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7篇(林徽因传:七篇读后感,启迪心灵)
《林徽因传读后感7篇》是一本以林徽因为主角的传记读后感合集。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女性的代表,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魅力。这本合集通过七篇读后感,深入探索了林徽因的人生、事业和情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杰出的女性。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1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2
《林徽因传: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这本书的作者是程碧。她从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事故事写起,带我们走入她的原生家庭,一起去回顾林徽因的人生经历,从多重视角去解读,去呈现一个全面的多面的民国才女林徽因,给当代女性以启迪——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刚开始读,觉得她运气真是好。
正如文中所写,16岁,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期间,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原版文学作品。起初只是为了学习英文,渐渐地,那些故事也影响了她的人生、爱情态度。她曾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这样的话,显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日后她自信、淡定的性格。也是在欧洲生活期间,她立下了要当建筑师的梦想。一个女人,在还没拥有爱情和看清自己之前,有三件事是重要的:旅行、读书、掌握一门外语。这三件事情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适用,而林徽因18岁之前都已完成。这该是成就林徽音后来生活和事业圆满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的教育孩子过程中,也能让孩子早一点去外边见识,在两极中体验不同,会开阔他的视野,
一个幸运女人的爱情模式应如林徽因,人生中最重要的初恋,邂逅的是浪漫多情、心思细腻、对生活抱有火热激情的诗人徐志摩。在异国他乡,从彼此吸引,到惺惺相惜,他用诗人的浪漫满足了文艺少女对爱情全部的幻想;后半生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世间始终你好”般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此之外,再有一个痴情的像金岳霖那样的男人,终生以欣赏的目光追随着,大概这样的一生才算完满,情感上才能得到满足。
继续往下读,让我领悟,她只是活得很用力,幸运的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1.她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女子。她更像一个现代正能量女郎,出生于大家庭的她,父母并不恩爱。林父宠爱的是大字不识的二姨太程桂林,致使林母一生都活在幽怨中。这使得林徽因自小便会察言观色,在父母、二娘、甚至二娘的孩子们的关系中,她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家里每个人都与她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2.她是一个善良且理智的女子。徐志摩给她的爱情,让她在甜蜜中感到惶惑,见到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她被那双充满“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震撼了。大概受到其父母糟糕的关系影响,林徽因想到自己的母亲,一个一生都因为另一个女人的存在而不快乐的女性。或许也因此,她不想把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也置于这般境地。在车站见过张幼仪之后,正是她的善良和理智让她选择了结束这段感情。
3.她是一个美丽、明媚、自信且不自恃的女子。徐志摩在认识林徽因之前,对诗歌并无兴趣,与林徽因的相遇,才激发了他创作新诗的灵感,并在日后成为著名的诗人。受林徽因的影响,梁思成选了建筑学,并在日后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还参与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金岳霖认识梁氏夫妇之后,常常看他们为了测量古建筑上的某个数据而爬上爬下,于是就编了“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打趣”他们,以“林下美人”来赞美林徽因的美貌。一般的女人往往会迷失在男人的宠爱和赞美里,但林徽因反而很不领情地说:“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她并没有觉得长得漂亮是件多么了不起或是值得大肆炫耀的事情,也未利用这件事,从男人身上捞得一些好处。林徽因的这种反应反而引得金岳霖的鼓掌称赞。平时,她与朋友们所高谈阔论的话题也都是跟文学、艺术、建筑方面有关的,不是一般女人之间的家长里短、窃窃私语或者片面幼稚的看法。对于道德和人性,如她自己所言:“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
4.她是一个把人生活成极致境界的.女子。她的一生不仅留下一本本关于中国建筑的著作,还写了上百首诗歌、小说、散文。她享受过人生的欢乐,也经受过人生的苦难。她是锦衣华服也受得起,风餐露宿也过得去;她可以穿着全套的马术服成为潇洒的女骑士,也可以骑着小毛驴在颠簸的山间小路做田野调查;她可以穿着白色的绸袍面、焚一炷香、对着一池荷花写一首诗,也可以在艰苦的日子穿着摞满补丁的粗布旗袍度日;她可以讲着流利英文同她的朋友们快乐地吃着牛排,也可以在不知名的村庄吃着掺杂沙子的石磨面条;她可以住在种着高大的马缨花和散发着幽得的丁香树的优雅的四合院里,也可以临时在不知名的寺庙搭起帆布床凑合几个夜晚;她可以由仆人开车载着外出见朋友们,也可以提着酱油瓶出门去打酱油。
读到最后,也让我感叹再完美的人生都有美中不足。
即使如林徽因这样完美的人生,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她只活了51岁,并且一生很多时候被肺病折磨;她的人生被战争耽误了太多,要不然,以他生命力会做出更多成就;她的优秀给同时代的精英女性造成不小的压力。正如文中所写一个人得着多少人的喜爱,便会得着多少人的压恶,不能事事如意全都独占着。林徽因她最著名的“仇敌”大概是陆小曼、凌叔华和冰心了。陆小曼、凌叔华“仇”的是“情”,冰心“仇”的却大多是在文学层面。所幸她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友情让人甚感慰藉。
