表达人民,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被称为名字,而《红楼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阅读《红楼梦》时,随着人物的出现,一个复杂的人物网络开始编织和逐渐形成,其中各种各样的建筑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曹雪芹先生作品中的`贾府主子家仆人数众多,建筑华丽。然而,随着贾府的不断衰落,网上人物关系逐渐减少,只留下华丽外表的建筑内部逐渐被掏空。最后,贾府只剩下几个人了,华丽的建筑最终崩溃了。红楼梦中的“梦”字可能是一个浮华而富有的梦。梦的最终结果是醒来。
虽然最后的结局是一场觉醒,但留给我的,确实是无穷无尽的精神宝藏。
人生可能是因为知己难遇,所以值得珍惜。就像俞伯牙因为钟子期去世而破琴绝弦感谢知己一样,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最影响我的心情。贾宝玉原本是赤暇宫的神英侍者,而林黛玉则是他浇灌的江珠仙草。当神英侍者要下凡渡劫时,江珠仙子决定和他一起下凡,想把一辈子的眼泪还给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能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是一场悲剧,但我真的被它深深地感动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一个女人应该痴迷于什么,才能说这句话?由于封建的种种束缚,林黛玉注定要黯然神伤,最终为贾宝玉流下了眼泪。虽然他们是悲剧的结局,但这个过程真的很感人,林黛玉因为自己的情况,不可避免地敏感和怀疑,喜欢玩一些小脾气,贾宝玉,贾宝玉面对林黛玉的冷言冷语,各种讽刺的话总是微笑,安慰和取悦,一开始我不明白,贾宝玉是一个娇嫩的主人,即使像女人,林黛玉是儿时的竹马,正因为如此,林黛玉的小脾气才能如此容忍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想刚来,正听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如果说这话, 我也和他生分了。“贾宝玉和许多女人玩得很好,但湘云、攻击和宝钗,毕竟不懂贾宝玉,不明白他想要什么,不明白甚至不同意他的叛逆,但黛玉明白他们的心,因此相互吸引,激动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各种封建约束,他们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当贾宝玉被打时,黛玉会因为他哭红眼睛,宝玉也因为黛玉离开的笑话,黑吐出血,曹雪芹先生内心的追求,给了宝玉和黛玉,但他们之间的悲剧,也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无助。
清末,当时封建男权无疑达到了顶峰,当王熙凤发现自己的丈夫和他人时,甚至在诅咒自己尽快死去,但当王熙凤闯进去时,她只敢和那个女人打架,却不敢多指责丈夫。封建男权,即使像凤姐一样泼辣,也不敢冒犯。贾母无疑非常爱凤姐,这也是凤姐在贾府站稳脚跟的最大支持者。然而,贾母知道这件事后,暗中偏袒孙子。她根本不认为贾莲错了,这说明了封建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
从书中的细节中,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曹雪芹先生用笔的深厚技巧和努力应该是最大的英雄。在他贫穷的晚年,他需要多么执着和毅力才能“审查十年,增加和删除五次”。“十年的努力是不寻常的”到目前为止,红色学会仍在不断地思考和研究这项工作,还有哪项工作可以达到这一点?
读一本好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值得仔细考虑。《红楼梦》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例子。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篇5
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的去世,勾起了很多人人对红楼的回忆,看着那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经典镜头的回放,忽然有了重读红楼的冲动!
翻开那读了很多遍的书,那熟悉而温馨的感觉迎面扑来。快速略过,只为回顾那黛玉的诸多片段。说起黛玉,很多时候总是和宝钗放在一起的!
记得有位文人曾说:林黛玉是曹雪芹为我们创造的一朵花,一朵让人怜爱但不敢靠前,更不敢采摘的美丽的花。的确,黛玉为人略显清高,不愿多与人交流,这也许就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之一。但黛玉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有着真性情,并且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女子。
黛玉敏感,心思纤细。无怪别人认为她小性儿,爱刻薄人。宝钗曾笑说,她这张嘴,让人爱又不是,不爱又不是。我以为,这正是黛玉之真性情,不假掩饰。
她易落泪,因为她敏感脆弱的心,且真真是水做的骨肉。她爱恼,偏恼时多与宝玉有关。黛玉乃真情情之人,只有宝玉能深深牵动她的心弦。别人看来的小事,在她心里也会引起颤动。黛玉的刻薄,我看来并无恶意。确实是心里所想,并无遮掩。这样使人觉得黛玉的形象更为活泼,真实。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迎奉、拍马屁与她是绝缘的。然而,宝钗与之截然不同。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一位善解人意、温柔承顺的姑娘,可以说是男子们追求的所谓的淑女的典范。确实,在“红楼女儿”中,她确实做到了“人情达练即文章”。在为人处世上,她尽力揣度迎奉,可以说是恰倒好处,得体非常。论诗才,在众姐妹中除黛玉无人能及,但元春省亲的时,她却道出了“睿藻仙才盈才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我想,这已经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拍马屁”了;对地位与其平行者,她用的是收买和拉拢,即便是不赞成他人的观点,也决不与人争执,就连黛玉也觉得她是个好姐姐;对下人,则是施以小惠,她就是用这一办法收服袭人的。宝钗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见人爱可以说是用屈从、迎奉、拍马屁换来的,而黛玉之所以不受欢迎,其根本也在这里,不懂得“适时迎奉”。但是,像宝钗这样崇尚和实践练达人情的人物,在性格上常会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冷酷。比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受了王夫人的侮辱,含愤投井自尽了,本来这就是王夫人的过失,王夫人自己都觉得有愧,但宝钗却说金钏是贪玩失足落井而亡的,可谓是冷酷至极。“泼皮破落户”王熙凤一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点出了宝钗处事的真实写照。
