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优质6篇
教案的提前准备,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教案中的趣味性设计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新知识,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教案的提前准备,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教案中的趣味性设计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新知识,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在设计活动前,我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小班溶解教案,发现活动很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到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但活动过于简单(分两步走:感知果珍、牛奶、糖、盐会溶解;尝一尝溶解后的果珍、牛奶、糖、盐)。由此我设计的活动分三步走: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果珍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白开水和奶粉、细盐、苹果、各种豆豆)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认识苹果、奶粉、细盐、各种豆豆) 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请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二、动手试一试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趣的声音。
2.能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初步感知用力大小不同及材料多少不同制造出的声音也不同。
3.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能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活动难点:初步感知用力大小不同及装的材料多少不同制造出的声音不同。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声音。
物质准备:
1.课件《有趣的声音》、音乐《我是小海军》。
2.塑料瓶与幼儿人数相等;分组操作用的玻璃瓶子、塑料瓶子共
14个;白纸、卡纸、皱纹纸、餐巾纸共14份;金属杯子、塑料杯子、
玻璃杯子、纸杯共14个,小木棒、金属棒、塑料棒共14个;黄豆、杏核、小石子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辨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感知声音的美妙。
1.播放森林王国图片,引入活动。
提问:森林王国的国王邀请小朋友去做客,听,森林王国里有什么声音呢?
2.分段播放课件,倾听声音,感知各种声音的有趣。
分段播放风声、流水声、鸟鸣声、狗叫声、吼声。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鼓励幼儿用象声词模仿声音)
小结:你们竖起小耳朵,用心去听,会发现我们周围有很多有趣的声音。
二、探究瓶子和黄豆一起发出声音,感知用力大小不同和装的东西多少不同制造出的声音不同。
1.玩玩瓶子,初步感知声音的制造。
小朋友来做客,森林王国要举行音乐会呢。你们想去参加吗?去参加音乐会没有小乐器怎么办呢?看,我们有瓶子宝宝,把瓶子宝宝变成小乐器吧,怎样让瓶子宝宝发出声音呢?
小结:原来,拍一拍、碰一碰、弹一弹的方法,都能让瓶子宝宝发出声音。
2.玩玩瓶子和黄豆,发现两种材料一起能发出声音。
小黄豆也想和瓶子宝宝一起变成小乐器,怎样让它们一起发出声音呢?
你们想出了好办法,后面有许多小黄豆,拿着你们的瓶子宝宝,赶快去试试吧。(提醒幼儿装豆子时不要把豆子撒在外面,装好豆子要把瓶盖盖紧。)
小结:把小黄豆装进瓶子里,摇一摇,就会发出声音哦。
3.尝试用力摇瓶子和轻轻摇瓶子,感知用力大小不同,声音大小也不同。
提问:怎样摇瓶子宝宝发出的声音大?怎样摇瓶子宝宝发出的声音小呢?
小结:用大力气摇瓶子宝宝发出的声音大,用小力气摇瓶子宝宝发出的声音小。
3.比较摇动装豆子多少不一样的瓶子,感知瓶子里装的豆子多少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提问:装一颗小黄豆的瓶子宝宝和装许多小黄豆的瓶子宝宝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小结:同样的瓶子宝宝,里面装的小黄豆多少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哦。
三、自由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制造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1.师幼共同观察材料,激发兴趣。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鼓励幼儿依次探索多种材料,尝试让多种材料发出声音。
3.交流探索结果,分享经验。
你把哪个材料宝宝变成小乐器了?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的呢?
小结:原来用敲一敲、碰一碰、装进去东西晃一晃的方法能让各种杯子宝宝发出声音;用甩一甩、搓一搓的方法能让不同的纸宝宝发出声音;把不同的材料宝宝装进瓶子里,它们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
四、用喜欢的材料为音乐会演奏,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伴随着节奏明快的《我是小海军》音乐,幼儿用自己做的.乐器,进行演奏。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1.在活动区里投放各种不同的瓶子、各种各样的豆子、各种各样的
纸,引导幼儿继续探究用生活中的材料制造出各种有趣的声音,不断深入探究相同的瓶子装不同的材料发出的声音不同、不同的瓶子装相同的材料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并探究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感知不同方法制造出的声音不同。
2.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声音,能够初步分辨乐音和噪音,喜欢听好听的声音,知道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吵大闹。
3.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究感知物体的振动能发出声音的秘密,在听一听、做一做、玩一玩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教学反思:
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的声音,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获得探索的快乐、感受打击节奏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装有大米、黄豆、核桃的罐子若干、空罐1个。
2.磁力板、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3.音乐《小动物的声音》《幸福拍手歌》伴奏音乐,标记牌3个。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和罐子宝宝一起玩好吗?”
