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8篇(抗疫楷模:村支书的8个光辉事迹)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8篇》集结了充满坚韧与担当的典型故事,它们是疫情时刻的真实写照,也是村支书们无私奉献的见证。在疫情面前,他们坚定领导群众,策划应对之策,成为了群众的踏实后盾。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英勇者,感受他们的坚持与勇敢。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8篇(抗疫楷模:村支书的8个光辉事迹)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1

3月2日,长葛市董村镇新王庄村卫生室,一张破旧的接诊桌上,摆放着武汉返乡人员居家隔离家庭消毒记录表和体温记录表;桌子后边的墙上挂着白大褂、听诊器和出诊包,一旁的柜子内装着全村居民的健康档案。而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乡村医生王土成忙碌的身影了。

2月10日早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连续奋战多日的王土成,因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这位平凡普通的乡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乡村疫情防控的“堡垒”,书写了最朴实而不凡的篇章。

新王庄村是董村镇一个普通的乡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共排查出3名途经武汉返乡的村民,对3户家庭实行“三包一”机制(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村医包一名隔离人员),坚持24小时严格管控,进行居家医学隔离。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检测和排查疫情是我应尽的职责。”王土成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全天候保持“战斗”状态,他主动和家人隔离,将“卧室”设在了村卫生室。每天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全副武装”的王土成背着随访包就走出了诊室,上门宣讲防护知识,跟踪隔离人员情况,奔波在乡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刚开始,村民们都觉得武汉离得远,病毒来不到,部分人便放松警惕,防护意识不强,乡里乡亲的来回串门拜年。王土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民的观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改变的。”他戴着口罩走到村民家门口,不厌其烦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他利用村里的微信群,一遍遍向大家讲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他还绞尽脑汁把疫情防控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讲给大家。即便村民谁有点不舒服半夜打电话咨询,王土成也从不抱怨,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但最后总是不忘多啰唆一句“近期要在家好好待着,做好防护,可千万别聚堆、别串门啊”。

“土成是我们的好村医,每天都要到隔离人员家庭帮助测量体温,并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消毒,时刻都在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加大家的信心。”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村里返乡人员都知道怎么做,在家人员知道怎么防,发现疫情知道怎么报,这都是土成的功劳。”

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王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成的防控小分队,轮流在村里的卡点执勤。王土成经常主动到卡点跟他们交流,讲解疫情防护知识,查看流动人员体温登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停告诉记者,村里的卡点就设在王土成工作的村卫生室门口,他有时间就上前协助大家执勤,帮忙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方便大家晚上执勤,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带空调的房子,让大家夜里进去休息。“实干、心细,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冲。”这是大家伙儿对王土成评价最多的话。

近一个月来,王土成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了他生活的常态。2月10日清晨6时许,疲惫的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抛下妻子和13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永远地“休息”了。

得知王土成离世的消息,新王庄村陷入无尽的悲伤。这位10多年来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对每一户村民身体状况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健康守门人”,静静地走了。村民多么想再看他一眼,可他们记得王土成“不聚集、不出门”的生前叮嘱,忍住送行的脚步,选择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发声悼念,决心用抗击疫情的胜利告慰这名牺牲的“白衣战士”。

“年仅37岁的王土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村医的责任和担当。他救人不为名,治病不为利,关键时候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精神,值得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王土成的生命,定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上,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与疫情抗击到底的无穷力量。

如今,这力量已经传到新王庄村每个党员的心中,传到每位村民的心中。他们相信,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份微薄的力量,都将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洪流。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2

1月29日,在冷水滩区杨村甸乡回龙村路段,发生了感人的一幕。两个身着“白衣”女孩正在给过往的行人、车辆司机测量体温,其中有一个老大爷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他们都没有戴口罩,“白衣”女孩上前细问得知小孩有点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因没有买到口罩,故没有戴口罩,女孩得知后把自己购买的口罩给老人和小孩戴上,老人感动的流出了眼泪,连声道谢:“谢谢!谢谢!谢谢!”这是永州职院农村医学专业的乡村医生王芳和张青在抗“疫”一线上的一个缩影。