在对待宝玉的感情表现上,两者也是有很的细微的差别,也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宝钗当时是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那种规范为人处世的,她竭力想争取做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这就是她的性格,在感情上她必然是深藏不露的。而黛玉对宝玉的爱就不同,爱的真诚,直白。这也是她性格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宝玉挨打之后的那段情节。宝钗是趁着白天众人都看的到的.时候,托着一味药丸,急急忙忙地去探望宝玉,这里的药丸用了“托”字,药丸不比排球、篮球、它小的很,用得着“托”吗?与其说,她送药,还不如说她更想做表面文章。反观黛玉,她是最后才去看宝玉的,她来得晚,来的时候眼睛是肿的,像桃子一样。所以从内心角度出发,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并不像宝钗所表现的,浮面上的那种,可以说她是全身心地喜欢宝玉。她喜欢的是宝玉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身份。她从不曾要求宝玉去改变什么,尤其是对名利的追求。根据当时的形势,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如宝玉一样生长在官宦之家的公子,求个一官半职是无可厚非的,他身边疼爱他的人都抱有这样的期望,惟独黛玉没有。她爱宝玉,仅仅是起,别无他求,这也正是一个女子最纯真的感情。宝钗相对而言就有诸多的不同了,就她的性格而言,她选择宝玉,更多可能是顺从,对封建礼教的顺从,对周围环境的顺从。
就个人而言,我更偏爱黛玉,伤感,敏感却也真实,细腻!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篇6
在闲暇的午后,坐在书房中,一杯香茗,一本《红楼》,可谓,悠哉。能在百年之后,品读这一经典,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可谓,幸哉。
——题记
《红楼梦》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妈妈的影响下,我至今已读了三遍。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尤其是书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那可以称得上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无不令人叫绝。例如宝玉的风流潇洒,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雍容大气,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家,却让我在前后三次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了三种不同的感觉。她便是——刘姥姥。
初读时,第一次看到这个角色,是在荣国府外,一位“村气”十足的老妪,牵着孙子,不停朝着府内张望。接下来,刘姥姥的形象似乎固定在了丑角这一类型中,插着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见到华贵的餐具和丰富的菜肴惊叹不已,甚至还说出了“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举桌的夫人小姐们掩腹大笑?当时我想刘姥姥就是作者在这稍显沉闷的情节中安插的一个使读者发笑的闪光点,仅此而已。对此,我并不深究,只一笑而过。
再读《红楼梦》,书中的人物已不再陌生,再加上情节的辅助,对于许多人物的看法,我也改观了许多。而那位作为“笑星”的刘姥姥,我也不再认为她是一位单纯的丑角。作为一位“久经事故的老寡妇”,她初次见到贾母时会立刻想出一个奇特的称呼“请老寿星安”,这是多么的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当在筵席上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时,她将计就计,博得了众人的'欢笑,此时的她心里是雪亮的,只不过装傻罢了。她还会投贾母和宝玉所好,讲一些稀奇的事儿,那样的“信口开河”让我刮目相看。另外在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将来“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故事由此开始。在这个时候,刘姥姥这样一个老妪却比贾雨村这样的饱学之士更讲义气,更能担当。因此,我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除了好笑,还注入了一份难得的小智慧,大义气,大担当和同情心。
第三次读《红楼梦》,我在不经意间和作者已有了细微的心灵交流,合上书本,细想,在整本书中,和刘姥姥年龄相仿的贾母,生活在大观园中儿孙满堂,安享天伦,而刘姥姥呢?只有和板儿相依为命。那些照辈分来看本应称刘姥姥为“奶奶”的红楼小姐们却讽刺她为“母蝗虫”,对她进行百般讥嘲。刘姥姥在《红楼梦》的主题中看似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似乎也并不产生什么影响。实则熟悉曹雪芹的读者,大概都知道作者的一生何其坎坷,他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家道中落又受尽贫苦无援之苦,故深知朱门深锁的生活空虚,也深知一切卑微无依小人物的哀愁,为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深入的感受,于是他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希望借她的眼睛一探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
但反过来,试看贾府那些高贵的太太小姐们以及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淳厚,遇事待人都能满怀一颗感恩的心?那一些生前享尽富贵荣华之辈,到头来,还不落得像贾元春才选凤藻然暴毙而终、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样的下场。而刘姥姥呢?一对孙儿得以安享晚年,可叹命运弄人啊!《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来作对比,此时,刘姥姥就成了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大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腐朽欲垮的丑态的镜子。仔细想想,在这表面看似繁华的背后早已是大厦将倾,形同枯槁,而刘姥姥的行为似乎揭示了这一大家族破败的命运!“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读了三遍《红楼梦》,认识了三遍刘姥姥。“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感谢这位老人,通过对她的一次次改观,我渐渐拨开了这红楼之中的一场“富贵烟云”,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