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7篇(《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7篇,文辑精选!)
本文主要介绍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范文,共收录了7篇不同角度的读后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该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1
《金陵十三钗》这本书的作者是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被拍成了电影之后,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这个严肃的历史性问题的书籍又吸引人们重新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一次屠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伤害。相对于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我更喜欢原版书籍《金陵十三钗》。
诚然《金陵十三衩》的电影并没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钗》这本书原有的倒叙模式表达,也对书中的出现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衍生。当然对于电影这么一个感官的传播媒介,它的导演肯定要让自己拍的电影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但是对于书籍《金陵十三钗》,我真是想说赞赞赞赞赞。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最开头叙述的是小说中“我”的孟书娟姨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里遇到了已经毁容的玉墨。这么一个开头就让我在想孟书娟和玉墨之间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在一开头就提到了玉墨那独特的江淮嗓音。一种你侬我侬那种掩藏不住的只属于秦淮河花魁的独特魅力让人在第一秒中就被震慑住,不敢多看那魅惑的眼睛超过两秒。玉墨为什么要毁容,玉墨的那些女同伴们的命运又怎么样,玉墨为什么能在日本的慰安妇营中逃出来?
接下来书籍版《金陵十三钗》进入了以孟书娟这么一个十岁刚出头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视野正叙。孟书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国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龄相仿的女孩连上她一共有13个。她们在南京应该算是中上收入阶层家的孩子。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诚的唱诗祷告,那就是保持一种高贵的生活状态。可是打破这宁静的是日本侵略军无情的战火。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死亡的恐惧里。
如果说第一次真正给这些循规蹈矩的`女孩子们心灵冲击的当然还要算硬从伙夫和乔治的棍棒下香艳艳地闯进来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准的13名艳妓。她们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时,仍然不忘抽烟喝酒打牌搽脂抹粉。当然教堂里原来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欢这种另类。小女孩们甚至也不让秦淮河花魁们进入教堂的卫生间如厕。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烟味、香粉味还有屎尿味。曾经有一次孟书娟误会秦淮河花魁们中的一个姐姐偷东西。身为秦淮河花魁们当之无愧的魁首的玉墨说了下面这段话“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玉墨在用贬低自己的方法在拐着弯地训斥这些书生气息的小妹妹,当然还有教堂里教父的副手、伙夫以及世人。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中确实出现了三个中国军人出现在教堂里。不过书中并没有他们三人战斗的描写。唯一让我记忆深刻地是豆蔻动情地对已经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弹的小兵说:“你快好起来吧。好起来以后,我们一起去乡下种田去。”只可惜小兵还是离开人世。
