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篇(深度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八篇心得分享)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篇》是一系列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集合。通过八篇精心撰写的心得体会,我们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富有启发与思索的旅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感受其在当代社会的珍贵价值。无论你是刚刚踏入文化殿堂,还是已对中华传统有所了解,这系列都将为你提供新的领悟与启示。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来自真如自性,而传承不悖、真常普适,充满智慧的文化。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内容不需要经过任何人为加工,完全顺承宇宙人生规律的自然属性,如果经过所谓的发展或完善,则会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实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内涵完全与宇宙人生自然规律相符合,是自然属性的真实表露,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真理,就与之契合的程度而言,过与不及皆非绝对真理。三是恒常性,即其内涵不但具有连续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历久而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四是普适性,即其精神内涵适应任何不同时代的国家、地区、民族、党派、组织和个人等,是真正意义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历历可考,颠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够适应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够包容涵盖一切文化,圆融无碍,润物无形。六是实用性,即其来自真如实性,应用于实际,效用真实微妙,只要肯遵循顺应,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随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上述六个方面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传统文化是具有圆满道德的圣哲智慧与宇宙万有本体完全契合的产物,即是宇宙人生规律通过圣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规律的真实反映,是圣哲亲证圣现量境界的真实展现,是绝对真理,而不是经过实验或实践总结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结论,即相对真理,此即传统文化产生的客观本质条件。通过对世界主要文化历史的学习考察认为,一种文化要被确认为传统文化,一般要经过千年的承传作用。即使放宽条件,至少也要经过五百年的传承作用才能确认。那些历经沧桑、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光芒永不磨灭的才称得上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主观认知条件。
据上所述,代表中华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释道三家文化(简称传统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应标准,具备传统文化六种根本属性,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不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矫正和提升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认知。
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作用的主要载体是语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经典最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指儒释道三家文化原始经典,这也是儒释道三家文化最纯正的精华部分。不包括因演变退化而失真,甚至与相应传统内涵相悖的现代三家文化,也暂不含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国学(因无暇全面考察,故宁缺毋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承传至今,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宇宙人生规律的真实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其六种根本属性,如果缺少其中一个,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类有认知真理、掌握真理、应运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组织与个人都很难阻止和改变人类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绵
延几千年而不绝,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我们必须树立民族文化坚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于圣哲和祖师大德们慈悲济世的弘愿,和圆满智慧起用的结果,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承传几千年而不绝。如果没有他们善巧方便的阐发、演说和承传宇宙人生的圆妙真理,我们人类至今还会处在黑暗迷蒙之中。因此,我们应真诚的感恩圣哲及祖师大德,和所有为传统文化承传做出贡献的人们。第三,由于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了人类独有而充满智慧且先进实用的汉字和文言文,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绝妙工具。中国的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文言文是智慧传承的绝妙载体。如果不把语言和文字分开,随着时代的演化变迁,过若干年后就不会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内容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华民族的汉字和文言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任何人类文明,包括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内。因之,中华民族的汉字和文言文也必将成为引领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理想而先进的工具,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在内)已经开始学习汉语了。因此,我们应真诚的感恩具有伟大智慧的先祖们。
第四,由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形成了传统文化完备的教育传承体系: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祖辈世代沿袭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学、家风、家业等),尤其是传统文化世家,做到了言传身教、信解行证,使传统文化枝繁叶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独特的教学方式和选贤用能的科举制度,扶助、巩固和加深了人们的传统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视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培养了人的良好习性,保护了人的善良禀性,开发了人的纯真本性;四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崇尚学习和落实传统文化的风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四者分别体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国家教育,其内容均未超出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的智慧教育范畴。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一脉相承,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因此,我们要真诚的感恩伟大的祖国,热爱勤劳纯朴的人民。
第五,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本源和浑厚的底蕴,与宇宙人生规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这一外来文化能够根植于华夏大地,并且提升与矫正了我们对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知和笃行,从而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因此,我们要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崇德兴仁,具备人
