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6篇(《三顾茅庐:三国演义的智慧与坚持》)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故事。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请得其出山辅佐自己的情节。这一段故事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撰写六篇读后感,探讨这一故事所传达的智慧和人性的魅力。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篇1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己的奇迹。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篇2
据说,三国年间……某一天,刘备三兄弟听说了有孔明这个人!刘曰:这个人是谁?干什么的?有什么才华?祖籍在哪里?……一下子问了,不——知道多少个问题!说得张飞和关羽头都大了!可是他们还是保持清醒地说:老大!你把我们的台词都说了我们说什么?“哦,sorry!谁叫我记性太好了呢?”张飞小声对关羽说:“老大也太自恋了点吧!”好,言归正传,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他吧!是!老大!
第二天,“啦啦啦啦”刘备哼着五音不全的歌,骑着小毛驴,后面的跟班(张飞和关羽),可痛苦死了,一会儿为老大拍蚊子,一会为老大赶驴。嗨!命苦呀!终于,俩个人的工作结束了,可是……对不起,诸葛先生不在家!不过,你们可以明天来!哦……三个人扫兴而去。切换镜头……
诸葛先生今天算了一下卦,算出来,今天会有人来找他出山,所以故意交代童子说他不在家。自己爬到树上,看他们遭到自己拒绝了,明天还会不会来!要试试他的诚意。
果然,刘备等人,明天还是遵守预约来了!下面是天气预报:今天阴转多云,有雷阵雨。可刘备等人还是不顾暴雨淋,刘备倒是没事,有张飞和关羽给他打伞。可……算了,每次受伤的都是他们。诸葛先生呢?他可不管这些,照样不见。这回,张飞可火了,正好,一个雷打到了树枝上。他灵机一动,把树枝往柴房里一扔,妈呀!诸葛先生终于,给逼出来了。可还是不答应刘备出山,他偏要刘备给他三十万元赔偿他精神损失费。
刘备哪有这么多钱哪!所以,等他凑足了钱,已经是十二月了,大雪纷飞。刘备冒着风雪,。终于把诸葛亮请出了山。回去之后,他又大吹大擂了……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篇3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散发着水墨清香,在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演义》,而说到《三国演义》,就不得不提《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皇叔刘备开始辅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来功打他。刘备无智者相辅,大败于曹操。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次前去卧龙先生的隐居之地求贤,前两次刘备未遇见诸葛亮,第三次去时,他不听众将劝阻,仍执意前往诸葛亮住处,最后用远大志向和诚意请到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中,刘备显现出他的求贤若渴,同时也让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坚持,也非常有诚意。我想,这可能正是他能兴汉建蜀的原因,心诚与坚持,是我们多么应该学习的品质呀!
将目光投向以前,几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对侍了十几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几年统一了蒙古。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为坚持吗。再看看我们,平时里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想着放弃,很少事儿能向刘备一样带着诚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们能像刘备及以前的贤人一样,就不会有“困难”这个词存在了。
在夸赞刘备的同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一直是刘备以及许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诸候国的“抢手货”。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无非就是他有学问,会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学习与思考是让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思与学相结合时,必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顾茅庐》的两个启示如两缕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总结起来只有四个词:诚心、坚持、学习、思考。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篇4
同学们可能听说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吧!今天早上,我和老爸也当了一回刘备,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听我来讲述。
这件事是由修自行车引起的。(镜头转播到今天早上)
第一顾——早上七点,正当我还在南柯一梦时,一下子被老爸给摇醒了,我大声问他:“干什么呀,人家还没睡醒呢。”“就知道睡,快刷牙洗脸,吃完早点跟我去修车子。”我极不情愿的吃了早饭,和老爸一起把车子推到了经常去的修车部。我和老爸环视四周,连个修车子的人影儿也没有,北风呼呼的刮着,风里含着寂静的味道。树枝在不停的摇曳着,我和爸爸呆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第一顾失败了。
第二顾——写了些作业后,经受不住爸爸的“紧箍咒”,我和爸爸踏上了第二顾的旅程。那时正值中午,街上的人比早晨更少,简直与人山人海成对比。我边走边在想:万一这老师傅还没来可怎么办啊,我这肚子可一直咕咕叫呢!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位亲爱的老师傅还是没来,修车子那儿又是空无一人。又白折腾了。
第三顾——填饱了肚子,老爸还在唠叨:“你说这老大爷平时挺敬业的呀,今天怎么就,不行,你还得陪我去一趟。”得,父命不敢违,只好再去一次,也好让老爸死心。我们又到了那里,可这次结果与之前不大一样,老师傅来了!老爸推着车上前去修,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毕竟我劝了他两次不要来了。但无论怎么说,这车子终于是修完了。第三顾终于成功了。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我和老爸则是三顾修车部修好了车子。看来啊,这干什么事都得坚持才行。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篇5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说完便走了。
于是刘备叫上关羽、张飞去卧龙岗请诸葛亮。第一次童子说:“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次大雪纷飞,刘备叫上两个兄弟又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可是童子又说:“先生看望朋友去了。”第三次,刘备挑了个吉日,又叫关张一起去拜访诸葛亮。童子对刘备说:“先生这会儿正在睡午觉呢!”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次,诸葛亮不仅和刘备见了面,而且对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胜策略,最后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国。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为刘备的真诚、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真诚,特别是对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点的怠慢。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支持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篇6
第一缕光射到我眼里,我便被这一缕光惊醒。外面的大公鸡也开始鸣叫,一切都苏醒了。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三国演义》读起来了。
它讲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开始和结束。我读了许多篇目,但让我叹为观止记忆犹新的是《三顾茅庐》这一篇。
刘备屡屡失败后,遇到司马徽,他告诉刘备:“你虽已有猛将,但唯独缺谋士,你如果能得到卧龙,雏凤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没多久,一个叫单福的人前来投靠刘备,他帮助了刘备多次打败曹操。曹操见其才华便以他母亲来要挟单福,单福不得不离开刘备。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寻他做军师。”于是刘备便与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往。时间很巧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次遇到了,刘备在经过重重考验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从此故事中,我读到了刘备坚持前去的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在请诸葛亮时的诚心。但我又何尝又这份坚持的信念能?在学校我认真学习;在生活中我报了古筝,跳舞,奥数等等课程,我常常偷懒这不练,那不跳,这些不会算得都去问哥哥,从不好好想想这题我会不会。最终报复来了,跳舞和古筝越来越差,奥数考试也不及格。但我读过了这一篇目,我懂得了坚持。于是我从新开始学习,这些课程也恢复了原来的成绩。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无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坚持,如果不坚持,则可能失去成功。忘着窗外的美景,我暗自开始努力,准备迎接今天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