当然故事的转折在花魁们甘愿代替这些小妹妹去参加日本军人庆祝胜利进入南京的晚宴。当然这是鸿门宴。其实故事中这些小妹妹到底怎样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故事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故事也在花魁们勇敢赴宴时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书娟的意味深长的话“法比哪里会晓得,那对我们是一次大解放,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孟书娟的意思是说原先懦弱的循规蹈矩的唱诗班姑娘在跟这群窑姐接触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寻找本真,寻找快乐。孟书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玉墨和她的同伴们。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少在孟书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们拯救了13个姑娘年轻的生命,无比伟大。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2
在图书馆里读完《金陵十三钗》,心内感到沉重,悲怆难耐!耳边是南京一座城市的哀嚎,尸魂遍野,血流成河。
这本书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人占领南京,在南京城实行大屠杀,一群妓女和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逃到一座美国天主教堂寻求庇护,最后为了保护教堂里的一群女学生,五个中国士兵挺身而出在教堂里被来搜查的日本兵决,平安夜十三个妓女为了解救这些学生冒充她们去为日本兵唱诗。
这一群十三四岁的女学生,不谙世事,一座城市的屈辱和悲剧使她们成长。代价却太过惨烈。
而那群为她们不耻的妓女却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用自己来换取了她们的苟且偷生-请原谅我的用词,潜意识里我一直感到在那样的境地里存活下来总有着苟且偷生的意味-即使活下来了,也一辈子抹不去那些残烈灰败的`记忆留下的阴影。
女主角书娟便是这群学生之一,对妓女赵墨玉充满仇恨。而所有的恨在这些妓女代她们去日军司令部时烟消云散,在生死存亡,在人性善良面前,是没有仇恨的,只有悲悯,悲悯自己,悲悯他人。或许,书娟从来没有真正地恨过,她的恨来源于父母独留她在南京的行径,但她的仇恨没有出口,墨玉的出现让她找到了出口。所以,她后来向英格曼神父忏悔,忏悔她对父母的怨恨诅咒,以及她对墨玉未遂的毁容。
这只是一部小说,但凡小说都有杜撰有夸张有虚假。
这又不只是一部小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是沉重惨烈的史实再现。
香港女作家黄碧云说: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人文情怀;那是对人类命运的拷问与同情,既是理性亦是动人的。严歌苓的作品一向立意深远,思想厚重,发人深省,小说大都涉及对人性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东西方文化冲撞的深层次探讨。《金陵十三钗》也自是不朽之作。
少女时代,曾见过那场大屠杀的影像资料,见过那些惨死的无辜百姓,以及日军侵华时给那些慰安妇拍下的照片,可谓触目惊心。我活在清如水明如镜的当下,那些照片昭示的是泯灭人性的屈辱和侵略,远离当下,却与时代并存。
本身不是那种满怀爱国热情对日本恨得咬牙切齿的热血青年,平素也不谈政治,不述革命,只讲风月。可是,当一种情结上升为情怀时,意识终是不受控制。我知道,我爱这个国家,我因她的屈辱疼痛而感同身受。
张爱玲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终要成为过去。
南京的那场浩劫已经过去84年,很多痕迹已难再寻,渐渐被忘却,只是需要一场纪念。一场为了忘却的纪念。
活在当下的我们,要继续好好的活着,同时,记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同胞曾遭受到的伤害。不为冤冤相报,也并非以德报怨。只是要记得我们曾受到的屈辱,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衩》,由一群秦淮河边青楼女子引发的,对人性的自省,对传统价值观的拷问,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考量。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3
看完《金陵十三钗》整本书,我想不仅仅是我,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愤怒的沉痛,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而在心中呐喊命运的不公和战争的丑恶。对于我来说,读的过程中,内心的想法总的来说就是一句: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史为鉴,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空泛,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仇恨容易让人迷失本性,自强才是中国人的必须途径。
