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后感6篇(《西行漫记》:六篇读后感,启迪心灵的旅程)

《西行漫记》是一部由明代作家徐霞客创作的游记体小说,以作者自己的西行经历为蓝本,描绘了他在西行途中所见所闻的奇闻异事。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生动的描写,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六篇关于《西行漫记》的读后感,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个神奇的西行世界。

《西行漫记》读后感6篇(《西行漫记》:六篇读后感,启迪心灵的旅程)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1

在《西行漫记》中,看一个人使斯诺是极感兴趣的,斯诺对他赋予的评价有:“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中等身材,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的纯粹知识分子,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造反者,他不仅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还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于是乎,他不仅在斯诺眼里成为了一名罕见的狂热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议而可以膜拜的狂热分子。

在斯诺的笔下,在周恩来陪着他走过安静的乡间田梗,穿过芝麻团、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匪徒。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也同样相反,周恩来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狂热分子,而是谈吐缓慢安祥,深思熟虑,而且——他总是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的是实际经验——若非如此,他怎能成为斯诺眼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周恩来,是最为激进的共产党狂热分子之人,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对付作为敌人后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财力——我看见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在周恩来为共产党奉献躯体,为起义、革命挥霍生命的同时,他的生活是简朴的;在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的同时,周恩来是无怨无悔的,周恩来,他是令我敬佩的一名激进、狂热分子。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2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深入苏区采访后所著,在当时曾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一代西方人了解红色中国的重要途经。《西行漫记》记录了斯诺在苏区的观察与所思所想,描绘了了他所认识的毛主席、朱德等红色领袖,记录了西安事变这一中国抗战的重大转折点。

《西行漫记》与当下类似著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强烈的令人难忘的热情。在字里行间,作者无不始终流露出对记录表现苏区真实情况,向世界介绍真正的红色中国的巨大热忱。而这样的写作热情如今是很少见的,因而也使得这本书散发出浓浓的理想主义气息,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浪漫色彩。

如果这本书有的只是热情,那么它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新闻记者,斯诺在写作时尽力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记录、去描绘,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美国人,斯诺在看待当时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时,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层次结构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作者不是简单呈现了他所看到的事实,而是对产生这种种现实的土地上的人以及他们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谓是深刻、中肯的。

《西行漫记》中出现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不仅有斯诺接触过的毛、朱等红色领袖,更多的.是许多默默无名的红军战士和苏区老百姓。斯诺动情地记录了这些普通人各不相同的个人命运,而通过这些普通的红军战士,苏区百姓的经历,读者能够明白当时中国人所遭受到的剥削和苦难并不只是如今教课书上的字句,而是一个个真真切切的血淋淋的悲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对当时中国之所以选择红军选择共产党的历史时代背景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几十年过去了,《西行漫记》依然是值得一读的,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回到那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真正的)的时代,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时代的人生价值。也许更有意义的是,引发我们对于在这本书出版几十年后中国命运天翻地覆的转变的思考。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3

我站在书架旁,翻开了这本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读了后给我不想放下它。爱不释手。被书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 主要写了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西方新闻记者采访红色中国。他带着无数当时无法理解的问题来到中国与西北地区与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众多领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他得眼中,像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为人民而奋斗有许多不理解。而老百姓则是那么的纯朴拥护。

埃德加·斯诺以他热情、真实地笔触,记录下中国渐渐强大的的点点滴滴。大到像毛泽东的领袖。人物的语言、红军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纯朴的神态。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斯诺这个“(洋鬼子)”他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乱的中国,来到战争前线,写下了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埃德加。斯诺这个人。他向全世界介绍那神秘的中国,向全世界讲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我也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党,知道革命的胜利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学好本领。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4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根据对中国西北根据地的考察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对中国和中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终于诞生了。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道路。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5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

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甘宁边区,成为在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她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所读到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同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西苏区这块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剧情里的惊险万分场面。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已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纪律。

看着书本的时候,刚好我正在进行纪律教育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的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在晚年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爱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西行漫记》读后感篇6

第一次从一个美国人的作品里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从埃德加。斯诺的四个月西北红色旅行,看到另一个侧面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

另我震撼的是在基于当时的延安,在1938年,《西行漫记》的结束语,斯诺先生的语言,帝国主义反动派一定会被这个新生力量所埋葬。

另外,也了解到当时共产党不但领导红军加强部队建设,还了解到党还认真做好根据地的行政建设工作,不断研究做好经济工作,发行货币,搞好商务流通。紧紧把握土地政策,以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论身份,不计前嫌,只要是共同抗日都是我们的朋友。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力量。从十几岁的儿童到年事已高的村民,都是生力军。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革命主义的乐观精神,写标语,唱快板,演话剧,每一名红军战士,后勤人员,都保持较高的革命思想纯洁。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和员工一个样,没有多少区分。共同远景就是建立了新中国,自己会种地的去种地,会做工的去做工。

我想伟大的斯诺先生,正是基于当时解放区的情况,又和国统区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远瞩的结论。

我们多么该认真的把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啊。

★其他类似内容

1边城读后感精选6篇

边城读后感精选6篇

《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个边陲小镇...

查看剩余 74% 边城读后感精选6篇

2童年读后感20字6篇

童年读后感20字6篇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读书是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童年读后感是对阅读的感悟和思考,记录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本...

查看剩余 74% 童年读后感20字6篇

3作文:《三颗枸杞豆》读后感6篇

作文:《三颗枸杞豆》读后感6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颗枸杞豆》这篇作文的读后感,共收集了6篇不同的观点。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作文的主题...

查看剩余 82% 作文:《三颗枸杞豆》读后感6篇

4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6篇

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6篇

本文主题为“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6篇”。青蛙军团是一支致力于环保的队伍,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地球。本文将介绍六篇读后感,内...

查看剩余 78% 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6篇

5《奇妙的数学王国》读后感6篇

《奇妙的数学王国》读后感6篇

《奇妙的数学王国》读后感6篇,是一次深入数学世界的冒险之旅。这六篇读后感将带领你探索数学的奇妙之处,启发思考,引发灵感。无...

查看剩余 74% 《奇妙的数学王国》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