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光中散文有感通用5篇(余光中散文:灵感之旅)

余光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散文之王”。他的散文作品以深邃的思考、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余光中的五篇经典散文,带领读者领略他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通用5篇(余光中散文:灵感之旅)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篇1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禁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腾跃联想的言语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征。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纵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腾跃联想,写道:······即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不断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心坎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杰出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逢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堪称情丝和雨丝交错。余光中用诗样的言语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新诗神韵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喜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欢古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古代诗人汗颜。言语是思维的载体,言语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异样,思维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维完美融入言语,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维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我读书,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居然摘不下一句,由于每一句话都这么美。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层层,犬牙交错而成。这也答应以协助咱们对中国文字和古代文学的体现力添加一点决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畛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篇2

看了《闽南人》,特别是看了《余光中》的影片后,我心情无比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多年的背井离乡,多年的隔海相望,令余老先生魂绕梦牵的地方仍是那片养他育他的热土——祖国大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客居他乡时写的,听着余老先生深情而悲凄地读着这首诗时,我内心百感交集。虽然我的年纪还小,没有经历过什么离别,但我却读懂蕴含在余老先生心中那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浓浓的乡愁。

经过炮火纷飞的年代,经过无数次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余光中先生年轻时就跟随母亲离开祖国大陆到台湾生活。但无论在台湾的日子是多么的舒适,他仍然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念,所以在他已是满头白发时,他仍然克服着种种困难和不便,毅然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可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他已经错过太多太多,虽然他幸免了不少。

看到从不离身的中国地图,却无法减轻余老先生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就想:如果台湾早点回归祖国的怀抱,余老爷爷就不需要等到白发苍苍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祖国统一,是我们所有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的心愿和努力的方向。大陆和台湾就如同母子一样,有着割不断的血肉情,是骨肉相连的母子情啊!每个中国人都在盼望着台湾能像香港、澳门一样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

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强,只要我们这一代青少年付出艰辛的努力,台湾就一定能回到祖**亲的怀抱,更多隔海相望的亲人就能随时见面,从而慰藉余老爷爷的乡愁。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篇3

这本散文集是余光中自选集,前大半部是游记,后半部是知性散文和小品文。就我而言,我更喜欢余光中的知性散文,以中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或一些古今旧事娓娓道来,即诙谐且识性较强,慢慢的读来能在这样的散文里找到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能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借着余光中的博闻和广见,也可以接间的在他的书中认识更多的“新友”。

或许,作者在国外居住的时间较长吧,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余光中的趣味很广,且叙事大多都用在国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上和引用他们的名言名句上。这也许是一些文人的通病吧,自以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文里雕刻上些国外的一些大家的名言,文里文外再引用这些国外大家的一些名句装饰于自己的文里,这样就会觉得高人一等,或自视学识博广以资博识深厚吧。当然,我并非眼界浅窄到非要把中外文化分个一清二楚,非要搞个国界文化分明,楚河汉界,中是中,西是西,中国人就得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才算是正统,用了西方的文化和前人的思想就是媚外,就是崇洋,就不地道。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一本文集里大部分都是引用西方前哲们的思想如何如何,那么,我想此文不旦失去了美感,也失去了自己思想的厚重力量,让人含在觜里如嚼鸡肋,味淡且难以饱腹弃之还又觉不忍,毕竟书都是花自己的血汗钱所购来的。

余中光的游记初见一两篇时会觉得他对景物的比拟很新鲜,很有特点,对天地万物的识见让人有种非常人性的生命存在,在他的笔触下天地万物的悲喜欢歌都是那么情趣盎然,那么风花雪月,万种风情。但大半部分若都是一样的情味,一样的喻拟,读久了也会让人感觉平平仄仄,千篇 一律,陈陈相似的味道,再往后读下去也就觉得愈来愈乏味了。

这或许一成为职业写作人,因写而写,因书而书,天天笔耕不辍,文流难免也有断流不续时吧。从文中还发现很多语句读着别扭、拗口,如这一句,我读了几遍还是不顺:“车在势蟠龙蛇黛黑纠缠着皎白的山道上盘旋上升……”不知此处的“势”是错别字还是另有他意?明明是雪天,如上句……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篇4

最初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就是那首《乡愁》的小诗,不多的几行字,把个游子的心酸和无奈写得真是淋漓尽致,在质朴的文字中尽显荡气回肠。后有在散文精选里读过他的散文,书卷气十足,喜欢得不得了。终是买了一本他的作品选,以犒劳自己。

文集按照时间的顺序收录了他历年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百六十多首诗歌,三十四篇散文。喜欢他的五岭少年还有不开灯的缘故,喜欢他用历史的深沉来拨响心底最低音的弦子,喜欢他的`手轻轻的放下,轻轻的拨起,怕惊醒了什么,又怕错过了什么。喜欢他文字里的博大,喜欢他文字里的清澈,喜欢他文字里那些与我们一个节奏的心跳声。

“高斋临海,读老杜暮年的诗篇不觉暮色正涉水而来苍茫已侵入字里行间天地悠悠只一头白发凛对千古的风霜”这诗写于1984年,那时候余光中已经年近六旬了,诗人的情怀依然如此敏感,宛若青春的少年对着古人发呆,对着长夜遐想。虽然诗中是一种对于自己进入暮年的感伤,但是却用这是不开灯的理由来开解,真是可爱的老人。

一九六零年的《五岭少年》是余光中二十二时候的诗作。诗中的转折和比拟肆意洒脱,顺畅欢快,不着些许雕琢痕迹。青年人的意气飞扬就在来一瓶高粱的呼喝中被特特地素描了出来。依然是思乡的调子,依然是对祖先的崇拜,也许就因为这些,除去散文和其他学术成就的余光中才在无数的诗人中不温不火地显露出来,成为为数不多的当代名诗人。

