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读后感7篇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和讨论,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他人分享,启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品质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和讨论,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他人分享,启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品质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品质读后感篇1
不工作并不代表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忙,都为他人做嫁裳。一些不快的经历,不能动摇我丝毫的秉性,固执如老头般可爱,内在的本质更显强大的一面。
书店,看到周国平著《生命的品质》,被封面后面的一段话所吸引。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
朴素的文字,浅易的道理,确让人沉思而深远。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说到底,人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是就是好的。
书中,有篇《人生边上的智慧》——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书中写道: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眼明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之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自己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看完深思,对照自己,无愧为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信任的缺失。当自己对任何一个只要我认识的人,无原则的绝对信任,给予了我能力范围内的帮助。而实际情况确经常事与愿违,受到伤害也是必然。
不够豁达,不够大度,不然就不会有痛。爱我,更爱他们;恨我,一笑而过;骂我,检点自己;咒我,反思自己;帮我,铭记于心;帮人,选择忘记;恨人,不如恨已。
醍醐灌顶,顿然醒悟,心也释然。只应有爱,不应有恨;只应记恩,何必念仇;
幡然于世,多应宁静,各位朋友抽空可看周国平《生命的品质》。
品质读后感篇2
关于人的生命最本质的思索,我们每个人理解不同,读过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顿悟。尤其喜欢他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的越来越复杂了。
我们在这个喧嚣的社会越来越无法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原本单纯的生命被附加了太多的野心、欲望、财富、名声甚至是平庸,充满诗意的生活在今天的社会成了一种奢望和梦想,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真正的去体会我们活着的意义。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用去想那些空洞的道理,不用去体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要活着就好,可是有谁在不尊重生命本身的同时能够安静而幸福的活着。“我们活在世界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其实我们能够一家人安静的在一起吃顿饭也是一种幸福,亦或我们能专注的看一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是真正的在体味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瞬间。可是我们太多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太多的时候都忙碌不堪,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回过头看看我们活了那么多年生命中留下了什么,有的人也许只是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已,可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一颗澄明的心,我们就无法享受真正的美好,充其量享受平庸的热闹而已。我们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所以我们只有单纯的`活着才能还原我们生命本身的美好。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相对简单,可是安顿好我们的心就比较难了。针对这点作者在文中是这样寄语孩子们的:
一、成为你自己—不受外界时尚和潮流的支配,有真实的自我;
二、爱使人富有—一颗心不在社会的竞争中变得冷漠,有丰盈的爱心;
三、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真性情不被物欲污染,保持本色的生命;
四、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做人有道德,处世有理想,有高贵的灵魂。
只有这样少年的他们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那我们呢?我们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失去了许多本真的东西,这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最终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如果我都安顿好自己的心,让内心清澈丰盈,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没有真正信仰的社会。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等等,我们的心跟着这些生命以外的东西慌乱不堪,让我们的生命失去本真,让我们的心无法安放。我一边读书一边思索,心慢慢的释然了,希望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平静,安顿好一颗被世俗物化的心灵。
我们一直在匆匆赶路,我希望大家停下来,看看我们的生命轨迹,等等我们的灵魂,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保持生命的自然品质,升华生命的精神品质。
品质读后感篇3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詹唐宁老师的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课。她温文尔雅,不紧不慢,说话富有哲理,立刻对她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在她的学习的平台上购买了《活出生命品质》这本书。由于疫情原因,这本书等了足足一个多月才到。拿到书,爱不惜手,跃出海面的海豚,充满着生命力,再配上活出生命品质的书名,有一种品质在那里,急不及待就读了起来。唐宁老师的书非常显浅易懂,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哲学与灵性成长的故事。让人感觉阔然开朗与自觉清净。
