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后感1500字模板5篇(《堂吉诃德》:疯狂与理想的碰撞)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荒诞和社会的虚伪。它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荒唐行为和幻想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与理想、真实与虚幻的思考。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五篇关于《堂吉诃德》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堂吉诃德》读后感1500字篇1
美德的道路窄且险,罪恶的道路宽且平,但后面一条路是送死,前面一条路才是得生。——题记
小说《堂吉诃德》主要讲的是没落贵族式绅士地主堂吉诃德,因为看骑士小说入迷,说自己是游侠骑士,要游遍世界去锄强扶弱,维护公道和正义,实行他所谓的“骑士道”。他单枪匹马带着侍从桑丘出门冒险,但受尽挫折,一事无成,回乡后的他郁郁不平,直到临终前,心里总算是豁然开朗,也算得个善终吧。
疯癫的举止
在书中,堂吉诃德可算是做了不少愚蠢、荒唐的事:在第二章,他和桑丘第一次出远门时,就遇到了大风车。普通人一看,不就风车吗。可堂吉诃德却认为那是大巨人,并且“不怕死”地向它们发动了进攻。结果可想而知,堂吉诃德输的一败涂地——他的长矛碎成几段,他也狼狈地翻滚在地。但堂吉诃德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是费瑞斯冬法师从中作祟,所以他才会失败。
不仅如此,一路上他还把护送贵夫人的两位修士打了一顿,甚至把遇到的被押送的犯人给放了,以至于后面他自己也成为了通缉犯。在客店中,堂吉诃德固执地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城堡而不是客店,不仅在客店中大打出手,还拒付客店老板的房费。最终以桑丘被捉弄以及他的褡裢袋被扣告终。
在艾布罗河边,堂吉诃德误乘渔夫的小船,硬闯磨坊。还好,在善良的磨坊工人的帮助下,他们并未卷入磨坊水平轮子的漩涡。但那只可怜的小船却是因此被撞得四分五裂。
那么稀奇好笑的事,不意外地被记录在一本名为《奇思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中。让许多公爵绅士得知还有那么个“傻头傻脑”的人物。堂吉诃德在一片草地上遇到的一对公爵夫妇,就想着法子捉弄他们。他们联合家中的佣人、朋友,弄出一场“大戏”。正当堂吉诃德、桑丘得意之时,台下的“观众”早已笑到浑身发抖。公爵“封”了一块地给桑丘做总督,其实也是为了找他的笑话。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似乎都在印证着堂吉诃德的荒唐与疯癫。
人生的哲理
虽说堂吉诃德疯狂于他的“骑士道”,但在清醒之时,他不失为一位明理的人生导师。在“客房夜谈”一章中,对于“劳心”与“劳力”哪个更费力的争论中,他说:“文武两行都得劳心费力,但哪一行更辛苦?这就得看所追求的目标了。目标越高,志向就越可贵。”
他为劝服他的外甥女让他出门,他说:“只有乐善好施的家族才是高贵的,有些人即便有钱,也花的不恰当。而像我一样的穷绅士,自己都顾不了,还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别人,那么,我给的两文钱和有钱人给的两千个金币是一样慷慨的。”
在桑丘即将要去任“总督”之时,堂吉诃德又对他说:“你不要自以为功有应得,而是应该感谢上天的洪恩;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忘本,多想想自己曾经在家乡喂过猪,就不会因为自大而犯下一些愚蠢的错误。你虽要记着自己是贫贱出身,但也不要看低自己,只要一心向美德,以品行高尚为荣,就不必羡慕那些天生的贵人。血统是世代相传的,但美德是后天培养的。美德有本身的价值,血统只不过是借光。”
从堂吉诃德对人生、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议论可以看出,堂吉诃德的确见识高明,思路清晰,甚至富有逻辑性与哲理性。他的疯癫与他的哲学似乎格格不入,但从某方面看来却又有着难得的共性。
真诚的感情
本书除堂吉诃德外,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桑丘。桑丘只是一位穷苦的农民,在堂吉诃德的“以后封一个海岛给你做总督”的承诺下,他跟着堂吉诃德闯天下。他知道主人疯疯傻傻的,难免吃亏倒霉,但他仍忠心耿耿地跟着他。在小说的前面他只是个世俗的人——只想着他的海岛和总督;在主人与别人打架时第一个逃跑;有好吃的好喝的第一个上。但是在他当“总督”判案的时候,又体现出他的能力与智慧。他所为一切的一切,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庭。这也反映出农民阶层简单淳朴的形象。
还有的就是堂吉诃德的邻居兼好友贝瑞斯神父、理发师尼古拉斯以及参孙·加尔拉斯果。他们不因为堂吉诃德的怪诞行为嘲笑他,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他,希望他能够好好生活。他们劳心费力,出来寻找堂吉诃德,还帮他收拾烂摊子。即便这一路很困难,他们却丝毫没有放弃。最后一次堂吉诃德回家,也是因为参孙假装“白月骑士”把他打败了,堂吉诃德才答应回家。这些人物,体现了他们间真挚的感情,他们都是善良的存在。
单纯的初心
细细品味,书中的堂吉诃德,他所有的`“愚”,都是为了实现“智”。堂吉诃德的初心,只是除暴安良,只是维护公道与正义。放眼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淡漠了,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是社会上有少数人利用他人的善良,导致原本善的人,也不愿意再善下去了。这与书中堂吉诃德的行为大庭相径,也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或许方法不一样,但终殊途同归。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如果不坚定自己,只会被染成五颜六色。也许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坚持不与恶人同流合污,坚持自己单纯的善良。
