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最新6篇(爱的艺术:6篇读后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最新的六篇关于“爱的艺术”的读后感。爱是一种美妙的情感,而艺术则是表达爱的独特方式。通过这些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爱的本质,感受艺术家们对爱的诠释。无论是文字、绘画还是音乐,这些作品都将带给我们不同的触动和思考。让我们一起领略爱的艺术的魅力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最新6篇(爱的艺术:6篇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

“靖哥哥,我死后你要答应我三件事:一,我允许你为我难过一阵子,但不允许你永远为我难过;二,我允许你再找一个妻子,但她必须是华筝,因为她真心爱你;三,我允许你来拜祭我,但不能带着华筝来,因为我毕竟还是很小气。”

我曾经坚定的觉得,爱情,所有人生而有之,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去学习。世界上最扯淡的事儿就是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够走到一起。后来我看了哲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种书说实在的实在没有武侠小说好看,又深奥又冗长,通篇理论不见故事,没丝毫的趣味可言。我一开始就是这样觉得的。看了两遍,书不算长,算封皮200页而已,但是读过之后,确实令人震撼,令人思考,爱,真的简单吗?真的复杂吗?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成熟程度无关的,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弗洛姆在书的开头就这样告诉我们,我自己有很深的体会。异地恋,一千二百多公里,我曾经是个浪荡少年郎,很多人喜欢也很多情。一开始所有人都不支持,都觉得大学刚刚开始,你就放弃身边的所有绘声绘色鲜衣怒马的日子,对于我这样不安分的人,怎么可能呢?所有人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话,在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一起1060天,快三年了。我们对未来的规划是一起读研究生,在一个城市里找工作,经营我们自己的小日子,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分开,但是我更希望我们不会分开,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她能够过的幸福,她能开心健康,就像黄蓉说的那句话,我小气的爱着你,如果我不在也希望能够有人爱你给你幸福。

一份好的爱情是让人成熟的过程,能让男人摆脱幼稚,懂得责任懂得担当,能让女人脱离娇气学会独立和坚强。爱并非本能,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择暂时的麻痹。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在我眼里最好的言情作家不是张爱玲琼瑶此类,而是金庸,他的武侠之所以好看,是以为有情,有武,有侠,有情这才是江湖。先人写了无数的故事,讲了无数的箴言,故事终究是别人的故事,箴言终究是别人的经验。不体验过就不给回真正的懂得有爱人的好好珍惜,没爱人的好好寻觅,大概是最浅显的道理。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2

你了解爱这件事吗?我们身边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曾为它所累,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爱随时随地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要爱,剩下的则在花大量时间谈论爱和等待爱。毋庸置疑,人与人间的情愫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争论,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瑞蒙卡佛认为爱是一种不那么长久的多愁善感,两个相爱的人认识彼此前可能爱过别人,而一旦俩人中的一个不幸发生什么事,活下来的那一个会悲伤一阵子,但他最后还是会继续恋爱,这样的故事信手拈来。

有人说,如果将爱等同于永恒,则两者的概念都会变得空泛起来,因此聪明的恋人们把爱视作海誓山盟的证言抑或甜言蜜语的网罟,语言这样一个虚无浮动的表意系统变成了对抗沧海桑田的慰藉。于是“我爱你”变成了那样轻易就可脱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简单的词汇。我们有勇气一见钟情,却没有毅力坚持天长地久。爱被我们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们已经分不清让我们忧伤和焦虑的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中心的虚无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陈腐现实的悲恸。

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占有爱情的身体不难,而占有爱情的思想绝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劳而获而从容一生一样几乎近乎于神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需要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执着,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爱情。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几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动、任何企业像爱一样,以如此巨大的期待与盼望来开始,却又如此一成不变的失败。”——《爱的艺术》一书实际上是弗氏从三个方面针对为何现今社会的爱情一再遭遇失败做出的阐释。

首先他批判了社会中爱的瓦解:由于在后现代的今天,社会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们崇尚身体之爱和被爱的爱情观,那是一种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冲动,任何人都可以频繁地爱上另外一个人,不论是男是女。现代文明的大机械化时代抹杀了人的独特性与工作本身带来的尊严,人们像一个零件一样不停的运转,在无法停歇的空间,像个陀螺般不停旋转,由生到死。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第二,我们的爱之所以满地都是,是因为我们把爱的问题看作是对象的问题,不是能力的问题。我们通过参照别人来确定自己,认为爱不再有年纪的差别,觉得投入一段疯狂要趁早,三少四壮五轻亦不嫌晚;人们还认为爱是个完美的塑身主义者,一旦提及爱,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把它与被爱的标准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被爱指数: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帅气、拥有更多权势和财富,女人按照社会价值观的审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样纤细、性感、妩媚。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当今世界满地都是的爱情架构在这种物化的.价值之上,一旦外在价值抽离了,爱情的灵魂也开始渐渐出窍。爱不但繁荣地盛开在生活之中,同样充斥在人们的幻想里。大家期盼着爱,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剧、浪漫的爱情小说里、电影中说的那种爱,剧情结构要强、对白要引人入胜,故事要感人肺腑、赚人热泪,同情共鸣,真心实在,有卖点有看头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给英俊的白马王子,灰小伙要娶得到布兰妮斯皮尔斯。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续,旁人不得不满眼羡慕地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下去。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大家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大家百听不烦。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本可以学会拥有爱的能力。

