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读后感5篇(余华第七天:五篇读后感)
本文主题为“余华第七天读后感5篇”。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第七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该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余华的文学世界。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篇1
《第七天》,以一种令人惊叹,难以想象的方式将人物一一展现,不管是荒诞离奇的死亡,还是近于身边的离世,都在故事中不知不觉的变得平淡,以至于结尾竟在我心中印下了美好!
故事一开始就是“我”在整理五官,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又或者带着无数问号——真的不理解。可渐渐的`,我发现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人,在同一条路上慢慢遇见甚至拥抱,后世对前人的误解,在这条路上被平淡的讲述,在现实的残酷,黑暗,无助,都到此为止,总给我埋下希望的种子。他们所有人都败在了现实里,但在这条路上都不重要,似乎只要找到他,等到他,遇到他就会美好。现实中物欲横流,物是人非,我们常常触不到自己,感到无助与孤独,然而在这你会体会温暖,体会美好,体会那个你心中的自己。《第七天》往往反映着,讽刺着黑暗中的高官,残忍的手段使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不会靠近真相,越是靠近真相也就越靠近死亡,人生百态,可麻痹的远不止百人!
然而读完后留在我心里的不是那早有准备的黑暗,或者在黑暗前加“更”字的现实,而是不期而遇的木椅青石的倚靠,是千山万水艰难的等待与寻找的亲情,是毫不犹豫在怀里无微不至的哺乳的善良,是敢于向死亡发出挑战的诚实与勇敢,是27个婴儿夜莺一样的歌声,是无数空荡骨架用树叶为其净身的点滴河水,是无休止悔棋的争吵与陪伴,是自奠的黑色袖带,是死无葬身之地,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与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那混沌世界里,唯有爱可长存,哪怕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篇2
真的非常佩服余华的才华,用七天的故事叙写了一本书。语言也是像往常的风格一样,平素但又有力量。读余华的书真的能够了解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这本书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在于讲一个死者因为没有墓地等问题重游故地,回忆起很多的以前的时光。因为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灾中没有逃出来。回忆起她的前妻,父亲,邻居,亲生父母亲等等一切与他相关的人事。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一切都太有缘分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后的日子里能够相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那么幸运。杨飞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亲,死后通过种种人的介绍,寻找,最终找到自己的父亲;杨飞死前没有见到李青,死后在寻找回忆的路上,来到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见到了李青等等有缘分的事情。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运安排那样的随其自然。
我想我能够明白余华写这本书的寓意,从这些死的人看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金钱和权力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还是在死后的生活。有钱死后可以有更好的归宿,不怕尸体被腐烂,不怕灵魂没有归宿。虽然没有钱死后生活的条件也没有很差,但是随时间的流逝,尸体日月腐烂,最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终的归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缘分,希望能够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边的爱,但同时不要怕给予别人你的爱。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篇3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年代的荒诞与不公。字里行间,满目苍凉绝望。但是,我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感到无力和难过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思考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书中描写的荒诞更胜现实中的荒诞,书中描写的真实更胜现实中的真实。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伟人,他们或许才华横溢,名流千古;或许政绩斐然,长留青史;或许贡献卓越,永垂不朽。但是更多的,是普通人。毫无疑问,我也只是个普通人。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到后来,我看了为了祖国完整,义无反顾的将士们。看到了为了民族未来,甘愿隐姓埋名的科研家们,为了他人健康,甘愿奉献自己生命的最美逆行者们。作为当代医学生,要埋下头来认真学习,面对各项复杂的.工作,都要保持一颗实干的恒心,苦干的决心,持久的耐心。时刻牢记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所以没有人记得又如何,我们存在的意义不需要别人定义。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篇4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青年作家贾飞认为《第七天》将视觉延伸到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小说中读者能够真实地看到渺小而平凡的自己。余华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现实世界,远景世界是死者世界,其现实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冷酷的世界;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温暖的世界。
