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5篇(《陆犯焉识》:五篇读后感,文辑精选!)
本文主要介绍了《陆犯焉识》这部作品的读后感范文,共有五篇。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该作品的主题、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同时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这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1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陆犯焉识》让我想到佛教讲究的一种因果循环。陆焉识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妻子的美,蔑视她,瞧不起她。但在陆焉识坐牢时,冯婉瑜不断给他带各种好吃的。比如说冯婉瑜偷偷地瞒着渴望吃好吃的孩子们,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给陆焉识拨蟹黄。可是在陆焉识年轻的时候,他可是在心里最厌恶婉喻的`。这就是她喜欢他时,他喜欢另一个她;他喜欢她时,她已经不记得他了。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喜欢他了,所以在她思念过度的时候,她在心里内化了一个永恒的他。
《陆犯焉识》写出了人世的浮沉,爱的恒久忍耐,还有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不可预知。陆犯焉识,犯陆识焉。老陆在大漠坐牢,坐牢前知道什么,坐牢后又知道什么呢?整本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或许陆焉识在人生的结尾就是因为不能预知未来,所以选择留在了曾经关押自己20多年的西北劳教大漠,选择了简单,选择了接受爱,选择了灵魂的归属。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2
其实我上大学以来,空闲时间很多,却是甚少看书的,研究生期间尤甚。亏得有个朋友,时常问我看了什么书。一次两次我还可以推说最近忙没时间看,次数多了饶是我脸皮厚的了得,也得惶惶的去看一些。
好似最近和严歌苓有些缘分。也可能因为金陵十三钗的关系她是近来的热门,所以刊登她的作品也多一些。年前年后这两本杂志上竟然都是她的小说。年前那本上是金陵十三钗,年后这本上是陆犯焉识。个人觉得金陵十三钗实在是单薄,觉得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片段,拿来拍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实在是不够分量。陆犯焉识不一样,写就写成了一部电影。
我像惯常一样,试图像个研读的人的样子,慢着性子压低看书的速度,假装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并且学习到一些什么。在这本书的前十几页,计划的实施确实是很成功的。首先题材对我来说就不很新奇。叙事的开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监狱,一个很熟悉的伤痕文学的氛围。作者很显然也谙熟这一派的套路,几个主要的角色都刻画的很成功。除了主角。根据作者对主角前半生的介绍,与此间的刻画简直大相径庭,无怪乎有之后的结局。就这个角度说,还算合理。毕竟我们无法看到他在故事外十几年颠沛流离和牢狱生活对他的.摧残,脱节感还是非常清晰。作者似乎不啻把最丑陋的人性开膛破肚,然后再冷静的分析,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惯常的此类文章总是留一些生路给我们这些看客的。坏人就是坏人,人性再闪光,还是坏人。
故事被絮絮叨叨的讲出来,老陆的前半生和现在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中间还夹杂点他的情事,就着监狱敌我斗争吞咽下去,就快要淹没在一大片的伤痕文学作品里了。
老阴生少阳。我发现我无法再慢条斯理的看下去,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加速。风暴开始出现在平静而压抑的海面上。惊心动魄的越狱,九死一生的归途。作者口口声声说这是父爱,老陆对他女儿的眷恋和思念。老陆还需要这一张遮羞布吗,他分明是想从他们的结晶中看见他所爱的影子,他狗一样的活这20年不是为了这孩子。这孩子不过是他和她的见证。
风暴就这样无声息的又平静了。平息的让人觉得失落,犹受虐癖一般,这么声势浩大的风暴,怎么就这样随随便便停了,一点破坏力都没有。确实停了。无论恼恨你破坏的太多还是破坏的不够,旁的人都会报复。于是又回到了监狱,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被当成十六七的小王八蛋欺凌。
他连狗都做得不如,还要活着。他不能见她一面,都不想再活了。他见了她一面,却一定要再活着。他的爱,迟到了四十年,还会迟到更久。彼时平淡的闷极的生活,他用了四十年终于品出香醇,品成了天下独一份的滋味。那香味,从心底里骚动他,青藏高原上的苦寒生活都不能使他再平静,他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文人恬静也帮不了他,他就这样在心底里发狂,发狂似的积攒对一个女人的爱意和甜蜜。他的忍耐无疑是值得的。一个女人从第一面就开始守着他,呵护他。几十年不离不弃,狂风暴雨都吓不走她。
美好的爱情总会有美好的结局。他终于受够了所有的苦,她也熬尽了枯守,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激动的像两个少年人。
他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说,你是谁啊。
他多么心痛,愿意用余生唤醒她。她接受了这个陌生人的到来,愿意有他的陪伴,如他愿的嫁给了他。
她死的时候,问他,焉识回来了吗。
他叫陆焉识。她等的绝不是他。
好像严歌苓写的东西就是这样,很多地方觉得她完全可以写得再透一点,再丰满一点。她确实是只勾勒一个线条,一副画面给你。画一个婉约妇人家倚在园门口,让你自己去想她背后家室生活蜚短流长。这篇小说里涉及到的点很多,但都是点到即止,匆匆而过。或者作者只是为了铺陈一个叙述的背景,是我看的时候太过敏感。个人感觉相当多的点上,再展开写一些也不会影响文章主线的发挥,因为毕竟是用九分功夫弹弦,用一分功夫敲锣。这都是些次要的话了。光是那两三幕就已经成就了这篇文章,催泪效果极佳。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3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内心是有一些感动的,
这篇小说最让我感动之处之一在于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陆焉识早年生活如此优裕,才学卓越,风度翩翩,却没有摆脱那个年代的厄运。但是在遭受了那么多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境遇,各种非人的待遇和磨难后,历经万难,为了达到自己心里的一些念想,能在西部那些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坚韧的活下来,活的甚至不如一条狗,不要说有任何尊严,就连生命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他却能奇迹般的生存下来。感动之二为他晚年的执着。他一直敷衍了那么多年的婉瑜,在他做犯人的这些年她在他的生命里渐渐的明亮起来,直至最后在他心里变成了一颗珍珠,他恨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爱的就是身边不甚其烦的妻子,只是因为她不是他自己选的,所以在那些生活中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借口敷衍她。他一生最向往的就是自由。却在最后明白了虽不是自己的选择,但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婉瑜那样爱他。感动三,婉瑜的爱,没有谁比她更爱陆焉识了。一辈子的爱,在为他生儿育女中,在每月准时的探监中,在那些她为他准备的探监食品中,在为救他性命而献身的时刻。她是如此的伟大,优雅而隐忍的女性,却在她最爱的丈夫回来时已经变得失忆,是不敢相认吗?或是已经爱到骨髓里,爱到和自己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不能接受任何别的人是她的'焉识吗?
