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8篇

教案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8篇

教案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习

知识点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重点字词解释】:在:在于。名:出名,著名。灵:灵验、神奇。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只、只要。吾:我的。馨:香气,比喻品德高尚。

?赏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篇大气,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

(2)文章开头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德馨”两字点明文章主旨。

(3)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衬托“馨”,暗示陋室因为主人“德馨”而生辉。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以类比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好(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重点字词解释】:苔痕:苔藓留下的痕迹。帘:草帘、竹帘。上:长到、爬到。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即大学问家,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赏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拟人、对偶,以动写静,使景物人格化,描写自然环境的宁静、清幽,不俗。流露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暗示陋室不陋。

(2)“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主人交往之雅致,不俗。暗示陋室不陋。当然也从侧面交代了作者看不起劳动人民,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译文】:苔藓长到阶石上,痕迹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里,满目青葱。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学问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平民。

?原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重点字词解释】: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金经:指佛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金刚经》。丝竹:指琴、瑟、箫、笛管等乐器的总称,指嘈杂的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之(乱耳):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乱耳:扰乱双耳。乱:使……乱,使……扰乱。案牍(dú):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赏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不俗,暗示陋室不陋,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紧扣“惟吾德馨”,既为“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重点字词解释】: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作类比,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2)“何陋之有?”引用、反问,说明陋室不陋,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表示对最高道德规范着意追求的坚定信念。“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进一步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惟吾德馨”。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屋,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结】: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写法上,本文语言优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类比、对偶、引用,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充满音乐美,艺术魅力极强。

?填空题】

(1)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10)文章从三方面写陋室不陋:写陋室环境,突出环境之雅;写陋室之人,突出交往之雅;写陋室之事,突出情趣之雅。

?问答题】

1、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这不是矛盾吗?

答: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开头前三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

2、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什么愿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生活情趣?

答:表达了他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之道,你如何让看?

答:(1)可取。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不可取。因为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4、试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答:表现作者对官宦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反衬作者生活情趣高雅,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情趣。

教学反思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文章的翻译。(重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全文。

3、理解语句的比喻意义,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4、感受莲花的高洁之美和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归纳预习笔记。

??作家作品简介,例如:

周敦颐,( )朝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本文选自( )。

??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例如:

周敦颐 蕃 淤泥 濯 蔓 亵玩 噫 鲜有闻

2、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

①蕃 ②独③益清 ④亭亭⑤植 ⑥濯⑦亵玩 ⑧宜⑨予⑩鲜

3、重点句子翻译,例如: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言知识积累,例如:

通假字(蕃)

古今异义(鲜、予、宜)

重点虚词(之、而)

词类活用(蔓、枝、远)

文言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三、初步领悟,前5小题用原文语句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 )。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的?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明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4

一、内容梳理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

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

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

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

三、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不家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四、中考链接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契(qì )约揽(lǎn) 大抵(d ǐ )悲天悯( mǐn)人

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如释重负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悲天悯人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无入而不自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

读完后告诉老师:

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____逃避责任______ 。

文章结构:

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第二课时

四、师生探究

讨论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讨论第二部分:

1、从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

尽了责任

2、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

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说明了: 人生当勇于负责。

2、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表面上看他们一辈子在感受苦痛,其实……)

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是乐,不是苦呀!

3、第五自然段: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本文作者的观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快乐。

寻找论据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事实论据:“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4、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负责任是人生

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最大的痛苦

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了的责任。

(分论点1)

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

引证法:古语、俗语、名??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大的快乐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

(分论点2)

对比论证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不能逃避

五、实话实说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作为学生:

作为子女:

作为公民:

六、拓展升华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拓展探究:

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受过最大好处的人:父母、亲戚、师长、同学

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爱心行动

我们要有爱心和正义感,主动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七、课后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

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了的责任。

(分论点1)

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

引证法:古语、俗语、名??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大的快乐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

(分论点2)

对比论证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当勇于负责。

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不能逃避

课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教法建议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两幅图:一是画着两只羊正在争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图。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重点指导读准声母是鼻音的“那”,韵母是后鼻音的“聪、硬、争”。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如“用——角”“村——对”“公———分”“看——着”“头——斗”

2、写字教学

写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辶”,一捺要长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笔要比左边低些,“i”向下伸,收笔也较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

词句教学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句中“学徒”指当蔡医生的学生,跟着他学医术。

“两只羊……叫得很凶。”“斗”是双方互争,谁也不让。课文中“打架、争斗”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在生活、影视中见过斗鸡、斗牛。这句话具体描述了两只羊争斗得厉害,暗示了很难拉开。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一想法正是华佗聪明之处。“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气制止羊打架。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斗得很凶”,华佗“七岁”,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开这两只羊。“得想个办法”,句中“得”读“dei、”,与“斗得很凶”的“得”读音不同,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读第四段就知道华佗想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句话写华佗遇到问题先动脑筋找窍门。他所想的办法说明他了解羊爱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华佗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朗读指导

本课有几个长句,朗读时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顿的方法突出要点。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

正巧这时候/院子里/有两只羊在打架,蔡医生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

第三段第二句华佗心想的话要读得轻些、慢些,但语气要肯定。

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摘抄课文中的词语,训练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这项练习的灵活性较强,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词语抄写。可以选带生字的词语,帮助识记生字;也可以选自己认为常用的好词,如“面前、点点头、不行”;还可以选没教过但自己学会的词,如“正巧、硬拉、争斗”等,只要写对都行。

第四题是句子训练,让学生在例句中感知“从”的用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方向)。练习时先读例句,知道这句说华佗拔草,这草是从路边拔来的。第二句学生补充后可再问问:从哪里走出来?强化“从”的后面一定要说出“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自由用“从”说句子,先各自说,再相互交流。

扩展活动

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用蔡医生考华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切身体会华佗真聪明,他的办法真妙。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8

?河中石兽》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

(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拓展阅读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2题略

3、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4、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归纳本文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其他类似内容

1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质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质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质5篇》精选了五篇关于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的优质文章,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查看剩余 73%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质5篇

2七年级教学工作总结通用8篇

七年级教学工作总结通用8篇

工作总结帮助我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通过工作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贡献和影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增添亮点和竞...

查看剩余 85% 七年级教学工作总结通用8篇

3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九八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数学教案下...

查看剩余 83%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4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推荐7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推荐7篇

老师们一定得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案,富有创意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

查看剩余 85%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推荐7篇

5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北师大版教案6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北师大版教案6篇

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

查看剩余 77%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北师大版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