掩卷沉思,这本书给人以力量,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给人温暖,人离不开人,最好的关系是让双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书中还有许多对感情、婚姻、事业、生活、人性等丰富、细腻、深刻的描述,耐人咀嚼,启人深思,值得一读再读。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3
林徽因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女人,她是那样的有灵气,感情丰富多彩。纵观梁思成一生的成就,都与林徽因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选择专业到后来各国游历,对古建筑的测绘,成立建筑系……直至后来的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徽因都有很大的功绩!
林徽因既是理性的,从她选择梁思成到后来建筑学的成就方面看到。也是感性的,比如她的诗,她的“太太客厅”,她的灵气与悟性……两种有冲突的性情在她身上表现的是那样突出!
她一生的经历是那样的丰富,知识是那样的渊博,才气是那样的突兀!
觉得她不属于家庭,但她有了家庭,她对梁思成有依赖,有引领,有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也是梁思成事业的'大后方……但她却和徐志摩有那样深刻的友谊或许也是一种说不清的暧昧,还有金岳霖
她的一生那样的短暂,但是却是影响着那样多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那么高的成就,还有那么多的朋友……
她的是幸运的,生在一个富足,思想新潮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见识广博!“新月社”“太太客厅”可谓“谈笑有鸿儒”
她的一生是坚强和奋斗的一生,爱与智慧的一生,感性与理性突显的一生!艺术与实操都有成就得一生!
她也是美丽与时尚并从……
希望人们再也不要嘲笑她的“太太客厅”,她是那样的具有人格魅力,她在有限的生命里那样的用力奔跑,那样的努力帮助别人,那样的给予别人友谊,至情至性……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4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迷离。院子里温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有过一场空前绝后的爱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妍的美丽。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使她众人公认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而她的诗,亦如此。
"这是秋天,秋天/风还该是温软/太阳仍笑着那微笑/闪着金银,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这叶落了的秋天/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1933年的'秋天,那个如白莲般圣洁的女子写了这首著名的长诗《秋天,这秋天》。多少人被这首诗深深感动,纵是这萧瑟之季,亦没有秋风秋雨煞人的悲伤。在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哪怕是怀念一个逝去的故人也是温软而柔情的。在她眼里,秋天是一场华丽的宴席,秋天有骄傲的果实,有走过庄周梦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挽歌,是一场离合梦幻的交变。对于季节交替,随意更迭,林徽因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愿对过往低头,所以她喜欢怀旧,却不会沉迷。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也许我们应该留她更多的祝福。无论她飘至人世间的哪个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岁岁逢春。
事业上的成就让更多人对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个只会风花雪月的娇柔女子,她深谙民间百态,懂得人情冷暖。这位秀外慧中的民国才女,总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让人一见倾心——她是许多男子梦中的红莲,没有让自己活到鸡皮鹤发,更没有让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仿佛在任何时候,她都拥有那份出尘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处,和我们一起共度流年。于是这个美好的女子被装帧在人间四月,岁月早已泛黄,而她却苍翠依旧。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相约同行的人,一起走过雨季,度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在某个渡口分离。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白雪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雨季,何时开始,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5
最后看完了这本书,心里不明白是何许的感觉,只明白美美的,带有诗一般的韵味,就像林徽因,总是给人以清洁、完美的感觉…
只看林徽因的诗,我们明白她是温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就应是身居豪宅,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然而进一步了解她之后,我们会发现,她虽然有着诗意的人生,她却不喜欢一个人的独处,煮一壶香茗,约3、5个好友,一起夜下话谈,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诗词歌赋或许才投她意,但是对事业极度热忱的她却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只有在香山养病的那4年,才能够这么惬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中去,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每个人都是过客,缘起缘灭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们擦肩而过,来世或许就会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谁,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记谁,前世的债今世会来偿还,今世未了的情来世能够再续。但是谁又能明白,到底有没有那奈何桥,前世今生,我们在乎的那个人,来世是否还能够记得或者会忘记!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风华正茂的他,在剑桥之上,两个生来就带着诗意的他们怎样可能不擦出火花,这或许早就注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时候她都不会让自己尴尬,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软弱,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摆脱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阴影的时候,她断然的选取了离开,没有告别,就像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明白林徽因的离开是为了什么,因为他懂她…之后徐绝情的与张幼仪离了婚,本以为这样林徽因就能够理解孑然一身的他,与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明白林徽因是骄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样,在浪漫的感情与安稳的生活面前,她最终选取了梁思成给的安稳的、真实的生活,即使心里深爱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味…