一、生命体验的真相
我们需要看透生命体验的真相,就不会焦虑与恐惧。我们需要穿越二元对立的游戏来体验人生。在二元对立里,我们苦苦挣扎,迷茫与无助,迷失自我。经典的三个坑:我不够好、我不配得、我不完整,削弱、压抑、怀疑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否定,有的还自我攻击。生命的真相,我们需要探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放下掌控、匮乏幻觉vs富足本质、完美主义等问题。这些都是往内探索,探索我是谁。当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能跳出来帮助自己成长。因为那样你就不会批判、不会指责、不会攻击自己。你知道我们是来体验生命的历程,当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更理性去看待自己,做出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选择。追随你心,因为那时你做出的选择是最佳的。
二、愿景实现方程式
愿景实现的方程式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我们需要接纳发生在您身上的一切美好与不如意,同时,当你看到你的不接纳,也要允许你的不接纳。让意识与行为有移动的空间,选择美好。愿景实现的方程式=正向意图x打磨品质x放手结果。保持正向意念,重点是我们需要正向意向,如同太阳,要高高升起。它自然会照见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起心动念,就如同发送出能量形式的刀枪剑。真正的赋能,就是能量收到滋养和提升。发挥自己的热爱与天赋,发自内心的做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享受其中。散发出正念利他的能量场,享受它的美好感觉。
打磨品质,带着爱的意识,去做每一件事。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大学演讲中说:“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给一切的事物。”那么,最走心的创造法则是把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出美好而精粹的品质。100%全力以赴认真打磨好每一件事情的品质,跟随内心的声音,最终你会迈向灵魂深处真正渴望之事,并能以更高的成熟度去胜任与服务。
放手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结果,往往都处在焦虑恐惧中,失去了生活的品质。用智慧的新做出选择,智慧的新直销所有的竞争都是幻象,所有的分离也是幻象,所有对于未来的恐惧还是幻象,一定有更开放的合作可以达成彼此的最佳利益。最大的回报不是物质,而是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当我们愿意接受一切的时候,对结果放手,回到勇者无畏。真正的助力来自小我的阻抗,来自你的控股怒,对未来结果的担忧和焦虑,对过去创伤的悔恨和忧郁,当你全然接纳,对结果充满无条件的信任,才能选择阻力最少的道路:放手所有结果,最好的结果才会出现。那时,你会进入很兴奋却不紧张的状态。要么不做,要么全力以赴。因为人生如戏,务必给力。
三、觉察与修正
每个人都是导演,自己人生的导演。同时,也是演员。我们每个人都在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在很多时候,小我的到来,让我们随意加戏。那我们怎样才能演好这一出戏呢?
深入学习三个层次的知见:无知执见、正知正见、真知灼见。小我的出现,让我们容易陷入不同程度的痛苦与创伤当中。通过学习,我们培育更多的爱、慈悲、正义与善良。这种培育,主要是因为我们与大道渐行渐远了,才需要强调、教育与倡导。当我们回归真知灼见,融于大道,自然可以照见万事万物真相,直击本质,了悟真相。我们可以通过瑜伽、冥想、静心、内观、正念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通过观照、看见、感受,发展定静,保持觉知,能看清自己。因为内心的平静,是持续练习觉察所能达到的状态,毫不费力的心流状态才会出现。到那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去修正自己。觉察:真实、不评判、零阻抗的“看见”,才可以做到及时的修正。
觉察有两个向度,一个是聚焦,聚焦于细节。一个是散焦,散焦于全貌。她介绍了六种提升觉察能力的练习法,都非常有效。可以让你短时间内去除杂念,回归觉察。当我们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时候,修正的智慧自然就会出现。
唐宁老师的书值得在您焦虑困惑的时候阅读,它如一股清流,流淌入您的心房,洗涤您浑浊的肠道,排出有毒的毒素,擦亮您的双眼。重新拨开云雾看青天,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愿意去探索,去活出生命的本质!这感觉,真好!
品质读后感篇4
是品质?是效益?
——读《品质》有感
读了课文《品质》使我在对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多是给人留下了思考。
格斯拉兄弟虽然做得出顶好的靴子,却没有人肯买他们的靴子。而大公司的靴子虽然皮革低劣,做工粗糙,却照样有人买。其原因何在?虽然,还看似是因格斯拉兄弟不愿登广告造成的。但其背后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矛盾。
20世纪初的欧洲可以说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较为成熟。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生产主流。姑且不论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单其在数量上已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手工业,虽因其在质量上要优于早期由机器生产的`大规模产品。但终因其接一份定货,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而这一时间上的明显劣势而导致没有顾客愿意等。可以说,格斯拉兄弟生产的高品质靴子不仅没能为其在同行业竞争中产生优势,反而成为在那个时代中生存的一大不利因素。
其次,同样是因那个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而,人们的心境也变得浮燥,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直接,也更注重表象。大多数只注重物质的式样,而非其质地。一双式样时髦的劣质产品更胜于式样陈旧的优质品已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衡量标准。因而很少有人会去买格斯拉兄弟的靴子。
当然,几乎所有事件的形成总是由其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所决定的。同样格斯拉兄弟的命运,虽然在客观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其本身的性格也是其被社会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作为一名鞋匠,格斯拉兄弟无论在手艺上还是在工作态度上都可用高品质来形容。但作为一名20世纪初期的商人,可以说,他们在观念上确实跟不上这社会的发展潮流。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倘若不去挖开覆盖在金子上的泥土,又有谁会知道这是金子,格斯拉兄弟虽做出顶好的靴子,但他们不去登广告,又有谁会知道他们能做出全伦敦最好的靴子?
