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的读后感200字5篇(《五猖会》:五种猖狂的读后感)
本文将以“五猖会的读后感200字5篇”为主题,为读者们带来五篇关于《五猖会》这本书的读后感。《五猖会》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五位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智勇和忠诚。这五篇读后感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希望能够为读者们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五猖会的读后感200字篇1
在我看来“五猖会”就好像现在的儿童节一样,是孩子们一年之中最最期盼的节日了。至于期盼的程度,哈!就是有一种恨不得把时间调快急迫感,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一天的那种心情。
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却异常的丑陋,鲁迅先生也抨击了这一点。封建的家长们利用孩子热烈的向往节日的急切心情,就要他们在临行前加上许许多多的附加条件,如背熟课文等等。而文章的深刻含义就不了了之了。这样做,不仅在学业上无任何作用,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心情,磨灭了孩子们那可贵的童真。
世间的父母们啊!你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相信孩子们都能够理解,可教育的方式不只一种。你们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往往就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啊!
五猖会的读后感200字篇2
在《五猖会》里,鲁迅吐露出自己喜欢看戏,在《社戏》一文中也是,竟然达到了“除了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在鲁迅小时候罕逢的一件盛事——“到关东看五猖会”,鲁迅开心得不得了,但父亲强迫自己只有背过《鉴略》之后才可以看会。我自己是知道鲁迅心里是什么想法,心里当然是非常郁闷啊……
结果如何,即便背了出来了,自己心里初时的那份兴奋自然烟消云散了。
鲁迅在《五猖会》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而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也不时的表现了这一种思想。现在倡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而封建教育则是统一标准,不能完成作业就体罚,这是很不好的,应该反对。
五猖会的读后感200字篇3
我将鲁迅《朝花夕拾》中《五猖会》这一篇文章给看完了,且深深受到启发。
这篇散文前半部分写出了青年作者鲁迅对迎神赛会的向往与热爱,并且通过描写赛会的活动和作者的心理活动来映衬作者心中对赛会的热切期盼。后半部分写了作者准备到东关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叫他背书,背不出来则不准去。而当作者背完书被批准去看五猖会时,他早已没了兴趣。
文中有许多寓意存在,例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多个“一”连用,反复强调中也体现出作者青年对赛会的失望;而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又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写出梅姑庙和五猖庙都是“礼教有妨”的,以封建礼教的产物攻击封建礼教,更能看出讽刺的'力度。
而且,我们更应该用心体会的,是作者要讽刺的东西。
全文虽然没有一句对父亲以及教育制度的正面指责,但全文无处不以细腻、突变的心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进行无声控诉。
反观我们自己,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拥有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拓展式教育制度、批判式教育制度,我们有何理由不珍惜?要知道,在古代,只要普通人有一句造反的话,必当砍头处置!我们应该努力、努力、再努力,在懈慢时要告诫自己——
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把握当下,努力向前!
五猖会的读后感200字篇4
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叫《五猖会》,让我读后印象颇深。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儿时想看五猖庙会——一次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让人兴奋地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亲说:“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出来就不准去看庙会。”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才高高兴兴陪他出了门。
鲁迅先生曾在回忆时说道:“其实,我当时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以后小径中的风景,坛子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为什么要在那时候叫我读书。”
看看作者这心理感受,不由得为当时的孩子缺乏自主感到委屈,封建家庭家长的专制呆板,以及封建教育对儿童自然天性的压制与摧残,无不让人感到愤愤不平。鲁迅童年时期曾也多次表现出对这种专制教育的痛斥。而今教育改革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所倡导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于我们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
曾有位专家点评说,这篇文章所叙之事其实非常简单。一次渴盼而来的赛会被父亲的无理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我们隐隐地感受到作者受伤的心灵以及当时的愤愤。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前面写没有看到神像以及明时赛会等内容,而是从正反两大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文章语言简洁,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作家之笔。为我今后写作也指点了迷津。凡是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生活素材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典型写作内容。
五猖会的读后感200字篇5
《五猖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要求“我”必须背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想必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小时候多会有此经历,可大部分人却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把这些忘却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后又会大叹:“咦?我小时候似乎也有这样的经历!”而他们现在可能正像小时候的父母对自己一样对待他们的孩子!
的确,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是单单的某个人,而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文化的积淀!其实鲁迅先生的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自古以来(特别是现在)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或许许多家长不同意我的说法,可如果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过这种想法(想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玩游戏,什么感觉)?当然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很多: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仅仅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恨不得倾尽所有的爱,想让他们成为最棒的。可这想很容易就爱过了头,成了溺爱,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也直线上升;还有现在的孩子主要时间(大部分)是在学习,而其他的时间就是睡觉、玩、吃饭了。
而这个“玩”又十分单一:游戏(主要指电脑游戏)!一些好的放松,像读名著,做体育活动所占的时间很少,更不要说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做家务)了。而且在推行义务教育减负之后,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许多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家长看见了就更加不敢让孩子玩了,可这样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了!另外现在竞争十分激烈,努力学习成为孩子唯一的出路,加上重重大关(中考,高考,研究生)又因为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要么非常努力,要么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