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6篇(《激荡三十年》:洞察历史,感悟人生》)
本文主要介绍了《激荡三十年》这本书的读后感范文,共有六篇。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全面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革和发展。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希望。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篇1
好吧,我得承认,选择去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的初衷只是好奇中国的富一代的发家史。然而不知不觉,这篇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开始深深地吸引着我一鼓作气读完它的上下两部。读完后又突然发现,今年居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真是个奇妙的巧合。
这套书似乎属于商业类或经管类,可我却想将它归于历史类,可以作为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扫盲书来读。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不停地感叹原来如此啊!原来任正非、宗庆后等等商业帝国大霸主都是四十岁之后创业的,我们怎么可以把年龄作为不去努力奋斗的理由;原来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初期是冒着那么巨大的风险,但是改革就是要突破现有规则,要有足够的胆识做别人不敢去做的事,这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原来房地产业最初的发展,扭转了当时经济下行趋势,是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原来国企经营管理的困境这几十年都一直存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等体制问题始终禁锢着国企发展的脚步;原来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政府部门监管起来确实很不容易,“治大国若烹小鲜”真是说起来容易做着难。
在过去的40年里,观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动力,哪些地方的民众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哪里就将迅速地崛起,财富向观念开放的区域源源地流动。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南方又总是比北方更先嗅到赚钱机会。而很多的改革又都是从“违法”开始的,那些与旧体制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规定成为改革的束缚,对之的突破往往意味着进步,这直接导致了一代人对常规的蔑视,人们开始对制度性约束变得漫不经心起来,他们现在只关心发展的效率与速度。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那段有关“丛林法则”的经典论述,正成为中国企业史的一条公理:“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可就是在这样前路艰难的处境之下,危中仍有机。,同志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要靠自己奋斗出幸福生活。未来的中国梦依然在前方等着我们去实现,正是因为我们的环境充满种.种不足,才间接证明中国可以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发展的机会就还是很多。莎士比亚说过:“世事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_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如今的各种机会也许不如改革之初那么显而易见,但是比当时的人们接受过更多教育的我们这一代、拥有更便捷、更丰富信息的我们这一代,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篇2
近两周,我沉迷在这部与其说是企业改革史,不如说是由人物案例编织成的“小说”里,他们聪明、勤劳,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使他们或成为企业家或沦为阶下囚,不同的传奇人生背后打上了相同的时代烙印——中国企业在激荡三十年里所有的兴衰荣辱与世事变迁。
“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曾经风生水起的史玉柱如今依旧在中国金融商圈叱咤风云;李经纬和他的健力宝集团在“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功成名就如柳传志、马云,红极一时却最终身败名裂如步鑫生、禹作敏…
当年那些轰动一时的个案已事过境迁,但当我穿越激荡岁月的雾霾触摸这段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这本书对于亲历过的人来说,是一种幸运,在群体的记忆里回望自己别有一番滋味,而对于未曾经历过的人,它是宝贵的财富,是一面明镜。
当海尔集团遭遇制度和管理的瓶颈,张瑞敏摸索出“管理法”,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成为其称霸中国家电业的最核心竞争力;高举振兴民族品牌旗帜的柳传志将联想打造成“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从而稳居销售排行榜前五。
而如今的国内市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尚且堪忧,市场规范不完善、商业诚信缺失,更别提如何让民族品牌走出去。只有过硬的品质和信用作支撑,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工商质监部门的管理,才能让振兴民族工业的构想成为现实。
1992年,南巡旋风刮遍大江南北,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和富有商业创意的人如“点子大王”何阳的出名激励着青年投身于商业活动中去。“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金钱”放于今日也依旧鲜活,前有雅虎、新浪,后有支付宝、微信,层出不穷的网络创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
牟其中游走在法律边缘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商业奇迹,其事件折射出中国商业领域的法律空白。“改革总是从违法开始”,这既是迷人之处,也是灰色地带。加快法制化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思路去调整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十分必要而艰巨的任务。这不仅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代,有着太多扑面而来的惊喜和猝不及防的失落。在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厚成果时,我更愿意用钦佩的神态去仰望曾经的英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在激荡三十年里顽强的存活下来,中国企业在经历改革考验后愈发成熟。在下一个三十年,中国企业将继续披荆斩棘,创造繁荣昌盛的未来。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篇3
近日有幸吴晓波先生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一书,本书分为上下卷,上卷记载了1978年—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下卷记载了1993-间的企业变革。这本书不是用传统的教产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张瑞敏、马云、王石、柳传志、吴宝仁等成功的典范,也有禹作敏、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经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正如书中所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的全部记忆。这也是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篇4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和潜力的优秀知识分子,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
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潜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
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带给了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一切恰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这天。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我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我的路。此刻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我的路。”
1987年8月,邓小平个性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篇5
有些书就是这样,看完合上之后,内心却依然久久无法平静。昨晚读完《激荡三十年》后,没经过梳理的各种纷杂念头折磨着我。今早,脑子里却突然冒出大时代三个字,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正是一个大时代吗?