对书中的人物,我比较欣赏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秦淮河的头牌、出淤泥而脱俗的赵玉墨,还有就是有时刻板却博爱的英格曼教父。他们都身处在几乎完全被控制,无依无靠的失陷的南京城中,每时每刻都提防着日军的来袭。恐惧占据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也曾有过堕落,有过幻想,但是在所有的幻想憧憬都破灭时,灾难的降临却使他们的人性爆发出更盛的光辉。书娟和赵玉墨的恩怨也是本文的'环境,其实,赵玉墨的性格不同于其他窑姐,她虽是窑姐,却不甘于做窑姐,于是面对书娟那样淡漠的目光,赵玉墨回到了现实,知道自己的身份,她或许害怕书娟,也或许讨厌她,只是,当最后日军又想继续糟蹋那些纯真的女孩的时候,她却选择和十三钗姐妹们抱着必死之心,替尚在稚龄中的女孩赴这场死亡之约。这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这种的普通不过愿望也终究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英格曼神父是一位慈祥,有责任感却也保守的一位老人,而不再是简单的美国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人的基本准则。然而他也曾深信,日本人绝对不会侵犯美国的地盘,可是日军一次次的来袭让他渐渐失望,他深信基督教堂,可是却不断地为他的上帝找了许多的借口,这位老人,爱护教堂里的四十四位女学生,不让她们知道外面世界是多么的血腥残忍可怕,可是后来,神父完全改变了对女孩的教育方针,他要她们看清楚,并且永远记住,让他们学会灾难中,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视这些灾难,才会有勇气去战胜它们。
在这里引用一下作者严歌苓的对小说描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达观,不记仇。我想我还会写南京的故事。假如我们不那么好说话,不在令人不快的历史边上绕行,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才是健康的。”
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承受了很多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现实面前,我们是一定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为了要从中得到多少的教训,或者对另一个民族怀有多少的仇恨,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自己,正视历史。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4
我是个爱流泪的人,看小说、电视剧时尤其会随剧中人物起伏跌宕的命运转折、大喜大悲而落泪。可是读完严歌苓的新作《金陵十三钗》后,我的眼中却干涩得好像着了一把火,本想掩卷长叹一声,却有一股咸腥的浊气卡在喉咙里,不能舒解。那一夜的雨好大,我和着雷雨声读完这部小说。
秦淮河的浆声灯影里,从来都少不了影影绰绰的血色罗裙、佳人谑笑。我虽然讨厌隔岸彩船上所唱的“后庭花”,却也知道每一个“商女”背后必然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就在秦淮河雾气蒙蒙的背景之下展开了。
南京,这个旧中国的首都,曾经因为秦淮河的花魁们的巧笑倩兮粉饰了多少太平,然而这表面的太平很快便被1937年12月13日那隆隆的炮声击碎了。在日军铁蹄进驻南京城的时候,在大批逃难的人群中有那么一群女子,她们衣着光鲜妖娆艳丽,即使在逃难中也不肯邋遢半分,她们有些无赖地翻过教堂的围墙,不由分说地避入了美国教堂的地下室,同在这里避难的还有十几个教会女子学校的学生,于是,原本属于社会不同阶层的最不可能有交集的两种女人相逢了,而在生活中最“纯洁”和最“龌龊”的两种女人必然发生的所有冲突也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十三岁的少女书娟就用那双青春期少女敏感又充满愤怒的眼光窥探着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垃圾”。这些“垃圾”分享了她们所剩无几的食物和水,沾污了她们心目中圣洁的教堂和爱情,少女书娟恨不能把她们早日驱逐出去。不管是“她们”还是“她们”,谁都不知道此时的南京城已经成为了一座人间地狱,成千上万的中国俘虏被枪杀,未及逃出生天的妇孺老幼毙于街头,开膛破腹有之、断首去肢有之,南京城已经变成了一座死城,一座只剩下阎罗和恶鬼的地狱。在探听到教堂里有伤兵或女学生的消息之后,穷凶极恶的倭人又怎会放过这样一盘丰盛的美味,即使它是在美国人的领地也是不能够阻拦的。恶鬼缠身,万般无奈的神甫已经无计可施,就在这危急关头,十三个“卑贱”的女子鱼贯而出,她们变身成为南京城最美的女学生,因为女学生的身份对她们来说,始终是一个梦,她们是按照梦想来装扮成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真正的.女学生们获救了,而十三朵曾在秦淮河上盛开的花朵就这样被惨无人道地践踏了。
那一夜我莫名其妙地发起了高烧,梦里是零乱的裙裾、破碎的花朵,都说梦是没有声音的,而我的梦里却是鸦嚎不断。那一夜,我的梦里有李广、有文天祥,有岳武穆有陆放翁,我从来没有那样思念过这些隐藏在历史沧桑中的忠臣良将、这些铮铮铁骨的热血男儿。我很希望所有的中国人、中国的男人都能读一读这个故事,看一看当我们的母亲、妻子、姐妹被当做战利品被欺凌、被虐杀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否在滴血。我很希望官场上那些有贪腐行为或准备贪腐的人们读一读这个故事,一个能够抵御外侮的强大的祖国对每一个个体是多么重要,如果不是各怀鬼胎各有私心,一个国家的首都怎么能让侵略者在顷刻之间就变成炼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什么不能做一只筑巢防敌的工蜂,非要做挖空堤坝的工蚁呢?
