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200字8篇(《孔乙己》:一段触动心灵的人生旅程)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8篇》是一篇关于著名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读后感合集。这八篇读后感以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命运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通过这些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个经典故事所传达的人性、社会和命运的主题。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1
一曲悲歌有笑声
知道鲁迅先生的人,多少对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知道一点儿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该知道孔乙己。
孔乙己这个名字,出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从孔乙己出场,整篇小说就带上了些讽刺和悲剧色彩,而且越往后,这种讽刺和悲剧就越明显。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靠读者细细品出来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读者悟出来的——有人初读这篇文章时,是笑出声来的,所以全文一定会有一个“误导”读者的地方。《孔乙己》中,这个地方已经被提示得很明显了:一个悲剧小说中,从头到尾,各行各业人的笑声。悲剧里的笑,显然有那么些不自然,又是那么刺耳,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喝酒的人看着他笑”,“众人哄笑起来”,“也都哄笑起来”,“附和着笑”,“在笑声中走散了”,“笑着对他说”,“便和掌柜都笑了”……从头一直笑到尾,笑声愈响,欢快的气氛就愈浓,孔乙己的悲惨色彩就愈浓重,以至到后来孔乙己自己都无底气了,低声地恳求道“不要取笑”。
我们不知道孔乙己年轻时的样子,但至少,他现在是悲惨的。在无情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是由于科举,导致孔乙己只重视课本,轻视劳作,甚至是排斥劳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懒做”的恶习,于是钱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为越来越多,被人们嘲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个死循环,最后困死在这个漩涡里。我也无法判断究竟是该斥责他,还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这首歌,以笑声开始,又闭幕于笑声之中。“孔乙己总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回过头,看看悲歌中的笑声。老板打趣孔乙己时,戳其软肋,以寻求自己的快乐。由此,看来这个老板并不高尚。而围观的群众,也是一个劲地起哄。在这个势利、冷酷的年代,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宣扬正义的。他们的良知跟着笑声灰飞烟灭。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笑闹无心的。这也是小说给人些许温暖的几个地方之一。孩子们是可爱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们的身上。而叙述者“我”,也是一个孩子,同样不乏同情之心。
再读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虽然孔乙己的悲剧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为冷酷无情的社会和罪恶的科举制度。
但愿这种笑声我们永远不再听闻。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2
这几天我阅读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译文描述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时常来咸亨酒店喝酒,在旁人看来是十分无用的知识他却把它看作是一种本领、特长还感到很满足却也因此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孔乙己也最终因为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去丁举人家里偷书被抓住打断了双腿,在极度的饥寒交迫的困苦环境中痛苦地死去。
鲁迅先生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一位深受科举制度荼毒因此而穷困潦倒的下层读书人——孔乙己,而只有少数的读书人可以通过困难重重的科举考试爬上他们梦寐以求的统治阶级地位。然而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有能力放弃科举另谋出路,有能力去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他好高骛远不愿意去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干起,从苦活累活干起,他把所有的当官希望全部寄托于科举考试,可是他并不知道科举考试也是相当严苛的,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参加科举考试直至54岁中进士,自己却被过度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变成了一个“疯子(半疯半癫)”的人。况且孔乙己也是一个“穿长衫的人”,他可以开一个私塾,“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教教孩子们读书也可以养活自己,这一形象刻画出他是一位“读书人”,虽然贫穷但是放不下“读书人”身份的架子,不愿和底层工人为伍,他看不起那些底层工人,但是他也无法往上攀登,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也因此以“孔乙己”为代表的“中层”读书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文中提到孔乙己兴致勃勃的给“我”讲授“回”的第四种用法,虽然“我”不以为然但是他却讲的津津有味,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待,这也是十分可笑的,一个十足的书呆子,现在谁还需要知道“回”的第四种用法呢?真是太可笑了。
