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忆与印象》有感5篇(《记忆与印象》:深度思考与心灵触动)
《记忆与印象》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探讨了记忆与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五篇读后感,带领读者深入思考记忆与印象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记忆与印象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读《记忆与印象》有感篇1
翻过《记忆与印象》的最后一页,于重重文字中回望——他给我一个寂寞的侧影,一顶有黑色遮沿的白帽子,一副遮住他深邃思考的墨镜,臃肿的棉袄中仍能猜测出他宽阔的腰背。他将双手插在袖袋里,只一双残缺的病腿将他死死地固定在轮椅上。他神色平静地望着白雪皑皑的前方……
在他最茁壮的时候,像当时大多数知青一样到陕北延安去插队。我从奶奶那里知道他们一辈人经历的折腾,大跃进、自然灾害、上山下乡、……
自然的人为的,那是愚妄无知的时代,也是纯真纯情的时代。我不知道他当时怎样意气风发地奔赴延安,怎样热情似火地赶着牛车。命运总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一个残花败絮般的身体。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黑暗像无底洞一样将风华正茂的他裹挟而去。他也不想睁开眼睛去寻找一隙亮光。人在最脆弱的时候不止伤害自己,因为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固执与不争气流的眼泪。
然而我理解他同情他,因为谁也不能断定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承受那样的厄运,像圣人一样抚琴高歌、笑傲江湖!当他的母亲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被抬走他不知道母亲得病已久,母亲临走时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他还是听人转述的……当铁生拿身边的东西发泄,狠狠地砸向对面的墙壁。当他死命地敲打自己的残褪歇斯底里地喊着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只看到一个痛苦挣扎的儿子,她是带着多少担心和无力离开这人世的。
那个在黑暗中挣扎的孩子不知道,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看不到旁边的人。当他闯出一条路来,痛苦地追悔: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上帝为什么早早地找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他是在惴惴不安地怀念,愧疚吧?读过这些文字,我便问自己,我是否可以努力地少走些一些这样的弯路?少一些这样的遗憾呢
读《记忆与印象》有感篇2
他常常一个人摇着轮椅到地坛去,于杂草荒芜的园子,坍圮的高墙的某个角落,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寂寞的好几年,他终于说服自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结束生命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最简单不过的事,相比之下怎样活确实会更艰难,更值得思考。他去园子里老树下荒草边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他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成了我现在阅读的史铁生。他平静地回忆,寂寞地思考。我从那些坦白的文字中,从他絮叨的往事中看到了另一个铁生,他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他静静地思考着他的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这些我这个年纪还无法理解的深邃的问题。但我发现身体被固定在轮椅上,心可以无比自由地飞翔;肉体被折腾得残缺不全,精神还可以纵横驰骋!如果不想把自己永远关在黑洞洞的屋子内,总要找寻一些亮光,总要走出门去。面对恐怕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给他病残的双腿,他却如此平静甚至诙谐地讲述那里古老的文化,劳苦的生活,朴实的汉子……就好像我回忆老屋——青砖灰瓦,屋顶上长着瓦楞草,看上去像一张黑白的艺术照,却活跃着我风铃一样的童年,我的总也端着个塑料饭碗,拿着个银白色勺子追着我喂饭的外婆,还有每天坐在河沿拿着根能自由伸缩的钓鱼竿,总显得惬意自在的外公……“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他无比眷恋地感慨—— 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句话像夜里听mp3,曲子旋律会勾起我的心底里的思绪,我的老屋!我的外婆!我的垫着尿布就一起玩耍的伙伴!在他坐上轮椅的三十个年头,新的灾难降临。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当喝水都成了一种奢望 ,当他昏昏沉沉,无法思索,手无力支撑上床上车的时候,他拨开缝隙,写下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这样寂寞的铁生值得我敬重——失去了健康的腿,却历练了坚强的心!回望铁生,残缺与寂寞成就了他睿智的思考!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我想,他真诚温暖厚重的文字能唤醒我,唤醒很多读他文字的人。我想,很多时候,我也需要一个地坛,推开繁杂浮躁和喧嚣,去静静地思考,去努力地说服自己,完成一次次人生的蜕变!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铁生已经走了,但他并不寂寞!