“您好,我是杨村甸乡疫情防控人员,请你配合我们测量体温。”“体温36.3°,正常。谢谢!”她们正一丝不苟的完成着值守工作。这个检查点是杨村甸乡14个村民进出村口的必经之路,负责对每一位出入的群众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信息登记工作,提醒引导群众遵守疫情期间的注意事项,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乡村医生,她们义无反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对疫区返乡人员排查登记,做好居家医学观察宣传指导工作,对健康状况异常的及时上报。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芳和张青得知疫情防控急需人手,一大早她们就主动报名请战参加冷水滩区杨村甸乡的抗“疫”工作,配合当地政府、村干部、卫生防疫人员做好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她们至今已在抗“疫”工作岗位上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了,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们主动参战,争当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

疫情期间,她们坚定的选择走上一线,她们平凡而无畏,舍小家为大家,夜以继日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抗“疫”路上,朴实而充满力量,平凡却值得尊敬……

同王芳、张青一样抗战在防控前线的乡村医生还有许多,她们总是让别人“别出门、外出要戴口罩、要小心”,而又总是她们“不听话”地“往外跑”,与返乡人口、外来人员零距离接触;她们逆向而行勇敢冲锋,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一方群众的平安防护网,她们是守护百姓健康的乡村卫士。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3

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笔,周青艳在纸上写了几个大字“你们是从武汉回来的吗?”一个四五岁小女孩从妈妈身后探出头来,有些怯弱又好奇地看着她.......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严女士是武汉人,年前丈夫带着她回武汉探亲。1月23日,他们乘坐高铁从武汉回到奉贤区青村镇钱桥社区新张村。夫妻俩均从事消毒物品生产行业,年前匆匆赶回也是为了投入奉贤的抗“疫”工作。

当企业得知他们是从武汉返回时,便将情况反映给了新张村村委会。周青艳是钱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乡村医生,那天正好她当班,接到消息后,便随同中心医生、村干部一同前往。

上门后周青艳发现,严女士夫妻俩都是聋哑人,孩子才4岁,村里正在为如何沟通而烦恼。小周医生平常点子就多,立马想到了用写字的方式,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严女士一家是钱桥卫生中心辖区内遇到的第一户需要居家医学观察的对象,当老百姓看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出现时,都颇为好奇,迅速围过来的人群让夫妻俩显得有些慌张。所幸有村干部协助安抚群众情绪,驱散人群后,工作才得以开展。

其实夫妻俩早已习惯于写字交流的方式,小周医生还没写完一句话,他们就已经把自己要回答的东西写了出来,沟通进行的很顺畅。

令人高兴的是直到隔离期满,一家三口一切安好,一天两次的上门,让小姑娘也不再害怕,听到医生的声音,就早早等在门口,走的时候还一一再见。

乡村医生是村民的健康守护者,他们默默坚守在战疫第一线,用智慧和勇气、责任和担当共同筑起抗击新冠阻击战、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堡垒。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4

村医是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人”。张海燕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已经25年,疫情防控以来,今年52岁的她一直蹲守在疫情防控的后方战场,以护佑生命的大爱和舍已为人的奉献,筑起了守护全村百姓安全的“防护墙”。桦南县桦南镇双合村有常驻人口518户、1346口人,这次共排查出12名武汉返乡人员。

今年春节,这12人成了张海燕最牵挂的人,从武汉返乡回来的12个务工人员,尽管隔离在家,但刚开始还是在村里造成了恐慌,为了不让村民担心,保障大家的安全,张海燕每天穿着防护服,拿着听诊器、温度计和“返乡人员情况摸排表”,穿梭于村中,为返乡人员测体温、录数据,给村民宣传防护方法。期间,武汉返乡人员吴某某找到她,说自己咳嗽几天也未见好转,让张海燕帮忙来看看。联想到近日在网上看到的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新闻,医生的敏锐性告诉她,这件事必须引起重视。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张海燕顾不上那么多,多次往返吴某某家中,量体温、看症状,并第一时间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立刻协调县疾控中心为吴某某诊疗诊断,最终确定其未感染,是慢性肺炎引发的咳嗽。事后,大家都问张海燕:“你不害怕么?”张海燕说:“怕,怎么不怕,但我是医生、是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必须上,这是我的责任”。全村12名武汉返乡人员隔离14天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县乡卫生部门同意,村里对这12名返乡人员延长隔离时间7天。