孔乙己的下场是悲惨的:他名落孙山并未考中最低级的`秀才,连替别人“抄书”的工作他也放弃了,日子过的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迫不得已去丁举人家里偷书被抓打断了腿,死在饥寒交迫与痛苦之中,这也看出当时的读书人与读书人之间是多么冷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国古代的封建科举制度是一座无形的牢笼,一座恐怖的集中营,考中的读书人抓住了仅有的“救命稻草”得以逃出生天,然而那些没有考中的读书人只得深受其害一辈子,只有死亡可以解脱。鲁迅先生用一支笔描绘了一个深受科举制迫害的读书人——孔乙己,同时他也批判了科举制的迂腐和落后,以及中国古代落后思想对人性的生灵涂炭。它使一个高大的男人迂腐可笑沦为了一个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的读书人,封建专制的迂腐和可笑也通过孔乙己的不幸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3
当我读到:这因是没钱窘迫的讨好好。掌柜仍然转过来,面对着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振振有词的狡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失去诚信“再说了要是不是怎么会瘸一条腿:?孔乙已低声说道;“摔倒的,一跤跌心“他用眼色,很是恳求地望向掌柜,求他不要再提。
这段话,让我思绪万千。
天气逐渐转凉,而这一次则是孔乙已最后一次出场。“这声者虽然极低,却很耳熟。”这里表现了孔乙已受到了难以描述的挫折,很是自卑,连声音都没有原先那股自信昂仰了。可想而之,他对生活已经没有了希望。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了。”这里运用外貌描写把孔乙已的狼狈与穷困潦倒展现的淋漓尽致,“黑而且“瘦说明他已经有许多天没有洗澡,而人不会因为饿了几天就立刻瘦下去,孔乙己起码是饿了两周以上。在这样一个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情况的他依然来喝酒,而对于掌柜所说的债务,孔乙已表示很为难,虽然嘴上说着下回还清:但只有他心里清楚,是没有下回了。他走后还说“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为什么要好?有现钱为什么不还债务?这一切暗示了孔乙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这杯酒,则是“最后的晚餐。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死期到了,他决定最后一次喝好酒,像正经人不赖账,这样就可以安心走了。后文描述孔乙已没有再来,也是在与前文相呼应,和孔乙已偷东西被打瘸了腿,同时也被打挎了心灵,他于是他便自寻死路。孔乙己的身体是被他自己搞坏的,而他的心灵是被封建教育制度搞坏的,在这乱世浮尘中,他终被科举制度吞没,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话,生命,就这样被活生生的打断了。
孔乙己,他是一个偷东西的人,是不讲信用的乞丐,是一个喜欢装模作样的人。他也是读书人,是懂得了一点文化的人,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在那样的生活里面是多么的.难过啊。他太喜欢死读书,太喜欢显摆自己那些没有用处的知识,可是细细的去想,究竟是什么让他变成这个样子呢。百因必有果,细细的去思:孔乙己这个样子必然是因为封建社会对他的残害。
如果他能来到现代,他一定可以上我们现在这些小孩子一样去上学,去学新知识,再不行的话,他也可以去学一门手艺,将来到社会上立足,可是在孔乙己那个时代,他什么都不会,他只会读书,却丝毫没有任何的作为,最后只能被饿死,或者被人打死,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4
读完全文,我便草草合上了书,草草回顾了一下,草草地想学下一课。因为不忍,因为同情,因为难过,因为愤怒,使我终于读不下去了。如果我是鲁迅的话,我真想改写它,因为像我们这样富有同情心的中学生,最不愿意看的,就是这种人间惨剧。如果我是孔乙己的一把梳子,我真想理顺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一切。绝不会袖手旁观,不予理睬的。
第一次读到他时,我才上学。那时的评价是:可怜。看他衣着邋遢,胡子拉碴,还经常受人家欺负,心里总是很难过,就想象自己是鲁镇上的一户富贵人家的主人,总喜欢施舍、打抱不平,帮他找了一份工作,请人为他做衣服、剃胡子,免费供他吃。就是这么想,没什么顾虑。
第二次读到他时,是前天。评价就深多了:可悲。我想我这样评价有一些惋惜在里面,惋惜他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惋惜他死要面子,惋惜他不能成为社会名流。同情是有的,而讽刺也多了一点,谁叫他这么迂腐、顽固、死板呢?受点罪也是应该的,小偷小摸的行为也是不能谅解的。反正觉得他即该讽刺也该同情。
今天再读到他时,评价就多了,可怜、可悲、活该、自作自受……他总喜欢炫耀自己的无用之处,却好吃懒做,明明当时的手艺人卖力气的是受大家所尊敬的,但他仍不悔改,这应该是很可恨的。不过还有一部分责任来源于其它取笑孔乙己的人。人家都这样了,还拿他来开玩笑,在他们看来,孔乙己的.命还不如19文钱重要,就像土匪将人拿来1毛钱1斤卖一样,真让人咬牙切齿,这些人真像喜欢象鼻子插葱的动物,不,连他们都不如。
而现在的我们,似乎身上有了孔乙己的影子。我们那么的懒惰,那么的好吃懒做,那么的固守我们的错误……90后的我们,死守着自己的思想,就像旧时的中国,不肯放开自己。
要面子。这点在中学生中尤为突出。爱攀比,别人有李宁,我就要有Nike;别人有MP3,我就要有MP4;别人有学习机,我就要有掌上电脑……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买它们。还常为一些有的没的争得面红耳赤,为的就俩字——面子。
好吃懒做。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诞生了——好吃懒做。明明有能力,却不去做,给家长也添了不少负担。我们应该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总是坐享其成。这样,你永远也长不大。
