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模板6篇(《静默中的变革》)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6篇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的模板。《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讲述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改变,揭示了革命可以以不起眼的方式展开的真相。以下是6篇读后感模板,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2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在一些地区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着力不够,所以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变以知识灌溉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研究的。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新手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这一小节中,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有的老师认为是为了不在教学中出现冷场,认为教室里出现沉默的场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将阅读课上成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应该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
其次,作者谈到了倾听是教师应对的身体,教师通常以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在学生发言时频频点头表示肯定,这种行为在作者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倾听,也就是,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这是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教师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的。
接着,作者对倾听学生发言做出两点评论,第一是教师“倾听”的意义,第二是“明白”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教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能够倾听到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共鸣,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置好的答案或者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真正理解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机械地在言语上或者肢体上“附和”学生的发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会经常设置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提问学生,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太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即教学观的混乱。随后坐着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措施,一是在交往中学习,二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与以“学”为中心相反的是以“教”为中心。在提出以“学”为中心后,有些教师就会认为自身的作用的是消极的,甚至极端地认为,以“学”中心就是要在课堂上完全让学生学,而不再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要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比较可行的。
真正的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学”为中心,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立在对相关知识了解或掌握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有思维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建立,品德的学习……等等。但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原因,在鼓励学生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老师完全放手,在教学中扮演一个消极的角色。相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一点上,由于现实情况所限,我们数学课内容繁多,同时也受限于我的教学能力,还是无法完全像佐藤学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太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再认真思考,争取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中心的理想教学模式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进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在确定了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的教学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种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二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
所谓“服装裁剪”式的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就是建立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的教学。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作者提出,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这种教学方式,我也在平时学生的作业中尝试使用,我会针对不同学生作业反映出来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我会针对不同学生反应出来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谈话。倾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以便于我在了解她们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进行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3
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从学校内部的关系来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学校应该是师生一起学习、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佐藤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去沟通学校内外,在书中他着重提到要将家长引入学校。在小千谷学校里,家长可以在设定的观摩教学时间里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听课,然后再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教室听课,最后与教师一起交流教育的状况,此外,家长还可以作为嘉宾来教室成为教师的助手或亲自上课。尽管实施时的.确有诸多的困难,比如家长要克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佐藤学教授称日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静悄悄的革命”,他认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性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困扰,但是在和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让我们坚信脚下的路是正确,这场革命最终将会是一个双赢,即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更有活力,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4
朋友,当你读到如下内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此时你会怎样来想想我们的工作了吗?
我真诚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须彻底地发生变化,由关注少数的优胜这的应试教育,彻底地扭转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如果还不发生转变,你就“敖拓乐”。这场革命从哪里开始呢?通过上边的那句话,就知道该如何转变了吧?从我们日思月想的课堂开始,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课堂不能改变,这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每位学生,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社区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须从教室开始,从每位同学开始,从每位老师和每个课时开始,这就是“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打开心扉,每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得到关注。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进行中,获得独立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有充分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尽力互相关注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用心倾听”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慢慢地养成习惯。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在教学中,我想既要保证大多数的同学学会内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样,让学生朝上追赶,力争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共同体中,教师处在首席之中,适时引导,适时讲解,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逐步获得适时提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这项改革是非常关键,把“国学课程”。
变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证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收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来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革命开始了,勇敢地面对,把课堂教学革命进行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5
与优秀的人同行是一种幸福。
从未细读过地道的江南小镇,所以在暑假听说安排班主任去杭州培训时,异常兴奋,去火车站之前,买了一大袋子吃的,想着可以打发八个多小时的动车。大家一块出去在车上最方便的就是能随意的换座位。最终,李靖老师在我身边“安顿”了下来。厉害的老师到底是厉害,坐下没多久李靖老师就从背包中拿出了让我汗颜的物件《静悄悄的革命》,并且对喧哗的车厢无感,认认真真的边读边画。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大概这是其中之一。而我也在她休息的时候借来读了几页。果然,左右嘈杂阵阵,再也入不了我的耳。
回来的路途上,李靖老师还拿着这本书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你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看看,我们刚开始那会儿,都是自己摸索,没人教给我们怎么做,你们现在多好,书里面好多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番话,平静如水,但我的内心已经激流暗涌。
《静悄悄的革命》,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的空洞理论,整本书读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刻苦钻研的老教师在给自己说话一样,不是书面语言但又非常凝练,没有一句话是毫无意义的,平实、质朴,深中我意。而且让我讶异的是,我现在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年前佐藤学先生同样也遇到过,在各项艰苦的任务完成之后,还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法。下面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给我的启发略谈一二。
一、教室里的风景
高二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被失落环绕,因为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口沫横飞、语重心长的'批评教育形成了超强的免疫功能,我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不解。但书中给出了答案:“在扯着嗓门喊叫的教室里,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里,在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发言的教室里,在有若干学生几乎从不发言的教室里,在声音都感到带刺儿的教室里,学生笼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弃的气氛里,要进行自立、合作的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造成这种教室分为的根源在于老师的对应……要把教室变成能让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切发言和倾听的教室,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回到教室,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三开学之前,读到了这一章,我决定开学之后一定要让班级发生一些变化。
开学之后,因为时补课时间,所以学校的管理部门都不在。在以前,我认为板报的制作非常耽误时间,所以就怎么简单怎么来,甚至有些图画我觉得画的还不错就让学生下期接着再用。但是,高三开学之后我就急切的想办板报,心想着:对我的话形成免疫,那就再刺激一下同学们的其他感官。把我们班的板报小组长孙春阳叫过来,大致说了一下要怎么办,让他准备准备,趁周六的时候时间多些把这件事情做了。
周日进班,我是真正的被震撼到了,刚开门觉得班级气氛有些异样,再抬头一看“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几个大字铺满了后黑板,黄色的毛笔字体,红色的阴影,像火焰中我们拼搏前进的青春。我不太容易感动,但是那几个大字确确实实触动了我的心底。还有照片墙,同学们会有一种家庭的温馨感。虽然是小小的变化,却起了大大的作用。
这一段路程很难走,但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与冷漠作战
高中有段时间,我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的不接受。所以,外界与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别人好,我这样;别人不好,我还是这样。因为没有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所以对外界漠不关心也是必然,可怕的是外界也包括成绩。后来真正刺激到自己还是成绩,到了低谷才开始知道反弹。一段时间的低沉给自己的成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考之前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拒绝冷漠。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6
这几天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因为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做课题研究有7年多了,在这几年中尽管一直坚持着,但感觉还是不够深入,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难为借口就放弃继续的念头,平时对自己所带的实验班离成为润泽的教室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课堂上没有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