关于其他方面,人性的描写,亲情,友情,在文字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众生相,深刻悲凉。
今天把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看了一遍,没有小说那么丰富,但是演员把一些很深刻的内涵表达出来了,很是感动,有些场景结合小说,会显得更为深沉,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总是显得那么单薄,无法抗拒,唯有坚定的怀着某种信念,才能让自己苦难的生存下去,是磨难,是痛苦,生命显得如此苍凉,但无论怎样,总还是有那么一丝温暖,只是片刻也好。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4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对上海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代歌后邓丽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邓丽君如夜莺般娇柔婉转的嗓音,我脑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华的景象:十里洋场霓虹灯闪烁、终日不灭;百乐门前舞女巧笑的倩影;还有黄浦江,船只川流不息,不顾一切似的奔向远方……
但长大后,我对上海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石库门一幢幢、一栋栋排列成行,看起来沉默寡言,却又像是将这房子、这城市的秘密娓娓道来;还有那冬日里的老虎灶,在没有暖气的旧年,无数老上海人靠它烧出的热水熬过漫长湿冷的冬天;弄堂里的粉笔画出的跳房子图案、清晨深夜里买早点宵夜的推车……老上海在我的脑中逐渐丰满,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轻;繁华又贫瘠;曾遭遇过无数重创,却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最后,患了老年痴呆的冯婉瑜,只记得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陆焉识,却不认得衰颓的老年陆焉识。复婚现场,她大闹现场,因为她心里记挂的仍是那个少年……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篇5
陆犯焉识》与《归来》在我这儿有一段小小的纠结:先出现的是《陆犯焉识》,因为当时在读《巨流河》,我就将这本先放着;然后看到电影《归来》,发现前者竟是原著,虽则电影有陈道明和巩俐的演绎很动人,但是却消磨了我读《陆犯焉识》的欲望--实在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勾起我与他或她相处一段时间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个下午,我坐在飘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齐楼的树顶变换斑斓的色彩,我从床头翻出这本书,开始慢慢地看,严歌苓的语言是我喜欢的,干净、温厚又带着苍凉。历史风云可以在她的笔下凝聚成生活琐碎的场面,磅礴自然可以转变成纤细的盆景,内心的波涛可以化为某个电光般的眼神--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她应该是消瘦、沉思,还该有一头细碎的白发。偶然看到她在《锵锵三人行》里做嘉宾,却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一头乌黑的卷发,白皙的皮肤,柔美的声音--我没想到她原来是那么美丽、温婉。
故事徐徐展开,被唤作“老几”的政治犯陆焉识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装结巴,沉默,警惕……一切为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饭,活着成为最艰难的事,但还有比活着更艰难却又不可放弃的事--那就是内心对爱的体验。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陆焉识开始回望冯婉喻这个他一直忽视和拒绝的女人。她的惊艳的眼波,她的隐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绝着这个“硬塞给他的”女人,而现在这个女人的一切给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营养,成为了让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
为了去看一眼冯婉喻,告诉她他想对她说的话,“老几”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来诡计多端,实则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计策。等到他费劲千辛万苦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看她买菜挤车跟丹珏、学锋她们一起吃饭,他觉得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了,于是选择了自首。
又是更漫长的等待,等待中冯婉喻的爱足够陆焉识慢慢品味了,他像一头牛,不自觉地吞咽下金黄的温暖的稻草,然后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刍,将每一根稻草里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过每一个褶皱每一粒虫斑。
际遇总是给人意想不到的获得。陆焉识在这样的对爱的反刍中慢慢惊觉到了冯婉喻的美丽——容颜、书法、性情和她的带着崇拜的爱。
际遇也总是给人缺憾。陆焉识平反归来,可是冯婉喻却失忆了——这不是命运的玩笑吗?可是,这应该是命运最善意的玩笑吧?失忆的老年的冯婉喻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陆焉识。纯粹的等待,纯粹的爱和一个纯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但是对待书中结尾的遗憾,我却深深喜欢,真的,没有比这样的缺憾更美丽的结局了。
合上书,再回想一下《归来》,发现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过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点错过了这本好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