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5篇(启迪未来:四年级上册中华崛起读书教案精选)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5篇》是一份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崛起历程的教案集合。本文将为您呈现五篇精心挑选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崛起的背景、历史和重要事件,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浓厚兴趣。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 ③救; ④振动。
【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 )。谁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习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
3.总结学法。
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周恩来一样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教师导语一:当时,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导语二:同学们,在租界地里,我们中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有的说──
生:为做官而读书。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设计意图
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2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3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请默读这个故事)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提出*。几天后,租界*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提出*,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呆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3、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名读2)
师:“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4、师:(配乐)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师:在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抬头仰望,他的音容笑貌依旧,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见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4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考虑: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局部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同学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疑惑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疑惑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时地追问和考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让同学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考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激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沛的考虑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实际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什么,让同学谈一谈或写一写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考虑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同学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同学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小组读。
⑶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
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
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