在经济体制转型最初的年代里,踩得好,一夜暴富并不是梦。倒卖批文、囤积原料商品、内幕消息、管理层、官员的寻租,究竟肥了谁呢,这是否是经济体制转型中不可避免的原罪,又或者是全民利益遭受的极大损害?贫富分化到如今地步,只对增量进行微小调整,是否有效?因为真正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恐怕是财富的存量。那些在早期靠着“不能说不能认”的.手段暴富的人们,绝大部分只会越来越富有,而不会缩小与平民的差距。可又有什么真正公正的调节手段呢,真正对过往历史进行清算,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什么都不做,又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人们公平吗?
二,这三十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全书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浮现如此之多传奇般的企业家,诸如陈天桥、郭广昌、丁磊、任正非、柳传志、李东生、鲁冠球、李书福、马云、史玉柱、张瑞敏等等,仿佛竟是《三国演义》中层出不穷的英雄任务一般。他们中许多许多故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陈天桥毕业后顺风顺水到陆家嘴集团工作,迅速当上董秘,决定辞职创业之时,单位正准备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劝他分了房子再说,他却想,难道我这辈子,自己还挣不了一套房子?相比陈天桥,更让人感动的是李书福,为了进入被央企垄断的汽车行业,曲折反复,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为了心中那个造汽车的梦想,也正是因为吉利的出现,中国的车价才从云端被拉到了地上,成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读了那么多英雄的故事,我们自己,是不是该多一点决心,多一点魄力,多一点坚持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谁能预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败都言之太早,只是,想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吗?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篇6
初读这套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重新翻看一点也不觉得乏味,而是又会马上被那独特的视角、精确的记叙和精彩的评论深深吸引。这套被称为“新货殖列传”的“企业史记”的确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家命运的人精读和珍藏。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三十年前半段、并且在经济领域工作的年轻人,更应该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了解我们所成长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形势比人强。只有我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进步。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写作特色。
一是编年体和标题语。作者把这三十年罗列开,一年一章,逐年叙述,又穿插对相近年份的比较和类似事件的评述,让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时间坐标,还能够触类旁通,自己挖掘贯穿全书的诸多线索。作者还用几个字的短语或短句分别作为每年的标题语,如1981年“笼子与鸟”,1992年“春天的故事”,“入世与出局”等,都准确提炼了每年的大事,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对现在许多不谙历史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按时间线索进行的梳理和总结最为直观和有效。
二是春秋笔法和民间视角。作者吴晓波是财经记者出身,与书中很多人物都有过交流。他在这套书里并没有打官腔、唱高调,而是以一个亲历者和记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事件和人物尽量如实记叙,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让我们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对人物前途、民族命运的殷切关心。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之处就是对健力宝之父李经纬的描绘。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一个企业家与政府在企业产权问题上的博弈和必然失败的结果,也配以那幅几乎是整本书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经纬在公司股权被转让他人的仪式上泪眼问苍天——和文字来说明一个创业者在特殊环境下的悲情和无奈。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三是似曾相识,志在高远。读这套书,让我联想起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两本书。吴晓波毫不掩饰对前一本书的崇拜,认为它“令人血脉喷张,激动难以”。在《激荡三十年》中,那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历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绘正是茨威格的血脉。而后一本书的文体可能对吴的影响更大,无论是编年体裁还是“企业人物史”单元,更像是对曼切斯特致敬。这两本书一个是薄薄的册子,一个是厚厚的巨著,却同样是传记中的经典。《激荡三十年》一书吸取前者之魂,后者之体,既是对前辈伟大传记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现在吴晓波作为专栏作家还在用同样的笔触记叙晚清和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传承了他在本书中的一贯风格。
