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7篇(《国富论》:财富之源,智慧之光)
《国富论读后感7篇》是一篇关于经济学经典著作《国富论》的读后感合集。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国富论》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通过这七篇读后感,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富论》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国富论读后感篇1
继上一次的《新卖桔者言》,这次我选择了读《国富论》。和《新卖桔者言》不同,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我刚开始看的感受:“这些字分开来我都认识,可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了。”所以,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上网查阅这些内容的意思。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有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一日也能成针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不能亲身体验那种分工的效果。就拿我们平时在家做饭来举个例吧。过节时家里都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这个时候只由妈妈一个人负责煮饭做菜,那她大概就得从中午开始忙活,不然是不够时间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动,妈妈负责炒菜,爸爸负责杀鸡,姐姐负责切菜,我负责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顿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时间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妈妈一个人工作时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们现在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斯密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却是他从生活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出来的。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时代前端的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发现和体会认识。
《国富论》这本书中值得好好品味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现在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层。它不是我只读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还会好好的再次研读这本书,希望有兴趣的各位同学,也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吧。
国富论读后感篇2
众所周知,中国历经了辛酸的近代发展史。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封建专制、军阀混乱、帝国主义等各方面的侵扰。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弱民弱,人民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度低下的状态中。
直到新中国成立,再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几年来,国际上甚至经常出现“中国人在买下世界”、“中国人买奢侈品如同买白菜”、“中国大妈撼动了国际金价”等各种论调。这说明了中国人的国际经济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切切实实地富了。
然而,常见于报端的除了“中国人富了”的论断,还有“中国被严重污染了”的论断。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人也许不会知道,水是可以清澈见底、天空是可以碧蓝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成长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有幸出过国的人,发现那些被长期鄙视的资本主义国家,竟然山青水秀,天空碧蓝,绿树葱葱,花鸟相随。这种美好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画了个问号,经过深思熟虑,于是他们中的精英选择了离开祖国和家乡,移民国外。
具媒体统计,2011年,中国送出的留学人员总数位于世界首位,清华北大成为美国博士生最大来源学校。截至2011年,中国已送出224.51万留学人员,大约只有81.84万人回国。2012年,中国永久性移民的人数超过了15万人,更是成为了许多国家第一大移民输出国。这几个数字触目惊心,国家不是富了吗?他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在国外生活?
这中“富了”和“离开”并存的现象,显然会在人们心中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是真的富了吗?
读了《国富论》后,我感觉为这个问号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国富论》里把劳动分作了两种: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主要是指制造业类的劳动,用以把价值附加在生产资料上,形成产品;非生产性劳动则主要是指培养劳动能力的劳动,用以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如教育和科研等。
生产性劳动是最直接的经济活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因此,许多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在国际社会上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品牌。然而,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资源匮乏。为了使得国家和人民快速富余,我们显然对资源进行了过度开采,对制造业进行了过度发展。以至于我们的山秃了、水脏了、空气也污染了。
同时,我们的劳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却没有得到根本提高。这表现在:一方面科研事业中的许多基本材料、基本技术还需要依靠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并不能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学习,反而流失了很多优秀人才。这明显非常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健康发展。
对比发现,美国的制造业并不太发达。美国市场上的衣服、玩具等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他们的苹果手机也只是在加利福尼亚设计,而在中国被组装。可虽然如此,他们却赚取了绝大部分产品利润。原因很显而易见,他们具有绝对的技术统治地位。换句话说,他们的劳动能力更高。在技术垄断的前提下,他们显然更容易地富起来。
因此,辩证地来讲,美国式的“富”才是真正的富,而我们的“富”却还需要加快转型。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呈逐渐上涨的趋势,制度也更加健全。未来,希望国家能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完善这方面的制度,早日实现真正的富国梦想。相信,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国富论读后感篇3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这本专着共为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日,脱离了计划经济也可是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我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我的信仰,就会成功。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好像每个人都能够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后感篇4
经过3个月的持续阅读,今天终于看完了被称为经济学圣经的亚当斯密所写的《国富论》。67。6万字,502页,国富论共分为五章。刚看完的第五章的主题内容是论国家的收入。
由于国富论内容太多,所以会分五篇读后感来分别记录该书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论国家的收入这一个章节中,国富论主要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其一、国家的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正义公平;其三是对社会公共财产开发利用及保护。
其二、国家的支出:主要包含国防费用、司法经费、公共工程和机关的费用这三类,到现在,一国的支出也主要是这三方面,其中公共工程及机关费用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
其三、国家的收入来源:收入来源有三,其一为国家控制的生产资料所能贡献的利润和收益,包括地租、国有资产利润等;其二为赋税,此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三为公债,也称之为国债,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发行的债券。
亚当斯密应该说非常重视国家的收入这一个内容,在国富论中,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阐述上述所列的三个问题,作为两百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也是世界大航海后的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期,那个时候的英国为日不落帝国,所占领的殖民地有北美洲、印度等地,而当时中国正处于乾隆中晚期,那时候的世界经济,如果用GDP对比,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英国得益于于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进步,社会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英国源于对国际贸易的主导,其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可以说亚当斯密写作时,是一个社会繁荣进步,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正是居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于国家的作用、支出、收入都有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也正因于此,240年后看国富论,依然会感觉其对国家的描述,入木三分。
