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优秀6篇(《辛亥革命》:六篇观后感,探索民国风云)
本次特辑将呈现6篇关于电影《辛亥革命》的观后感,涵盖了各方面的评论与评价。这部影片以其震撼的历史叙事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认可。通过这些观后感,我们将一窥大家对这部影片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共鸣,共同探讨这部反映中国现代史重要篇章的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感悟与启示。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的是我们国家由封建国家进入现代国家的那一段历史。
当神州大地处于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末期,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进步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他们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它的领导人就是受人敬仰孙中山。19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斗士们众志成城,经过鏖战,武昌起义以胜利告终,随之产生连锁反应:湖南、江西、山西、云南、陕西五省宣布独立。不久,清政府彻底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的智慧、大度和谦逊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推崇,19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就职,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是一场人民的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为重振中华铺平了一条崭新的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看着电影,我的耳边又响起那轰轰烈烈的枪炮声、呐喊声,眼前又清晰地浮现出一副副英雄的面孔……如果没有他们为真理、民主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没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革命先辈们抛妻别子、心怀大爱、舍身赴死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以屹立世界。”辛亥革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勇往直前!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2
我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观后我百感交集,热血沸腾,我想大声呐喊……
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一个朝代的无能,呐喊一个沉睡的巨人!
一个落没的王朝总是平覆一个辉煌的王朝。在清朝历史的足迹中,我找到了属于康乾盛世的那一个,盛世滋丁,安居乐业。但毕竟康乾盛世毕竟只是昙花一现!更何况其经济水平、军事实力远远比西方的欧美国家落后呢。到了晚清,一时的盛世瞬间便成空中楼阁――1840年,英国的罂粟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开炮,外国商人摄尽所能,大量鸦片浩浩荡荡破门而进。鸦片泛滥,泛滥了中国人们的心;鸦片蛊惑,蛊惑着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沉醉于“天国”的美梦。这只是一个王朝沦陷的开始罢,翻翻沉重的历史吧――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血写的事实刺痛了双眼。今天的我们不能仅仅为外来的侵略者的无理而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感到愤慨,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透过历史看清了所谓的文明人的嘴脸,当他们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气扬时,还不知道脚底下踩碎了多少他们的“文明道理”。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国土上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野蛮的分赃。回观历史,那些岁月已过去,我们更应该拨开一切来看清自身的问题:闭关锁国,思想落后,这都是一个民族致命的弱点。当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枪毙时,看看呐,围观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啊!麻木的心有谁能唤?麻木的人有谁能唤!
这时,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发了……
我要大声呐喊,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们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观看历史,我们看到:在檀香山上,在兴中会中,烈火待燃,炮火待发。各国志士,华人华侨决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共和国。当武昌起义的炮火打响,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正在给他的妻子写《与妻书》……他的眼泪潜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写不尽的缠绵悱恻,舍不得搁笔,一阁,就是永别。他没有悲悲切切,而是大义凛然表现出一个男子汉爱国气节。再看秋瑾被捕后,英勇不屈。19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探索新中国,挥洒自己的满腔热忱……
辛亥革命的炮火,响遍武昌城头。连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成历史。悲哉!秋之为气;壮矣!瑾其可怀。寂寞黄花,碧血永悲:风云变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为革命而付出了鲜活的生命,而他们的功绩是永远也不会被历史的风沙所冲刷,永远不会…… 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今天这个用无数生命会换来的世界!
我要大声呐喊,醒醒吧,那些民族分裂分子!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看看吧,为什么破坏分子恶意、极端地想闹分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将祖国、社会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在实施着背叛行动,他们没有铭记历史带给我们血的教训。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是这些人的共同利益、最高利益、长远利益;也就是所有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共同的生存、发展、繁荣、受人尊重的权利!无论是我们大陆、还是台湾、甚至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不应当违背这个最高的共同利益!