“人们往往把那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是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的奢望?”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所有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无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卫,从而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想法被那么多同样的人理解和演绎,原来“我们”的爱情如此寻常,不就是这样的么———其实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强称的上文学的爱情著作来要求对方,而自己永远等着带花的王子或者带着财富的公主,来给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告诉我们,爱越来越变得难以理解的第三点原因,是人们对于“爱”的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之爱”的区别。爱这种高尚的艺术本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弄得满地都是,它在本质上必须是出于意志的行为,是一种决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于另一人的生命,爱这门艺术的基础就在于不能勉强他人迎合自己。假如要改变一个人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何不乾脆直接找一个心目中的完美?既然这样的人很难求,爱就更加没有理由如此轻易地表露和存在。改变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是一件让对方不快乐的事情,既然你爱他又为何要他受尽痛苦呢?

是的,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我们没有资格如此轻易地把爱挂在嘴边。爱是付出、爱是牺性、爱是祝福。所以对方开心,就应放手、宽心去祝福。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代替爱的表白,而是在说出真心诚意的“我爱你”三个字之前,要让自己明确:爱的答案很长,如果说出就要用一生来等待回答。恰恰因为如此,面对爱的幻灭我们亦无须惧怕。终究,倘若是因爱之名,时间的脚步和空间的变迁就无法把我们的坚持修饰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过于短暂的激情并不纯粹,那些类似镜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杂着更多来自于想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愿望而非爱的欲念,它们或多或少构建在物质的需求和身份的焦虑之上,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爱。作为一门艺术的爱,要求人们有爱的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才越深。如德国哲学家巴拉塞尔士所说,“假如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从《爱的艺术》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绝非遍地都是的廉价情绪,人们不能把虎头蛇尾式的坠入情网视同永久性的爱情状态。你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具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弗洛姆告戒追求爱的人们,想要有一份丰盛满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爱的能力作为前提,爱的能力并不来自外在物质世界,不来自车子房子名牌的交换,而是经由自我内在意志的坚持以及长时间与人互动修练得来。“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这种创造力中包含四种元素,那即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爱意味着,当对方希望独处、有暂时的个人生活空间时,自己也能自得其乐,照顾好自己,生活过得愉快充实;当对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与感觉时,则能排除所有杂念,全心全意将心灵交给对方;当对方沮丧无助能适时给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与支持;当对方欢喜快乐,陪着一起高兴、一起开怀大笑。说出爱这个字,意味着彼此祸福与共,患难相扶持,做对方永远的心灵伙伴、精神支柱。

“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此泛滥地流俗于世,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过于胆怯和懒惰,没有勇气去承担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的责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写到:“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而获得自由之后,他就必须负起获得自由以后的责任和伦理,必须对他自己的选择有所交代。”爱和自由一样,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爱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说“爱”的问题上作出选择,尤其是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弗洛姆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不敢选择的态度使得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可以持续存在,社会控制可以彻底被执行,情感生活可以随随便便蒙混过去,就这样凑活过一生。但是爱情何其珍贵和独特,人总该有一场能对别人细说的,你难忘的恋爱。或许获得这样一份真爱的前提,是说出比“爱”更多的“不爱”,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爱原来是如此稀缺的资源而并非满地都是,才会舍得为它付出更多,学习更多,珍惜更多。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3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就产生了兴趣。爱情是一门艺术这句话对我来说很新奇。对于爱情,我从小就只有肤浅的感受。爸爸对我像爸爸,妈妈对我像妈妈,朋友对我像朋友,我从不细分爱的种类和深浅。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生活着,但每当看到有关爱情的诗文,心里便不禁产生某种共鸣,激起对爱情的向往,却始终不知如何去爱。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渐渐有了答案。

爱是一门艺术,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因此,弗洛姆在书中尽可能详尽地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方方面面,也多次呼吁读者学会如何去爱,如何让自己的爱有力、真实、生动。