死读书。可以把这种人称为书呆子。拼命读,拼命读,埋头苦干,本以为这样就能把书读好,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样偏偏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只会读书而不会做任何事的书呆子。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了。偶尔关心关心国家大事,还是很重要的。
可悲的孔乙己啊,请你不要再回到21世纪了!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5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回字有四样写,你知道么?”“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前一句话我们还觉得这个人经纶满腹,可从后一句话竟让我们感觉到这人是个疯子,没错,这个人就是孔乙己,诞生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在我看来,孔乙己是个悲剧。寒窗数载,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致书以观,却因偷书被人毒打;曾有工作,却又弄得一个顾客也没有了。最后,他只得在平静中离开这个并不适合他的世界。
他悲剧是有原因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他虽然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是受害的不只他一人,为什么偏偏孔乙己悲惨一生呢?范仲淹也收到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个社会并不认可他,可司马迁也在不认可他的社会完成了《史记》。迂腐,懒惰注定他将一事无成。为了显示自己的多才,他故意满口之乎者也;他又自命清高,宁可让长衫又脏又破也不愿将自己归类于“短衣帮”;明明偷了人家的书,却始终辩论“窃书不算偷”;为了显示自己的阔绰,仅仅九枚大钱也要一一排出;他虽能靠写字混口饭吃,缺又因好吃懒做而穷困潦倒,天知道他喝酒的钱是自己挣得还是偷书赚的。直到生命的黄昏他才醒悟,终于却又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做一个普通人。此时面对众人的讥笑,他终于不再辩驳,而是恳求人们将此事略过。最后一碗酒的四文也是直接放在了我手里,不再一一排出。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而亡的必然性,他这样做,只会悲惨一生,一事无成。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6
社会的沦落,人性的麻木,鲁迅用犀利的语言刻画了一幕又一幕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
鲁迅笔下所写的孔乙己悲惨可怜,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摧毁。而间接让他沦为这个模样的,还有旁观者们麻木不仁的笑。
课文中第一次写到笑,是在“我”认为生活无聊,只有孔乙己到店的时候大家才会笑。这个“笑”为后文做了铺垫,不禁让读者好奇,为什么大家会因为孔乙己而笑呢,寥寥一句话,设下了巨大的悬念。第二次笑则是孔乙己到店的时候,总会有人挑衅他,对他脸上的伤疤进行论道。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俨然把孔乙己当作笑话。在那个社会,人们的优越感似乎只能从嘲讽其他人的身上而取得。从这次描写中也为读者解答了开始的疑惑,大家以孔乙己的各种作为,看成无聊日子里最大的乐趣。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孔乙己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话语来反驳看客们,同样这也是课文中间部分着重刻画表现的内容。众人都嘲笑他偷书遭挨打,嘲笑他考不上秀才还装模作样。他每次气急败坏的反应,就犹如给他们的嘲笑喊呐助威,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变本加厉。在这背后的,究竟是社会的黑暗,还是人性的扭曲?其实这些都有原因,社会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把孔乙己变得失去了读书人的活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让孔乙己变得颓丧。在这种阴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性格也是越来越麻木,甚至可以说是人皮下的恶魔。就如课文中所写的那样,以孔乙己的伤疤为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处上。以麻木不仁的心态对待他,确实可怕。在这之后,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场面。不光大人看不起孔乙己,就连小孩子也对孔乙己冷眼相待。可见孩子们也深受这个社会的感染,将大人们的阴暗学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最后,鲁迅又反写一笔,把孔乙己又写入店里。只可惜再次见到他时,他已经不是健全的人,从众人的口中我们能分辨出,他是因为偷了书而被打断腿。可掌柜对他还是笑眯眯的,让人觉得十分讽刺。众人也在旁边笑,没有一个人同情他。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摧折的没有人样,变得迂腐不堪,周围的看客们也变成了所谓的恶魔。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我”便推测在这种苟延残喘的情况下,孔乙己已经死掉了。
最终设下的悬念引人深思,几次笑的场面也是从更深的角度暴露了那个社会的迂腐和人性的泯灭。
时代的变更让这个社会褪去了黑暗,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明的世界,愿这个社会没有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7
