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俗作文通用8篇
写作文不仅是表达思想的方式,更是锻炼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作文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探索中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关风俗作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写作文不仅是表达思想的方式,更是锻炼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作文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探索中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以下是九八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关风俗作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风俗作文篇1
我盼望的春节一步一步向我走来,街上的小吃,总能迷倒正在玩耍的孩子,四川的春节很特别,它和其他地区截然不同,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入四川的春节。
一走入四川的小吃街,便能闻到浓浓的辣椒味,街头巷尾的小吃个个都是火红的,麻辣的,代表着四川独有的味道!巷尾老爷爷家的麻辣兔头可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听妈妈说那可是火了整整20年的美食,老爷爷的叫卖声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吃完还不忘打包带走,回去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四川的火锅是风靡世界的美食,同时也馋住了某些人的嘴巴,无论是寒冬或是盛夏,勤劳热情的四川人民都喜欢围坐在火锅旁,哪怕汗流浃背也定要美美的吃上一顿,一阵阵笑声若隐若现。锅中沸腾的花椒辣椒和牛肉丸子不停地翻滚,如同跳舞一般,让人垂涎欲滴,可每次都能从我的筷子上正大光明的溜走……。路边,张大爷悠闲地吹着口哨,空气中弥漫着火锅的香气,小狗在四周徘徊,巷子口卖的粘牙糖那可是我的最爱,令我印象深刻,每次回到老家都要买上几个!那些有名的店铺门口总是悬挂着红红的大灯笼,再配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还有的门上贴着财神爷和山水画,那些倒贴着大大地“福”字,处处都体现着“年”的'味道。
家乡的春节就是这样,每次回到老房子就能联想起家乡的无比美好,虽然时代变化很快,可是家乡的热闹和思念却永存下来,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它的年味总能令我念念不忘!
有关风俗作文篇2
在我们的家乡,有一些关于丧事的风俗,这些丧事风俗有一些,我也亲身经历过。下面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有一年,我的姥姥去世了,为此,我们家就要办丧事。所以,我就亲身经历了一些风俗。在姥姥刚去世的那5天,对于我的母亲来说是要在旁边守着的,不管是几天,反正不到埋葬的那一天,每天都是要收在姥姥的身旁,包括晚上。然后,在埋葬的那一天,上午都是要让乐队奏乐的,不到开饭,就不能停下来太长的时间。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埋葬的那一天中午,走之前,都要有人唱戏,一场就有一段的时间,然后那些给唱戏的人伴奏音乐的人,再去的时候也要在前边伴奏。当我们埋葬完了姥姥以后,他们还要在巷子里唱一会儿才算完成了又一件风俗。
对我来说,让我最好奇的风俗那就是在埋葬完了人以后要吃馒头。不只是为什么,有好几次在埋葬人的时候,爷爷或奶奶要不就是爸爸从那里帮忙帮完了以后,就会拿一个或者半个馒头回来,然后要求我们必须吃下去,说是吃完了以后,牙齿就不会咯吱咯吱响了。不过,就算我再不想吃,也必须从命。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丧事风俗。
有关风俗作文篇3