本来就已经很烦躁的这些人,延长后部分人开始出现焦虑和不稳定,总提出要出来见亲人和同学。张海燕发现这一苗头后,逐户进行心理疏导,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与此同时,张海燕为了得到他们的理解,开始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由于隔离时间长,有些人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出现短缺,她就主动提出为其购买和运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除武汉返乡人员外,全村百姓的安危也是张海燕一直放不下的事。疫情防控以来,双合村村干部立即进行返乡人员排查,张海燕也投入一线开始紧张的监测工作。虽然村子户数较多,但她从不漏走一户、漏登一人。有的村民劝她,在家里打电话问问情况就好了,她却说:“不去看看我不放心啊!我是医生,会保护好自己,我得让村民知道有人在照顾他们,密切关注他们”。

尽管张海燕这样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大家,但还有个别人有抵触情绪,说些刺耳的话。“我也不是外地回来的,也没有接触武汉回来的人,你干嘛就不让我出门出村,你就看好那些武汉回来的人,少管我们。”面对乡亲的指责,她只能把委屈放在心里,把眼泪流在人后,依然用微笑和柔情进行劝阻和劝说,直到他们理解。有人问张海燕,这么坚守图个啥?她说:“身前是疫情,身后是乡亲,这个关键时刻虽受尽委屈但我不能转身!”张海燕的母亲居住在县里面,已是古稀之年,一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陈旧性脑梗塞,而且有新发病灶,自己是名医生,自然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所以母亲的病一直都是她在亲自照顾。疫情防控期间,每天忙忙碌碌的她根本顾不上母亲的病,有时通过电话进行询问,得知母亲哪里不舒服,自己又不能亲自在床前照顾,她总是在电话这头偷偷地流泪。

不光是母亲,自己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只有假期才能和家人团聚,然而,张海燕白天入户走访,夜间测体温监测,一家人吃顿饭都成了奢望。女儿虽有些不高兴,但看到百姓安全了,她在心里开始心疼和理解妈妈了。当被问到你这么做不觉得亏欠家人么?张海燕哽咽说:“我自己内心肯定是觉得亏欠了家人许多,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亏欠’那12名返乡人员和全村的百姓呀,他们的健康是我这名村医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5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国上下有序开展防控工作。苏家作乡卫生院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任务,重点工作要放在预防上,我乡封庄村村医张利利不辞辛苦为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温暖,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2020年2月1日村医张利利将当天上午加班熬制的中药送到封庄村每个路口站岗的工作人员,免费提供饮用,以提高他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抗力。

“听说喝这中药能够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染,我代表大家谢谢张医生对我们的关爱”,封庄村的封其禄村长感动的说。

疫情防控我担当,熬制中药抗疫情,一袋袋中药汤剂,承载着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寒冬腊月里为大家带来一片暖意和一份健康。

苏家作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众志成城,科学有序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全力遏制疫情蔓延扩散,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定、安全的防线。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6

在贡井区桥头镇增产村泥泞的山路上,总是有一位白大褂带着口罩,提着药箱,艰难却坚定地走向乡亲家里看病。如果你仔细打量,会吃惊地发现,这位医生在一瘸一拐地缓慢走路。原来,他年幼时患上败血症导致左腿短小,左腿股骨头已经坏死。但就是这个行动不便的人,却在二十多年的风雨中坚守在乡村的医疗岗位,坚持为乡亲们送医看病、送药、打针、量体温……

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拖着残疾身躯,坚守在抗疫一线,同基层党员干部一道保卫着乡村的安全,将青春和医术献给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他就是深受村民们喜欢的医生——桥头镇增产村医务室的“跛脚村医”黄永剑。

突发病难左脚残疾

1981年,黄永剑出生在桥头镇以外十多里的偏僻山村增产村石厂坡民院中,小学就读于增产村小,后升学到桥头中学读初中,成绩保持在全班前10名,他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并一直担任班长。

