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读后感5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的情感回应和思考,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九八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说和做,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的情感回应和思考,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九八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说和做,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说和做,读后感篇1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有这么一个童话,一群躲在阁楼上的老鼠正在商讨对花猫的办法,久久不得其果。一只小老鼠突然说道:“只要我们在花猫的脖子上挂一串铃铛,问题不就能迎刃而解了吗”?这个“一鸣惊人”的建议马上被采纳了。可是在狂欢之余,另一只老鼠说道:“那么谁去挂铃铛呢”?大家互相推辞,谁也不愿当这名勇士。
故事当然结束了。但我们每每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时,是否曾检讨:高谈阔论,信口开河,却不能切实去做,对事物有无补益呢?
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不惜花费千两银子,征求把木头扛到城西门的人;但当时百姓认为这一轻而易举的事,大概是朝廷拿大家寻开心吧,故无人肯试一试。尔后,当一青年将木头移到西城角,便得到赏金,这一刻百姓对言行合一的朝廷颁布的法律条文,也没有不遵守的了。这证明了凡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道理,说得出就要做得到。
过去一般民众常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认为那些以劳动力赚钱的人比读书人差了一截。其实不然,或许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的人士,还不如以行动来报效国家的劳动者呢!嘴上天花乱坠的人,终究抵不上脚踏实地的实践者,而提倡“言教不如身教”也是此番道理。
再者,说与做二者比较,当然是做比较困难。但只要有心去做,移山填海之难,必有成功之日。反之,光说不做的话,反掌折技容易,亦无收获之期,言能成行,且行之有恒,才能尝到成功的果实。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夜,已经很深了。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还亮着光。他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两只眼睛专注有神。他右手时而拿着红笔,时而拿着黑笔,盯着一张己经发黄的稿纸出神。在杂乱摆放着文案的书桌上,上面有着黑色和红色的笔记——这是一张反独裁的政治传单。月亮弯弯的,挂在黑色的夜空里,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灯光洒在传单上,仿佛照亮着中国的未来。闻一多先生的额头,渗出汗珠,顺着他疲倦的脸颊上,滴落下来。偶尔可以听到一声鸟鸣。不知过了多久,伏案工作的他,头不自主地垂下来,眼睑像灌了铅一样要闭上。但是,他还是继续为新中国而奋斗着。
如此情景,经年累月,他为未来努力工作着。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经心血。这是中国的脊梁,撑起明天的太阳!
最近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说一尺不如做一寸”,一想还真的觉得挺有道理;妈妈也常说“不要做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两句话都对,但好像都只对了一半。
在我看来,说和做本是一家兄弟,是需要相互扶持和帮助才能彼此壮大的。把他们分开了就是缺憾的美,而在今天大家的眼里好像它们成了“敌人”吗,光说不做的,光做不说的比比皆是!