最后。我在此大声呐喊,同学们,祖国的命运由我们主宰,我们责无旁贷!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3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此刻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日,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4
20__年,正值辛亥革命__周年。举国都在为了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展开讨论。但无一例外,所有讨论都会提到,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同时,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但有些问题却还是值得商榷。
在电影的开头,是秋瑾的英勇赴死。清朝官员在斩首秋瑾之前,曾经给她看了一张照片,“你可晓得这两个孩子将会失去母亲?”,秋瑾望着远方,平静的回答,“可我的死却是为了天下所有的孩子。”无私伟大的母爱!赴死的前一刻,她还在想,到底自己的革命是为了什么?原来,“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为了革命,为了天下,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为了新中国的美好,她,革命女子第一人,英勇赴死,不为其他,只为了自己的死可以唤醒麻木的群众,可以让革命的鲜血断裂清政府腐朽的统治,人民可以享受着幸福。敬佩之!最感动的一刻莫过于广州黄花岗起义。黄兴、林觉明、徐宗汉等义士们不惧自己生死,用最年轻的生命,最炽热的鲜血,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孙先生在国外演讲时,其中的内容大抵都忘了,只记得信仰这两个字深深的打动了我。 信仰,崇高的字眼,缺失的文明。当代的青年们,扪心自问,真正有信仰的又有几位?没有信仰,行尸走肉,或者没有目标,或者只为名利,或者麻木漠视生命。最近看报纸,关于中国对于缅甸影响的那一块很有感触。很多国家都认为,缅甸似乎再走中国之前的老路,但是其中却有一点,那是我们国人实在无法相比的,那就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前不久缅甸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缅甸政府机关办事的国民,必须身着缅甸的传统服饰“笼基”才准进入。总统吴登盛说,“华人传统的习俗,你们丢了,但我们还保留着。”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使得他们在祖国受屈辱的日子里,无论穷苦,依旧快乐开心的活着。即使现在可以过得更好,也没有跳入金钱的旋窝,知足常乐,人生足以。但是反观国人,多数人是活在金钱的牢笼里。导致的结果就是国人没了信仰,漠视生命,不懂生活,麻木的眼睛也捕捉不到美好。青年们没有激情,面对危难不公也只会瞎嚷嚷几句,却不会有实际行动来证明什么。大学学术之风低迷腐败,弄虚作假之风太多,跟风者比比皆是,这样的年轻团体,要是面对祖国的危难时期,我们是否还能有五四运动时学生们的激情,这怕是岌岌可危了吧。很多人都在问中国这是怎么了?国民这是怎么了?依我看来,还是经济发展太快的原因,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怎么可能靠这几十年几百年可以完全改变的。
如今的世道,官僚之风盛行,在学生团体里面,这种现象也很严重。我想问的是,我们一直呼喊着的民主与自由,却只真正成为了我们利用的工具,我们所谓的信仰,也变成了我们利用的工具,除了可悲,只剩下可悲。如今,当真还可以再出现一个鲁迅吗?扯远了,但是革命时期的那种激情却值得我们反思。大学,本来就应该是渴求知识,学术思辨之地,却成为了现在的培养官僚之地。中国,你真的病了。歇一歇吧,好好回到你的先秦时代,看看那会的百家争鸣,看看那些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别再愚弄你年轻的一代了;再好好瞧瞧你的国情吧,为什么那么多官员腐败?