可惜好景不长,1991年刚满10岁的他,有一天突然感觉腿部剧痛,继而全身发烧疼痛难忍。父母赶紧将其送往自贡第四人民医院,检查出他患了化脓性股关节炎加败血症。

当时,医院下了病危通知,看着曾经生龙活虎的儿子奄奄一息,父母苦苦哀求医生做手术。医生们冒险做了手术,黄永剑奇迹般地起死回生。黄永剑家里贫苦,这次手术花去的一万多元治疗费,还是父母四处借钱,东拼西凑的。

随后,伴随黄永剑的就是艰难困苦的保养、锻炼和恢复,为此他足足修学了一学期。当他能够拄着拐棍走路后,就赶紧复学了。从老家石厂坡到桥头镇中学就有十几里山路,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身,背着书包和干粮,拄着拐棍,一摇一跛地向中学走去。由于双腿疼痛,黄永剑每走几分钟就要歇一会儿。每天到校时间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候走不动了,路过的同学就主动背他走一段路。

后来他灵机一动,自制了滚珠板车,上学也不那么艰辛了。板车坏了,同学们又帮着做了新的滚珠板车,陪着他一起走过漫长艰苦的求学之路。

苦学医术报效桑梓

1997年,黄永剑以优秀的成绩考上自贡卫校,他常常想着,家里为自己治病的借款都没有还清,父母还在为自己读中专做着无休止的重活。他下定决心:绝不能荒废时间,必须利用机遇刻苦钻研,锻炼医学能力!

黄永剑勤学好问,敢于实践,特别是在第三人民医院实习期间,他认认真真向老师、医生们请教和实战。黄永剑说,在三医院实习这二年,是自己医学技能进修的最好年华,老师们的无私帮助和指导,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培养。

2000年中专毕业后,黄永剑在桥头镇医院做临聘人员,参加农村医务工作的具体实践。2001年,经镇医院老师们的推荐,他参加荣县乡镇医疗系统统一考试,正式作为村医到家乡增产村医务室工作。

对黄永剑而言,这真是意想不到,却又真实发生的神奇事情。自己是在同学与乡亲的帮助下,从这里一步一摇走出去读书学习,如今黄永剑怀抱感恩,以“学有所成,反哺家乡”这一坚定的意志,学得一身医学知识又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家乡,投入到为父老乡亲看病送医的工作中。

黄永剑保持医者仁心和赤脚医生的传统,坚持下村入户、送医上门,对本村所有慢病患者进行随访,对分布在村里各个地方的疑难怪病人员、年老不便行动的瘫痪、高血压患者,要给予针对性地诊治和安慰。

2001年夏天,赖大姐回家途中被蛇咬,到县市医院路途遥远,又舍不得花钱到大医院医治。黄永剑获讯便带上药品器具,拄着拐杖走山路去给赖大姐看病、打针。

还有一次,增产村6组的冯婆婆从高坎摔下,腿摔断引发败血症,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通知家属准备后事。家属虽然把棺材寿衣都准备好了,但始终不甘心,于是希望黄医生可以上门输液,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冯婆婆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黄永剑每天风雨无阻为村民送药看病打针输液,他的报恩行动和高超的医术,博得了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诠释了医者仁心。

坚守抗疫坚守安全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份责任。

身有残疾的村医,拖着不便的腿脚,每天来来回回监测村里18个湖北返乡村民的身体状况,黄永剑用行动保障了全村人的健康。从非典到扑灭山火,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这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的初心,也是一位乡村医生对乡亲们的大爱。

今年新冠肺炎爆发后,全镇全村党员干部迅速到各路口、社区、农家院落监测和宣传防疫,为村民抽血检验,投身到抗击新冠病毒的工作中。村医疗室中,黄永剑每天要为乡亲们看病、测量体温,分期到桥头镇医院各点参加检查、测量体温等工作,还要密切注意村里各生产队各家户出现意外,不间断上门查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黄永剑拖着自己的残疾腿脚,每天来来回回监测村子里从湖北返乡过年、散布在村里各处的18个村民,及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

每天配合桥头镇卫生院的安排,入户为这18个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一天两次体温监测,询问、观察他们的实时身体动态,记录台账,成了“跛脚村医”的特殊任务。黄永剑说:“我的任务就是守住18个人,守住了这18个人,便守住了全村2400多人的安康。”

