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推荐5篇(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5篇精选)
本文将推荐5篇关于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的文章,旨在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这些文章涵盖了农业服务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政策等。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读者可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实用的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篇1
(一)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牛鼻子”,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及20xx年实施方案,出台了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意见。组织实施“十百千万”推进行动,在41个县(湖州、衢州、丽水各县全覆盖)组织整建制推进,制定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布局创建生态循环示范园区110个,组织创建示范主体1030个,完成“十二五”期间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2115工程”目标任务。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现场会在我省召开,得到农业部和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扎实推进农业治水工作,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一场一策”治理,已治理的养殖场中84%采取农牧结合、生态消纳模式,16%通过工业治理、达标排放。建成运行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41个,新增生态消纳地338万亩。全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10万亩次,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581万亩次。推进萧山等10个县(市、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构建“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 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模式,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
(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操作方案》等,目前12个县(市、区)和试点乡镇已实质性推进试点工作。探索推动土地经营权与集体经济股权权能实现,新增流转面积40万亩以上,累计流转面积达955万亩以上,约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50%。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组织推进“户改场、场入社、社联合”。大力培育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组织示范创建工作,新认定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12个。推进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全省共有29489个村社完成了改革,占总村社数的`99.39%,基本建立起“确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体系,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产权长久化、定量化享有。
(三)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省政府召开第五次全省农业“两区”现场会,部署启动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加快实施“两区”绿色发展三年行动,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886个、676.74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总数818个、面积516.5万亩,全面完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任务。稳定粮食生产,优化落实各类粮食补贴政策,开展超级稻、常规稻高产创建等攻关活动,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6.77万亩,创近六年来新高,总产150.4亿斤,较好地守住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底线。落实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个,新增旱粮种植面积32.95万亩。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农作制度,大力应用稻菜轮作、稻田养鱼、农牧结合等新型种养模式,全年面积达到271.6万亩。持续推进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稳定生猪生产,深化湖羊、“两头乌”猪、蜜蜂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深化茶叶、水果等产业转型升级,启动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研究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提升发展思路和政策。突出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促进农业“三生”融合和“三产”联动发展,累计建成29条单条产值超10亿元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成功举办浙江农博会、上海展销会等重大展会,广泛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活动。
(四)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快现代种业提升发展,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成功举办第七届种博会,推广水稻主导品种面积876万亩以上,覆盖率达70%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用种商品化率73.69%。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省政府出台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深化农机农(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全省新增各类农业机械装备9.26万台(套),推广水稻机械栽植305.6万亩,全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5%。加快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突出农业领域“电商拓市”,培育壮大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积极推行“农企+网店”、“农户+协会(公司)+平台”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组织举办淳安等26县农商农企对接大会暨全省农产品电商大会,目前已培育超亿元农产品电商企业5家、超千万元农产品电商企业53家。继续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累计建成30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660万人,新培育科技示范户4.8万户,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539人。
(五)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择优确定在临安、萧山等37个县(市、区)开展创建,在丽水市、衢州市整建制推进放心示范市创建。加强省级示范创建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接轨,向农业部推荐余杭、衢江、嘉善、德清、奉化等5个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深化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功能开发,完善规模以上主体信息库,加快构建全省统一的追溯体系。深化农产品专项治理、餐桌安全整治和“绿剑”专项执法行动,省级安排各类监测任务12022批次以上,合格率达98.4%。深入实施标准化促进工程,开展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示范创建,新登记草莓、杨梅等特色作物农药5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788个,绿色食品184个,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0%以上。9月21日,我省被农业部正式批复确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省。
