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7篇(《百年孤独》:永恒的孤独与命运的轮回)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马奇亚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一个奇幻、荒诞、富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世界。本文将以读后感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解读《百年孤独》,探讨其中的人性、命运、历史等主题,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篇1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形态,它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具体表征。
先从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起吧,他一辈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天才的孤独”,他是百年小镇马孔多的创建者,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他用家中仅有的骡子和山羊与不知从哪里来的吉普赛人换了磁石打算用于挖掘黄金,最终得到的却只有一副十五世纪锈迹斑斑的盔甲;他看到吉普赛人带来的凸透镜,想着用凸透镜的聚光原理发明一种强大的武器,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导致皮肤灼伤溃烂;用简单的航海仪器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这换来的只是妻子的`狂躁暴怒,村里人也都认为布恩迪亚已经彻底疯了;后又用梅尔吉亚德斯留给他的炼金炉将家中全部金币与铜屑、铅石熔在一起,最终得到的只是一锅恶臭的浓浆。
他始终没有知音,随着钻研的深入,他近乎痴狂,渐渐走进了自我营造的象牙塔,自说自话。最后被家人捆绑在一刻栗子树下,直至带着孤独而死,留下的是他的炼金室以及等待--的羊皮卷。
所以他的孤独,是天才对平庸的孤独,是平庸之人无法理解的天才般的孤独。天才许多的思想是深邃的、理念是超前的,像梵高,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理解自己,他们默默承受着属于自己的孤独,时间终会证明他们是对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篇2
“文学是为了嘲笑人们而做出来的最好的玩具。”这句话是最后那个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爱的死去活来的奥雷良诺的朋友阿尔瓦罗说的。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这本书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最后四章,其实早在读到老阿玛兰塔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安了,虽说之后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另一种形式的家业,可是那种浮躁虚华正是预示从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讽。这个时代就这样没落的开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语言讲着看似与他无关的故事,语气里没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夹杂着弱弱的同情。每个人孤独的方式都不同,却又是一脉相传。这个家里是由女人来支撑的,所以孤独就显得风情和动人了。
然而,他是这么嘲笑的。追求科学与外世界的被科学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环球漂泊见多识广的最终还是回到这里离奇而死;一心操守家业,默默打理内务的被煎熬而死;参与战争、起义和游行活动的因对斗争的恐惧而死;纯真的升仙,恶俗的`堕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全部被意识卷走,剩下干扁腐化的躯壳。
最后得知墨尔基阿德斯为这个家族早就准备好密码羊皮书,我仿佛看到了长满绿斑的吉普赛老头闪着黑色浑浊的眼睛嗤嗤地笑,笑这个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缓缓地进行。每个布恩地亚家族成员和与其有关联的外人本都拥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处互相烘托,却在暗处抵消。让孤独占了上风。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篇3
最近,音乐库中在单曲循环《百年孤寂》,于是我踏入了《百年孤独》的世界中。它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他们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我希望我们不要像他们一样,在生命的进程中,执着于最初的不圆满,一直迷失下去。而是要有发现世界美的眼睛,打开那颗心,拥抱这世间的美好,做个容易满足,幸福的人。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篇4
到此刻为止,算是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不过依旧做不到很清楚,好歹是个大众评价极其高的名著,总该需要留给自己一点此刻的感受方好。
也是因为机缘吧,前几天看德川家康的空隙间随意翻找,找到这本书,不是有人说什么一辈子只读一本书还是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不管他是怎么说的吧,我也懒得去查,不就是一个人说的话嘛,没必要让我如此执着!就是这本百年孤独了。既然有缘,我也接受,这本书起初其实并不令我喜欢,没什么感觉,人名字老长,感觉远古开荒一样,直到快到中程时方进入状态,才知道他写了个啥,这老马也怪有意思的啊!
总体感受是这个人真的如同哪个书友说的,真的是被闪电劈到了才能如此文思如泉涌,不,不是泉涌,是洪流奔涌!他的形容词用法,比喻,比拟,通感等等大量描述方法,让人看的眼花缭乱,酣畅淋漓!他通过这种方式把普通人难以描述的东西给你描述的真实立体,栩栩如生,似乎我感觉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物,感觉是他不能给你描述出来的,当然我可能我读书少!也有别的比这牛逼的?
对于什么百年,孤独啥的评价,书友们一针见血,长篇大论得多了去了,我没那个才能,也就懒得说这个了!说点别的感觉,读这本书,在这里读,最好的就是有这么多书友,大家都相互帮助,扶持,解惑,真的蛮有意思!大家都在读,有读的快的,信手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后来读者看到了去回答,讨论,他们又会看见了反过来回答,讨论!这是我自己的实体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进益收获良多,在此感谢书友们!
本来个人的看书速度很快的,没想到这么一本书读的如此之慢,只是因为驻足查看书友们的评论,并对感兴趣的加上自己的一点浅见,和他们互动一下,哈哈,有趣!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篇5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心得体会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篇6
去年的时候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传给我,《活着为了讲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跟自己说,我是不会去阅读《百年孤独》的,因为害怕表达出来的情感会过于悲伤幽怨,惧怕自己承受不起,后来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过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喜欢到可以盯这样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这样,我还是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旅程。开始时,我脑子只冒出这样的词:荒谬,荒诞,荒唐,不可理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意识到孤独无处不在地包围淹没这里面的每个人物,虽然有多处情节描写了令人充满激情愉悦的欢爱场面(好吧,我觉得这欢爱场面的描写一点也不含蓄。),但是,很快,应该是眨眼间有恢复了孤独的气氛,明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着的事情做,有目标,还充满活力,但是那孤独就像空气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书中的人物,书中描写的生活场面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差太远(也许是我未能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才会觉得这样奇特。),在书中,金钱,名利,生死,悲伤,亲情等这样世俗的事好像一点都不会干扰这人们的生活,爱情会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够翻篇,也许也没有那么快,但又似乎很快,一个人为爱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饭了这样平常的事,在那个世界里,人活得虽然孤独,但可以活得自我,不会被外界所累,没有无病的呻吟,没有怨天尤人的叹息,虽然荒诞,但是我喜欢他们的纯粹。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篇7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