增产村有2400多人,各户分布很远。早上7点,黄永剑就得出门,有些村民家里开车到不了,他就跛着脚一步步走路去。每天,黄永剑不是在村民家中,就是在山路上。

负责全村医疗工作的同时,黄永剑还要支援乐自高速桥头收费站卡点,同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同志一起,在站点排查车辆、测量体温,守好外地车辆进入贡井的第一道关口。轮到值夜班,天冷与久站刺激他的病腿越发疼痛。同事们让他休息,他却咬牙坚持:“不能影响检测排查工作,这是大事。”

增产村村支书杨宗国挨家挨户排查、宣传防疫时,每次碰到黄永剑,都叮嘱他要注意安全。杨宗国说:“之前有两天下雨,有些小路全是泥巴路,看他跛着脚走路不容易,生怕摔倒了。”

2月1日上午,不到一个小时,黄永剑已两次走进武汉返乡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刘大姐的家。第一次是上门监测体温,观察到她有些咳嗽,立马返回桥头镇卫生院汇报,第二次他又上门为其抽血检验。刘大姐看他一瘸一拐地走进门,赶忙去搀扶他坐下:“黄医生,你对我们太负责了,你自己腿脚都不方便,喊卫生院换个人来嘛。”黄永剑回答道:“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学医的,这个时候当然是我上。”

通过连续监测和观察,刘大姐的血常规显示暂无问题。2月7日,增产村18个从湖北返乡的村民全部解除隔离。这样的结果,对于村医黄永剑来说,就是坚持在乡村抗疫一线的意义。

全家行动发展村医

由于疾病,黄永剑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十分疼痛。好在妻子曾武平是村里的网格员,也是一位党员,能帮上黄永剑的忙。曾武平说:“他走路痛了就搀扶一下他,帮他做下记录,帮他分担一点。”黄永剑常年要负责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日常诊疗,很多不容易去、去不到的地方都是曾武平扶着他走去。

黄永剑在工作上的坚持和毅力不仅感染着村民,也让家人更加团结勤奋。黄永剑家里条件依然艰苦,他生病医治的费用到现在还没有还清。父亲因病过世,为了还债,六十多岁的母亲还在外打工挣钱。

在母亲不能照看、父亲去世的环境下,黄永剑一直在营建轻松、奋进的家庭气氛,希望让小10岁的妹妹能够安心读书。好在妹妹也以哥哥为榜样,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从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妹妹成为了家里最高学历和最全面医学专业知识的人,这是黄永剑非常满意的结果,希望这将会对乡村医疗和他的村医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7

2006年9月,陈元泰成为一名医学大学生,他立志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09年9月,他志愿参加了国家的“西部计划”,去了贵州省毕节地区,参加了支医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待人民群众,无微不至,如亲人一般,深受群众的好评。从医10多年来,他用所学为当地百姓解决病痛,为全村百姓守护着平安健康,用汗水和真情践行了一个乡村医生崇高的医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乡村医生,陈元泰医生主动请战,他说:“我是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要冲在前面才行。”按照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安排,陈元泰医生主要负责咸谅村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在连续几轮的核酸检测工作中,他每天站第一班岗,早早来到点位开始准备工作,在采样几个小时其他医生轮换后,陈元泰医生便回到他另一个“战场”——卫生室开始日常工作,为患者诊治。等到下午,核酸检测工作调整力量下村入户时,陈元泰医生便也开始跟着入户了,他说:“村内的群众,我熟。”就这样,他充分发挥地熟、人熟优势与工作人员们一起入户帮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做核酸采样,确保核酸检测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陈元泰医生扎根基层,兢兢业业,情系乡村,无私奉献。他说:“卫生室就是我的家,这里的群众就是我的亲人。”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陈元泰医生也是常与咸谅村挂点领导、两委干部一起下村动员。在村内,老人小孩得了大病小病都会去找陈医生看看,他们由衷地信任他。有些群众对疫苗接种有认识误区,存在心理顾虑,村里群众一看是陈医生来了,他们也放下心来,陈元泰医生主动向他们讲解,根据群众身体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使接种工作更好推进。

生命重于泰山,责任义不容辞。陈元泰医生正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逆向而行,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一名党员医者的担当作为,为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8

“杜医生生病了!”