2.教师出示一只空罐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装进几个核桃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3.让幼儿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宝宝,自己摇一摇,听一听。
二、听一听,猜一猜
1.幼儿探索罐子发出的不同声音,为自己找朋友。
师:“罐子宝宝有声音了,听听里面东西一样吗?”
2.幼儿相互听取罐子的声音,找出自己的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坐在一起。
3.老师摇有东西的罐子让幼儿猜出老师的好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放在一起。
4.幼儿自由操作找到自己的朋友。
三、听一听,玩一玩
1.出示放在罐子里三样东西的标记牌,听一听对应找出罐子里的三样东西:米宝宝、黄豆宝宝、核桃宝宝。
2.幼儿取回自己的罐子宝宝和老师玩游戏。
(1)师:“孩子们,拿好自己的罐子宝宝和老师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告诉孩子们游戏的'规则:警察叔叔是这样的,出示红灯时大家不能出声,警察叔叔翻过标牌,是哪个罐子宝宝就谁出声摇一摇。
(2)警察叔叔的指挥加快,孩子们随着加快反应摇动罐子宝宝。
3.老师清唱音乐伴奏,幼儿摇动罐子作出相应的节奏。
4.老师的伴奏不断加快,幼儿伴随着老师做出加快的摇动动作。
四、用响罐为音乐伴奏结束活动
播放《幸福拍手歌》伴奏音乐,幼儿随着老师的指挥打出相应的节奏。
设计意图: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操作有声响的玩具,更是小班幼儿所感兴趣的,本次活动以听听玩玩的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互动,在幼儿寻找摆弄探索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的声音,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主要养成小班小朋友认真听的习惯和集体的感觉,培养集体意识,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能力,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虽然选题为声音,但是打破了幼儿园原来科学《声音》活动中的传统定位和一贯模式,坚持以听声音、玩声音、辨声音等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不断的验证、交流中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如何使“自主味”体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我需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听水泡泡,乐意倾听水冒泡的声音。
2、尝试用粗细不同的吸管吹出水泡,感知许多个水泡。
3、能辨别黄色和白色,会模仿小鱼游的动作。
二、活动准备:
水泡音效;塑料透明小杯子、吸管(粗、细)、盘子;透明玻璃瓶1个、塑料盆2个;温开水、牛奶、果汁饮料。
三、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教师模仿再现“咕噜咕噜”水声。
1、聆听水泡音效,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用材料模仿再现水泡声音,激发幼儿制造水泡声音的兴趣。
(二)吹水泡泡的游戏,感知许多个泡泡,并辨认黄色和白色。
1、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制造“咕噜咕噜”水泡声音。
2、引导幼儿观察现象,总结:无论是粗还是细的吸管,都会吹出许许多多个水泡。
3、吹出有颜色的饮料泡泡,感知辨认白和黄。
a、吹出白色的泡泡——牛奶泡泡
引导幼儿思考:倒什么饮料可以吹出白色的泡泡。引导幼儿感受喝牛奶的生活经验。
b、同上方法,辨认黄色,感受黄色的果汁泡泡。
(三)结束部分
听有水泡声的乐曲,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和吹泡泡的声音表现海底小鱼游的.情景结束。
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传声筒》含反思
1.探究声音在管状物体里传播的现象。
2.感受声音传播这一科学现象的神奇,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多段塑料管子、多个塑料弯头、可以塞进塑料管子的布头若干。
2.《声音传播》教学挂图、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用一根塑料管子做“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请出声筒口的幼儿轻轻说话,看听筒口的'幼儿是否能听清楚。
2.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拼出不同长短、不同形状的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一人在一端轻轻说话,一人在出口处倾听,试一试两个传声筒都能听见声音吗?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大?