人们称人死后的七天叫头七,这七天里死去的人的灵魂会随处飘荡。这个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边的世界其实分为三种,有钱的,没钱的`,死无葬生之地的。这就是现实。
主人公叫杨飞,由他开启主线情节。以刚刚去世的杨飞的角度讲述死后七天里所发生的故事。杨飞出生在火车站的厕所,他的生母早产,他从厕所被丢在铁路上,后来被杨金彪捡到,父子两感人令人窒息的故事便开始了,后来因为带着孩子,在个人的婚嫁方面有难处,他就把杨飞送去幼儿园,但是他于心不忍,第二天就接回来了,放弃了他心仪的姑娘,因着这件事,他埋怨了自己很多年,到至死前都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曾经想过放弃自己的孩子。他用命去疼杨飞,赚钱给他买他所需要的,支持他的工作,在杨飞生母寻来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给杨飞置办行头。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又怕拖累杨飞离家出走,后来死了也去了殡仪馆工作,只是为了见杨飞一面。所幸杨飞知恩图报,也很感恩他,在知道他重病后辞职卖房救父。
杨金彪,他明明不是杨飞的生父,但他的善良促使他收养杨飞,时间的积累,他对杨飞的爱越加深沉,可能这就是父亲吧,默默的,默默地就做了许多事,突然地就老了。
余华的笔下,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他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天堂,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这本书涉及的方面太广泛了,官僚腐败,道德沦丧,贫富分化,余华微妙的运用社会新闻改写,折射到现实社会中。其实我看这本书,心情也是跌跌撞撞的,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挺悲催的,因为他把苦难人民的伤疤揭卡给别人看,但其实一些细碎的事情还是能够体现人间的温暖的。如果说人的灵魂有颜色,那杨飞的一定是蓝色,他坚韧,懂得感恩;杨金彪的一定是黄色,他温和,勤恳,善良;李月珍的一定是白色,她纯净,圣洁……
故事的最后杨飞和杨金彪重聚了,杨金彪即欣喜又悲痛儿子的早逝,原文里说“虽然他早我来到这里,仍然留下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眼泪。”
父母总是孩子的靠山,都说父爱如山,父爱是真的如山一样巍峨。世界有很多不好,但还是有许多善意不断靠近你,即使不够温暖,你也要坚强,千万不要放弃。因为总会有人真的爱你。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篇5
《第七天》讲的是一个人死后的事,描述了一个死后世界的世外桃源:死无葬身之地。讽刺的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个现实中用于诅咒人的一个词,在书中变成了一个人死后的庇佑所。这个地方是死后没有墓碑、孤苦无依的人的唯一去处。它芳草鲜美,鲜花盛开,树木茂盛,溪流潺潺,是一块理想之地。这儿的人相亲相爱,不分亲疏,哪怕是生前的死对头,来到这儿也相处地其乐融融。与冷冰冰的现实相比,生前困顿窘迫的人在这儿找到了家人,找到了栖身之所。
虽然书里讲的是死后的事,但实际上还是用浓重的笔墨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活着时的事,以及对于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些人。这里面有他的前妻,他的养父,以及他的“妈妈”,还有他死前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看的时候我感动于书中出现的各种情感。首先是杨飞与自己前妻李青之间的感情。虽然两个人分开了,却还爱着彼此。因为两个人的追求不同,所以在相处了一段短暂的时间后,两个人还是离婚了。妻子因为遇到了一个有着好的创业想法并很欣赏她的留学归来的博士,离开了自己爱着的另一半。但是他们死后相遇时,她说,我结了两次婚,但是我只有一个丈夫(指杨飞)。其次是杨飞与自己的养父杨金彪之间的深厚感情。二十一岁的杨金彪在铁轨上见到刚出生脐带还没掉的杨飞,从此以后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并因此一辈子没有结婚。杨飞的“妈妈”李月珍(杨金彪的邻居)对于杨飞的照顾和关爱,也让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情感。杨飞生前在出租屋的邻居,鼠妹李梅和她的男朋友伍超之间的`爱情,也令人唏嘘不已。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如此真挚的感情却在现实的重压下而以悲剧结尾。书中有两对深深相爱着的情侣:杨飞与李青,鼠妹与伍超。在现实的诱惑下,杨飞与李青的感情走向了终结。而另一对,鼠妹与伍超虽然争吵不断,却并没有分开。然而,无论是选择分开的,还是坚持在一起的,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的。杨飞踏实真诚,但在现实中却缺乏一点上进的勇气,李青觉得自己和他在一起只会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所以当一个更闪亮的人出现时,她选择了离开。但是再婚后她发现,那个看起来才华横溢的留学生,并不像她想的那样。她最终沦为一个官员的情人,在这名官员东窗事发后选择了在浴缸自杀。而杨飞为了给养父治病,卖掉了房子,辞掉了工作,最终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因为饭店起火爆炸而身亡。而鼠妹与伍超,更是因为现实的蝇营狗苟争吵不断。在繁华的城市里,他们做着最低贱的工作,虽然想要改变,却总被现实拖住手脚。最终因为一个买来的山寨手机,鼠妹选择了自杀。她在意的不是山寨手机,而是伍超骗了她。而伍超,在得知鼠妹的死讯后,悲痛不已,选择卖掉一个肾来给鼠妹买一块墓地。这也使得鼠妹成了死无葬身之地唯一的一个选择安息的人。而伍超,也因为卖身后的感染身亡。这些悲剧的结尾是对现实的沉默控诉,它把这个世界的遮羞面纱一把扯下,把它的残酷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就像余华说的一样,“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第七天》揭露了赤裸裸的现实:强拆、物欲、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冷漠、官僚主义等等。同时,它也褒扬了一些东西: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人的善良,人的坚守。当然,揭露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希望书中描述的理想之地,有一天不再只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