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8篇(《忏悔录》:8篇读后感,洞悉人性)
本文主题为“忏悔录读后感8篇”,将介绍八篇关于忏悔录的读后感。忏悔录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启示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自省和忏悔,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和生活的思考。本文将分享八篇读者对忏悔录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忏悔录读后感篇1
这几天一向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著,但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向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联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推荐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十分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母亲”,其实他们的关联是情人关联。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我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联帮忙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生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母亲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之后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齐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性命中最为愉悦的自由时光。但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齐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齐。
可最后,瓦朗夫人正因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生,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就应是什么样貌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忏悔录读后感篇2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对女人的胸十分迷恋。
他在自我的《忏悔录》中证明了对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终毫无兴趣。他说:“她很瘦,脸色很苍白,胸部一平如掌。单是这一个缺陷就使我凉了半截;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都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他向来觉得徐丽埃坦是一个“最美妙的人儿”;但是当他发现她有一只奶头是瘪的时,他立刻改变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儿”一下子转而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卢梭看来,女性胸部的美对于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画龙未曾点睛,一个女人,就没有了女人的的鲜活和味道。
读罢卢梭的文字,余等心深有戚戚焉!看来先贤之所以如此伟大,就是因为与我等草民想到一块了!
正在对卢梭的这一思想如醍醐灌顶之时。
又见网站有如下一条,说是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在一个“胸围与幸福指数”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女性胸围A杯的离婚率为37%,胸围B杯的离婚率为16.3%,胸围C杯的离婚率为4%,而胸围达D杯的女性离婚率1%都不到。
话外音:怪不得《让子弹飞》的女主角赵铭,成为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导致多少家庭不和,就因为赵铭的是F杯。
而又更据说马云在看到这条信息后,如获至宝,立即调查了淘宝网各种罩杯的.销售量,而后以PEW的离婚率为关键指数,辅以多种经济数学模型,迅速推演出离婚、再婚对于新房购买、装修、大宗电器采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最后逐渐扩展出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淘宝宏观经济前瞻》,真真堪称为:中国最“胸”狠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浮云!再也不敢当号称为经济动向的晴雨表。
马云的研究成果尚不细表,话题已经跑得远啦。
且说就是偶等小民,竟然也由此突然一拍大腿,灵光乍现,茅塞顿开,(顺便提醒一下,偶的这等智慧,往往就是存储于大腿之中,所以偶尔痴人疯语,偏差事实,能够不予理会,当然这是后话)。
偶生生于马云的经济学干扰中,得出一条已被困惑许久的“男女异性交往,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一命题的真正结论,偶最后在伟大的民主思想家卢梭的醒示下,得出了答案。
先感激,后涕零,礼数是必须得有的。
忏悔录读后感篇3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明白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资料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个性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我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因为这始终是他自我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个性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
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状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比较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忏悔录读后感篇4
“上帝啊,把我的众多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叹息吧!” 作者本人说“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仿者的工作”,又说“这是一幅绝无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近三百年后,坦率的世人,请问,你们的肖像,置身何处? 一个世纪的忏悔者,卢梭。
冠以天才、名流以后,又踏上寻求人性的道路,向世界宣言,“为我的可耻而惭愧吧”,盘上征服灵魂的顶峰。充满自信的坦白,惊人的诚实,毫无顾虑,将内心碾压成一张纸的厚度,供世人同情也好,糟践也罢,只顾直言我可耻、下流、卑鄙的行径,将心撕碎了教人看。 人性最深处的丑陋淋漓尽致地展现:挨打获得欲的快感、心安理得的偷盗和谎言、被逼绝境时的反诬、违背伦理的“恋母”、淫欲充斥的'内心世界、背弃朋友的不义之举。卢梭,人性的真诚战胜一切羞耻,,赤条条地尽显世人眼底。集文采、哲思、音乐天赋于一身的全才,沧桑过后,终归探索人生的奥义,而且探的如此之深,如此之彻,深到人之心性,彻到解剖灵魂。 人生探索的尽头,便是灵魂。千百年来,无数流传的佳作,无数使人铭记的名字,无不体现着对人生的探索,而这探索的共同点,皆是人性。
人性最深处,便是灵魂。维特般少年迷茫的人性,浮士德般妄想的人性,祥子般堕落的人性,皆是如此,充满着对人性和灵魂的探索。凡是伟大的作家,所著之作中,无不反映人性的丑与恶,美与好。每一部伟大的作品,必定有着探索人性的足迹和解剖灵魂的深度,《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巴黎圣母院》等等传世名著,哪一部没有呢? 探索人性,剖析灵魂的道路从未终止,不计其数的人为之倾尽一生。然而,又有谁堪与卢梭相比,谁能超越他的直率与坦诚?又有多少人的小说中直接道白那罪恶的主人公是自己呢? 世界三大忏悔录,又有哪部超越得卢梭所作。于我所识,真正的忏悔应该是人性的忏悔。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多倾向于宗教,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则多趋于政治,而卢梭的《忏悔录》则更重于人性的罪恶。
因而,卢梭的《忏悔录》是真正的忏悔,独一无二的忏悔,正如他所言“前无古人,后无仿者”。 自传的忏悔,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直白的勇气,用笔墨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无法抹去的重重罪恶,长垂青史,万古遗臭。人性的自私,促使人们想方设法涂抹过去和篡改历史,只为“清清白白”,而又有多少人把真实的自己流传史册呢?卢梭这般直白的人性,赤裸的灵魂,怎不让人敬佩。 赤裸的灵魂,不仅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更需要空前的真诚。卢梭做到了,他将灵魂赤裸裸展现给世人,为人生的探索画上了句号。 人生漫漫探索,终至内心深处,灵魂何去何存,唯有赤裸于世间。
忏悔录读后感篇5
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一直是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也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阅读后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与原作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本专栏为您提供了许多有关阅读名著的信息。我希望你能找到同样的火花,并在那里进行更多的交流。