“所有爱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除非努力积极地发展你的整个人格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性格。没有爱邻居的能力,没有真正的谦逊、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这是书中最有价值的一段话。弗洛姆的许多例子证明,爱情不是对象的问题,而是天赋的问题。既然是天赋的问题,那就好好学习和修炼,后天才能达到满意的境界。于是爱情成了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

作为这门艺术的初学者,我只能从表面上感受到这门艺术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它们是:给予、自尊、自爱、大爱。

弗洛姆说:“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没有爱就无法创造爱。”给予爱是创造爱的潜能的最高表现。在其中,我们体验到自己是强大的、富有的和有能力的。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去爱。就在山谷里唱吧,没有回声也没关系,我们没必要那么吝啬。真正的财富是成为一个可以帮助他人的人的经历。一个急于失去某些东西的人,无论他拥有多少,都是贫穷和有需要的。 “爱的本质是为某件事而努力,让它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你爱你所工作的,你为你所爱的而努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4

了懂得什么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用心好处,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感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感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用心的要素了解,尊重,职责和关心。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通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为感情所持的职责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职责吧,感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用心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用心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关心也自然会牵动感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职责感。职责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好处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职责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同时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职责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尊重这个词的实际好处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就应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理解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感情。感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盼得到对方的回报。感情是信念的一种行为!如果“我“在爱,我便会处于对“我“所爱的人十分关心的状态,而不仅仅仅要求每一天都和对方溺在一起!如果你不认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必须的时间和过程,一开始就急于求成,你就毫无目的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你就会因此一事无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用心的感情!

当我读完这本《爱的艺术》之后,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作感情,感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关心,彼此的包容,并且给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间而并不是整天溺在一起,无所事事,整天喜怒无常,颓废至极。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为彼此未来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感情并不是无聊的,感情能够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是彼此间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你们永远幸福,快乐每一天。至于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后再说吧。那么何谓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潜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在理性推导下,他放下了先前那种无所不能的目标幻想,并能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应对现实。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5

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一切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只研究怎么被人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对人来说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6

刚刚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首先,看完这本书我想领悟到的第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至于这一点,我想从四个方面来稍作解释。

对于朋友来说,我曾经很羡慕那些有死党的人,觉得有一个死党时间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一个人来听我们倾诉,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并不会再去羡慕那些人,这并不是没有拥有死党的渴望,只是说死党也并不是真正能了解我们每一个想法,就像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当朋友不能理解我们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以一种尊重并且爱护的态度来安慰,关心自己。此时,也就是我所说的自我的存在。

对于父母和孩子,我们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一切,但是我想并不尽然,我们拥有拥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因为父母和孩子的一些不开心就影响自己的心情。

对于爱人,由于本人的经历尚浅不知道该怎么理解,所以暂时不做思考......

其次,是对于最后的爱的实践的一些想法,我们有时候因为自己一个人而无法安静下来做事情,但是,我们本来就是一个个体,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是赤裸裸的降临,走的时候也不会带走任何的身外之物,既然如此,我想从中唯一可取得就是真正安静下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个学生就读书吧,白领就工作吧,毕竟,人生的'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在进行大脑的思维活动,别人也不可能进入我们的思想之中,不是吗?

最后,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在这本书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现在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应该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积极进取的特征。

当然,看完这本书,心情因为有这样的体会而开心,也由于他深沉的文笔而多少感觉有些压抑,因此,最近还是要看看一些比较轻松的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情绪。还有,最后一点,千万不应该去拿书中的东西来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该怎么活就怎么会,毕竟,生活还是和书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处的,在生活中还是应该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基础

由于本人还不满20岁,看法不一定完全成熟,请大家多多见谅。

★其他类似内容

1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最新6篇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最新6篇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该小说以骆驼祥子的命运为线索,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查看剩余 75%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最新6篇

2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最新6篇

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最新6篇

《建军大业》是一部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历程为题材的红色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我军的崛起和壮大过...

查看剩余 73% 红色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最新6篇

3防溺水观后感300字最新6篇

防溺水观后感300字最新6篇

防溺水观后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水上活动频繁。在接下来的六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防溺水的重要性,通...

查看剩余 79% 防溺水观后感300字最新6篇

4《野蛮生长》读后感最新5篇

《野蛮生长》读后感最新5篇

《野蛮生长》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以揭示社会黑暗面为主题。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

查看剩余 83% 《野蛮生长》读后感最新5篇

5《不老泉》读后感最新5篇

《不老泉》读后感最新5篇

《不老泉》是一部著名的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寻找不老泉的冒险故事。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和深刻的哲理。...

查看剩余 76% 《不老泉》读后感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