类优良传统和智慧,胸怀博大、善于包容的伟大中华民族;同时,也为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国度而倍感庆幸。
由于上述原因,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绵延传承几千年而不绝,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应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独特典型范例,这绝非偶然,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英)阿诺尔德.约瑟.汤恩比博士对此认识可谓深刻而又透彻。
二、必须纠正和化解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错误诱导和认知。
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充满智慧的圆满真理,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这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伦理、道德及因果规律宝典,而且是唯一圆满的哲学大典,同时也是唯一终极的科学盛典。但在现今社会,一提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实这些观点纯属主观臆断,完全不符合事实,只要有这样观点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很粗浅,甚至根本不了解,这样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学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和六种根本属性所决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就以误会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论(下同),正如著名学者高志其所说:「佛学不是纯粹的宗教,但它却具有宗教的功能与使命;佛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但它却能涵盖与阐述科学发展的原理;佛学也不是纯粹的哲学,但它却具有超越哲学而抵达哲学本源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实际上佛学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包容了科学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包容了哲学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同时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与精义。由于它既可阐述物质领域的科学原理,又可阐述精神领域的科学原理;既具至高无上的理性思惟,又具深入透达的实证境界,所以可称为是大科学。」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就其产生的社会形态而言,均在封建社会以前就早已形成,绝非封建分封制下的产物。就其根本属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而言,封建社会及人类任何社会制度本身不会产生宇宙人生规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规律的圣哲智慧不受任何社会制度限制。所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强加「封建」而予以否定。德国马克斯.米勒说:我们在圣哲所倡导的美德上,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道德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受到世界上那么多大师级专家学者的尊崇,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身体力行,而且被无数实践所检验,被现今诸多科学领域的大量成果所证实,也绝不是以。
就能否定得了的。况且,封建社会也曾较长时期多次出现过让世界瞩目的太平盛世,同样也产生了让世界尊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暂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个朝代乃至整个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于摧毁整个民族的精神灵魂,这岂不是弥天之大谬!
或有人问,儒家男尊女卑的观点难道不是封建吗?其实,此封建并非彼封建。这里所说的男尊女卑最早是来自《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阐述男干(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爱、仁义忠恕,为家国天下树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谦卑柔顺,承托维系家庭的和谐运营,给家人以温暖和安宁。男女分别依大自然所赋予的禀性及能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维护天道人伦,这样家庭社会才能和谐,进而达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天下太平。然而,许多辞书将「虽不曾夫贵妻荣,我只知是男尊女卑」中的男尊女卑解释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这是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封建礼教。显然,「男尊女卑」至少有两种不同解释,不能将元朝「男尊女卑」的含义强加给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后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礼教。其实如果细细体会元朝男尊女卑的含义,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韵味,因为它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类似于这种张冠李戴、误解和错解,甚至歪曲之处很多,诸如「致知在格物」、「割不正不食」、「仁者无敌」、「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唯我独尊」、「人定胜天」等等,是以自我见解望文生义解错了,而不是古圣先贤表错了。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宗教。现有宗教概念可概括为四类。一是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了解真实情况的专家学者及大师们所称的宗教,其含义是「人类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就此意义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名符其实的宗教,这样的宗教也可称为传统的宗教,而绝不是现在社会上所认为的宗教。二是佛家自称的宗教,宗指宗门,即禅宗;教指宗门以外的九个宗派,即教下,宗门与教下合称为宗教,即佛家十个宗派的简称,与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宗教毫不相干。三是一般学术界所称的宗教。这实际是外来语,由于对其阐释定义很多,「一般认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此宗教的主要特征是,一般都有唯一创造并主宰宇宙(万能)的神,神与教徒是父子或主仆关系,教徒不能怀疑质问神,不可妄称神名,不许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为神。而传统的儒释道没有树立这样的神,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学生对导师的教导不懂可存疑,允许质询。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2
石头再硬,经过岁月的打磨终将化作一捧沙被风吹得消散;河水再广,经过岁月的晾嗮终将干涸;花朵再美,经过岁月的摧残终将枯萎,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都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发生改变,或完全变了模样,或迎接死亡。文化,在岁月的打磨下却长久的保存下来。但也不免有所遗失。在磨难里留下来的,都经历无数风雨阴险,在改变下变得更加厚重,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它的地位。而那些不幸遗失的,却在磨难中被岁月带走,连痕迹都被风吹走了,他们没能留于人们心中。
文化是需要保护的,更是我们需要传承的。
前不久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就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令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其中一期节目中所讲述的一群不平凡的人——麦客。这其实只是一个平凡辛苦的割麦子的职业。但这个职业的从事者,麦客,却是不平凡的。因为他们是这个文化的传承人。可惜,这个文化的传承也许要就此中断了,像那些被风卷走的沙一般,变得无人知晓。据悉,中国现在的麦客数量已寥寥无几。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一些低效率的工作终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机器,所以麦客这个文化的隐没也在所难免。在节目中,一些反存的麦客这样说到;“这个工作苦,累,效率也不高,毕竟是人工收割,相比之下,机器的确快许多。但是,我们热爱这个工作,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种文化。它已经难以割舍。我们所期望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将这份文化永久的传承下去,仅此而已。”几个农民的几句简单的话语,却足以体现文化的内涵。