回到本书。我很喜欢这套上下两册的传记,因为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第一,在中国从事商业活动,不懂政治是最大的风险。要知道,这段三十年传奇的起点就是政治因素引发的。其间,“腾笼换鸟”,南巡讲话,产权改革,宏观调控等等,政治或者说政策上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在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里,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因为把握政治脉搏能力的不同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既能看到李经纬、仰融在政企博弈中的悲剧,也能看到鲁冠球、柳传志如何老树常青;既为铁本戴国芳和复兴郭广昌在同一轮宏观调控中的不同结局而唏嘘,也为“温州八大王”在“投机倒把”罪名下的共同苦难而慨叹。
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时刻保持对政治和政策的敏感度,在行业选择、经营地域、资金调配等诸多方面顺势而为,才能趋利避害,发展壮大。
第二,企业经营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企业从幼稚走向成熟中的一个阶段,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的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种财富失衡刺激着普罗大众的神经,只要能赚到钱什么都可以做,所以保健品不求实效只拼广告、南德牟其中天马行空要炸珠峰、证券市场庄家横行丑闻不断等等,乱象横生,不一而足。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不过企业的生命来源于社会,必须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责任和道德感的缺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消费者反过来就不信任企业。信心缺乏造成经济负外部性过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率难以提高。不解开这个死结,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
最后,中国企业在这三十年里出现的很多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激荡三十年》里,我们看到沈太福集资如何让人倾家荡产,吕梁和德隆系如何在股市坐庄,各种富豪排行榜如何变成“落马榜”。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一再出现:就在数天前,号称“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的刘晓人涉嫌非法集资被捕,他与沈太福一样是个“包装高手”,只不过换了个创投概念而已;现在的股票市场仍然庄家遍地,这是证券界“公开的秘密”,只不过资金量更大,手法更隐蔽;至今很多有钱人仍然畏惧上富豪榜,前首富黄光裕的锒铛入狱又一次验证了“福布斯咒语”。这也是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遗憾:中国的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任重道远。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产生的重大进步是不容抹杀的。如今,我国GDP已经从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与在金融危机之下欧美国家惨淡经营相比更是蒸蒸日上。《激荡三十年》中记叙的企业史,正是这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绝佳注脚——企业是微观经济层面最为活跃的个体,在当今世界,企业的兴衰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经济的兴衰,国家的兴衰。
其实,历史记叙是冰冷的,事件亲历者的悲欢离合对于他们自己是刻骨铭心的,对于我们读者却只是印在这几百页纸上的文字。历史记叙也是残酷的,那些被读者认定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似乎就此已盖棺定论,胜王败寇。历史记叙还是狭隘的,作者所处年代、所掌握材料和所持观念往往会影响记叙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喜爱《激荡三十年》,却不能过于迷恋它。它无法告诉我们仰融此刻在大洋彼岸是何心情,无法告诉我们牟其中是否能东山再起,无法告诉我们郭广昌再面对宏观调控会有何作为。这些都需要我们超越图书,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只有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我们才有机会超越前辈,超越这段历史,在下一个三十年的伟大历程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