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太空开饭前互飞饺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员优秀事迹5篇(太空中的感动:航天员互飞饺子的十大优秀事迹)

近日,一则关于航天员太空开饭前互飞饺子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感人的场景发生在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的任务中,他们不仅完成了艰巨的科学实验,更展现了人类的团结与友爱。这一优秀事迹不仅让人们为中国航天事业感到自豪,也成为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航天员太空开饭前互飞饺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员优秀事迹5篇(太空中的感动:航天员互飞饺子的十大优秀事迹)

航天员太空开饭前互飞饺子:这是我们独特的吃饭方式!

 “太空没有小蜜蜂,我就是那只小蜜蜂。”

“蔬菜,中午我们吃这两杯。”

“这是我睡眠区外面的风景,这是景观房。”

“牛肉水饺,航天员吃了都说好!”

换上专属文化衫,看场太空日出,来顿新年大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员优秀事迹篇1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踏在了深邃无垠的宇宙星空上,他们的问候传来时给中国人的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致敬航天英雄刘伯明的颁奖词。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刘伯明与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05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08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刘伯明的辍学打工路。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伯明出生了,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有一次我半夜起来,突然听到家门响了,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于是经过了思考的刘伯明决定—辍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1984年,正值高一的刘伯明从学校辍学后,决定去当地的一家瓦砖厂当小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刘伯明来到厂子里,厂子的负责人看到刘伯明又瘦又小就不同意让他来工作,可在刘伯明的苦苦地哀求和保证下,厂子的负责人也心软了,便同意留下他。

这件事被刘父知道非常震怒,但是又无奈儿子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刘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儿子装出一脸无事的样子跟他说辍学了。

其实他知道儿子有多渴望上学,是他实在没有能力啊,每次想到这里刘父都会泪流满面,心疼儿子的懂事。

然而他也知道瓦砖厂的工作不好做,连他有时候都觉得难熬,但是刘伯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可每次想到自己聪明伶俐的儿子没有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正用他小小的身躯为这个家努力地扛东西时,刘父总是控制不住情绪。

后来是刘伯明的老师张福林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前去家中亲自劝说刘伯明,而刘伯明在体验过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刘伯明在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学习,直到1985年,此时按照刘伯明的成绩是足以考上一个好大学的,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刘伯明背着家人偷偷报名了飞行学院,只为可以省下学费。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刘伯明的'老师和父母亲自去送刘伯明报到,而这也是刘伯明从“辍学”到成为一名飞行员的经历。

如今的刘伯明已经成为了航天英雄,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骄傲,刘伯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能牢牢把握住了每次机会,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终摆脱了命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员优秀事迹篇2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 一气呵成,追赶 并跑 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 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毕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员优秀事迹篇3

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2021年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10月,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10月15日21时40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举行。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员优秀事迹篇4

2021年5月15日清晨,“天问一号”平稳成功着陆火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从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此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但仍有一位女调度员保持平稳的语速,准确而坚定地发出一条条指令。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沉稳冷静的女孩就是“天问一号”北京总调度。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还不到三十岁的女孩,却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第一位女性总调度。

1992年,鲍硕出生于北京丰台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是首钢的一位普通工人。上学后,每当别人问起她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回道:“成为一名航天人。”时光如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鲍硕心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丝毫未变,并为此发奋学习。除了学习,她找不到第二条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0年,十八岁的鲍硕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并选择了一个令很多人陌生的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学校是好学校,专业更是强专业。

众所周知,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校”之一,实力相当雄厚。因在各个行业与各个层面曾培养了大批领袖人才与优秀的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鲍硕选择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对外人来说极其陌生,但绝不能小觑。全国只有十所学校设此专业。前三名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而此专业在北京理工又称得上“王牌专业”。鲍硕之所以选择此专业,还是源于那个一路执着的理想。这次,她向理想跨了一大步。她并没有为此丝毫放慢脚步,因为后面的路更坎坷,更艰难。个人兴趣、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时时刻刻督促着她努力向前。她曾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越院士的课,老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深深影响着我,引导着我为热爱的研究方向不懈努力。”毕业后,鲍硕成功进入航天系统工作。

在航天系统工作了五年,鲍硕的工作地点虽然离家不到四十分钟的车程,但为了工作,为了理想,她经常几个月不回一次家。父母只是担心,但并没有丝毫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女儿虽身体累,但心中是喜悦的。女儿的快乐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得鲍硕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上都达到极佳的状态。身体上要练到二十个小时连续工作后还能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心理上要在面对高强度的状态下,保持平稳的心态,应对与处理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项都优秀的鲍硕在2019年第一次担任首席调度员,并指挥了嫦娥四号。这一年,她才27岁。一年后的2020年,已有丰富经验的鲍硕被任命为总调度。在担任总调度的一个月前,鲍硕已经秘密进行训练。