又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
我独自趴在窗前,望向楼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原本灰白空旷的水泥柱上,因为节日的原因挂了几只红灯笼,就连破旧的没了板砖的石桥上,也应景的贴了张“福”字。一栋栋楼整齐排列,沉默地静坐着,被风吹着摇曳的灯笼映出幽幽的红光。
今年的年过的十分安静啊!安静的没有年节的气氛,也越发让人怀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里,其乐融融,满庭院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天空中绽放的一朵朵烟花,一闪一闪,似给天边挂上了霓虹灯,坠落的星火照映出人们幸福的面容,一闪一闪,似永远也不会停歇。耳边被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充盈着,忽远忽近,抑扬顿挫,此起彼伏。
推开门,一溜长长的红炮仗静静躺在院中,大人拿着点燃的香头触及引线,火花立即沿着引线窜了过去,小孩们连忙捂耳后退。“嘭啪啪嘭……”,炸开的炮仗四处蹦跳,即使捂紧耳朵,也挡不住那隆隆的震动声。当小孩们只顾捂耳逃窜时,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尽头,只剩下红碎屑四处飘散,和那还未消散的浓烟与火药味。
我喜欢老家的年,喜欢它那独一无二的气氛,喜欢它那得天独厚的环境。
在那黄昏太阳还未消逝前,阳光象破碎的蛋黄倾泄下来,金黄的浓汁流淌天边。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天在远处合为一线,微风轻轻拨撩着人们的鬓发,吹起黄河之水簌簌的波澜。火苗在风间跳动,吞噬着金色的元宝纸钱,直到它化为一缕细灰,随风飘散于天地间。村民们手拿香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祭拜着自己的祖辈们。这一刻,他们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壮阔的天地中。周围静默下来,只有风还在轻轻拨动人们的碎发。远处树林摇动,似是天地给人们的回声……
风声过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来,灯笼依旧散发着幽幽的红光,漆黑的夜晚依旧冷冷清清。我离开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内。这么多年没有比在老家过的更好的年了。
有关风俗作文篇4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有关风俗作文篇5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不同地区的过法也会有所不同。
我的家乡话把过年叫做“做年”,这个叫法就可以看出过年时人们的忙碌了。大人们忙着“筅堂”,干干净净迎新春;忙着采购年货,高高兴兴迎新春;忙着贴上春联,红红火火迎新春。除夕一到,就为年夜饭忙碌开了。
除夕夜,在城里的.人都会回到老家,家里的长辈则会准备一大桌年夜饭。一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有时候啊,椅子都不够坐的,就让给老人和小孩子,像我这样比较大的孩子也会跟大人一样站着吃饭。这顿年夜饭也是有讲究的,桌上必有一道菜――鱼。一整条大大的鱼装在盘子里,用筷子划破鱼皮,鲜嫩可口的鱼肉映入眼帘,夹一块鱼肉蘸上鲜美的鱼汁,一并吞进肚子里,这何不是一种享受呢!之所以一定会有鱼,是因为鱼预示着“年年有余”。
吃饭时,长辈们的态度与平时截然不同,这时吃剩下的,家长不但不会用“粒粒皆辛苦”来教育你了,还会特别提醒你不能吃完,一定要剩一些,这叫“年年有余!”
吃完饭后就要洗碗了,“当――”一声刺耳的响声刺进我的耳朵,我往厨房探了探头,呀!奶奶怎么把盘子打碎了呢?太不小心了吧!我还以为这是小孩才犯的错。怎么……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另一只手指着碎盘子对我说道:“知道吗,这叫‘碎碎’平安!”我豁然开朗,“碎”同音“岁”,原来打碎盘子还蕴含着好彩头啊!
除夕又有守岁的习俗,这天大人小孩都不睡就在那儿,守到十二点也就是大年初一凌晨零点,此时就会“嘭”的一声,五彩的烟花响彻云霄,鞭炮着就会“噼里啪啦”响成一片,热闹极了!
