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读后感7篇(七篇牛郎织女读后感:爱与命运的交织)
本文主题为“牛郎织女读后感7篇”,将为读者带来七篇关于牛郎织女的读后感。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对相爱却被天河分隔的神仙,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通过这七篇读后感,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哲理。
牛郎织女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中国神话故事·尧舜时代》中的一个故事《牛郎织女》,牛郎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男主角是一个放牛郎,因为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所以大家都叫他牛郎。一次,他的老牛开口说话了,告诉他傍晚会有七个天上的仙女来河里洗澡。牛郎只要拿走其中一件衣服,衣服的主人就将成为他的妻子。牛郎照做,果然娶到了最小的'那个仙女织女,还生了一儿一女。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很生气,于是将他们骨肉分离。牛郎在老牛指点下,挑着两个孩子去救织女,可王母娘娘把银河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不放弃,用葫芦瓢来想舀干天河的水。王母娘娘不忍心了,所以让他们在每年七月七晚上相见一次。
牛郎之所以能与织女每年相见一次,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让王母娘娘感动了。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条件多么艰苦,他仍然坚持着。牛郎可谓执着的追梦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坚持努力,这也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也为了过上理想的好生活而努力,最终他成功了。
每当我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就会想起这个故事。牛郎坚持不懈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使我不轻言放弃,战胜一切困难。
牛郎织女读后感篇2
到六年级了,读的课文越来越长了,而王老师却坚持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给我们听。今天王老师给我们读了《牛郎织女》,听了后我感觉第九自然段让我发现了许多别人都还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社会流行自由恋爱,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古代就不一样了,就比如文章提到的牛郎织女,虽然相爱,可是有人阻拦,阻拦他们的.是天庭的王母娘娘,不用说从"拽、抓、闯"这几个动词就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我估计所有参考书上都会这么写。可如果她真的心狠手辣,就不会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去抓织女,这样只会让他们更难舍难分,如果她真的心狠手辣便不会自己亲自去抓,她可以选择让别人去抓,可别人可能会伤害到她,如果她真的心狠手辣,便不会让他们再相见,而是隔着银河相望。
所以,我们在观察别人要从多方面来观察,单方面观察太肤浅了。
牛郎织女读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牛郎的小伙子,他的.妻子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织女原本负责给天庭织布。她和姐姐们偷偷来到人间嬉水时遇见了牛郎,两人一见钟情,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但好景不长,王母娘娘派天兵带回织女,牛郎披上老牛的皮,把儿女也带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髻在空中划出一条河。从此以后,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但牛郎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打动了王母娘娘,并答应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见一面。这一天的夜晚,会有许多的喜鹊飞到河面上,建成一座桥,让牛郎和织女能够相见。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让我感动不已,牛郎的忠厚老实、勤劳善良;织女的心地善良、对自由与幸福深深渴望以及老牛的知恩图报等美好的品质,无不充满着人性的闪光点,历代文人骚客为牛郎织女的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千古佳作。尤其是那首《鹊桥仙》便是对他们之间爱情的最好歌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读后感篇4
今天,我学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牛郎织女》。《牛郎织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牛郎从小就没了爹娘,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让他干很多重活,又只让他吃剩饭,还想独吞父亲留下的遗产,就只给了牛郎一头牛和一辆车就把他打发走了。牛郎和牛相依为命,牛还帮牛郎找了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做妻子。不久,牛郎和织女就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可王母娘娘把织女捉了回天上,只允许牛郎和织女在七月七日在鹊桥相约。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感受很深。
牛郎从小就没了爹娘,哥哥嫂子又对他不好,可牛郎都不斤斤计较,埋怨自己的生活很不好。再对照对照我,我简直有些惭愧。我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快活地长大的,可是我总是很不听话。我总是抱怨家里这儿不好,那儿不好的,总不免遭来爸爸妈妈的骂。爸爸妈妈一骂我,我就顶嘴,总是让爸爸妈妈很生气。见别的同学买了新衣裳、新玩具的,我总要爸爸妈妈给我买,不买我就不高兴。爸爸妈妈拗不过我,就只好给我买。再看看牛郎,他的哥哥嫂子对他这么不好,让他干重活,让他吃剩饭,还让他睡没墙没壁的`牛棚。可他从不斤斤计较和埋怨,和我比起来我真的是惭愧惭愧。
我以后一定要改变我的这些坏毛病,多去学习牛郎这种从不斤斤计较的好品德。