可以说,文章虽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
品质读后感篇5
格斯拉先生最终把自己给饿死了。
我读不懂,为什么他会饿死呢,他怎么会饿死呢。
从前他的靴子店,似乎是一间宁静的小木屋,拥有着某种能让时间凝固的魔法,让来订靴子的人感受到一种典雅的气氛。他做的靴子,是顶好的,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相,不同的灵魂,各有各不同的美。即使后来他的处境越来越差,靴子却也越来越好,这之中一直不变的就是他对靴子的痴迷和专注。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是的,靴子就好像另一个他,他的灵魂仿佛与靴子的灵魂融为一体。靴子的品质被他拉上了巅峰,靴子也从此颠覆了他的人生。
于是,我更读不懂,这样爱靴子,又能做出这样好的靴子的一个人,为什么死了呢?
他饿死以后恐怕就不能再看到他心爱的靴子了吧。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我能感受到,他好像就在我面前,用微微发抖的`语气轻轻诉说。这语言下深沉的悲痛也震颤着。随着英国步入工业革命,那份强烈的靴子理想,也壮志难酬。
我觉得他真的不仅仅只是饿死的。
在那个自己很不容易创造出成就而一瞬间面临威胁,毕生的梦想突然出现裂缝的时候,谁都觉得伤心,可这并没有什么用。
你要做的是放弃你原来的旧方法,换一种方式,依然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还是拽着理想,拽得那么紧,最后走向了天堂。
究竟是说他太爱靴子,以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还是说,他为了靴子葬送了自己呢?
都不好说,但我认为后者多一些。
因为,只要他略微放手,雇几个人,打一些广告;只要他略微放手,不要把他高贵的理想拽得那么紧;只要他略微放手,善待自己,也善待自己的理想。
毕竟,他能做顶好的靴子。
而人们,不仅仅注重品质。
抱紧梦想的手微微松开,就可以去拥抱更多的未来。
品质读后感篇6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原本应当是单纯而有意义的。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们不断违背和抛弃了生命的意义和品质,许多人成为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的奴隶,并让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人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甚至为 .1 .1mi.net mi.net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肉体生命已被格式化、复杂化。人们在拥有肉体生命的同时,还拥有着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通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通过肉体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在“内在生命的伟大”一文中,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身体健全的人,虽然我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上帝上公平的,他赋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完整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在这个灵魂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活着,不受任何东西的干扰。我们应该成为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无论平庸或是伟大,都应保持一个独立的灵魂,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周先生的书品味悠长,一本好书初读时似曾相识,再读时又美如初见,直入心底,感觉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相遇,而这种相遇使你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读书如一剂良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都能从其中找到诠释,回归淳朴、回归简单,回归本真,把平凡生活和内在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
活在当下,定位自己在红尘万丈中最合宜的位置,把生命照看好,活出生命的精彩。焉能放下,就让那无法卸载的重量同在同行,把心安顿好,活出生命的真实。而这份精彩和真实的融合,才能活出生命的品质。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2篇《生命的品质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品质读后感篇7
利用端午假期,集中读完了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生命的品质》是作者20xx年至20xx年所写文字的结集,共分十一辑,包括对生命内在意义的探索,哲学的思考,对教育的呼吁,读书的呐喊,对时代的评论,对人性的度量,对心灵的追问,面对灾难的反思以及对宋词的赏析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他的真诚、睿智、思考、独立,衬托出了他的平凡、活泼、善良、哲理。什么是生命应该具有的品质?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却自始至终无不透露着答案。书虽读完,思考却无法停歇。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把命照看好,保持生命的单纯。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为了这些,我们透支着青春,透支着生命,到头来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云烟而已。早些时候,读过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对我触动很大。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相信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生命本就短暂,在这个愈来愈快的社会里,在大家都在忙名、忙利、忙地位的时候,让自己慢下来,回归简单,回归淳朴,不要让名利权情这些社会堆积物蒙蔽了我们的生命,使得为之付出一生的精力。照看好命,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画家王川曾说:“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来,中间的时候,什么都留不住,最后的时候,什么都在。”最后的时候全部都在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精神与灵魂的积累。物质性的东西可以设定目标,精神的追求同样可以设立某种目标,但这种目标只是一个方向,它的实现方式不是在未来某一天变成可见的现实而是作为方向体现在当下的每一个行为中。
它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又时刻可以正在实现。把心用在每一个当下,事事磨练,实现内在的转化。练就一颗坚强的心,勇敢的承受遭遇的不幸;练就一颗慈爱的心,爱己爱人;练就一颗坦荡的心,光明磊落,无愧于心;练就一颗安静的心,剥离喧嚣,沉淀浮躁,享受真正的欢愉。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通过灵魂的升华,心灵的培育与安放,增加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肉体生命期里实现生命精神品质的延伸。
照看好命,安顿好心。朴素的文字,道理却让人沉思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