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读后感参考7篇(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参考7篇》是一篇关于经典历史故事《三顾茅庐》的读后感集合。这篇文章通过七篇不同作者的观点和感受,探讨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背后故事所传达的勇气、智慧和坚持的价值。这些读后感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个历史故事的内涵和启示。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1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第三次来拜访了,如果,刘备不来,那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名人,没有被埋没在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麽办?恐怕只能过平凡的一生。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时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对的。
今天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不说,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结果都是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些人才。记得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荐》,如果毛遂不自荐,那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认同呢?我们不能等待。
当时,昏窘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窘,这种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一个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主动出击,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精彩故事实在太多了,比如有《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煮酒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主要讲述了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第一次刘备去请诸葛亮,结果小童说先生早出门了,几天后刘备等人又再次去请,却只碰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刚好外出闲游了。刘备只好留下书信,又过了几天,刘备第三次拜访时,看见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静静地在屋外等候,诸葛亮醒来后,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同意出山为刘备打天下,助刘备成就大业。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人是刘备,因为他礼贤下士,非常自谦,真诚待人。正是因为刘备在诸葛亮门前苦苦等待,诸葛亮才被刘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心打动了。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任务多艰巨,只要我们我们学习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刘备宽仁忠厚、尊敬人才,所以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对刘备一直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了《三顾茅庐》,我明白了人们常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助,只要你真诚对待他人,别人也会真心实意地回报你,因为真诚是开启人心的钥匙。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也要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3
《三顾茅庐》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刘备与张飞和关羽三人,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个人物是刘备,因为他礼贤下士,非常自谦,对人都是真心相待。正是因为刘备在诸葛亮门前苦苦等待,所以诸葛亮才被刘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心打动了。我们要学习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实我们现实中也有很多像刘备这样的人。像外国的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他发明灯泡的那段时间里,他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他一直在坚持做实验,决不放弃,终于在最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像中国古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所以他能变成众所皆知的书法家,和他的坚持和努力是脱不开关系的。他为了练出一手好字,甚至一池的水都被他染黑了,变成了我们口中的墨池。
虽然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人人都会说,可还是有一些人将它作为耳旁风。他们总是嘴上说着我要努力,我要坚持,可真正做的.时候,他们却事情做到一半,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了。最近我们正在写21天的读书打卡,相信,我们如果每天都写一点,每天都多积累一点,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作文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总有一天,我们必将迎来成功,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4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5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和发明家。他料事如神,才识过人,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这样一位能人才俊,为何会对刘备如此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呢?这就要讲我讲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了。
诸葛亮在蜀国时留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过:“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兴复汉室天下”,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这个故事。《三顾茅庐》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他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称自己与他相比犹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于是,刘备先后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最后刘备用自己的谦恭和诚意打动了诸葛亮,终于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诸葛亮的效忠。
是什么让一代人杰的卧龙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并三十年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刘备的`真诚。真诚即真实诚恳,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古人说:“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可见“诚”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尽择天下雄主,又或闲云野鹤悠然一生。但他却因为刘备的“诚”而忠心辅佐,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与刘备出生入死殚心竭虑,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出一个个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由此可见,真诚能够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朋友,让我们的力量变得强大。所以我们要学会真诚,真诚待人、真诚处事,在真诚中创造自己的明天。这是我从《三顾茅庐》中品味、收获的真谛!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6
读了课文<三顾茅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拥有一个谦恭好学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7
在假期中,我阅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虽然此篇小说比较短暂,但是含义深刻。
《三顾茅庐》主要讲刘备驻扎新野之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一行人带着礼物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有事出去了。第二次诸葛亮与朋友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总算在家,可又在睡觉。刘备一行人在门外足足等了两个时辰,诸葛亮才从睡梦中醒来迎接刘备。后经刘备的诚心让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顾茅庐》中刘备第二次、第三次本可以放弃去拜访诸葛亮,可是他坚持着,最终与诸葛亮相见。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要去坚持,这样你就会成功。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做人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否则将难成大业。再者做人要谦虚,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应该尽量改正,不要盲目的去遮蔽自己的过失,否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敬。
在学习上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三顾茅庐》这本书,它告诉我遇到困难时要勇往直前,不能退缩。于是我便全力以赴的面对困难,致使我攻克了它。
《三顾茅庐》告诉了我许多道理,使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