今日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让我感动。我深深的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它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南方一个叫鲁镇的小镇上的故事。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别处不一样,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欢花点铜钱,买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尝。文章里就喝酒的气氛还有这样的描述:穿短衣的顾客站门边,几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看了这样的文字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呢,读了后面的文字,才明白这就是当时社会阶层的真实写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穷苦的下层人,穿长衫的多是一些有钱人。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人,迂腐而穷困。虽然他还是一个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状元,都没能考上,最终把自我考得穷困潦倒。尽管如此他却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虽然他的长衫很破旧,但他始终觉得自我就是以前有点钱,此刻落魄的读书人。
孔乙己有一笔好字,替人家抄抄书,勉强糊口。可他有一坏习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带书以及纸笔墨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馆喝酒,没有钱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们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鲁迅先生将孔乙己这种又穷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
中秋过后,一天比一天冷,将近初冬时,一天,掌柜正招呼客人,只听有人说:“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柜台下的对面门槛坐着,脸上黑并且瘦,已经不成样貌了,盘着腿,下头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孔乙己吗?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说,孔乙己答到:“这……下回还清吧,这一会是现钱,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这以后就再没有看见孔乙己了,他大约的确死了。
孔乙己让我感到可怜可笑,但他悲凉的一生、悲惨的结局,无疑是当时社会的那种弱肉强食、冷漠无情、愚昧封建的旧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语言、犀利的笔锋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鞭打和讽刺。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激励着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
孔乙己读后感200字篇8
在鲁迅笔下的许多角色中,每一位角色都真实地映射出社会中不同形态的人。而且我每次读孔乙己时,都会讶然发现他的性格深深地击中了我,甚至我周边的人。
孔乙己在当时地位卑微,穷困潦倒。但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始终幻梦于科举考试。心中的价值观严重失衡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迂腐的思想逼迫着他说出淤积的“之乎者也”,自傲清高,好逸恶劳。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愈发惨淡,终于凄凉地死于历史的黑暗。
孔乙己虽潦倒不堪,但整日必做的事便是耍钱去酒馆。始终不脱下自己可悲的长衫,终于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说明他本具有谋生条件,是一位强健的劳动力。但是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长衫又脏又破,好像十多年也没有洗。一位本具有谋生条件的人却十分贫穷,又何不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的'那些啃老族们。这些有手有脚的青壮年却好吃懒做,强烈依赖于风年残月的父母,不断地压榨,简直令人气愤。
孔乙己一有钱便去酒馆,“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这个“排”字彰显出他想要力证于自己是有钱人,在穷人面前炫耀的心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总有些这样的人,他们盲目消费,在亲朋好友的面前炫耀自己不劳而获的钱财。一旦资源耗尽,为维护那光鲜亮丽的生活,不得不重拾那阴险狡诈的勾当,随着自己黑暗行为的曝光,已无法维系虚伪的生活,被分解成一缕烟灰,被强有力的飓风所刮去,消失在浩荡之中……。
在众人地嘲笑声中,孔乙己始终没有惊醒,依旧麻木不仁。照偷、照梦……,最后随之迎来的便是照悲、照穷。我们现在有许多人,经历过挫折之后,并没有爬起来。始终低迷于坑中,盼望着救世主的来临。盼望着、盼望着,盼来了一堆干瘪的尸骨。我们遇上挫折,应重拾自己的信心,不要梦想着别人会拉你一把,自己的挫折自己克服,哪怕遇上不可逾越的跨度,我们也应用巧劲,另辟一条解决困难的道路。纵使自己无法克服困难,我们还是要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同命运之神作斗争。虽然我们躺在嫣红的地面上,但始终应含着笑。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即便直面最艰难的危局,我们也应该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生生不息!
孔乙己身上始终有许多让我们警惕的悲剧,我们要吸取其身上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一个只有不断警惕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