也许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挂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金岳霖守护一生。即使之后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他心里也永远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明白怎样办才好”林徽因沮丧的说,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取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他用实际行动宠爱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明白从何说起,终身未娶,只为爱她,他永远都是她的邻里好友,他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还有凌叔华,虽然最爱的只有林徽因和陆小曼;梁思成纵然是宠爱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几年之后,他还是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感情的事我们总是说不清楚,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只是羡慕林徽因传奇的一生,感动金岳霖的痴情。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此刻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完美,留下了温暖…
或许真的是有缘分这一说,她写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6
网络上多见的关于林徽因的评价极其两级分化,可是这样一个人怎么能用极是或是极非来判定。书里可能又不少美化的成分,可林徽因的才情不假,为建筑研究做出的贡献不假,主要的人生经历不假,实在是不枉此生。
前半段的人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由的追求理想,有着丰富的阅历,让人羡慕得很。读这部分的时候,有个很诗意的瞬间。
坐巴黎地铁在上学的路上读书,没有手机信号,最适合看书。文笔优美很有味道,情绪轻易就被拉回到100年前,那是个最让我着迷的时代,整个人陷进去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笛声,吹奏的并不熟练但也还是悠扬婉转,和我彼时的心绪极为相称。我抬头一看,吹奏者竟是一位黑人大叔,实在是有趣又矛盾的碰撞。对巴黎又多了一点喜欢。
可是随着站在的.到来,社会的变革,生活开始受到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之后的内容看得我几度落泪。为祖国的遭遇落泪,为他们突变的艰辛生活落泪,更为生活再难还要坚持理想的模样落泪。
最后疾病带走了她,在遭遇更多不幸之前,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7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因为她的才气与智慧,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深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读书的时候,不禁发问: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优秀的学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书中,让我们与那些人交流。她优秀的笔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她的一生,虽然不凡,却也平淡,这个优秀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也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详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和父亲离开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大有转变,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幽静的江南水乡中,过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戏,总有意想不到的发生,不会让她的才气埋没,所以她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
从遇见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与梁思成深爱彻底,再到与金岳霖相互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因此她这一生过得如此精彩、丰富,但她走时却走得很寂静、安谧。
八年抗战,使她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扰着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坚强乐观面对生活,坚持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进步,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对于梦想的坚持,需要拿出我们不认命、不服输的勇气。还要有她乐观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温度的奋斗,坚持不懈,描绘出我们自己的人生蓝图。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走在江南水乡的青石小径上,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裙,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绝美优秀的女子却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