喜欢他诗歌里不曾老去的青春。

再说说他的散文。读的他的第一篇散文就是《听听那冷雨》。诗人的散文从来不会有冗长的句子,每一句话都有诗歌轻灵的节拍,整个文章配合着雨滴的节奏写下来,更觉雨下在心上。是沉沉的乡愁把冷雨拽了下来,还是因为乡愁把雨变得如此清冷?雨下在余光中少年和青年时候住的旧屋瓦片上,下在老祖先留给他的方块字里,下在他贴在窗户眺望家乡的眸子上。“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僧庐下”。乡愁成就了余光中的文学之名,也啄伤他的敏感之心。与他一起听着年华老去的雨声,一起吟诵乡愁在荷叶上的凄楚。文章,也可以如此晶莹剔透呵。

《四月,在古战场》文字华丽肃穆,联想恢宏,与听冷雨完全不同的手法。《牛蛙记》生动有趣。《四个假想敌》将一个女儿的父亲的心理写得让人忍俊不禁。呵呵,女孩的父亲们啊,端端都是如此的小心翼翼和警惕性高昂么?

其余或写景或写人或情景交融的文章都是余光中版的深情款款。是一个长衫的书生临风而立,坦荡荡襟怀,暖洋洋笑容,喜欢~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篇5

一天,惊闻先生已逝,于是捧起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越想越辛酸。那句“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更是让我泣不成声。

上中学时,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对诗人其中的情感始终不能理解。那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真是只读不知其味。今天偶然再读乡愁,余先生的音容笑貌,余先生在苍白的头发下掩藏的满含热泪的眼睛,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真是诗人已远去,乡愁咏流传。那句颤抖中满含深情的话语,早已成了我心中一道永恒的痛。

为什么我对乡愁是如此深爱,真是我也感同身受。记得前我背起书包,第一次去外面求学,妈妈风尘仆仆把我送到学校的情景,妈妈在村口守望的眼神,我至今印象深刻。后来大学毕业了,我毫不犹豫的回了老家,在县城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工资虽不高,但每天都可以回家吃妈妈做的饭,真是特别满足。因为老家那几年没招编,我就果断地考了出去。可是如今因为成家,远嫁他乡,乡愁 就是 一张张车票,我在这头,家中的双亲在那头。每次有月亮的晚上,夜深人静时,看着熟睡中的孩子,或者自己孤身一人在宿舍,窗外的那轮明月啊,你能借着月亮的清辉捎去我对远方父母的牵挂吗?透过月亮,我仿佛走在北方宽阔的马路上,夏天偌大的卖场上可有我辛苦劳作的双亲?镇子上的村口每次有学生路过家门,妈妈是不是这时都在问:女儿也要放假了吧?每次接到妈妈爸爸的电话,真是欲语泪先流。如果…如果我此时在家里在镇上上班或者早到县城上班去了,天天都能看到爸妈,那该多么幸福啊!真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所作“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口,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每次走在路上,听到那熟悉的乡音,看到那熟悉的车牌号,我都特别兴奋,都会特别注意去看,去打听,他会是和我一个县城的吗?他可有我爸妈在家的消息?每次走在路上,看到那一排排整齐的像卫兵一样的白杨树,就一阵欣喜,我到安徽的北方了吗?列车啊,别停,一直别停,请把我带回我一辈子热爱的老家去吧,那里才是我的根,那里才是我的命。

谁能理解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一颗赤诚回家的心,我也无数次思考过,如果不为了孩子,我会果断回家,继续耕耘我的三尺讲台。所以我也无数遍说:此生有女不远嫁。因为真的永远没人体会当夜晚华灯初上,家家欢声笑语,我还是一人奔波在外,妈妈爸爸还在遥远的家乡等我消息的时候的那种无助和孤独。永远没人体会当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是多么想回家!家――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港湾,心灵栖息的场所。爸妈年龄大了,他们生病时没人照顾,他们无聊时没人聊天,他们一定一定也在牵挂他心爱的女儿吧?!可能现代诗人席慕蓉也是太思念故乡了吧,才会写出那些触人心弦 的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是啊,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乡愁是一辈子解不开的情节。如果有时间,趁我们还能走得动,我都会拖家带口地回去看看,因为爸妈在哪,家在哪,家在哪,根在哪,骨子里的乡愁就在哪。

★其他类似内容

1读巴金《随想录》有感5篇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5篇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的随笔和感悟。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

查看剩余 76%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5篇

2读《宝贝当家》有感精选5篇

读《宝贝当家》有感精选5篇

《宝贝当家》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家庭教育类图书,本文精选了其中的5篇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以孩子们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们在家庭中扮...

查看剩余 74% 读《宝贝当家》有感精选5篇

3读《智取生辰纲》有感5篇

读《智取生辰纲》有感5篇

《智取生辰纲》是一部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经典小说,作者是当代作家曾黎。该小说以生辰纲为线索,讲述了明朝末年,杨家将与倭寇之...

查看剩余 88% 读《智取生辰纲》有感5篇

4读《神农尝百草》有感模板5篇

读《神农尝百草》有感模板5篇

《神农尝百草》是一部古代医药经典著作,记录了神农氏尝试百草的经历和草药的功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药的发...

查看剩余 84% 读《神农尝百草》有感模板5篇

5读《神农尝百草》有感美篇5篇

读《神农尝百草》有感美篇5篇

《神农尝百草》是一部古代医药经典著作,记录了神农氏尝试百草的经历和草药的功效。本文将为大家推荐5篇读后有感的美文,这些文章...

查看剩余 79% 读《神农尝百草》有感美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