消息传来,丰都县湛普镇村民黄淑媛先是一惊,然后立马告诉了邻居李素兰。两位70多岁的老人二话没说,装了一篮子鸡蛋,背了一背篼黄瓜、茄子等蔬菜,赶去探望杜医生。

乡亲们口中的“杜医生”叫杜天勇,是湛普镇卫生院的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副主任医师。

今年44岁的杜天勇,已在湛普镇卫生院工作了16年。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他治病救人、恪尽职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他在身体多次出现剧痛的情况下,靠吃止疼药在岗位上咬牙坚守了25个昼夜,后经入院检查,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

“我是党员,也是医生,我应该冲在最前面”

黄淑媛和李素兰辗转1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见到杜天勇时,两位老人满头大汗,眼泛泪光。看到这一情景,倚在床上的杜天勇也红了眼眶。

自今年3月出院以来,像这样的场景,杜天勇已碰到过很多次。

杜天勇与前来看望他的乡亲们非亲非故,只是单纯的医患关系,然而,他们之间的感情又胜似亲人。

“杜医生是个好人,怎么就得了癌症呢?”黄淑媛抬起颤抖的手擦了擦眼泪。

话还要从疫情暴发之前说起。

今年1月17日开始,杜天勇便一直在卫生院帮外地同事代班。本计划大年初一值完班后回家休息几天,没承想疫情席卷而来,杜天勇和同事们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防控工作之中。

“我是共产党员,也是医生,不管以哪种身份,我都应该冲在最前面。” 杜天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1月25日起,预检分诊、轮值发热门诊、跟踪发热病人及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杜天勇每天忙得像陀螺一般。此外,他还是白水社区、马安村、燕子村签约的家庭医生,定期去病患家中走访的工作也未曾间断。

湛普镇虽然常住人口只有1万余人,但离县城较近,人口流动往来频繁。要守住这一方平安,杜天勇认为自己这个关口必须把严。

或穿梭在卫生院,或出现在老百姓家里,杜天勇累了就在卫生院值班室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应付一下。

夜深人静闲下来的时候,杜天勇才感到自己左肩膀疼得厉害,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总是吃上几片止痛药,睡个囫囵觉,第二天又上班去了。

其实,杜天勇的肩膀已痛了一个多月了,因为没有时间去看,便一拖再拖。

“扛一扛吧,这点痛算什么,还是防控疫情要紧。”就这样,杜天勇靠着一颗颗止疼药,过了25个昼夜。

直到2月9日上午,杜天勇在给病人做预检分诊时,左肩的剧痛再次袭来,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上滚落。同事见状吓坏了,催他赶紧去医院检查,杜天勇却坚持坐诊,无奈之下,院长杨必龙开车“强行”把杜天勇送去了医院。

诊断结果出来了:肺癌!而且,癌细胞已经向左肱骨转移。

一时间,杜天勇的诊断结果让家人同事都难以接受,杜天勇自己也经历了短暂的崩溃。

“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得了肺癌?”杨必龙眼睛一酸,掉下了眼泪。

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了30多天后,杜天勇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肺部肿瘤缩小70%,左肩部疼痛明显减弱,精神状态恢复正常。

“我离不开他们,他们也需要我”

送走了黄淑媛和李素兰两位老人,杜天勇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几条信息被推送出来:

“杜医生,今天感觉好一些了吗?”

