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读后感7篇(战争论:七篇读后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篇关于战争论的读后感。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而战争论则是对战争本质、原因和影响的深入探讨。通过阅读这七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本质,思考如何避免战争,以及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些精彩的读后感吧!
战争论读后感篇1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了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后感篇2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能够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十分畅销、十分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
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光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就应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理解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战争论读后感篇3
战争不是消遣,不是一种追求冒险和赌输赢的纯粹的娱乐,也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为了达到严肃的目的而采取的严肃的手段。战争由于幸运的变化,由于激情、勇气、幻想和热情的起伏而表现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一手段的特色而已。
社会共同体(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因此,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只有战争真的像按纯概念推断的那样,是一种完善的、不受限制的行为,是暴力的绝对的表现时,它才会被政治引起后就好像是完全独立于政治以外的东西而代替政治,才会排挤政治而只服从本身的规律,就像一包点着了导火索的炸药一样,只能在预先规定的方向上爆炸,不可能再有任何改变。直到现在,每当军事与政治之间的不协调引起理论上的分歧时,人们就是这样看待问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看法是根本错误的。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现实世界的战争并不是极端的行为,它的紧张并不是通过一次爆炸就能消失的。战争是一些发展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的力量的活动,这些力量有时很强,足以克服惰性和摩擦产生的'阻力,但有时又太弱,有时急有时缓,因而有时迅速有时缓慢地达到目标的,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战争都有一段持续时间,足以使自己接受外来的作用,做这样或那样的改变,简单地说,战争仍然服从指导战争的意志的支配。既然我们认为战争是政治目的引起的,那么很自然,这个引起战争的最初的动机在指导战争时应该首先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是政治目的也不是因此就可以任意地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因此,政治目的本身往往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尽管如此,它还是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所以,政治贯穿在整个战争行为中,在战争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
由此可见,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军事艺术可以在总的方面要求政治方针和政治意图不同这一手段发生矛盾,统帅在具体场合也可以这样要求,而且这样做的要求确实不是无关紧要的。不过,无论这样的要求在某种情况下对政治意图的影响有多么大,仍然只能把它看做是对政治意图的修改而已,因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总算读到这最有名的一段了。
战争论读后感篇4
第一次阅读军事著作,我所感所悟并没有很多。但这次的阅读却也打破了我对军事书籍的偏见,它们并非我所想的枯燥、无味。《战争论》是克劳塞维次所著。劳塞维茨全名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是早期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家。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因为时代所限,克劳塞维次的书籍都带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烙印。
《战争论》和其它军事书籍在写作方法上都大致相同,在某一场战争事件的分析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书是作者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3卷8篇124章;另约70余万字。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战争计划。
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拿破仑战争为主要事实依据来写本书。“最高大的小巨人”拿破仑是在历史上、军事上都提到非常多的伟大人物,他是法国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短时间内统一法国,平息了内战,其征战脚步还遍布整个欧洲,直逼现在的俄罗斯版图。狂热的作战欲望使拿破仑成功赢得两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打击。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自“滑铁卢”惨败后,拿破仑再难东山再起。就作者选择拿破仑作为其论述的主要史实,笔者谈几个拙见:
拿破仑无可披靡的军事才华,作者在本书文字的描述了或多或少的给我们透露了其对拿破仑的崇拜。这样一个热爱军事的人在面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不免翻起崇拜,当你“爱上”你的写作对象时,你就能更好地在书中把对他的想象加以利用。
拿破仑传奇的一身。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没有煊赫的家世,没有高大的身躯。他的成功全靠自身的征战所得。蒙特诺特、亚历山大、马伦哥,一系列煊赫的政绩,让拿破仑成为神话一般的领袖人物。拿破仑一生打了近百场的战役且在他政治生涯的前期的征战都属不败的神话。拿破仑一生的转折点就在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与英盟(威灵顿)和普鲁士(布吕歇尔)拿破仑惨败。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战争论读后感篇5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战争论读后感篇6
何谓战争,《战争论》作者克劳维茨对战争的理解是“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可否认反恐战争、局部战争等各种战争危险仍然充斥着这个世界。研究战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和平鸽能展翅在天空;研究战争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制止罪恶枪声的响起。
《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著作,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对军事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着作至今仍为资本主义国家军事界所推崇。阅读此书能让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批判的选读这本书后,让我对“国家使命”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
所谓自强,就是紧紧抓住新时期军事变革的难得机遇,尽快实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质的飞跃。引述《战争论》中的一段话,“面对重大的历史变革,唯有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拥有自主决定权。”中国的主权与安全,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人恩赐和施舍。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家一再发表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实际上就是“威胁中国论。”就是威胁中国不可壮大军力国力,扼杀中国这头雄狮于睡梦中。应对这些心怀叵测的人,唯有自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经。加快发展中国军事力量,当中国的国防力量与别国对等,才能拥有同等的地位和话语权,“中国军事威胁论”也就不攻自破。但我们在自强的道路上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以“超英赶美”或“取代美国,争霸世界”为目标。中美军事战略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国土防御战略,后者是全球进攻战略。如果我们参照美国的军事战略,不仅走偏了方向,更是贬低了自己。
所谓自卫,就是科技强军加快建设的步伐。我们不能任人欺侮,必修有能力让任何威胁我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略者付出应有而又惨重的代价,并且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但我们的自卫必须有严格限定,不能像《战争论》中所述暴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坚持不能“打第一枪”更不能去挑衅别人。和平解决争端才是首选的方式。
战争论读后感篇7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冷兵器接触战争已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枪械的出现使战争逐渐偏向以致成为热兵器时代。同时又因为在近代战争中,先进的武器所带来的强大杀伤力,使武器的先进成为了主导一场战争的主要因素。至此,全球各国的军事进入了高技术化时代。 军事高技术,是指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现代高新科学技术。
一般认为,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现代军用高技术自从20世纪中叶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初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大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为大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第三阶段,而且这一阶段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所谓军事高技术,就是已经应用或即将应用于军事领域中,并对现代军事和现代战争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新科学技术群。按照科学分类方法,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通常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军事高技术的体系结构是由科学体系中面向军事应用的那部分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所组成的。它包括两个层次,即军事基础高技术和军事应用高技术。
军事高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六大领域。
随着电子技术和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武器装备的发展空间从传统的陆海空领域延伸到太空,电子电磁等高科技领域。而武器装备则从传统的机械化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电气化和电子集成化,超视距的战争装备方向发展。同时现代战争环境也对武器装备提出更高的作战要求。要求武器装备能在复杂电磁干扰的环境下能正常工作,并且能对敌方进行有效的反击。而在这不再是短兵相接的时代,掌握敌方的军事动向即掌握着整场的节奏。 武器再强大,打不中也无法对敌人产生伤害。而且掌握敌方的军事动向,也就意味着可以随时破坏对方的通讯能力。由此看来,信息化是军事高技术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