3.引导幼儿几人合作拼出有多个听筒的传声筒,组织幼儿玩多人“打电话”游戏。
(1)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两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三人一组做游戏。听筒口的两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两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
(2)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三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四人一组做游戏。听筒口的三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三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
4.引导幼儿在塑料管里塞上布条,比较塞上布条和不塞布条的塑料管在传声上有什么不同。
5.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课件,了解生活中通过管道扩音的例子,如用扩音喇叭说话、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等。
活动延伸:
可在幼儿园走廊里安装较长的传声筒。
活动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有趣的水小班科学教案篇6
一、活动背景
一次午餐后的休息时间,我让幼儿自由看图书,看到有的幼儿把图书卷起来当话筒、当望远镜、当枪玩。于是,我受到启发,何不做一些“话筒”给孩子们玩,让孩子们在玩中获得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这样就产生了科学活动“有趣的传声筒”的方案设计。我用薄的硬纸板卷成一些“话筒”,有的是空心的,有的里面塞了一些纸团,让每个幼儿通过游戏传话,探索空心和实心的话筒传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这样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增进同伴间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
1、空心传声筒人手1个。
2、实心传声筒人手1个。
3、音乐乐曲。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玩纸棒的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的外形特征
(出示纸棒)师:老师用纸给你们做了个玩具,你们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a:它是长长的。
幼b:它是圆圆的。
2、鼓励幼儿任意玩纸棒游戏
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样玩的?
幼:很有兴趣地拿起纸棒玩,有的把它当马骑着跑;有的把它当望远镜;有的把它放在地上滚……
3、总结幼儿游戏的玩法
师:你们玩得开心吗?请几位小朋友来玩给大家看。
幼a:放在地上滚。
幼b:当望远镜玩。
幼c:拿在手里拍。
(评析: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观察纸棒的外形特征,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玩纸棒,既体现了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使幼儿以自己的探索方式产生对纸棒游戏的兴趣,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启发幼儿玩“传声筒”游戏
师:小朋友很聪明,会玩许多纸棒的游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游戏,你们想学会玩吗?
幼:想!(齐声高呼)
师:请xx小朋友上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老师用纸棒的一端对准他的耳朵,用嘴巴对准纸棒轻轻说一句话,你听到了吗?
幼xx:听到了。
师:其他小朋友听到了吗?
幼:没有。(齐声说)
师:请xx小朋友把刚才老师对你说的话告诉大家。
幼xx:老师叫了我的名字xx。
2、幼儿自由结伴玩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这个游戏吗?
幼:想。(齐声说)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去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轻轻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然后再交换,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什么话?活动时要互相谦让,相互合作好。
幼:自由结伴开始活动,有的幼儿在边听边笑,有的幼儿边听边点头……
师:你听到好朋友说什么了吗?
幼a:xx说星期天到常熟去。
幼b:xx说妈妈给他买了新玩具。
(评析:开始部分幼儿对纸棒已充满了兴趣,经过老师的示范,而且对着纸棒说些“神奇”的悄悄话,幼儿的好奇心倍增,致使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新的玩法。而且,在活动中自由选择同伴共同游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分享探索的经过和结果。)
(三)将传声筒换成实心的,引导幼儿再次探索
1、幼儿再次玩传声筒
师:刚才玩的游戏,你觉得开心吗?用刚才的方法我们再来玩一次。
幼:有的幼儿在摇头,有的幼儿在大声说:听不清,听不清……
师:你听到好朋友说的话吗?
幼a:听不清楚。
幼b:不知道她在说什么。
2、鼓励幼儿寻找原因
师:为什么刚才传话声音很清楚、很响亮,而这次传话的'声音不清楚呢?(鼓励幼儿观察两根纸棒的不同之处)
幼a:哎呀,这根里有纸团。
幼b:刚才那一根是空的。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有的纸棒里有纸团,有的纸棒是空心的。那我们拿着两根纸棒再找好朋友做游戏,感受一下两根纸棒传出声音的不同。
幼:自由结伴游戏,有的幼儿不时把两根纸棒当望远镜看……
3、总结
师:你们能将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吗?
幼a:空心的传出的声音清楚。
幼b:有纸团的传不出声音。
幼c:有纸团的传出的声音不清楚。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原来空心的纸棒传出的声音响亮、清楚,而有纸团的纸棒传出的声音不清楚,因为纸团堵住了传出来的声音。老师给纸棒取了个名字叫“传声筒”。
幼:传声筒。(齐声说)
(评析: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在活动中有的幼儿用眼观察,有的幼儿用手拍打,有的幼儿用嘴吹纸棒,他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尤其再次玩空心和实心的纸棒时,幼儿情趣高涨,虽然有的幼儿较活跃,但他们都体验着发现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拓展延伸
师:小纸棒能变成“传声筒”,但它还有许多神奇的玩法,你们想去发现吗?
(播放音乐)
幼:自由探索交流。
五、总评
小小的纸棒在小朋友手中变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是活动良好的开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幼儿始终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在玩中发现问题,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而且,在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尽量以鼓励为主,幼儿尽量以体验为主,避免了因个体差异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并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使每个幼儿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为他们带来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悦。
活动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