“杜医生,我要回城上班了,走之前想过来看看你。”

“这些都是我以前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杜天勇笑着说,“他们中有很多人大老远地赶来,不是为了看病,而是专门来给我加油打气的。我离不开他们,他们也需要我。”

杜天勇所在的湛普镇卫生院,平常由3名医生轮班。但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若遇到每月赶场日,杜天勇还会自发来到卫生院继续上班,因为赶场日往往村民问诊需求量大。

“杜天勇很和善,是我们院里的‘全能医生’,很多居民到医院都点名要他看病。”杨必龙说,抗疫期间,杜天勇每天接诊的患者都在三四十名。

杜天勇住院治疗期间,同样也有不少患者来到卫生院,询问杜天勇去了哪里,何时回来看病。

在得知杜天勇的病情后,一位曾被居家隔离的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感到难以置信:“那个每天都会两次上门测量体温,送来体温计、口罩以及防控宣传资料的杜医生,原来一直忍着病痛。”

谈到自己的病情,杜天勇却要乐观得多:“如果病情允许,我还想去走访那些家庭医生签约户,给他们送医送药。帮扶户乳腺癌患者和帕金森患者都该去走访了,不能因为我的病耽误了她们的病。”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除了岗位的坚守,杜天勇还热心公益事业。

杜天勇经常到湛普镇献血点义务宣传、维持秩序,积极参加县红十字会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还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开展义诊义检,为困难群众送衣送粮,为乡村留守儿童过生日。

让自己的存在,变成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杜天勇认为,人的一生,谢幕之时应该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更为圆满。

“我还有一个心愿……”

“请帮我缴纳1000元特殊党费。”

“好的,给杜主席点赞!”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我因身体原因不能坚守在一线,甚是愧疚!愿我的点滴之情,绵薄之力,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点贡献,静待春暖花开!”

这一段对话发生在2月13日的早晨,病床上的杜天勇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党组织缴纳了1000元特殊党费。

“其实杜天勇家庭条件并不好。”杨必龙介绍,杜天勇的父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母亲也瘫痪在床,大儿子正在上大学,小儿子才一岁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照顾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他妻子一人身上。

幸运的是,好人有好报。这段时间,有很多好心人添加杜天勇的微信为他捐款。“有时我刚一添加,这些陌生朋友就直接发来转账红包,让我一定要收下。”说着,杜天勇拿出一个笔记本,本子上整整齐齐地写着上百位捐款者的姓名,以及丰都县卫健委,湛普镇党委、政府,湛普镇卫生院等各级捐款单位。

杜天勇翻着本子的手微微颤抖,他一行一行地仔细浏览上面的名字,眼睛再一次湿润起来。

“我还有一个心愿……”杜天勇顿了顿。在和病魔抗争的这段时间里,杜天勇作了一个决定——捐献遗体,“等这段时间治疗结束,我就出院去办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手续。先办好,不然哪天我突然走了,就来不及了”。

坐在床角的妻子邓晓兰看见这一幕,把头扭到一边,抹着眼泪。

3月15日,乡镇医生杜天勇入选重庆市“战‘疫’英雄·最美的你”主题宣传活动第二批抗疫先进典型人物名单。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江北区观音桥商圈茂业大楼、南岸区长嘉汇购物广场等重庆地标性建筑的LED屏幕上,10名战“疫”英雄轮番亮相。

3月21日,杜天勇出院。在家休养不久后,闲不住的他重返工作岗位。在乡亲们的牵挂和祈盼中,那个身穿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的杜医生又回来了。

“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杜天勇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忠诚和无畏抒写着自己壮丽的人生!

★其他类似内容

1先进个人事迹简介200字通用8篇

先进个人事迹简介200字通用8篇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先进个人事迹犹如灿烂星辰,熠熠生辉。本系列特邀先进个人,以生动故事勾勒光辉历程,共同聚焦拼搏奋斗、创...

查看剩余 89% 先进个人事迹简介200字通用8篇

2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8篇

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8篇

本文将为大家精选整理了八篇关于师德先进个人事迹的材料,展现了教育界杰出人士的崇高品质和敬业精神。这些事迹不仅为我们树立了...

查看剩余 89% 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8篇

3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篇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篇

本文汇总了八篇关于学习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通过深入探讨各行各业的先进典范,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

查看剩余 88%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篇

4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材料8篇

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材料8篇

本文将为大家精选呈现8篇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材料,这些校长在教育领域树立了杰出典范,以坚韧、创新和奉献精神,推动了学校的持续...

查看剩余 82% 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材料8篇

5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材料推荐8篇

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材料推荐8篇

优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推荐8篇材料,深入了解各地优秀校长的...

查看剩余 78% 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材料推荐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