你要问我愿意成为哪一类的人,我说是认真的做好了再去用精美的语言包装它……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样的人最让人瞧不起的吧!为什么做了不说呢?这样的人有着雷锋的气质,但是当今这个美好的时代,做出来的东西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像一个蛋糕师傅,费尽功夫研究出来了一款新式蛋糕,味道非常好吃,样子也十分诱人,做好了放在橱窗里,等待人们的购买。但是能看到它的人毕竟是路过这里来的——很有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好的宣传方式,比如新品推广,小份试吃等等,给它的美味扩散出去,好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人来分享蛋糕师傅多日的`劳动成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前者是等待有限的人们去购买,后者的效果我相信大家都可想而知。绕回到雷锋时代,大家都赞扬雷锋默默无闻做好事的英雄事迹,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但是我更提倡一种有效率的做法,将雷锋精神发扬出来,带着大家一起做好人好事,让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一个雷锋。
如此说来,那个光说不练的让人瞧不起的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那个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做的,是一人也无法成就辉煌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选择认真做好了,再去用精美的语言包装它。闻一多先生说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理解是只有你是优质的做了,才可以是无畏的说。
看到眼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好了才有能力去做得更好,做好了,我才能自豪的喊出我要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你就不能……”我正在做作业,远远地听到妈妈跟爸爸发生争执的尖锐的声音。
在几天前,空调坏了,妈妈让爸爸找人修,爸爸嘴上答应着,可却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玩起了手机,妈妈也没管他。
两个星期过去了,空调还是没修,妈妈便开始发火:“你找人了吗,怎么人没来?”爸爸为自己辩解:“没有人!”“行,竟然说没人,我现在就找!”妈妈强忍怒火,在报纸的小广告上,找到了人,电话一打,人一来,转眼间,空调就修好了。
“这么简单的事,只需一天就完成了,可是你爸爸呢?两个星期了,还没有修成。人不能光说不做,以后就不会有人把任务布置给你了。光说不做,会让人以为你只会吹牛,不会行动。要学会行动,让别人坚信,你能做好。”事后我去问了妈妈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妈妈没有回答我,而是告诉我这样一句话。
说与做,天壤之别,你能体会到吗?千千万万不要让别人认为你只会吹牛,不会做哦!要说到做到,让别人信任、相信,愿意把任务交给你。
一位才华洋溢的主持人在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演讲着,这是他的职业――说话;一位勤劳的工人正在挥汗如雨的搬运着沉重的背囊,这是他的责任――做事。在我的眼中,说与做是具着同样的代表性,同样的重要性,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赵括的军事家,他对军事上所有的情况都能侃侃而谈,阅读过的军事方面的书更是数不胜数,每一次的讲演都有着一番自己独特的见解。搏得满满的掌声,然而在他领兵的时候,遇到了一次真正的战役,让军事经验丰富的他不禁慌乱。在提出军事方面的知识时,他可以稳定自如,但真正的操作经验却一次也没有,他带领的队伍一瞬间就全军覆灭,让所有的士兵都不禁傻眼,平日里军事经验丰富的他怎么会打败战呢?这个故事也许所有的人都知道,里面的寓意也浅显易懂,说与做是存在并列关系的,是缺一不可的。
在现代的社会中,要言出必行,诚实守信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做的却少之又少,夸口说出的大话,却没有付之于实际行动,答应过别人的事却又言而无信,在说出的背后有是付出的汗水,成功的艰辛,也许更可能是换来别的讨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10篇《《说和做》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说和做,读后感篇2
“人家说了再做,我的妹妹却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的妹妹确实做了也不一定说。
对于我妹妹的这一举动,我早已熟视无睹,不觉得新奇了。
就拿它买玩具来说吧,他定会先做,例如;买一堆奇形怪状的东西,然后再说,扯高气昂的扭转事实,声称将钱全买了学习用品,还口口声声的说自己买了全新的文具定会好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唉,面对妹妹的这幅熟悉的“面孔”,我早已看破了,满脸都写满了大大的无奈。
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形态各异、变化多端……
但这仅仅是他贪玩的一面,自然妹妹在学习中亦是如此------做了再说。
我的妹妹就学习,生活方面而言,也会做了再说,例如他总会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再说,自律性远高于我。就拿疫情宅家学习来瞧。
每当刺耳的闹钟声款款而来是,我的妹妹便又开始了自侓的一天,按时按点的起床打卡、学习、绘画、口语练习等。最令我吃惊的是他利用一寒假还结识了不少学习上的道友,闲暇时间还会录制短视频去捕抓自己学习中的美好瞬间。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去效仿、学习的。妹妹在学习中“做了不说“的态度也影响着我去尝试改变我自己,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的妹妹在脱离了学习轨道后,休息小会时打游戏、看电视时是说了再做的。总是要特征求了妈妈的同意后才去娱乐的。这仿佛正应了那句“我连羡慕的份都没有。“
现在的我,也在尝试着去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做一个自律的中学生。
人生路漫漫,我们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生活、学习态度去诠释“说和做,“与其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去实行,不如洒脱、自律、开心的去做好每个人心中独一无二的说和做。
说和做,读后感篇3
读了臧克家先生所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后,我彻底明白了踏实做事和言出必行的重要性了。