过了除夕,就是令小孩子最为期待的大年初一了。初一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的红包!早上,大人会领着小孩去拜年,人们则会包上红包送给小孩子。我每次一拜年就会特意起得很早,早早地穿好新衣服,早早地吃完早饭,跟随爸爸一同拜年,摸着包里鼓鼓囊囊的红包,心里很满足。
除了红包,我最喜欢的活动便是初一晚上放的“起漆花”(一种可以拿在手上燃放的烟花)。大人们放他们的鞭炮,我们放我们的“起漆花”。点燃一支“起漆花”,棒尖上一下子会跳出火花,似一支小型烟花。它好似一支神奇的画笔,随手挥舞,半空中便会出现它走过的痕迹,荧光闪闪很是好看。
放完“起漆花”就是欣赏烟花的环节了。五彩的烟花射向天空,在空中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图案,炸出一朵花似的图案,然后慢慢消失,接着又有另一朵大花,五彩的花在黑夜的幕布上绽放,无数的人仰望烟花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健康平安。
有关风俗作文篇6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说的便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特有节日之一。
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看赛龙舟。听爸爸说,这个节日可大有来历呢:在很久以前,楚国大诗人屈原对当时的朝廷不满,便抱石投江。人们想把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但打捞了三天三夜也没找到,人们便把饭团投入江中,希望河中的鱼虾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渐渐变成用粽叶包裹着糯米,称为粽子。
看!妈妈又在包糯米、红枣、腊肉了,马来上要到端午节了。我也想试着包粽子,一脸期待地问:“妈妈,可以给我试一下吗?”“当然可以啦,我来教你”出乎意料,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首先,用两片粽叶做装食材的圆锥形“漏斗”。接着,用筷子轻轻地插几下。如果没满就再加上一点。然后,用一片粽叶盖上,就像给圆锥戴上一个帽子。最后,用线缠好。我一开始包得不如人意,经过反复地尝试,一个像模像样的粽子就出来了。一个个粽子宛如一个个亭亭少女,令人不禁要赞美几句。
经过几个小时的蒸煮,伴随着蒸锅的吞云吐雾,光闻着那香甜的味道,我就垂涎三尺。
下午,我们还去看了赛龙舟。一开始,“黄龙”,“青龙”紧随其后,“红龙”在原地打转。但在最后冲刺的阶段,“红龙”超过了一直的“黄龙”,摘得桂冠。真是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吃粽子,赛龙舟是我家乡过端午节的一些基本习俗,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来我的家乡——湖南,尝一尝粽香,看一看赛龙舟。
有关风俗作文篇7
河南人,过年时的风俗非常传统,处处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们腊月二十三便开始准备去了。
二十三,我们便打扫房子,把各个房子里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来,开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积了一年的灰尘全都打扫干净,再把洗好的件件东西搬回屋里去。看起来确实有些累人,但那又怎么办呢?谁让我们有一颗质朴的心呢?最后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厨房里贴上灶王爷的画。到了过节那一天,便要把画拿下来,点上香,然后烧掉,意思是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情况。所以,当过节时,我便知道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鱼啊,肉啊,鸡啊,菜类等年货齐全,然后能洗的拿出来洗,活的要宰杀为后面要做的几道食品,做准备,而二十五时,变无事可做,而这天更多的是休息。
腊月二十六到了,这一天可没前一天舒服了,人们又忙活开了。这不,开始发面,和面,蒸馒头。满满的几大盆子面要一个一个的把馒头做的圆圆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时候,还要蒸上两三袋(面粉袋),因为在过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馒头,所以要多蒸一些为平常日子做一次补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们在厨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这天要煮肉,先买来猪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样的方块,然后便放在锅里煮,只闻到空中弥漫着阵阵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带骨头的肉便进了小孩子们的肚子里。嘻嘻!吃了!然后,大人们用一些可以煮的干菜,用肉汤“红烧”一下,最常见的一些干菜;海带,黄花菜,干豆
角,然后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腊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鱼,炸了以后再吃。然后,还有什么:炸鸡块,炸虾,炸绿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鸡…… 太多了。而这些炸食,都让我们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妈爷奶们忙着做,而我们也忙着吃,吃的时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说出来,不然是要挨骂的,可能是因为风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时,我们也已经吃饱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说是“忙上加忙”,毕竟这天过完就要真真正正的过年了,老爸老妈带着我们几个姐妹去别人家道喜串门。
大年三十到了,这天要包饺子,在家里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后,我们也帮一下小忙。做的饺子,啥馅儿都有。下午,便要开始贴对联,在大门上贴上上、下联还有横批。然后在院子里的每个屋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年画,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后小孩子们便穿起新衣,先出门“炫耀”,到了晚上吃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而同时,屋外鞭炮声和烟花绽放时的声音同样给这美好的夜晚留下了一个定格,定格住了当时的喜庆、祥和、和温馨。
照我这样讲了,河南的春节似乎要很长,不错,时间确实很长,但这也更加体现了我们河南人对家乡风俗的喜爱之情。而我们也要更加保护这些风俗,使我们不断延续下去,使子孙也能看到这中国文化的一大魅力之一。
有关风俗作文篇8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鲜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安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终于,奶奶把冒着热气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仿佛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准备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