首先,当他们能够坐上那个位子,肯定自身的素质不会低,那为什么那么多有想法有胆识的人过了一两年,确会变成心里焦虑、人人唾弃的贪官?或许在这个环境中,人不得已都会变成这样的。那么,我们是否该换个角度来想想医治的办法呢?民主与自由,或者说是信仰与自由,一个青年人,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应该是激情洋溢的。五四精神,革命精神,我们都应该学习。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了,历史的脚步是这样走着,即使有人挣扎,也无法挽回。影片其实拍的一般,但是人物有血有肉,振奋人心,关乎革命一词,也做了一些表述,却没有从革命本源出发。大抵就是这么些想法吧。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5
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 ――孙中山
1911年,武昌城的一声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染着革命有志之士的血,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67年的大清王朝,它结束了中国长达2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中国的“1911”却永远不能忘。是它,带来了民主中国的曙光;是它,为中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是它,打落了古老亚洲的第一顶皇冠。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之记,其实之前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只是略知一二,也说不上一个大概过程,不过《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却让我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体会。
电影形象地表现了百年前的中国,尽管当时是任人宰割,清廷软弱无能的一种社会局面。但还是出现了一批大无畏的革命者,为实现孙中山的思想和主张奋斗,为追求革命目标与清廷激烈开战,从失败到成功,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影片的开头,展现了秋瑾这位女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黑暗历史时刻,她生死不惧的精神顿时就让人感觉辛亥革命为之不易啊! 影片中无论是为创造出一个新中国放弃医学,用他医人的.双手“医治”好中国的孙中山,还是革命军事指挥者、军事家为一场场战役拼死拼活,甚至断指盟誓的黄兴,还有看似无辜被卷进这场战争的督察黎元洪,更有革命成果的篡夺者利用革命和清廷的野心家袁世凯都让人印象深刻,无不说明革命并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
影片最让人激动地是孙中山的每次演讲。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的演讲让人感慨激昂,唏嘘不已,当这些华人华侨、海外华侨听完以后并没有对革命丧失信心,反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去响应他,支持他,甚至纷纷慷慨解囊,最让我感动的是“没有国,哪有家?”
武昌起义,孙中山更是毅然只身一人远赴欧洲,去为那些等着看中国笑话的外国大佬“演讲”。当然孙中山并没有大肆宣讲清廷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也没有过多的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用全中国人们的诅咒和痛恨来让清廷这个美梦化成泡影,甚至用餐刀分割肉来比喻中国任人宰割的土地,讽刺那些外国大佬,最终让四国银行做出了“暂停贷款”的决定。
孙中山在影片中说道:“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这番编织着美好理想和幸福生活憧憬的话最后终于实现了。而反观隆裕皇太后和宣统面对大清的百年根基被推翻,只能在御座上向群臣痛哭流泪,黯然退位。
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进行的艰苦奋斗与牺牲,仍是我们这些后辈前进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虽然错过过很多机会,但还会有很多机会必将抓牢。《辛亥革命》是让我们记住这场革命伟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已经不再需要我们“英勇就义”了,但仍要记住这宝贵的教训。
一个旧的时代必将死去,一个新的时代必将诞生。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启示。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篇6
20__年10月10日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记住的日子,在__年前的今天,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中华民族在在反封建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结束了统治中华大地达__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巨大解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讲述的是__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到__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起义前后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清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能给中国人民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起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了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政府和革命军之间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实际上,确实是袁世凯的私心,是清政府覆灭的真正推手。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普通的兵变、**,或者是改朝换代呢?是孙中山先生及同盟会高举的“共和“理念,成为推翻清政府及__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杠杆---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企图复辟帝制要做皇帝的人,都将成为人民的公敌。这就是思想的力量。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从此,不管什么人,多大的权势也无法改变人民心中的共和理念。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__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__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正以举世瞩目的姿态昂首前行。我们有理由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更应该居安思危,看到面临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超越自我,特别是摆脱消极的历史重负,驱除灵魂深处的“毒气”和“鬼气”,冷静理性地迈向未来。
这样说,并非妄自菲薄,更不是危言耸听。当年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封建主义残余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其中特别指出官僚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并具体列举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在纪念辛亥革命__周年的时候,我们务必要记住:反封建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最后,谨以此文也表达我们心中对于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也希望我们这么作为晚辈的,能发自内心的去保持对于前辈先贤的崇敬,并以此为榜样,激励自己,为一份信念、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