身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为了我们衰微的民族,锲而不舍地钻研古代典籍,甚至已经达到了疲寝忘食的地步。最后,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地凝结了几年辛苦的果实《唐诗杂论》。这就是闻一多先生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闻一多先生的踏实做事的品德震撼了。以往读书写作业根本静不下心来的我,从来就不相信有什么人真的能够做到学习废寝忘食的境界。其实那只是我不能,就一昧地吃不到萄萄就说葡葡酸,认为那只是大人编来骗小孩认真读书的。现在当我看到了臧克家所描述的闻一多先生后,我心头的那种想法被闻一多先生深深撼动了。他竟然可以锲而不舍到如此地去追求一件事,还是在一声不吭的情况下。他不会去享受将伟大的事情在别人面前炫耀着先说一番的快感,而是踏踏实实地默不作声地去完成自己的行动。这一点是许多人身上所没有的品质。
最让我吃惊的是闻一多先生虽然平时注重做,但需要他说时,他也绝对不会有一丝的含糊。作为一个政治家,闻一多先生开口说了。他在号召大家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时说了,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时说了,而且他也确确实实地做到了。他用生命作证的言与行,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闻一多先生说了,他就必须做出来,就算代价是生命,他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闻一多先生言出必行的可贵品质。平时的我,对于老师的要求、父母的教诲,我从来都是答应下来,承诺他们。但却从来没有将所承诺的任何一件事情完成,我只是说说却没有实际行动。今天读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我真是羞愧万分!这样的闻一多先生打破了我之前的所有侥幸心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向闻一多先生学习呢?
文章最后一句话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是足够我学习一辈子的高标!
从今天开始,我将少说多做,踏实学习,而且言出必行!
说和做,读后感篇4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确,他做到了。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为己任,从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国的方法。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赫然而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说和做,读后感篇5
在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臧克家老人深情回忆道:“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写作此文时,臧老已75岁高龄,忆及恩师,往事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事迹众多。臧老不写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却侧重写了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那是因为他们的师生缘始于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而那时闻一多先生“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1929年末,臧克家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他参加入学考试时数学考了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可以想象,凭着这样的成绩,要录取几乎不可能。但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多先生独具慧眼,破格录取了他,一段亦师亦友的美好缘份由此而始,直到闻一多先生与世长辞。臧老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从此臧克家经常出入闻一多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而他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1932年便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自费的诗集《烙印》出版。从此笔耕不辍,走过了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到“诗坛泰斗”。而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他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足够了。”可见相知颇深,他们两人均是从小就喜爱古典诗词。同样的忧国忧民一腔爱国热忱,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了解这段师生缘,便于理解文中的“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这本是《论语》中颜渊赞美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为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这也许代表了当时臧克家眼中的老师,学识渊博而又诲人不倦。闻一多常常悉心指导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常逐字圈点批改耐心指正,在臧克家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前,曾极力为他奔走。
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无暇顾及,我想这绝非偶然,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忧天下。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堪称“诗史”,他虽穷困潦倒却依然有济世情怀。他在安史之乱的逃亡岁月中亲眼目睹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无独有偶,闻一多先生在抗战爆发前过的也是相对宁静的书斋生活,亲眼目睹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抗战爆发后先生亲历清华大学迁址一事,历时两个多月徒步跋涉一千余华里,横跨湘、黔、滇三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了解社会现状,产生了争取民主的强烈愿望,并且,闻一多先生尤其欣赏杜甫,这一点想必臧克家也非常了解,之所以今把闻一多先生和杜甫相提并论,也得于他们二人相知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