文化当然还包括学习方面。中国几十年的文化思想,老子,孔子等诸多历史文学家为我们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使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上有所成就。近期,传统文化进考场的理念在日益更新,这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有些苟刻了,但这让新一代的青年能更好地了解文化,深入文化,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被风吹化的石头至少还有沙的足迹,干涸的河水经历大雨的洗礼将饱含生命之水,枯萎的花朵留下的种子又将盛开下一个春天。岁月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什么。传统文化同样也会在岁月中再次绽放新的生命活力。而我们将把这传统文化一直传下去,让先辈的英灵自豪的感慨:岁月故消逝,文化驻我心。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3
提到传统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三纲五常”。这“三纲五常”也收录在《三字经》里:“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三纲五常”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占据绝对地位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并不否定这一伦理道德观念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政治统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维护封建统治最有力的武器,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但我们决不可否认儒家的这一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
就如同《三字经》一样,个别之处也许与现时格格不入,但《三字经》里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那“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字经讲要》在序中称“《三字经》之内容涵盖甚广,有教学之要、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是一部‘国学简要索引’,或者叫‘中华文化小百科’。”读《三字经》,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青基会在1998年初成立了社区文化委员会,由著名学者陈越光担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而在此之前,1994年我国台湾省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已开始推行“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活泼的、开放式的,从伦理到自然科学,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它能教会我们思考,开发人的思维宽度。同样,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就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素养,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爱学,会学,掌握好的思维方式。”“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刚推行时,科技部研究中心进行了评估,结果是: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三字经》行文大致以谐韵编写,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每四句就像是一首歌,学生易于诵习,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诵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接触经典古文,尽管学生对其有些内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正处于记忆力和直觉力的发展期的预备班的学生来说,背《三字经》对他们来说却是毫无障碍,相反可以很好地训练他们的记忆力。《三字经》是多方面知识的浓缩,具有巨大的价值。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端正品行,受益终身。最主要的是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解读《三字经》,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反复诵读,仔细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明孝悌 知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以礼相待的典故,就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会忽略亲情。呼唤亲情,既成了人们心灵的渴求,也是对传统的回归。如果孩子懂得孝悌,就能让家庭添几多情趣,多几许温馨。再者现代社会讲究合作意识,合作需要双方融洽相处,融洽相处的内因便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礼让、谦虚”。而不少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一旦固定,要想让他们成为长期合作伙伴,恐怕很困难。因此,在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明孝悌、知礼仪”的美德尤为重要。《三字经》朗朗上口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深入浅出的语言表现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中那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被学生关注,接受其蕴涵的做人道理。
(二)、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使人明智,大凡成功之士,都喜欢读书。古有欧阳修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成就一代大家。近代林纾嗜书如命,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三字经》里有许多内容就是教导学子要好读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三字经》里选取著名典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告戒学生要好读书,只有好读书者方能成为有用之才,而这一点也许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支柱。
但是仅是好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苏东坡说得好:“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之富如大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岂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三字经》也提倡学子读好书,尽管文中没有一句话明确此义,但是书中罗列了许多著名典籍:“四书六经”“三易”“春秋”等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书凝聚了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作者罗列这些书实际上向莘莘学子推荐了一批好书,意图就是引导学子读好书。而学生在学习“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到“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这一部分时,可以直接了解中华传统典籍,初步认识一些大家。教师适当的引导,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之作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教师可以将课内学到的《论语六则》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色厉内荏”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讲,让学生觉得这些作品并非高不可攀,鼓励学生走进原著。
在解读《三字经》“好读书 读好书”的内容时,实际上还帮助确立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观念。
(三)、读历史 知兴衰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说了然于胸,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三字经》仅用288字把中国各朝各代的演变一一道来,简约明晰,学生只要背出这288字没,就能对中国历史如数家珍,同时这288字,还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尤其是一个朝代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概括了周朝衰败的原因,如“至崇祯 阉祸后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一针见血地指出明朝灭亡的缘由。