卢梭的行为一直被人类的肮脏所困扰。他凶猛多变,热情奔放,极度敏感,喜怒无常,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使他更像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神。他很聪明,但生活也很粗心。他骄傲但谦逊。他很诚实,但也有掩饰。在他的自传中,卢梭承认了他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他从主人家偷了一枚贵重的纽扣,并把它归咎于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佣,这让这个无辜的女佣感到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我暴力和秘密”,包括罗素在内的一些后来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学家。但我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他首先以自我为解剖标本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就气质而言,罗素和这些人是两种人。他一直对浪漫主义的活力漠不关心。事实上,罗素本人并不是一个冷静的学者。否则,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离婚,主张性解放,反对宗教,被当局禁止讲课,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坐牢。每个人都有活力。拉塞尔还认为,活力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比理性更重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也是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曾长期做奴隶。当然,像拉塞尔这样高贵的孩子不会偷纽扣,拉塞尔的孩子也不必去孤儿院。卢梭娶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女侍者,罗素也用她做精神分析,这意味着卢梭只能在地位低下的女人面前获得完全的自信。我一直很佩服罗素,但这次我觉得罗素的演讲有点刻薄。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向婚姻是不允许的,他与沃伦夫人的关系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中是不允许的。
卢梭晚年孤独而不幸。由于埃米尔的出版被当局视为异端,最高法院决定烧毁所有出版的.埃米尔,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愉快,卢梭的精神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坐立不安——水果商人以低价卖给他蔬菜,并以慈善的方式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把他撞死。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所以他写不出答辩书。甚至有人到处跟踪监视他。
然而,上帝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不会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仅在社会和政治思想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且在文学材料、风格和情绪上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我们19世纪的人民来自卢梭的书。
忏悔录读后感篇6
再一次回归假期生活,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卢梭的《忏悔录》,书籍是上个假期时购买的,当时的我忙于其他事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如今已经忘记了初始购买它的想法,但脑海中仍记得作者下在开篇的那段话“看他敢不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书中卢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尽可能客观的回顾并且反思了自己从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论是犯错或是骄傲。他将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有些执着、有些无畏,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蜗居在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反复的思考着这个观点,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人不会懒惰,没有人未曾出现过坏的想法,无论你是谁你都可能会出现过让你悔恨,让你痛苦,令你执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时候,我追完了前段时间大火的一部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剧按照此书的想法来看的话会很有意思,剧中的各大主人公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错,但这个犯错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事态发展而背的,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前段时候,我常常会感到痛苦,痛苦于知晓自己为展现出的潜能而却无作为,仍旧一拖再拖的坏习惯,而实际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对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对此后的责任,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后来我开始寻找外界的帮助,但我性格或许是有些缺陷,或许是与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诉说这个行为,并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有效的举措,只会让我更加徒增负担。
而后偶然的听到了两个观点,其中一个是说,人的每一个情感都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它是否被我压抑了,或是被我厌弃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他都是会正常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会可能出现的,无论什么情绪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怎么看待它,解决它。
第二个观点就更为重要,无论多么努力的'一个人,感到疲惫都是真实的,没有人是永动机,在休息的时候。理应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坚信、并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后会更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书本本身的价值,让我开始重新看待真诚,我可以开始放下一些过去不知名不所谓的倔强与坚持,让我的未来,可以更加松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独立的活着。
忏悔录读后感篇7
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精”,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
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由,他的自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活着》给我的启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钱或背景相联系,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彼此真心付出,相亲相爱。有了那种维系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许福贵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虽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给他的爱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但是我缺少这种家庭真正的爱。不是说父母不爱我,而是发现他们总是为了钱而争吵。我和妹妹在他们的争吵中长大,一直认为钱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标赚好多好多的钱,以后不让父母吵架。于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标不是自由与幸福,是束缚人使人异化的金钱。于是觉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钱的奴隶。拼命的家教挣钱,宁可为了挣钱而放弃一切娱乐和自由。这种想法让我过的好累。好想让自己离开这样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对我抱有的期望,我都会投降。于是,我不是快乐的,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是快乐的,难道别人的目标是轻松的吗?
现在我找到了原因,弥补家庭裂痕的药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真情。虽然母亲还在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干,而我也没有办法劝说母亲休息,那么能给他们的只能是我对他们的爱。
我想未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再有一个我,因为钱将在未来一文不值!
忏悔录读后感篇8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