牛郎织女读后感篇5
我在小溪流看到这篇文章《牛郎织女》。看了之后,很受感动。
古时候,有个小还,她的父母全死了,他只能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哥哥嫂子对他并不好,让他干重活。还让他吃他们吃剩下来的饭菜,连穿衣服也穿破破烂烂。等分家产的`时候,哥哥嫂子就分给他一头牛和一辆破车可他还是很高兴,因为这头牛分给了他。自从他有了这头牛之后,人们就叫他牛郎。有一天牛郎听见牛在叫他,对他说:“明天,你去河边会有7位仙女在河边,你去那最拿最小仙女的蝴蝶结,没有了蝴蝶结,她就不能飞走了。”当天,牛郎按牛说的去做,把最小仙女的蝴蝶结给拿了下来。等其他仙女飞走了,可就是那位仙女飞不起来,牛郎对仙女说:“你的蝴蝶结在我这呢。”牛郎对仙女说了自己的身世,仙女听了很疼惜他。
原先那个仙女是王母娘娘的侄女,是负责彩云的,给王母娘娘织衣,叫织女。之后他们谈起来,双方一见钟情,就结婚了,还生了一对龙凤胎。生活是和和睦睦。有一天牛郎发现自己美丽的妻子不见了,老牛就告诉牛郎把我的皮披在身上,你就能够飞上天,去追织女了。眼看快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一只簪子,一划,天上出现一道又大又宽的河,牛郎飞但是去了。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喜鹊欢聚一堂给牛郎织女大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见。
牛郎织女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是讲,相传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女织的布非常好看,牛郎的父母去世后,他的哥嫂给了牛郎一头牛,叫他自己另立门户,牛郎很勤劳,两年后,一个小小的家建成了,可是除了一头不会说话的牛,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一天,牛说话了,牛告诉他:“织女要去银河洗澡,你把他的衣服拿走,织女就成了牛郎的.妻子,结婚后,他们相亲相爱,过的很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辛苦劳动,才能有幸福生活。
在暑假里,我读了《牛郎织女》。作者叶圣陶,他以神话故事改编的。他在故事里面把老牛写的活灵活现的,还能说话,它告诉牛郎在河边可以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牛郎第二天就跟着老牛指示来到湖边,见到湖边有几个姑娘嬉戏。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姑娘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牛郎见到这位姑娘名叫织女,便娶了她。
老牛死了,它叫主人把我的皮剥下来可免一遇。最后还是躲不了,被王母娘娘拉回去,只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他们在月桥相会。
读了以后,觉得太有丰富的想象力。不怕吃苦的牛郎,因值得人们学习。
牛郎织女读后感篇7
先说说窦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两节课听下来,处处是俯拾即是的美丽,用荡气回肠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用法。”窦老师改变传统“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以点拨的方式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又以“人物线索”层层深入,引出关系,揭示主题。其中聊故事是语文教学的新形式,在小学文本中,其实就有许多课可以通过聊故事的方式,使语文更加有品位,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
这两节课突出体现了主题教学的特色。主题教学已成为了窦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之一。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里的“主题”主要是文化主题,正如她所说的,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援引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借用越剧《天仙配》“树上鸟儿成双对”的词曲等来理解文意;其后,又引出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中国四大爱情故事。这使得其“主题教学”的.内涵更深刻,内容更广泛了,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这篇课文。也不止这组文章,而是更加博大的中华文化。
听窦老师的课,人们都说是一种审美享受。课上有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有美观精致、隽永流丽的板书、有新颖快捷、栩栩如生的图画、还有旋律优美的音乐衬托,这些构成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而这些亦都是窦老师的“三维度”(温度、深度、广度)使然。第一维度就是“温度”,正是基于这一维度,她上课时总是那样充满活力,激情奔涌。她在中国有一大批拥趸“窦丝”,大家昵称她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在本节课中,“玫瑰”依然“激情燃烧”!这种“激情燃烧”的燃料来自何处呢?首先在她为师的品格和责任心上。不管如何的舟车劳顿,只要她一上讲台就会判若两人。对文本全身心地入情入理地解读,对学生无数次地昵称为“我亲爱的同学们”;其次是她勤于诵读诗书,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底蕴。常言道,激情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底蕴。正由于她“多读胸藏万汇”,所以她的言说饱含诗情,她的话语极富感染力。正是在她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下,学生才逐步地达到了“运笔笔下生花,张口口吐莲花”的境界。最后,是她的窦氏理念使她有意而为之。例如,她强调课堂上要“三情共振——课始情生,课中情浓,课终情未了”;追求“艺术三美——语言美、视觉美、空灵美”;引导学生“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可见,有怎样的理念就会伴生着怎样的情感和行为。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观摩名师的课堂,愈加感到自己的脆弱、渺小。也知道了:备课一定要备学生!无论教学如何改革,理念如何更新,方法如何改进,其核心永远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自己退居到后位,这才是语文课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