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句话,当人民对政府的公正失去信任时,这个国家的商业和制造业也必然不会得到长远发展。”(国富论第五章论国家的收入节选)。放到现在,2019年,感觉依然十分适用。
作为经济学界的圣经,国富论可以说很完整的讲述了国家如何做,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作者有一定的地域偏见及时代背景,但经济基础和经济理论是不变的,从国富论的角度出发,2019年的中国也需要深度思考国家该怎样做?国家如何管理支出及收入?国家如何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如果一国国民没法感受到国家朝更公正、更稳定、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该国的经济也必定不可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以上为国富论第五章阅读后的部分观点。如有不对,请批评指正。
国富论读后感篇5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一直以来,对于这样专业而高深的书籍是敬而远之的,这一次,在推荐的书目中,我首次拿起它并阅读其中对于经济学的深刻分析,颇多感慨。
这本书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 展 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亚当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这并不难理解,国家财富的增加有利于个人工资的提高,而个人工资的提高必然大大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亚当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的确,温饱问题如果都仅能勉强满足,那么多余的消费根本就是妄想,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推动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唯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家的消费欲望,才能为社会财富的增加提供长期的保障。
亚当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因此,借款也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如果仅仅是为消费而借贷,这样只会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让富有的人丧失信心,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经济的运行更是错综复杂,我们需要从中慢慢去发现并寻找其中的规律,通过高度的总结来让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我们的路还很漫长,希望国家也能更好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国富论读后感篇6
这本书买来一年多了,断断续续的看,至前几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实在惭愧,既没有一气呵成的毅力,也没有成段自由的时间。可是,这本书给我还是很有收获,却不仅仅在于是对经济学理解。
朱光潜在《谈读书》里说,要学某门学问,这门学科的经典就不得不读,譬如学经济就得看斯密《国富论》,如今我看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发现这真是不太恰当,关于《国富论》,我至少能够提出这么几点:
1、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而当今世界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中国更是如此,大型国企占了重要领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不谈论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社会体制。
2、社会形态不一样。斯密的时代大约是18世纪,当时欧洲以农为主,工业革命正在起步,制造业刚刚兴起,而各种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当时社会阶层大约是地主阶级,工人农民(劳务)阶级,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官僚阶级(我感觉斯密属于这个阶级),而此刻地主阶级已经没有了,而工薪阶级却很多存在,社会形态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样,导致理解较为费力。斯密常常以英国地区,城市,还有英国古老的货币单位为例,由于缺乏对此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深刻。
4、由于本书成书较早,许多书中经过精细论述而提出的结论早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证伪,有些而此刻已成为常识,比如关于货币性质,作者仍然很多论述,显得冗杂而烦乱。或许《国富论》在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别人的感受能够交流,却不能复制。
但我还是依然深信,书里包含了别人数十年的经验,或者包含了前人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所得理论技术,如此方便易得,不拿岂不太可惜。所以我坚信着读书的力量,坚信努力的力量。
国富论读后感篇7
一次听说《国富论》,是在初中历史课上。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思想启蒙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发生,使用蒸汽动力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厂正在逐步替代手工工厂,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商业体系限制政策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处于幼年状态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从经济哲学、市场机制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国家职能理论等根基着手,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构建一个全新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富论》便诞生于这一重要时期。它被认为是一部奠定了现代经济研究基础的伟大著作,备受不同流派学者的推崇,当时的英国政府官员甚至以自称“斯密的弟子”为荣。看到这本书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我不禁萌生出了想要亲自拜读一遍的想法,可是当我在图书馆找到它时,我却打了退堂鼓,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我国目前的初高中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并不允许我拿出大量时间来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我只好先将这个想法搁置一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是一名积极向党支部靠拢的大三学生了。恰逢学校推行“读一百本经典”活动,加之寒假也没什么事,我抓住这次机会将《国富论》细细读了一遍。《国富论》这本书系统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书中总结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其经济思想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己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完善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二是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它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亚当?斯密发现的经济规律如同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其“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原理就是经济学领域的“牛顿定律”,可以说,它是支撑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人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为我们增加国民收入水平指出了一条明路。一部苹果手机卖几百美元,中国装配工人只能拿其中的几美元,零件制造商只能拿几十美元,而苹果公司即没有提供原料也没有组织生产却能够拿走绝大部分利润。看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剥削压榨。我们应该认识到,收入分配取决于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国一条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们工作了一天,装配了一千部手机,他们能获得的报酬绝不会高于他们装配这一千部手机的劳动的价值;而一个苹果公司的员工工作了一天,写了一个补丁,修补了系统的一处漏洞,应用于全球千万部苹果手机,他的劳动为用户预防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难道他不理应获得比装配工人高得多的报酬吗。所以,我们要潜心科研,占据行业中高端位置,从低端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提升,这才是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国富论》虽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否认,它毕竟是一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其中的一些理念我们不能照单全收。《国富论》中提倡分工、重视教育,这都是我国所认可并大力推行的,但它所描述的政府职责、提倡的自由放任政策却有待商榷。《国富论》认为,政府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并“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这些的确是政府的职责,但却远远不是政府的全部职责。《国富论》主张将生产调节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它没有看到市场的盲目性。比如说,今年的蒜卖的价钱很好,大家一看,第二年都去种蒜,这势必会导致第二年市场中蒜的数量饱和,只会导致蒜价狠跌,所有人都亏的血本无归。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没能及时传递导致的。政府作为管理者,其较市场中的参与者而言具有获取信息的天然优势,若政府出手及时在宏观层面上对生产进行调控,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