关于南京那段悲惨的历史,很多的书刊影媒上都有记载,我总是不敢去研读去深究,我怕痛。我总是想不明白,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国,怎么能让她的士兵在瞬间完成由人到畜的褪变,嗜血的、变态的天性在战争的激化下暴露无遗?我总是弄不明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从来都对其友善的邻邦,那东边的国里为什么总有些人对我们充满了仇恨?对于好看的书,我总有一读再读的愿望,可是,这本讲述金陵女子的故事书,我却再也不想翻起,那种痛,那种耻辱叫人心如刀割。对于我所从事的职业,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神圣,光荣,只要想到我所做的工作能够对祖国的强盛有所裨益,只要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使祖国不再受外侮、父母兄弟姊妹不再受欺凌,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神圣的、伟大的。
渐渐淡去了血腥味的秦淮河仍旧是那么美,新潮的美女们仍旧在河边漫步着,也许不会再有人想起那些桨声灯影里浪声谑笑的花魁们,可是,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她们,一群在贫弱国家的最底层用身体讨生活的女人,一群有着最卑贱的身份和最高贵的灵魂的女人,一群最深切地感受亡国之恨的商女们。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5
《金陵十三钗》曾经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严歌苓和刘恒共同给《金陵十三钗》做编剧。视觉化的电影作品和文字化的《金陵十三钗》各有各的优点。电影表现直观,文字表现内在心理活动。
严歌苓原著的《金陵十三钗》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故事的高潮可以在只言片语中结束。《金陵十三钗》讲的是秦淮河上十三名娼妓代替教堂里的十三名未成年女学生去做日本人的'慰安妇。整本书前半部分讲娼妓和女学生们在南京大屠杀这个时间节点相遇,后半部分讲撤退的三名中国军人藏身教堂后的故事。在娼妓、神甫、教堂工作人员、女学生和身负重伤的中国军人的磨合里,道出了故事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她是一名娼妓。
原著的结尾出乎我意料的短。我看书一般先看开头和结尾。但当我直接翻到最后几页的时候,好像那个救人的故事就已经圆满地叙述清楚了。所以我超级佩服这种结尾。我才发现故事的高潮可以写在结尾的几页上。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6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7
我,一个90后,从小便是听着父母“好好读书,光耀门楣”的经,10岁前从未深刻的去想一些国家大事、伦理纲常,一心去学那些课本。
如今大了些,倒是会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也拜读了孔夫子、孟子的著作,对于世事也有几分了解。偶尔看着那些新闻,也会义愤填膺得评论几句,嘲讽几句,虽是客观独到,却仍不够深远,堪堪称得上一个雏儿罢了!
从不喜看抗战片,不是对于国家不上心,只是觉得片子很虚伪。演员的演技虽然精卓,却也不过是吊线木偶为了弥补没有灵魂的缺陷而刻意为之罢了!我不懂,为何几乎每一部抗战片子全是以男人的功绩为首,而女人的功绩却轻描淡写,虚无的更本难以发现?即使是《刘三姐》,剧本作者也不忘凸显的去写写男人们的光辉,试问,为何男女待遇差别如此之大?
呵,当我看到《金陵十三钗》并且拜读了一些时才终于为一部抗战片笑了,不仅仅因为她是属于女同胞的书,更因为她总算把历史的魂写出来了。
世人皆以为“娼妓无情,戏子无义”,即使是被上帝满面慈悲所熏染的教徒们、神甫们也仍是如此,视其生命如蝼蚁、草芥。而他们呢?却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云端,自以为纯洁正义,最后呢,不也还是要靠这些他们眼中花街柳巷、见不得人的风尘女子女人换来苟存的机会?
不管是颇有傲骨、八面玲珑的赵玉墨,还是表面刻薄无情的豆蔻她们不过都是可怜之人罢了!要知一个毫无背景又无文化的女人在乱世中能够苟延残喘实在不易啊,她们的无情不过是一张面具,遮挡悲伤的.面具罢了!而这些又怎会是那些娇养深闺的牡丹能知的?又怎会是那些或衣食无忧或有自保能力而不会受人侵犯的男人所能明白的?苓的字字句句都昭示了“十三钗”外柔内刚的巾帼形象,矫正了那些“特殊女人”的真实内心思想,这便是此书吸引人或者说灵魂所在。
文中那个英格曼神父天真的以为日本这个在世界上被誉为最守秩序的国家会快速的解决这场混战,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全然失去了属于人的理智,而是如同野兽一般厮杀、掠夺、淫乐,血洗了整个南京城,此处是对日军嗜血、恋战品性的一个揭示。
文的一开头还写了军阀自相残杀的片段,这更是令人心灰意冷。古语有云:治国齐家,方能平天下,此处便是犯了“未齐家”一大忌。我们的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同管理家庭的道理一般,倘若连自己的家都无法治理的井然有序又何谈治理一个泱泱大国?何谈去抵御外敌?如此说来,南京沦丧怕是情理之中,也莫怪敌人凶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