回到《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放弃他的一切,不顾世俗的眼光,只是为了实现他的骑士梦想。正如星爷说的:“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就是堂吉诃德吗?随着长大,人们逐渐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失去了对未来的渴望,也失去了当初的自我。周而复始,年年又岁岁,岁岁复年年。唯独人生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堂吉诃德最后的清醒,是对他所作为的反思。
我想,他临终的清醒,是否也意味着他对骑士梦想的放弃,与此同时,他的初心也不复存在了吧。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连梦都没了,何来的逐梦?的确,我们更应该追逐可行的、有希望的梦。但那就意味着其他不现实的梦不能够逐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世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你一生钟爱追逐的东西,原来最初就是错的、就是不复存在的,一切都只是美丽的泡沫——一触就破罢了。
《堂吉诃德》读后感1500字篇2
这本书是由西班牙作者塞万提斯创作。
书中讲了一位名叫吉哈达的绅士,因受骑士小说的荼毒,竟幻想自己是位骑士,称自己为堂吉诃德,封自己为“狼狈骑士”和“狮子骑士”。于是,他带着他仅有的一点财产——是指能够作为骑士的必备用品的东西,踏上了在他眼中所谓的通往成功的道路。途中,处于幻想中的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挺枪拍马地冲去,却被扇叶打得落花流水,半天不能动弹;他把穷旅店当作魔堡、把妓女当作贵妇人,受尽别人嘲弄;他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曼布里诺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地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交战的军队,纵马大开杀戒;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圣水”,却害得他的侍从上吐下泻,浑身疼痛难忍,骨头像散了架了一样,站都站不起来。
文中的吉哈达是一个脱离现实、耿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他满怀真诚想救人于危难,却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的人,但他从不怕人们的嘲弄和讽刺,依然以清除世间的不平为自己人生的理想。而作为他的侍从——桑丘。潘沙,就老实多了,他只是一个贫苦的农民,胆小怕事,一字不识,甚至有些狭隘自私,但是他又具备他自己特有的智慧和一份淳朴善良。他与吉哈达不同在,吉哈达代表的是一个要改造社会的人文主义者,而桑丘只是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小生产者,讲究实际,与吉哈达的幻想形成鲜明对比。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会喜欢上这部作品,看起来不切实际,很荒诞,但又如此的趣味横生,引人入胜,这或许也是这部作品能够名传千古的原因之一吧!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部作品中读出作者对于骑士制度,和对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的.憎恨,他想通过这部作品来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些麻醉人们精神的毒品,让人们回归现实。
我读了这部作品后,便厌恶起了那些骑士小说,瞧瞧,那些万恶的骑士小说将吉哈达害成什么样子啦!多阅读是可以提高人们的阅读水平,但是,在阅读前,我们也需要适当的删选,选择合适的文学书来阅读,否则,如果你想当个“精神饭桶”的话,你就很有可能落得个跟那可怜的差点命都没了的,还害别人造成伤害的吉哈达一样的下场。
《堂吉诃德》读后感1500字篇3
最近我读完了一部世界经典名著《堂吉诃德》。它的作者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堂米盖尔·塞万提斯,而《堂吉诃德》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堂吉诃德》一书讲述了一位住在西班牙拉·曼却地区的穷乡绅被骑士小说迷了心窍,突发奇想去当骑士,还带上一位邻村的农夫桑丘·潘沙做侍从。他觉得作为骑士没有意中人不行,便编造出了一位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他把客店当成堡垒,把店主人当成堡垒的长官,让他封自己为骑士。他还把风车当成巨人,把两大群绵羊当成两支军队,把红酒袋当称巨人的脑袋,不分青红皂白地乱砍乱劈,弄得满屋子都是酒,甚至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曼布利诺头盔……他干的疯事简直数不胜数、不可计数。
初看本书,我认为它只是一部供人消遣的庸俗之作。有句话说得好:“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果然,我仔细一想,堂吉诃德放弃村子里和平安宁的生活,出来历尽艰险、饱经风霜地做游侠骑士,真的只是因为疯吗?不!他做游侠骑士有许多难能可贵或荒。唐透顶的原因,其中包括了:为家乡和心上人增光,让侍从当上海岛总督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他要复兴衰亡已久的骑士道,锄强扶弱、尊老爱幼、保护妇女……这些都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
堂吉诃德代表了正义与光明,而他想象出来的坏魔法师啊、坏巨人啊以及种。种恶势力则象征着邪恶与黑暗。它是以一人之力,抗衡万般邪恶呀!他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折磨,依然无怨无悔,维护的是正义啊!许多人都认为他又疯又傻,十分可笑,竟把这样一位伟大的'骑士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殊不知,真正可笑的,正是他们自己、乃至整个被利益驱使的社会!他们之所以觉得堂吉诃德可笑,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正义,没有爱!