以史为鉴,学生读历史,知兴衰,可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四)、效榜样 有作为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及他们的成功,最能引起学子的共鸣。《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学子: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事实表明,少年人往往把爱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学生读完《三字经》,认识了古代道德典范和古代勤学好学之士,无形中会以他们为榜样。
如今,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得一部分学生心生厌学念头,而《三字经》中那种积极入世,鼓励莘莘学子奋发有为的基调,无疑一贴清醒剂,给学生带来振奋。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积极进取”情怀,就如“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所要求的,可以鼓励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之时,积极进取。
三、品读《三字经》,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读《三字经》,可以从体验感悟着手。体验感悟可以分三步,每堂课学生要有学习启发,每一阶段学生撰写学习感受,整本书学习结束后,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三字经》的精髓,读懂书中的精神内涵。真正读懂《三字经》的学生应该能把《三字经》中的要求付诸行动,以行动去体验,并努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点来说,《三字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当我们翻开《三字经》,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时,我们更加理解编者了凡在《三字经讲要》中“希望能协助‘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成就其学问与人格,将来长大后真正有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能力与热忱”。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4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5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6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好处与便利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击也破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面对各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对外来文化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文化开始逐渐失去颜色。节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们的思想。我过的七夕节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但现在却被西方人称为情人节的节日所代替。每当这时,商场中、大街上各种这样打折出售的广告牌上都是情人节这几个字。可见七夕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国民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冷漠,对别国的文化却充满了热情,这致使中国人民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曾经散落到街头的传统小吃已成过往云烟,最热的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房”顶替了小吃原来的地位,国外的名牌服饰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攀比的目标,国产品牌几乎无人问津。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曾今对传统文化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正在渐行渐远,那种魂牵梦绕的情节正在烟消云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今却面临着破坏与毁灭,这是国人的不幸,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将是何等的可悲与可怕。
我们不能再重复历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样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都开满中华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一样,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独特的中华文化去感染世界,让世界都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扑向我们,那中国文化的风暴必将刮向西方。
中华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化。它需要我们的保护与发扬,但同时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也必须持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远航!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7
通过今天王老师的国血教育让我学到了好多。在以前自己在孝方面做的不好,以为自己工作中不能经常给父母亲来打个电话,不能能往常关心父母亲,从来不考虑他们的感受,从不为他们着想。
今天的讲座让我学会了好多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孝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现在的我达不到王老师和圣贤圣人的镜界,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知道了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父母尊重老师尊重他人。那么这个人一定不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没有朋友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我们时刻意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孝敬父母尊重他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我们要尊重万物,尊重生命,我们都应该真心实意的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同学、老师,朋友都应该真诚相交。
今天我学会了百善孝为先如何去孝敬反母。就比如自己毕业以后工作了,用自己前两个月的工资为父母亲买一份礼年物,在父母身边陪他们一段时间,陪从母亲一起吃饭,陪着父母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为他们买些保健产品送他们检查身体。
孝道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必须懂得孝道并践行。对待父母亲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感恩图报,要懂的报达父母老师。让我不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跟着党的步伐向着美好生活前进,并且树立确的信念,为国家社会服务。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8
为期7天的中华传优秀统文化学习,作为一民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本次学习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国暑期班主任培训为主题。培训过程中,诸位专家从“孝道”入手,抓住当前普遍而在的社会问题根源,围绕《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孝经》、《诗经》等国学经典剖析中国古代感恩、谦卑、敬畏的三种教育方法,从仁、义、礼、智、信角度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详细诠释,并结合身边的典型例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问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活学活用,令在场所有教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教师感动的泪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精彩课程。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