读《记忆与印象》有感篇3
认识史铁生一晃已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从《今天》上读到他的《午间半小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小说中传达出的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那个空话连篇的时代罕有的那种朴实的文字,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终于在紫竹院落的草坪上见到了他。那时的聚会还不那么合法,可是他还是摇着轮椅来了,见到他让我钦佩而感动,我不由得走过去推起了他的轮椅。
我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无论是《病隙碎笔》还是《务虚笔记》,他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书写人灵魂深处的颤动,叫人无法不去思考。我把史铁生的文字看成是当代文坛的珠峰。而三四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铁生,又面临新的灾难———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想出他书的出版社太多了,而他惜墨如金。作为编辑我的亦不例外,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今年春天,我试着给他的夫人打了电话,没想到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能编辑他的新作我十分兴奋。
拿到稿子我一气读完,太绝了!刚巧北京出版社打算上马推一个《人生中国》项目,这是一套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命运为主题的丛书。或许百姓的生活并不惊天动地,不那么辉煌磅礴,但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生中国丛书》要将这些笑容和泪水印进书页,让读者从中感知民族、历史、人生、价值。以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为旗,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本书非常能体现《人生中国丛书》的出版理念。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稿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坛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部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作者写了我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正如这套丛书的主旨所表明的那样: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往往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我曾经与史铁生交谈过,他告诉我,写作以生活为基础,可不同于生活。文学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记忆与印象》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
在写作面前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充实而完整。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他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正如王安忆在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中所说: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
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就用思想做脚,往内心走去,越行越远。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
读《记忆与印象》有感篇4
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的等待着我。
生命的开端最为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得忽然,你就进入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边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记忆与印象》
对于人生的叩问,对生死的探索,对日夜的把握,史铁生作为导游引领我们接触人生的真谛,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人生解剖。
有时,我会感觉他是一个老子学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位大家不经意的交集,是真理的汇聚,抑或是如同我起初的猜想呢?无法深究,但我们却了然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整体的把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老却告知我们,生与死不过取决于观察的距离与角度,如同已暗淡的星星在几千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眼中仍是璀璨的一颗一样,这不是对于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存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并且从史老中领略到一种,欢死畏生的独特独到的剖析,直面死亡时,是嘴角的微微上扬,面对生存,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试想,要是即将离开人世的人如若不笑,何时再笑呢?
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让我又唤起在心底对徐老的记忆,哦,错了,徐志摩从未衰老,并永远浪漫年轻,即使离开人世,他都是选择一种最为浪漫的方式,他青春永驻!也许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在徐志摩笔下的时候无关生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难道不是生与死的最为浪漫的方式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曾记得,这是自己记事以来所钟爱并且从未遗落的一句话!它在我心中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追求,一种闲逸与淡泊,足以媲美万贯家财。而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史铁生,一个真真正正淡泊生死与宠辱的史铁生,一个看破生死的哲人!
生命在每一天中循环,更新,消逝又重生,而每一天又在日与夜的轮回中奔跑,一天中有日夜之分,要是世上有上帝,这大概就是上帝的特意的安排吧!要是人生在世都只是白天那是多么无趣啊!神秘,让人充满遐想的月夜会让多少人因无处寄托思绪而失去生的勇气啊!但是一旦人生仅为黑夜,那大概也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了吧!生与死如同每日的更替,我们似乎并不察觉今天的朝阳和今晚的月亮与昨天的有哪些区别!但我们呢,却了然每天的我们都是新生的我们!每一天就是我们的生命的缩放的生与死,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与迎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惊叹中国国人的智慧与直觉,因为我们有了一种规律,一种充满诗意的规律,阳刚的白让人充满力量,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神秘的黑,给予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休憩。在这中间,我更觉得要是日出而作,月生而息更为浪漫!规律固然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为之遵守执行,然而,规律规范了生活,生活也就规范了人,所以人的天性让人类钟爱黑夜,似乎白昼的任何规则都无法在黑夜中奏效,风花雪月,夜夜笙歌,灯红酒绿都无法在白天驻足,一切一切要等到黑夜的降临才能重获自由,入脱缰之马,坦然而自由,相信每一个喜爱黑夜的人都能在黑夜中找到内心秉持的寄托。
读《记忆与印象》有感篇5
“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有位大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谈论什么。’这话给了我胆量。”
一连两个下午,我躺在沙发上读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七月号上的八则《记忆与印象》。第一天是邂逅,拆开信封发现它在那里;第二天便是约会了。现在夜深,可以写一点读后感。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打动我的散文。
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我看着文章,通篇在写早已离去的母亲。一再地有点纠缠地缠着妈妈。很多事情,很多光线和气息一次次走向她。心指着她。读这样的文章会停下静一静,停下吸吸气。我想这是一个跪在沙滩涂画的人,赶在潮水到来之前用手指画一点自己反复的梦见。有很多很多情绪海一样朝人涌来,我读的时候都有希望自己被吞没的感觉。那时候,吞没不再可怕,甚至有幸福和融入。烟消云散才好呢,一滴水和大海才好呢,没自己才好呢。
文章记的是旧人旧事和旧的心情。有些人和事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人可说食色,满纸渲染出味道,但不可说空气。留给空气的只一两个形容词,没有一点颜色。但每一次呼吸都可感觉。儿时被母亲空气一样地环绕灌溉,浑然无知,到一日,气喘起来,才意识它的不可或缺。每个红血球都醒来,不依不饶,才想念儿时的包裹自己的丰沛的爱。
读这样的文章肯定无法欢笑,但也不是哀哭。要哭也是无声流泪。流着泪却有一丝甜意上来。有所庆幸。毕竟还有过老家的废墟般的老屋,一圈圈绕着不敢进入,但去看屋顶上的野草。毕竟有妈妈。
我也是在瞎说。史铁生的这文章没法叙述甚至没法论说。他写字很慢,数念珠一样,一颗颗地下来。第二天的重读,我读得慢些。我也慢慢数它。我可以引一些哲理的警句式的话出来,但那些句子一被引出立刻变作另外的东西。读,是接近作者的惟一的办法了。如果能走向他,也就能走向自己,把自己也读出来了。
老天保佑在天和在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