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篇2
一是抓好全镇农业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二是配合开展各类阳光培训,认真组织村民、合作社带头人按时参加,确保人员到位。
三是认真做好**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加强舆论宣传,健全档簿资料。
四是认真组织三夏、三秋生产,做好党委、政府参谋,确保丰产丰收。
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做好数据上传工作,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是积极协调农口各站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篇3
今年上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委农工部、农业局及涉农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农业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设施蔬菜生产。为推行**镇农业工作的推进发展,我镇具有完善的管理机构,给蔬菜批发市场、蔬菜生产重点村配备了速测仪和专职人员。为加强我镇对所辖区内蔬菜村的管理和援助,与蔬菜村、村与户签订了蔬菜安全生产责任状,确保我镇蔬菜的生产得到稳定发展。
二、畜牧养殖业标准化建设。时刻关注上报我镇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状况,时刻跟踪各村畜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的更新养殖信息。按照**年新增的《肃宁县支持养殖业发展奖励办法》规定,我镇积极完善规模化饲养,使得我镇畜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化。
三、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镇有着大量的养殖户,为防治动物疫病的传播,我镇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对防疫工作进行了发动和部署,并准备了完备的资料和会议资料。与辖区内的`各村签定动物防疫责任书,确保各村应免动物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应免畜禽标识佩戴率达90%,应免疫动物档案规范建档率达100%,应免疫动物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四、积极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我镇积极完善辖区内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条例的健全、规范,并按照规定上墙,保证所辖区内的合作社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实现效益,并能为社员分红一次。按照《乡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我镇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按规定配齐了工作人员和办公用品,做到“有问题及时报,有困难及时解决”,及时准确的填报上报土地流转报表,按照《肃宁县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指导承包户与被承包户签定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目前我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50亩。
我镇发展国家级示范社1家(建福农机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4家(内村养殖、肃柳、茁壮果蔬、祎何麻山药种植)
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我们将在合作社的规范化及土地流转方面加大力度,适应新时期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定期组织培训以及外出学习,借鉴有关成功经验,使我镇经合组织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篇4
xx年澄城县旱作农业项目,在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及大力支持下,继续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契机,扩大项目覆盖区域、发展旱作节水环保农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集成旱作农业项目新的技术。今年春季4月10日,在澄城成功地组织了全省渭北旱作农业项目座谈会。目前澄城县旱作农业项目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示范田成效显著,在连续高温干旱的极端不利气候条件下,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就项目工作实施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根据项目要求,澄城县旱作农业项目采用整乡整村整建制推进法,建立高标准示范田万亩示范片4个、百亩核心攻关田4个。实施区域在刘卓村、翟家庄村、岭头村、水洼村、李家洼村、路井村、店头村、徐卓村、吉安城村等共4个乡镇46个行政村实施澄城县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面积共4万亩,百亩核心攻关田面积499亩。
9月5日——9月6日,澄城县农业局组织专家对澄城县旱作农业项目进行了产量自测,测得万亩示范片王庄镇平均亩产802.6公斤,冯原镇平均亩产786.2公斤,安里乡平均亩产700.7公斤,赵庄镇平均亩产670.5公斤;测得百亩核心攻关田王庄平均亩产992.2公斤,赵庄平均亩产912公斤,冯原平均亩产890.6公斤,安里平均亩产813.0公斤。
二、主要工作做法
1、健全工作体系,建立长效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澄城县组建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县农业局局长为旱作农业项目工作责任人;二是成立了以农技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技术专家组,并聘任一位首席专家为旱作农业项目技术负责人;三是明确人员,落实责任,抽调业务骨干36名,按专业特长进行优化组合并分为四组,实行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包点具体抓,技术干部深入村组到户抓的三级包抓责任体系;四是奖罚分明,建立了中心与指导员、中心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机具手的.三重绩效考评激励体系,实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与奖惩考核机制;五是强化廉政建设,在项目实施初期与各小组组长签订“一岗双责”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物资的监管,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提早动手,超前规划。我们于xx年12月份,提出了我县xx年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方案,并以县财政局、县农业局澄政财字〔xx〕4号文件,于xx年元月14日将项目实施方案上报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局。农业系统抽调了50名技术干部,利用冬闲时节,进村入户,深入项目区46个村,开展旱作农业项目各项实用增产技术的培训,并采用挂图、制作电视宣传片、专家讲座、高产典型户现身说法、印发技术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强化培训效果,使项目区的群众都能够了解和掌握旱作农业项目的相关增产技术。在4月7日召开了全县病虫害防治紧急会议,专题安排了旱作农业项目,要求相关乡镇立即行动,趁墒覆膜。
3、依托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我们继续依托在项目区成立的4个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2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为群众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及物资服务。
4、研究改进播种机械,减少群众劳动强度。为了探索膜侧种植的科学方法,减少播种后未出苗时因下雨而形成的土壤板结、导致出苗不齐及群众费工等不利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我们从去年通过多次调研,和厂家共同研究、改进播种机械,提前定购了30台膜侧施肥、起垄、播种一次完成的玉米单粒点播机,既减少了群众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到位率。目前,群众对播种机满意度很高,纷纷称赞这是几年来最好的地膜玉米播种机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专款专用,强化物化补贴,对地膜、种子生产企业实行公开招标,确保物资价位合理、质量保证,提高资金使用效力。