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就是为了能在指挥嫦娥五号时,坚持三十个小时不休息,而为了能保持体能,鲍硕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晨跑,这样一练就长达一年。为了改变自己的娃娃音,她下班后偷偷练习,练到能从娃娃音瞬间变为铿锵有力的声音。因此,在2020年11月24日清晨,当嫦娥五号探测器一飞冲天。二十八岁的鲍硕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调度口令,开启了“嫦娥五号”二十五天的地月旅行。就这样,在任务期间,鲍硕连续2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和休息,并以“北京”为代号,密集发出上千条沉着有力的指令。因此,同事评价她:“只要一进飞控大厅,她就像变了个人,成了钢铁侠,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也不休息。”那根弦在她的心中始终紧绷着,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她知道“这个岗位上40年来都没有过女生,自己一定要开个好头。”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火星,鲍硕不负青春不负梦想,不懈地探索浩瀚星空,追逐航天梦,终于实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员优秀事迹篇5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长三乙”火箭点火升空。此时在测试间里,有一个女孩紧紧盯着大屏幕上发射的直播画面,眼里却噙着泪水。那是激动的泪水,喜悦的泪水。这个女孩名叫许哲琪。令人想不到的是,许哲琪不仅在这次发射中独立担任测量系统指挥,还与上文的鲍硕一样,是一位90后,并且比鲍硕还年轻两岁。

许哲琪出生于1994年。在成为一名航天人之前,她对航天、对火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一些信息与形象的画面也只是从新闻报道中获知。后来,她为何又毅然决然,甚至不惜三投简历也要成为一名航天人呢?这一切都源于一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宣讲会。在那场宣讲会上,许哲琪了解了一代代航天人为航天事业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事迹深深触动了她。从此,她认定了航天事业,并下定决心要成为火箭研制队伍中的一员。然而,在她毕业时,火箭院并没有在她的学校开展宣讲会。为了能成为一名航天人,她跑了三个不同的学校,并同时在网上投简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航天人。

参加工作后,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航天人一定要“细致细致再细致”“谨慎谨慎再谨慎”。这几个字绝不是说说而已,而一定要落到实际行动中。许哲琪记忆很深,自己曾因为一件小事情,差点让师傅黄皓发脾气。在一次接线时,许哲琪从线上削下一段只有三毫米左右的胶皮,因为太短太小,她就没有直接扔进垃圾桶,而是随手放在桌子上了。没想到,这让师父黄皓看见了。黄皓突然严肃起来,并朝着许哲琪喊道:“这是人为制造多余物,桌上那么插孔、插头,这么小的胶皮随手放在桌上,极可能造成堵塞!”

许哲琪清晰地记得,那是师父黄皓第一次这么严肃。在这之前,师父在她心中是个有耐心的航天前辈,突然因为这样的“小事”批评她,让她有些委屈,也有些不解。很快,她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也懂得了师父为何那么严肃。航天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半点大意。每一次发射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每个人对细节的把控,如有一个人粗心大意,都可能将所有人的努力毁于一旦。从此以后,许哲琪在做试验时,更加关注细节,更加严谨。

在“长三乙”火箭发射场,许哲琪作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之一,虽然内心激动不已,但表情沉着冷静。过去的谨慎与细致,对工作细则和规程的熟悉与掌控,增加了她的底气。这是她第一次担任指挥岗,又是北斗全球组网的最后一次发射,意义重大。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导航工程具备向全球开通导航服务的能力。

持续二十年,四十四次北斗发射任务,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接力与传承。正是有了像许哲琪这样心怀航天梦想,不断努力奋斗的年轻一代,才完成了一项项庞大而复杂的航天工程。薪火相传,永远创新,努力前进,才是年轻人的使命担当。

★其他类似内容

1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中国航天日科普节目心得5篇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中国航天日科普节目心得5篇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为我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崭新的一步。这一历史性时刻也与即将到来的中国航天日息息相关。在这个...

查看剩余 71%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中国航天日科普节目心得5篇

2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优秀5篇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优秀5篇

这是一次振奋人心的航天之旅,航天英雄们以顽强毅力、科技智慧,书写了震撼人心的壮丽篇章。他们的事迹不仅是科技的巅峰,更是勇...

查看剩余 83%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优秀5篇

3航天英雄的相关事迹优秀6篇

航天英雄的相关事迹优秀6篇

航天英雄们的壮丽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将为您呈现六位杰出的航天英雄的故事。这些勇敢的人不仅挑战了重力,还挑战了人...

查看剩余 89% 航天英雄的相关事迹优秀6篇

4航天英雄的相关事迹模板5篇

航天英雄的相关事迹模板5篇

本篇文章将探讨五位杰出的航天英雄,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技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事迹...

查看剩余 74% 航天英雄的相关事迹模板5篇

5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5篇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5篇

航天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象征。通过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我们将探寻航天英雄的卓越事迹,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这五篇心...

查看剩余 88% 航天英雄事迹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