哭丧着脸的骑士啊,你疯得既荒。唐透顶,却又高尚无比。愿你的灵魂能在天堂之内、上帝身边,得到永远的安息……
《堂吉诃德》读后感1500字篇4
我认为作者所描述桑丘这一人物形象十分成功,唯一不足便是桑丘以媲美福尔摩斯的智慧取得总督的职位,这一点颠覆了他原先呆傻蠢笨的性格,与前文显得格格不入,十分突兀。
书中有一段描述堂吉诃德和桑丘为尊严请村长为他们出具声明的桥段“…堂吉诃德和桑丘十分高兴,觉得这个声明对于他们很重要,似乎他们的言行还不足以证明两个堂吉诃德和两个桑丘之间的差别似的。”虽然他们的言行与常人相比,有着必须的距离,但他们却懂得扞卫自我的尊严,当今社会,“干爹”“男宠”“公关”等特色职业屡见不鲜,为感情摒弃尊严的也比比皆是,为生计,更有人卖“祖”求荣(那里的卖“祖”求荣能够明白为背叛等一类毫无骨气的意思,切莫望文生义。),试问各位看官,也试问下自我,真的比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桑丘强么?
风车之战,显现出他坚定的毅力,狮子骑士,又冠以他极高的勇气,公爵极具盛情的邀请(虽然他充满了羞辱)给了他自认为不可一世的荣誉。阿尔东萨·洛伦孛,亦可称“托波孛的杜尔西内娅”,一位普通的农家农妇,一段假意中的感情,虽然这段“感情”充满了骑士道的味道,但也表现了堂吉诃德无限的忠诚,每打败一位对手,都要对方承认曼恰的杜尔西内娅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生,FIR乐团有一首同名歌曲《唐(注意,是唐。)吉诃德》,歌词中对堂吉诃德的这份感情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不可悲,像堂吉诃德浪漫还有谁?”关于感情,我不想谈太多,如果有兴趣,能够看看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所谓感情。》,我也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废话太多。
在随堂吉诃德追逐梦想的途中,堂吉诃德答应让桑丘当一座岛屿的总督,尽管笑料百出,尽管困难重重,但桑丘还是当上了他梦想的总督。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他踏上过自我的梦想,可能凌驾于某种境遇都会有思想上的升华,桑丘在临走时道出了两段极具内涵的言论。
书中出现的神甫、理发师、参孙·卡拉斯科学士等好心人,然而,正是这些好心人,让曼恰的堂吉诃德郁郁而终,正是这些好心人,毁了一位英雄的梦想,堂吉诃德就应战死沙场,这样才会更显得有尊严,更有男子气概!这段话的意思我也就不说明了,正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自知,说多了,伤人伤己。
《堂吉诃德》读后感1500字篇5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把自己公众号里写的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又看了一遍,知道了阅读一本书时,你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2、这本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3、这本书有哪些东西是作者还未解答的?
4、这本书与你何干?
这是非常有必要问的四个问题,否则你读这本书是为了什么呢?
来说说堂吉诃德里面的两个最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处事原则和思想。一个就是堂吉诃德自身,一个是他的侍从桑乔。
堂吉诃德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有同情心、慈悲心的人。对于世界他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在他眼里,世界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但是他同时又有点自欺欺人,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别人很难打破,他自踽踽独行,不理会世人的眼光。堂吉诃德又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对婚姻、对爱情、对教育、对文人武士都有自己坚定又很有道理的看法,论述起这些来头头是道。作者似乎是要借主人公之口来表达自己对这些话题的看法。
堂吉诃德是一个行动派,是一个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的人,他敢自己一个人上路,踏上骑士冒险征程,是非常有勇气的',他的骑士之旅是丰富多彩的,因为见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从旁观者看来应该是对他羡慕不已的,尽管他总是被弄得狼狈不堪,带来很多笑料,但是相信很多人其实还是羡慕的,因为这样的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桑乔,是一个有欲望的人,但是是希望通过别人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是一个把成功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不会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其实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大众,是一个再现实不过的人。也是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堂吉诃德到了后期开始变得悲观,变得没有那么威风凛凛,尤其是在被白月骑士打败之后,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而他在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城堡里待了很多天的那段时间里,他其实已经开始比之前少了意志,因为在那个城堡里他几乎什么都不用干。
堂吉诃德始终守着对杜尔西内亚的忠贞,这一点真的是让人非常佩服,一点都不为阿尔蒂西亚所动。
堂吉诃德是理想主义者,而他所代表的骑士精神其实都是伟大而值得推崇的,但是作者偏偏要以一种让堂吉诃德难堪,让人觉得滑稽而讽刺的手法去表达他所想要传达的这样一种精神来讽刺骑士精神传承的不易。不是骑士精神有问题,也不是堂吉诃德有问题,而是这个社会有问题,社会被封建所腐化,被世俗化,所以才容不下堂吉诃德的正义、勇敢、善良、公平。
我总算是看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