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优质7篇(《梁家河纪实文学学习:精华分享7篇》)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梁家河》一书讲述了____在1969年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三最”令我印象深刻,即____当知情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时间最长”。1969年,年仅15岁的__毅然决然的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到陕西梁家河去当知青。到最苦难的地方磨练了自己。同时也是到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读完这本书,视野,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仰与足够的担当,能够将国之重任抗在肩上,而不是一安逸苟且作为个人之所求。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践中去探索真理。检验真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加觉得本书对我们学业工作有巨大的指导价值。首先,青年人要广泛读书,涉猎知识。书中曾经提过,在__前往延安时,只带了两件行李箱,而箱子里并不是从北京带来的好吃的,好用的,而全是书。并且__每次在干活时,睡觉前都不忘看书。而且一看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即使在如此境况下也保持强大的求知欲。通过深入的思考研究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__在知青岁月中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打坝修田,一直为群众考虑,一直在与群众交流。读书与思考,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进而是在工作上肯吃苦,肯奉献。“他劳动非常下力气,和我们农村的壮劳动力一样的活,__在劳动的时候,干的比我们社员还要多。这样的人当干部,能让大家信服”。这是社员群众对__的评价,真挚朴实。“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大环境讲,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都不能在应奋斗的时候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句话,“年青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吾辈当自强,愿所有当代大学生都能将国之兴衰同个人命运精密相连,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而艰苦奋斗。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二、加强学习,不断锤炼。
三、扎根农村,勇于担当。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____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__就是在梁家河这个地方正心修身的。
他“逃离”北京的种种,来到梁家河,在知青专列上只有__一人在笑,一路颠簸,到达革命圣地的兴奋逐渐被失望掩埋。知青们打量着村民,村民也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梁家河是一个“原始”的地方,但是__没有没甘于这种原始,他外出探访学习,带领村民们探索出沼气、淤地坝等有利于百姓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东西,为梁家河人民留下了永远的财富。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旁边的宣传画正是__的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工农学兵商,五类人代表全体中国人,要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力更生。那时候__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而不是知青,成立铁业社、代销点,打水井,为人民办实事,是他的心、初心!
正心而后修身,在梁家河的岁月里,__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身。天黑之后的梁家河都已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__的窑洞里还透出亮光,那微弱的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插队期间,__读了很多很多书籍,他读的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后来他能脱口而出的经典,都是知青期间看到的东西,是梁家河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__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脱贫攻坚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任务之一。下村入户时往往翻越几个山头,徒步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八月,太阳炙烤着大地,入户的山路没有一片阴凉,就连平日的风也少了许多,就如同“约好”一样,以这样的方式考验我们扶贫的决心。近日,我们来到了住的最远最高的一户贫困户家里,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严重的风湿让他连门都很少出,崎岖的山路对于他那双时时钻心疼痛的腿来说更是不敢尝试的。每次他都心疼我们走这么远的路,留了那么多的汗。他还总对我们说:“你们现在的工作也不容易,这么热的天还来看望我关心我帮助我。”每次听到这些,即使再累再苦,我也觉得舒心,就像一阵凉风驱散了酷暑。从他眼中的坚决,我看到了对我们基层干部的信心,那是一种忠诚。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是工作更是我们作为“家人”的承诺。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不许一个人掉队。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篇6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篇7
人们常言:故乡的饭最让人回味。梁家河的酸菜常常让-想念,虽说梁家河并非是-的故乡,但他曾在年少时带着书箱只身一人来到梁家河,并且在这里生活了七年,梁家河也已经算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记得书中提到-曾说:“直到今日,我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酸菜虽然不算是美味佳肴,但是对于-来说却是朴实而又美味的家乡味道。
时过境迁,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身处远方的我也会常常想起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想念父母为我做的菜卷以及家乡的每一个味道,这些小菜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让我无时无刻都在怀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在成长,在蜕变,他磨练了意志,升华了青春,在当时的社会,仅仅是吃饭问题都能锻炼一个人的品质。书中说到:直到自己做饭,知青们才知道把食物吃进嘴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不易首先体现在柴火上,因为柴火不够,知青们常吃夹生饭。而且打柴本身对知青来说就是大难题,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甚至连灌木都没有,到哪里打柴呀!正如马克思曾说:“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它发出的光越灿烂。”从未干过苦力的知青们就在这次次的磨难中逐渐成长。通过梁家河这面镜子中,我看到的却是当代领袖的朴实无华以及他们坚定的意志。
回想起近些年来去农家乐时,父母常常说到不再是当年的味道了,而我们吃起玉米馍馍却是津津有味,因为我们从未感受过父母他们那辈人当年所遭受过的苦痛,在那个缺席少粮的年代,由于没有白面,他们只能吃着糙面蒸的馍馍,时常因为温饱问题而担忧。而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当代社会,衣食问题不再困扰着我们,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脚踏实地的.做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校争光,为国争光。
在这个优越的年代,我们应该主动承担我们的责任,要明白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也更应该主动扛起建设祖国的大旗,甘于奉献,埋头苦干,为百姓谋福祉,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我们要像革命者那样艰苦奋斗,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我们应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