5、统一耕种。由合作社组织,对机具手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规程,并进行实习演练,实行统一耕种。做到了整地、覆膜、施肥、播种流水线作业,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技术应用到位率。
6、加强田间管理。一是注重抓好间苗与定苗,郑单958亩留苗量为4500株—5000株,榆单9号亩留苗量为4000—4500株;二是注重抓好行间中耕除草,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保墒效果;三是统一病虫草无公害防治,组织人力,在王庄镇岭头村开展玉米金龟子统防统治。针对今年部分田块玉米病毒病发生的实际,在王庄镇柳泉村组织了玉米病毒病的统防统治现场会,并在电视台进行了报道。全年在项目区累计发放技术明白纸8000余份,指导乡镇召开一喷三防现场会23场,悬挂横幅62条,开展电视讲座8次。四是适时晚收。
三、资金使用情况
澄城县xx年旱作项目计划国家投资300万元,争取了旱作农业项目后续奖励资金100万元,整合其它项目资金26.1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共完成投资421.6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补贴:地膜补贴支出180万元,良种补贴支出196万元, 农机具补贴6万元,核心示范方机耕费补贴18万元,肥料补贴1.6万元, 农民培训费7万元,技术员交通、用餐补助10万元,现场观摩、媒体宣传、资料3万元。
四、工作经验与体会
回顾总结今年的工作,有这么“二个新”: 在旱作农业项目实施中,我们加大了研究机具改进的力度,实现了膜侧单粒点播、施肥、播种的一次到位,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为后期的残膜揭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几个点设置了白膜、黑白膜和全黑膜三个模式,将试验的成效搬到了大田中,进一步增加了示范的广度,也为膜揭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面地回顾今年的工作,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长期干旱和机械的短缺,旱作农业项目从规模上不尽理想。明年,我们将继续努力研究改进机具,加大机具的补助力度,扩大旱作农业项目的规模,为旱作地区群众的致富增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农业服务行业工作总结篇5
今年以来,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以培植新型农业市场主体为抓手,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层次,发挥特色农业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xx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5246万元,比去年增长6.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900元,比去年增长7.69%,回顾今年附海镇农业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深化土地经营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引导土地承包使用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随着大批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附海镇立足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失时机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稳定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使用权向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适度集中,优化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为推进土地流转,对土地由村集中流转并签订好规范性流转合同的村进行补助,至20xx年11月,全镇土地有序流转面积已达12033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45.7亩,新增规模经营面积347.36亩。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镇除8500亩花卉传统种植面积外,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满足市场需求,深化无公害产地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在七塘—九塘之间规划3000亩种植基地,镇农业服务公司统一制订标准化生产规范,统一投入管理,统一包装,打响了“附海”品牌等一批农产品。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搞好镇村农田水利建设,全镇共投入资金369万元,用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方12.2万方,其中镇级投资282万元,完成土方6.9万方,主要对九塘横河、郑家浦两侧低洼地治理工程,共疏浚河道15080米。三沟修掘水利建设,共修掘三沟7331亩,完成土方10.3万方。
二是开展生态河道建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以花木村为代表的生态村建设,共投资62万元,疏浚河道11条,疏浚土方10436方,两岸绿化9388平方米,并落实河道保洁、绿化护管责任制,形成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态条件,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
三是积极配合市重点工程。积极做好半掘浦—郑家浦(附海段5000亩)围涂地造地项目工程建设,一期已经完成,二期工程已完成河道、道路等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取土造地工程正在顺利进行。
三、实施专业农民培训工程,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多种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镇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力度。利用镇成职教中心和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学历培训,劳动力转岗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道德修养,今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期,培训农民2580人次,发放绿色证书70人。开展科技兴农工作,花木村创建为宁波市科普示范村,花塘村、花木村、海晏庙村成立了村级科普协会。
培育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化程度。引进农机装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镇引进推进耕作机械25台。组建专业合作社7家,农场5家,花木苗圃44家,农资服务点4个。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组织结构,确定镇村两级农险协调小组,定险理赔小组及农险业务代办员。落实补助政策,在市财政补助50%的基础上,镇财政补助25%,农户负担25%。镇农办积极协调好理赔,做到有险及时理赔。继续推进村级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去年在花塘村级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已取得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向全镇推开。
四、开展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
1、扎实开展动物疫情防疫,镇成立了动物疫情防治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动物疫情知识培训,实行时时监督检测,并对养殖户做好疫苗防治服务工作。接种疫苗禽类53100只,畜牧434头。今年10月份开展狂犬病防控工作专项行动,犬类疫苗1822只。
2、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工作。镇组织专业清除队对新城区、工业区及预征土地上的一枝黄花进行防治。各村也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全面彻底清除一枝黄花,到目前为止,累计清除一枝黄花面积450亩。村镇投入资金20余万元。
20xx年我镇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我镇现有土地存量少,规模经营面积已达到10178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16846亩的61%,已趋饱和状态,土地流转越来越困难,难以满足大户的需求,百亩以上规模经营户不多,规模经营效益优势难以凸显。二是农户农产品结构调整意识薄弱,过多依赖传统的花卉、丝瓜络等种植,因此要在近年来大面积实行产业调整,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